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艺术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佛教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艺术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
这一文化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的艺术、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以雕塑、壁画和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手法,通过形象的佛陀、菩萨和其他神灵形象,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
佛教雕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于世。
例如,著名的大雁塔、洛阳白马寺释迦牟尼佛像等都是佛教雕塑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
佛教文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壁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在佛教寺庙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故事场景和精美的绘画技法。
佛教壁画不仅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神话传说,还传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同时,佛教壁画的绘制也推动了中国绘画技法的发展,例如丹青、水墨等绘画技法在佛教壁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经典的传入使得佛教思想和哲学成为中国文人的重要素材。
唐代的“诗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唐代诗人通过吸收佛教思想,创作出了许多富有禅意和智慧的诗作。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诗作都融入了佛教的哲理和境界。
佛教文化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空、无我、因果等概念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空概念使得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化”等观念得以形成。
佛教的无我概念则对中国哲学的人性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了人的本性为空,追求无我境界。
佛教的因果观念则与中国哲学中的“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等观念相呼应。
总的来说,佛教文化与中国的艺术与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佛教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形式传达佛教教义和智慧,丰富了中国的艺术表现形式;佛教文化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目录摘要 (2)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 (3)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 (3)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2、佛教对中国雕塑的影响 (4)2.1 佛教雕塑的发展历史 (4)2.2 佛教雕塑的特征 (5)3、我国雕塑发展的历史轨迹 (6)3.1 我国各朝代雕塑的特征 (6)3.2 我国雕塑的缺陷 (8)4、历史的借鉴与启迪 (8)4.1 坚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9)4.2 树立公共艺术的观念。
(10)4.3 保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10)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佛教艺术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介绍了中国各个朝代雕塑艺术的发展,以及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雕塑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从佛教展开的心理审美与宗教审美相融合,开拓了更深广的内涵,丰富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宝库。
经过对这些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雕塑作品回味和研究,形成了对现代雕塑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佛教文化影响雕塑艺术佛教文化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影响1、佛教艺术起源及对中国艺术影响1 .1 佛教艺术的起源佛教基于教义的构架精妙及深邃的含义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艺术起于公元前3世纪,是在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代。
如今我们看到的孔雀王朝所遗留的雕塑艺术,距离现在已经超过了2400年,其精妙的技艺,丰富的内涵,绝美的形式,无一不让人为之惊叹,后人为之倾倒。
目前世人可以欣赏的有关阿育王时代所立的现存较完整的石柱还有十几处,上面刻以不同的动物形象雕塑,其中刻以辨认的包括柱顶的狮子、大象、骏马以及牛等,朴实而不失精美、简单而不缺内容。
不仅如此,在当时还建立了许多的石塔,大量精美的浮雕装饰了石塔的围栏,其中的推山奇大塔不仅保持最为完整,而且历史十分悠久,广被世人熟知。
1.2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佛教文化的引入不仅推动了中国工艺文化的发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及内容。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重要而广泛的话题。
佛教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宗教与哲学体系,自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迅速发展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所带来的转变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是由印度经由中亚、西域及丝绸之路传入的。
在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及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与分裂阶段,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和人们对于精神寄托的需求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重要背景。
二、佛教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1. 音乐艺术:佛教音乐艺术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重要成果之一。
佛教音乐作为一种神圣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开辟了新的道路。
2. 绘画艺术:佛教绘画艺术是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艺术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风格,还促进了高度写实主义绘画的发展。
3.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推动了印度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与印度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印文化交融之处。
三、佛教的转变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
一方面,在传入中国初期,佛教更多地侧重于修行和教义传播;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土地上,佛教也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因素,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体系和教派。
1. 深化为人信仰:佛教通过传播普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中国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人信仰的重要来源之一。
2. 译经传道: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大量佛经被翻译并广泛传播。
通过佛经的译介,佛教教义深入人心,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
3. 佛教艺术的转变:佛教造像艺术也在中国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形态,佛教艺术成为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话题。
宋元时期的禅宗佛教与艺术发展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与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禅宗佛教的影响下,中国画、诗歌、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禅宗佛教的兴起宋元时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时期。
禅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播。
禅宗佛教强调探寻自我,倡导观照内心,寻找心灵自由的境地,对后世影响深远。
佛教文化中心南传于此时也大量传入中国,许多僧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及吠陀经,圆满完成了佛教般若、律、相三论以及种种的宗教经纶。
禅宗佛教的发展,也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禅辞”、“禅画”、“禅诗”等禅宗艺术,为中国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禅宗艺术的发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禅宗在画、诗、建筑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宋元时期的禅画以境界而非形态为愿意,强调把握事物的本质,表现万物中的“不动心性”。
它所使用的技法也不限于传统审美观念中的精致和鲜明,更强调意与象的统一,意境更为深远。
禅画对于后世的影响极大,如借鉴禅思想的明清山水画,中西合璧的现代艺术品,小至家中的装饰画都有着禅画的艺术风格和影响。
禅宗的诗歌也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发展。
禅诗的特点不在于艳丽或华丽的语言,而在于那种深邃、超凡而近乎超越人类认识的境界。
有了这种无形的内蕴和深邃的情感,禅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精华,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在建筑领域,禅宗佛教则影响了禅宗寺庙的建设,从统一的规格、标准建筑到颠覆传统典型样式的独立平面布局,体现了佛教禅悟的境界,当然其中又有生僻、形式固化之弊,可分类教派性较弱,元以后禅监寺,民间佛寺建设就呈现宏大、气势磅礴的面貌。
禅宗佛教与美学思想中国禅宗佛教之所以兼具文学与美学高度,在于其特有的审美思想。
禅宗佛教的审美思想强调“神在自然”,认为艺术应该代表大自然的情感和精神,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艺术家应该以顺从自然的姿态来表达做最好的艺术,并以“一心一境”之法来凝聚艺术。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应遵从自然的趋势,不应强加自己的主观愿望。
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的融合中国的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之间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
历史上,中国的宗教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文化现象,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本文探讨中国古代宗教与世俗艺术的融合现象,并以佛教与艺术为例阐述其内涵。
一、佛教与艺术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来自印度的信仰,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相互融合。
在中国,佛教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影响了许多领域,包括艺术。
佛教倡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美学有着深刻的影响。
佛教美学不仅仅局限于佛教艺术,更渗透到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中。
在中国的绘画、雕刻、诗歌等艺术形式中,佛教元素被广泛应用。
佛教经文中经常使用象征性的语言,线条复杂、繁花似锦的图案作品也时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中。
这些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佛教的思想和故事,展示了生命的重生和灵魂的升华。
佛教的修行也与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僧侣们常常通过临摹经文、雕塑佛像等形式的艺术修行,达到内心的超脱和升华。
佛教的禅宗更是将艺术和修行结合,发展出了特有的禅宗艺术。
禅宗以简洁、舒缓、寥寥数笔的笔画表达出的不仅仅是文化,它还体现了禅宗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宗教艺术与世俗艺术相互渗透除了佛教,中国的其他宗教与世俗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中国的道教信仰更是让艺术与信仰结合得更加紧密。
道教倡导人性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精神与自然的合一。
在宋、元时期,中国的道教艺术较为发达,造型精神、形象画面精美、文字卓然不群。
道教艺术具有高度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个亮点。
除了宗教艺术之外,世俗文化也创造了自己与宗教艺术相互渗透的艺术形式。
中国民间艺术中出现的许多形式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如龙舟、踩高跷、狮子舞等民间表演形式都与龙神、吉祥、祈福等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被积极地传承发展,成为了一种生动的文化符号。
三、大众传媒对宗教文化的传播助推如今的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宗教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和宣扬。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与贡献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艺术研究佛教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独特方面。
佛教艺术不仅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了佛教教义,而且也成为了中国跨越各种政治、文化和族裔界限的力量。
佛教艺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佛教艺术涉及到佛教的教义、仪式、文化遗产、经典故事、文学和音乐等方面。
佛教艺术将佛教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神圣和唯美的气息。
佛教艺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艺术涉及到艺术、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学科。
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寺庙的建筑、壁画、彩塑、经典版本、佛教经典的书写和手抄,以及佛教音乐等方面。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佛教文化的内涵。
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漫长而复杂。
自公元前2世纪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以来,佛教艺术便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壁画、宝相花等。
初期佛教艺术的创作遵循着古印度的传统,不过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风格。
唐代佛教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五台山、法门寺、大慈恩寺等名寺塔庙的广场和墙壁上的佛像和佛教题材画面令人感叹。
宋代以后,禅宗佛教成为主流,推崇禅宗思想的画家和书法家也为佛教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代的康熙、雍正时期则见证了佛教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达到了精品的地步。
如今,佛教艺术仍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在观赏中感受到佛教艺术的魅力。
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佛教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由多个角度来考虑。
佛教艺术反映出了佛教精神所宣扬的“慈、悲、喜、舍”。
这些都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好比“慈爱”、“慈悲心”等等,佛教艺术的艺术创作目的就是传达出这些正面的价值观。
佛教艺术也由此间接表达对道德和伦理价值的尊重和传承。
对于艺术、文化爱好者而言,欣赏佛教艺术品是一种文化寻根、审美享受的体验。
浅析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摘要: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属于外来佛教,但是,佛教不仅作为宗教信仰在中国深入传播扩散,同时它所带来的是文化的新血液——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注入了中国。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至今已两千余年,其间几经兴衰、沉浮、变化、融合,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国学文化的三大脉络之一。
佛教建筑、符号、绘画等元素都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建筑;佛教形象本土化中国佛教的传播,有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支。
在当时,佛教的艺术事实上是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所服务的,在进入中原后,特别是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传佛教,它将中国原有文化融入其中。
它在中国的影响最为广泛,如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禅宗、净土宗;如我们所熟知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唐玄奘等著名佛教人物大都来自汉传佛教。
无论是佛教建筑还是绘画层面,汉传佛教也是融入汉文化最多最典型的一个派别。
佛教的艺术载体也与其他世俗艺术所不同,例如:道场、壁画、寺庙、石窟等,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艺术载体,它是与其他艺术所呈现的表象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其中寺庙应是最能体现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方面,而且寺庙作为佛教美术的载体,比石窟、道场等更接近于统治者乃至信徒的真实生活环境。
东汉时期,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座寺庙,后来官邸舍为寺的形式慢慢出现。
佛教在中国本土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寺庙。
在那个时期,还处于以塔为中心,立塔为寺的阶段。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混乱的时代,统治者及人民都将安定生活,国泰民安的希望寄予佛教信仰,所以在当时,南北都出现了大量兴造佛像和佛寺的举动。
这时,便出现了以佛塔、讲堂为主,附有其他建筑形式的佛寺形态。
在那个时期,译经也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对于佛教建筑而言,满足更多的居住容纳功能的需求,成为当时改变汉地佛教建筑的主要依据。
《法苑珠林》记载,北齐沙门僧苑于邺城显义寺讲堂讲经,“至华严六地,忽有一燕飞下,从浮屠东顺行入堂,并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而乃翔逝。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在思想、文学、艺术、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从而有了积极的开展和进步。
其中佛教对艺术,尤其是美术、音乐和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是弥足珍贵的,为此也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
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
《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也甚多。
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
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开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开展空间。
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开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风格。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寺庙的建筑设计上,还延伸到了绘画、雕塑以及音乐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佛教的传入、艺术表达、建筑特色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输入。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平等,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平等观念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佛教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精神境界,追求超脱尘世的美感。
在佛教绘画中,经常出现的譬喻性表达手法,使得画面具有超越尘世的象征意义。
佛教雕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平和和静态的形象表示佛的智慧和慈悲。
另外,佛教音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中的佛乐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冥想,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佛教寺庙作为传承佛教思想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寺庙一般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每个殿堂都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殿堂的层次分明,屋檐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寺庙内外的各类雕塑都以佛教教义为主题,从小到大,从壁龛到塔刹,无一不体现着佛教的理念和智慧。
此外,佛教寺庙的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往往依山傍水,取势自然,使人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得以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影响力超越了宗教信仰本身,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历代佛教艺术与文化佛教自公元前3世纪兴起以来,一直是一个无比深奥的宗教,它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始于汉朝时期,之后就慢慢地传到东亚各国,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也在这里演变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是衍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历代佛教艺术与文化的演变过程。
一、唐朝佛教艺术唐朝时期是佛教艺术和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时机。
在唐朝,佛教与道教的并存,使得佛教美术的艺术形态更加多样化,这也是唐代佛教艺术与文化独特之处。
在唐代的佛教艺术中,以功德塔、大雄宝殿、罗汉堂等等寺庙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佛像的塑造完美以上帝之姿显现出诸佛的庄严;在壁画上,以《敦煌画卷》为代表,描绘了灵异神鬼的超俗迷离之美以及达摩祖师的禅宗思想。
在唐朝,佛教在当时被广泛普及,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中土文化,因此在佛教艺术中体现出中国民族文化之美的特色。
二、宋朝佛教艺术宋朝的佛教艺术,是一种由唐朝演变出的新形式,展现出了人性化的特点,更凸显了中国元素的特点。
在宋代,佛教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山水画,佛教山水画,以其宏伟壮丽的艺术风格,让人不禁感到内心的震撼。
百丈悬钟的构思、烟雨楼阁的幻化、崖壁上的观音观音、洞壁上的摩崖石刻等等,一时间唤回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深深记忆。
从唐朝艺术特色的庄严和恣意,到宋代艺术特色的婉约和优美,佛教艺术在不断地发展、迭代,却始终没有丢失其鲜明的文化特色。
三、明朝佛教艺术明朝的佛教艺术,是一种相当美术化的艺术形式,诠释着佛教艺术的价值。
在明代,佛教艺术发展成为了以壁画为主体的形式,寺庙的壁画十分逼真,描绘了一幅幅信仰和虔诚的图像。
在这一时期,佛教艺术在许多场合就显得更加新颖,特定场合所表达的气氛有时是文化气氛,而有时则是奇妙的艺术气氛,让人们在不断追求宗教体验的同时,感受到佛教艺术独特的美。
四、现代佛教艺术在现代这个充满创意具有价值观的时代里,佛教艺术得以发挥出更多的创造力和美学效果。
现今的佛教艺术,已经从简单地描述和再现佛教故事的阶段发展成为一个展现人与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极富现代化的艺术形式更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自东汉时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长盛不衰。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说明。
一、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中国哲学从产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属于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在此过程中,儒佛道三家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在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中结为一体。
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到明清之际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可以说汉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全唐诗中与佛教有关的诗占了近十分之一,唐宋以来文人留下许多渗透佛理的散文。
2、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如王维、韦应物。
其他流派的的作家,其世界观和创作实践都不同程度地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白居易、苏轼等。
3、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4、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如唐代诗僧寒山、宋朝重显、清代八指头陀、近代苏曼殊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佛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绘画和雕塑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它们的继承和发展。
2、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达起来,出现了象吴道子著名的宗教画家。
3、佛教音乐作为音乐娱乐形式,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受到广泛推广。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是东晋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危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佛教中强调的“解脱人生苦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普及不仅仅是学习佛经,更是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自我修行与慈悲为怀,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
三、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在中国境内,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并存,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
其次,佛教通过僧侣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以“利他”为宗旨,倡导慈悲与善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最后,佛教的文化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保护佛教遗址、寺庙和文物,同时鼓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上也有不少佛教文化保护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佛教艺术是我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演变。
中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既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对佛教艺术的独特贡献。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可以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中国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初期传入中国的佛教绘画中,以摹写印度佛教壁画为主要特征。
这些绘画常常采用平面、单一的构图,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表现佛教故事和佛陀的形象。
这种绘画风格展现了佛教传入时的原始面貌,并在我国古代艺术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佛教绘画逐渐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绘画风格。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主要以壁画为主,以莲花、佛像、佛教故事等为题材,构图丰富多样,色彩浓重,笔法细腻。
这种绘画风格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厚底蕴,表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随着宋代的到来,佛教绘画风格逐渐转向了精神追求和内化。
宋代佛教绘画在形式上更加简洁明快,注重意境的表达,不再追求细腻的线条和华丽的色彩。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强调观念和精神,注重拟写佛教经文和表现禅宗思想。
这种绘画风格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理念,体现了佛教艺术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转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佛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几个方面谈论中国古代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仰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汉代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经翻译、佛教传播、佛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唐宋两代,佛教又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唐代人玄奘亲赴印度,长达17年,历经千辛万苦,历马走船,克服重重困难,赐于佛经四百多部,是佛经翻译和流传史上的大大功臣。
这些佛经和佛教思想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佛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佛教信仰的传入和发展史,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与中华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我国独特的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当时汉族的文化互相融合,汉字成为佛教书写的工具,佛教的艺术表现也更加的多元化。
隋唐时期则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美术、音乐、诗歌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为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宋元明清时期,则出现了禅宗和临济宗的盛行,体现了我国佛教文化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由于皇帝和王公贵族大力推崇佛教信仰,佛教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保护。
同时,佛教僧侣也成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的重要顾问,繁荣曾创造出许多璀璨的艺术品。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还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在艺术和思想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也保护和传承了这一文化的独特内涵。
佛教与中国艺术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犹如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可以说,佛教的传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再创造,它扩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范畴,丰富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内容。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影响与贡献,它主要表现在雕塑、书法、建筑、绘画等领域。
一、佛教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石雕、骨雕、陶塑、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如红山文化的彩塑女神头像,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人像;到后来有比较著名的妇好墓雕刻,最著名的有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
有文字记载以来,著名的有秦始皇陵兵马俑和西汉霍去病墓大气磅礴的石刻,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体现。
东汉明帝时,佛教东来,洛阳白马寺中出现了从印度带来的佛像,从此佛教雕塑艺术开始在中国传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为北方佛教造像为代表的佛教石窟艺术与南方以殿塔为代表的寺庙建筑。
著名的有南北朝时期开始建造的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隋唐时期的修德寺、光宅寺、法门寺,五代的镇国寺,以至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寺院内的佛教群像,均为中国佛教造像典型。
隋唐时期,雕塑最为辉煌的时代,佛教雕塑在武则天时达到高潮,具有代表性的是唐高宗时建的龙门奉先寺和武则天时开凿的大型摩崖像龛。
其他重要的石窟有后来的有新疆拜克孜尔石窟,吐鲁番伯孜克里克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云南大理剑川石窟和浙江杭州飞来峰造像等等。
其中敦煌、云冈、龙门是是我国最著名的三大佛教石窟,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值得一提的还有泥塑佛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本土化的雕塑手法,基本制作方法是先以木竹等为骨架,其外涂以厚土。
于里层土中,杂以粗糙纸草;再在表面混以云母土,达到细致匀称的效果。
手指耳朵等细腻部分以金针卷上麻丝,作为中心而制成。
佛像粗成后,再在干燥的表面上涂漆、贴箔,并施以彩色颜料,做成的佛像栩栩如生。
佛教雕塑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新品种,开拓了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手法,激发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创造力,极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内容和范畴。
二、佛教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自从有了汉字以来,书法艺术就伴随着汉字的成长
而不断成熟。
佛教的传入,犹如催化剂,使得中国书法艺术逐渐丰满与丰富。
首先是手抄经书,手抄佛经的出现,不仅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保留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繁荣与发展了书法艺术。
第一,书法大师的手抄经书,成为后来历代文人墨客临摹与学习的典范。
具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的《遗教经》,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的《观无量寿经》,李煜的《心经》,苏东坡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的《文益禅师语录》,林则徐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
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第二,佛经石刻。
佛经石刻出现于北齐高王时期,代表作有:山东泰山的《金刚经》、山西的《华严经》、河南的《维摩诘经》,而以河北房山县云居寺的石刻《大涅槃经》规模最大。
还有残缺的石经七百八十多张,碑、铭、题记等七十多张,共刻佛经数千卷。
保存各朝不同的书法风格的石经,更为研究自唐以迄明朝一千多年书法的变迁史,及研究与学习中国书法艺术的珍贵史料。
第三,造像题记。
造像题记是代表中国书法艺术的另一高峰。
造像题记中著名的有被后人整理出来的《龙门二十品》,为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摹本。
可见造像题记在书法艺术史上占多么重要的地位。
除了上述写经、抄经、刻经、造像题记等外,有关佛教的碑、铭、志、记、帖等数量也是不一而足,所以对书法艺术的贡献亦难以胜书。
其次,佛教影响书法艺术创作。
书者在写经、书碑、铭、题记的同时,佛教的思想亦必无形中渗入书者八识田中,进而影响书法的意境。
历代书法家受佛法影响,又学有所成者不胜枚举。
其中,宋朝苏轼、米芾、黄庭坚等三大文豪。
佛教书法家的成就南北朝陈代的智永禅师,创作真草“千字文”,被后代书法家奉为典范。
怀素禅师,是我国僧侣中对书法艺术史影响最大者。
出自他手的《自叙帖》、《苦帖》,至今仍是书法中的瑰宝。
所以有人说:若将佛教书法的部份拿掉,中国书法史将失去一半的光彩。
可见佛教影响书法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
三、佛教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与贡献。
在佛教绘画传入中国以前,我国秦汉绘画就有用模印或刻划制成的画像砖、墓室壁画、帛画等,并形成了自己古朴的风格。
比较著名的有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轪侯夫人帛画,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工笔重彩画珍品。
佛教东渐,给我国传统的绘画带来了新样式和新内容,丰富了绘画理论和技巧。
首先,佛教壁画的产生,为中国绘画保留了大量的实物资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家
吸取佛教绘画技术,推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
这里,最著名的是的敦煌莫高窟,其规模宏大,至今保留有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2 个,壁画45 000平方米,壁画十分精美,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成为世界美术史上的个奇迹,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
其次,促进了中国绘画理论与技法的发展与成熟。
中国传统绘画的伦理意义为佛教教义所充实,绘画技术技巧渐趋成熟。
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画佛,他还提出了“以形写神”论。
相传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上绘的维摩诘居士图,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盛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已除去摹仿痕迹,进一步融合民族传统,色彩绚丽,气势恢弘,创作达到了顶峰。
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高度和中国本土特色的佛教绘画。
著名田园诗人王维,也是画家,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禅宗影响下,他开创了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对后世中国画的影响很深。
再次,涌现出大量著名的佛教画家。
如梁代张僧繇即以善画佛像名世。
他独出心裁,创立了“张家样”绘画风格,张僧繇的影响很大,有不少学习他的画派,所谓“望其尘躅,如周孔焉”,可见声望之隆。
佛像的中国化,从此有了很好的发展。
在南北朝后期,北齐曹仲达,佛画颇亨盛名。
因来自中亚的曹国,原来的画风带有西域的作风,在中原既久,画艺渐染上中国民族风格,创立了“曹家样”的绘画风格,成为为唐代盛行的四大绘画式样之一。
后与吴道子结合中国传统风格所创立的“吴家样”并称。
所谓“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对他们绘画风格概括的评语。
四、佛教对中国建筑建筑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东渐,为中华建筑带来新的样式,开创与拓展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与艺术形式。
我国佛教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佛寺和佛塔建筑上。
佛寺建筑主要是融合了中国儒家思想理念,在尊卑等级有序的伦理教义的影响下,它的建筑特色为:主要建筑一般摆在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
佛寺东西两侧配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等。
生活区有僧房、斋堂等。
佛寺的正殿——大雄宝殿的木结构的屋顶饰以鸱尾,四角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拱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的装饰煞是好看。
而柱础刻有莲瓣,十分秀丽。
殿前有石台阶,两侧有回廊,再辅以精美的雕饰。
佛塔随着佛教自世纪初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工匠们将印度原有的覆盆式的塔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的楼阁相结合,便产生了楼阁式的佛塔。
因为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因此便派生出了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式样的佛塔。
按塔的造型区分,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瓶形塔、金刚宝座塔等。
五、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方面,佛教促进了格律诗的形成和俗文学的发展;二是内容方面,佛教细致观察自然、世界,感受人生从而得到契悟,推动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汉代时,从梵文或西域文字翻译出来的汉语白话文体的佛经,通俗易懂,带来了中国文学发展上的一股清新之风。
魏晋南时期,文人们爱诵读佛经,像《法华经》、《维摩诘所说经》等,已成为他们的必读书。
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自南北朝以来,佛教为了吸引信徒,用唱经、诵读佛经的方法把佛教传到民间。
就导致了说唱文学的出现。
唐代,僧人将佛本生故事绘成彩画,称“变现”,进而唱佛经故事,说唱故事的底本就叫“变文”。
变文的内容不断拓展,由说唱佛教故事扩大到说唱中国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人物或当时人物的专题故事,如《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等。
明清时期,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古典小说提供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故事情节。
总之,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艺术带来了福音,使得中国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开创了中国艺术新的样式,拓展了中国艺术新的风格,它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