经股内侧肌入路全膝关节置换可降低置换后不良反应及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 格式:pdf
- 大小:645.57 KB
- 文档页数:5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压力装置使用开始时间研究周媛苑;陈文月;陈正香;戴进【摘要】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早期使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91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组44例、晚期组47例,术后两组均行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早期组术后返回病房当天行间歇充气压力装置治疗2h,以后每天2次,每次2h;晚期组术后1d开始行间歇充气压力装置治疗,频次与时间同早期组。
结果两组出血量及术后各时段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组未发生DVT,晚期组4例(8.51%)发生DVT;早期组术后3d大腿肿胀程度显著轻于晚期组,术后3d、14d 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晚期组(均P〈0.01)。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辅助治疗,不会增加出血量及疼痛;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减轻术肢肿胀及改善膝关节活动,有利于术侧肢体康复。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年(卷),期】2017(032)020【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间歇充气压力装置出血疼痛骨科护理【作者】周媛苑;陈文月;陈正香;戴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膝关节置换手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未能进行有效预防的患者中发生率为41%~85%[1]。
DVT的形成可造成患者疼痛、肿胀,影响到术后的功能锻炼和康复,并且可能导致致死性肺栓塞[2]。
而术后发生DVT所需的一系列治疗措施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患者费用增加,并可能影响术后功能锻炼的效果,因此积极预防DVT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股内侧肌下入路与髌旁内侧入路行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观察李先莹1,丁涛2,郎旭剑2,吴明禹1,韩桂全21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山东潍坊261042;2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关节外二科摘要:目的 比较股内侧肌下入路(SVA)与髌旁内侧入路(MP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KOA患者89例,其中经SVA行TKA 46例(SVA组)、经MPA行TKA 43例(MPA组)。
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度(ROM)、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手术前后股骨与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术前及术后6个月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被动活动察觉阈值(TDPM)以及患膝术后初次主动直腿抬高(SLR)时间。
结果 术后1、3、6个月,两组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除MPA组术后1个月BBS评分外)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均<0.05);除术后6个月BBS评分外,SVA组术后各时间VAS、ROM、WOMAC评分和BBS评分均优于MPA 组同期(P均<0.05)。
两组术后6个月mFTA、TUG测试、TDPM均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且SVA组术后6个月TUG测试、TDPM优于MPA组(P均<0.05),而两组术后6个月m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SVA组初次主动SLR时间显著低于MPA组(P<0.05)。
除SVA组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例外,两组术后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切口感染、假体松动或移位等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经MPA相比,经SVA行TKA治疗KOA疼痛程度减轻,患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功能恢复较好、术后初次主动SLR 时间降低,并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
附件8全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2023年版)一、全膝关节置换术加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膝关节炎(ICD-10:M06.906);原发性双侧膝关节病(ICD-10:M17.000);原发性单侧膝关节病(ICD-10:M17.101);创伤后双侧膝关节病(ICD-10:M17.200);创伤后单侧膝关节病(ICD-10:M17.301);继发性双侧膝关节病(ICD-10:M17.400x001);继发性单侧膝关节病(ICD-10:M17.501);膝关节退行性病变(ICD-10:M17.900x002);双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ICD-10:M17.900x003);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ICD-10:M17.900x004)。
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或不置换髌骨)(ICD-9-CM-3:81.5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具体依据如下:1.病史:长期反复膝关节疼痛,严重的膝关节功能障碍。
2.查体:有明确的与症状相符的体征,如明显的关节摩擦感,屈曲畸形,内、外翻畸形和关节活动受限。
3.辅助检查:患侧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双下肢全长X 线片,必要时做髌骨轴位X线片、CT及MRI检查,影像学表现与症状、体征相符。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具体依据如下:1.诊断明确,症状明显,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活动。
2.无以下手术禁忌证(1)快速破坏骨质的病变、神经性关节炎、股四头肌肌力小于3级或不能自主控制术侧肢体,以及快速进展的神经性疾病。
(2)身体存在活动性及隐匿性感染灶,感染灶的筛查方法参照《骨科择期手术加速康复预防手术部位感染专家共识》[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22,15(10):746-753]执行。
(3)严重精神或认知障碍。
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治疗及其疗效评定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病症,重建关节功能最为重要、有效的方法,可有效解除患肢疼痛,改善患肢膝关节活动功能,且能保持关节良好稳定性性。
临床数据显示,该手术患者中、远期随访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均达90%以上。
但为确保能达预期手术效果,康复治疗和干预的介入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尤其是围术期康复治疗的提出及实践,使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更为科学、完善。
术后营养品:因为术后会耗尽身体的储备,免疫系统和吸收能力差是阻碍食物营养摄入,B/NSWHO细胞源营养涵盖了术后恢复时身体所有的必须营养,如血红素、燕窝、提纯阿胶、雪莲细胞,铁、钙、锌、低聚肽、胶原三肽、伤口修复的弹性蛋白肽等人体易吸收的生物活性肽,肽是介于蛋白质和氨基酸之间的物质,它比蛋白质更易吸收,比氨基酸更有活性,能够把营养在肠道系统内直接吸收,肠胃没有负担,有效恢复肌体健康活性,为身体提供适合的燃料和更快恢复正常生活所需的能量营养。
同时减少药物引起的消化不良,并防止术后的便秘,抵抗感染加速愈合。
明确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管理流程:组建康复医生、骨外科医生及护士长、护士为成员的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和制定围术期康复内容,护士长负责围术期康复护理工作开展,并对护士护理操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管理小组应深入到病区,参与查房、病历讨论及个体康复方案制定中,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治疗情况;严遵循序渐进原则,一对一开展训练,同时填写当天康复训练记录,在次日询问患者的训练反应,决定是否要调整。
制定管理内容:①术前康复宣教,术前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患者开展康复宣教,让患者围术前康复治疗的目标、内容、注意事项等有全面了解;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心理动态,及时给予积极疏导、干预,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以消除其焦虑、紧张、恐惧等负性心理,同时鼓励患者做好康复训练的思想和心理准备,要让患者清楚认识到TRK术并非完全治愈疾病,但配合积极康复护理可达到更理想效果。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体会作者:李娴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加快和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方法:对11例患者进行术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及宣教掌握功能锻炼的方式方法;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训练,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等康复适应性康复锻炼及认真细致的护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结果:11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膝关节功能及下肢肌力恢复良好结论: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科学的康复及护理,是保证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成功的重要因素【关键词】膝关节置换术;护理;康复【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479-022010年3月-2013年1月,我们对11例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术后经精心护理及康复训练,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1.1临床资料本组11例,女4例,男7例;年龄48-76岁,平均64岁。
其中严重骨性关节炎9例(合并30°膝内翻者6例);类风湿关节炎者4例。
1.2手术方法本组11例均采用膝正中切口,股骨均采用髓内定位。
保留后交叉韧带7膝,外侧松解8膝,内侧松解9膝,后侧松解3膝,髌骨置换2例。
2护理及康复方法2.1心理康复指导针对患者心理学特点,向其家属详细交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其信心。
告诉患者术后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并教会其锻炼方法。
2.2术前训练术前功能锻炼指导是能否达到目标重要的一环,让患者预先掌握功能锻炼的方法并明确注意事项:(1)加强股四头肌的静力收缩练习,股四头肌每次静力收缩10s,休息10s,每10次1组,每天完成5-10组,同时进行绳肌的静力收缩练习。
踝关节屈伸肌的主动收缩等。
(2)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患肢直腿抬高练习。
(3)指导患者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可预防坠积性肺炎。
(4)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为术后执拐行走做准备。
2.3术后护理2.3.1术后常规护理病人术后平车回病房,将患肢垫高,气垫放于小腿部,使腘窝悬空,利用重力作用使膝关节保持伸展位患肢外展30°。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因子的影响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软骨失去张力和弹性,最终导致骨头磨损和关节变形。
患者会出现疼痛、僵硬、运动受限等症状,导致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目前治疗KOA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显著改善病人的症状。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通过完全拆除患者受损的关节,并使用代替关节来替换受损部分的外科治疗方法。
在手术后几周内,患者的疼痛和运动功能恢复很快,但是手术成功后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
一些研究表明,除了所需的手术和术后康复外,TKA 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因此需要对该手术对患者的生物学影响进行评估。
一些研究表明,术后疼痛控制可以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和长期效果。
在一项评估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后疼痛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随机分配了 70 例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疼痛控制,其中术后疼痛控制组使用了镇痛药物和物理疗法。
研究结果表明,术后疼痛控制组的疼痛程度更小,术后功能和满意度也更高,这表明术后疼痛控制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的影响。
除了疼痛控制外,全膝关节置换术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血清因子水平。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术前和术后 6 个月关节液和血清中的各种因子的变化,并对 24 例患者进行了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术后的 IL-1β、IL-6 和 TNF-α等炎症介质水平明显降低,而同类型的因子例如 IL-10 的水平则明显升高,考虑到这些因子的变化,术后患者活力和幸福感等康复指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总的来说,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KOA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然而,术后疼痛控制和血清因子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因此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膝关节置换术名词解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常见的骨科手术,常用于治疗严重的膝关节疾病如骨关节炎等。
该手术通过将损坏的膝关节组织替换为人工关节来减轻疼痛、恢复功能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对膝关节置换术相关术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手术的过程和效果。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对膝关节置换术的定义、适应症、术前准备、效果、并发症和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愿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膝关节置换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膝关节置换术展开详细讨论,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对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着重介绍膝关节置换术的定义、适应症和术前准备,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手术过程。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膝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并发症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更清晰地了解膝关节置换术的重要性和意义。
1.3 目的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重要的骨科手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膝关节置换术相关名词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手术的定义、适应症、术前准备、效果、并发症以及发展趋势,并为患者、医护人员及有兴趣了解该手术的人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指导,促进对膝关节置换术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准确的膝关节置换术相关名词解释,使他们在面对膝关节疾病时能够更加理性和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正文2.1 膝关节置换术定义膝关节置换术,又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通过手术将受损或疾病导致功能障碍的膝关节部分或全部替换成人工假体的手术治疗方法。
该手术旨在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和恢复运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医生会通过手术将受损的骨头和软骨组织移除,并用人工假体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