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1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
其间,佛教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和多样化,从印度扩散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汉朝的大量征伐中,汉朝国王统治下的大多数地区属于匈奴,而其他地区则被分散管理。
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共存。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明。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庇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佛教历史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即汉朝晚期至西汉末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印度和天竺的游方僧侣传入中国。
这些僧侣带着佛经、佛像和佛教思想到达中国,开始在中国布道,劝化民众信佛。
在这一阶段,佛教与中原文化相衔接。
中国文化已经趋于成熟,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佛教思想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同时与中国的文明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这场融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期间,佛教渗透入政治和日常生活,佛教教义在汉朝重要议题上引起了大量争议,最终得以获得社会和政治立足之地。
第二阶段是佛教在中国的中期,即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期。
在此期间,佛教渐渐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这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衰退,社会纷乱,佛教成了士人、文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该时期的佛经多由僧侣、名士、性无异者编撰,内容丰富繁多。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
佛教在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唐朝,全盛时期为世界佛教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融合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了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最早传入的是大乘佛教,随后又传入了小乘佛教。
佛教经过了古印度、中亚等地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信仰体系和寺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接纳。
首先,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与中国的道教、儒家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其次,佛教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如佛教强调的慈悲、般若等思想与中国的仁爱教育、道德观念相辅相成。
此外,佛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特点。
其次,在佛教文学方面,中国佛教的经典和经典故事通过文字的表达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佛教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等产生了对话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古国,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至今。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南亚,但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中,逐渐与道教、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与融合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大约情况在公元前200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形成了中华佛教的特色,成为中华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最初通过中亚和印度传入中国,一开始只受到局部的接受。
但是,自汉中朝以后,佛教从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也变得更加容易。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经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及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艺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文化。
中华佛教艺术首先表现在宗教工艺品上。
佛教雕刻和造像艺术是中华佛教艺术文化的精华。
在佛教建筑的领域中,释迦牟尼堂、佛殿和禅宗寺庙是佛教建筑的代表。
佛教建筑风格以曲线装饰为主,突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美。
但是,佛教的艺术文化不仅仅表现在建筑和雕塑领域。
佛教音乐、书法、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佛教的文化痕迹。
其中,佛教书法是佛教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是佛教文化和汉字书法艺术的结合体。
佛教书法包含著佛经和佛教经典的内容,形象表达了佛教各个层面的理念和思想。
绘画中的佛教题材题材居多,如《洛神赋》、《十六罗汉图》等等。
三、佛教与思想佛教对于中国的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思想和哲学方面。
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中逐渐与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一格的思想文化。
佛教思想的核心是慈悲、智慧、涵容,它与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理念相融合,并且逐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对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产生了相对应的影响。
四、佛教与社会佛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也是占据一席之位,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的佛教文化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其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历史、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描述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的佛教文化。
1. 佛教的传入历史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其传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汉时期,佛教借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受到王莽和东汉王朝的官方支持。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最后一个时期是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社会主流信仰之一。
2. 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环。
早期,佛教经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入中国,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理解上存在困难。
因此,翻译佛经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任务。
鸠摩罗什、玄奘等著名翻译家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佛教理论在中国得以普及。
3.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
这种融合在思想、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佛教的中观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理论体系。
佛教在中国的艺术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如佛像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
4. 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善良和平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救济贫穷、教育普及、医疗保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带动了经济往来,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
5. 佛教文化的今天如今,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核心思想如般若智慧、因果观念等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佛教的文化元素也广泛渗透在中国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佛教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历史时期,并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
佛教作为东方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的文化、哲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源于印度的一种宗教思想,传播到中国是通过丝绸之路。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汉唐与西域地区的贸易联络,为佛教传到中国奠定了基础。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又称为正法师佛教,具有普遍性,更符合中国人的宗教意识。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思想方面佛教的到来对中国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学中充满着仁爱、慈悲、智慧等思想,降低了世俗化的纷争,提高了人们的人文精神。
佛教思想中的“因果律”、“轮回转世”等思想,也得到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接纳。
(二)文学方面中国传统文学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
唐朝盛世时期,佛教文学大量涌现,成为唐诗中的一种主要流派。
著名的诗人李白、王维、白居易、杜甫等人,曾在其诗作中表现出对佛教的推崇和追求。
(三)艺术方面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艺术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文化中强调的超然与清静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紧密相连,孕育了独具特色的佛教艺术。
禅宗中“禅意六字”、“心印佛像”等表现,都体现了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三、结语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
佛教文化中蕴含的仁爱、慈悲、智慧等传统哲学思想,不仅弥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佛教文化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开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草整理,疏漏之处,有待增改。
文中所及,代表的是一种观点,未可尽信,对儒释道的认识,还是要身体力行。
可以肯定的是,儒家和佛教都十分重视“行”的哲学。
至于宗教是否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或者说宗教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载体,仍需探索。
楼宇烈:佛教与当代中国文化(录音整理 by minxin)佛教,在中国是一种宗教。
提到宗教的问题,可能会引起大家很多遐想。
长期以来,除了宗教学系或者哲学系的学生有宗教学习之外,我们没有进行任何宗教方面尝试性的教育,因此大家对宗教的了解会有很多盲点,会有遐想。
宗教,这几年在国内有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是在不断的扩大,包括佛教也是这样,在南方,东南沿海地区,佛教这几年的发展尤其迅速。
这是党和政府落实了宗教信仰自由之后的变化结果。
长期以来,我们对宗教的认识,认为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有它的社会根源和认识的根源。
比如说,人对自然界的变化无法掌握,对人的生存带来很多不可知的因素,于是产生对神灵的信仰;很多被压迫阶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一些原因产生了宗教信仰,当然宗教也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如果产生宗教根源消失了,宗教也就消失了。
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
幻想宗教会消失,是不现实的。
世界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这对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这就有可能导致宗教是永远存在的。
必然的事情一定是通过许许多多的偶然事件构成的。
偶然性事先是不能把握的,如果事先可以把握就是偶然,偶然就带来很多不可知。
举例:飞鸟飞过,恰巧落了鸟屎路在人身上:落在佛陀身上,落在他人身上,或者落在自己身上,-会有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富贵,有的人生来贫贱。
佛教说,前世因,后世果。
唯物主义不承认命运决定论,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例如树上美丽的花被风吹过,有的落在路上,有的落在厕所里,人的命运就像这花,落在路上(富贵人家)和落在厕所(贫贱)都是偶然。
这显然是变了样子的宿命论说法。
必然和偶然这对哲学矛盾,纠缠不清,也是导致宗教存在的原因。
科学发展了,或者社会变革了,人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宗教就会消亡?这是不是这么简单的。
认识了必然和偶然,就了解,宗教的存在是有根源的。
正常的人都是不满足自己的现状(精神和心灵现状),都希望不断的有所提升,有所超越,都对一种神圣的东西有向往,在自己有困难的时候,也希望有依靠依赖,有这么一种力量的支撑,对超自我力量的情感寄托,都是产生宗教信仰的一种根源,不是必然会产生,但是至少是一种根源。
事实证明,不是科技的发展,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
科技的发展没有完全取代宗教,反而在某些方面激发了对宗教的需求。
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的环境,人们的身心被弄的疲惫不堪,现代社会追求精神上的解脱,比以往更迫切。
现状是,全球我们的科技越发达,我们的宗教就越发展。
人们在越来越收到自我创造技术的约束时,就越需要人文的关怀,宗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人文的关怀,宗教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给人心理的关怀。
宗教的存在具有长期性。
这些年来,我们更多的认识到宗教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道德体系,有助于人的精神生活的建立,有助于人心灵的成长。
这几年我们又提出,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也希望宗教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要做到这样,就要允许宗教走向社会,但是现在的规定是宗教只允许在宗教场合出现。
那么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呢?有,那就是让社会走向宗教,让寺庙敞开大门,例: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1992年开始),到今年已经举办了13次;今年全国有20多家寺庙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十几年增长了20倍,可见这个发展是相当快的。
1997年,国务院发表宗教白皮书《中国宗教信仰现状》,记录共有寺庙13000,到现在,至少增加了2000多座。
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佛教得到迅速的发展。
寺庙的规模在扩大,佛教的相关杂志和网站越来越多。
对于佛教,需要有一些正确的认识。
为什么有人说:“本来有文化的人,信了佛教之后没有文化了?”应该说,信了佛教,应该变得更有文化,更有品味,这说明什么?说明很多人对佛教还没有“正信”。
佛教是反对迷信的,是一种理智的的信仰。
所以有人说佛教是一种理性,充满人文精神的宗教,是一种依靠智力解脱的宗教。
有的宗教是透过神灵的形式来表达人文的关怀,而佛教不是强调这点,而是强调人的自立,即自己的力量。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超越生死。
这点,可以从佛教的产生和佛教的教义教理看出来的。
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
在当时的印度环境中,是以异教的形式产生的。
印度是宗教情感最浓,抽象思维很强的国家。
在印度,宗教信仰是全民性的。
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教,第二是君主武士,第三是商人,最低是奴隶。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宗教信仰。
主流印度教,是从婆罗门教演变过来的。
世界四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
印度教吃全素,连鸡蛋都不吃。
佛教对其他学说归成两大类,认为其他哲学学说讲的因果学说是不对的。
一:邪因论,即不正确的因。
将一切归结于神,神创造一切。
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安于现状,从来不去争取。
甚至于坐公共汽车,看见有高等阶层的人,就不上车。
另外的学说认为,世界是由一些基本的物质构成的。
二:无因论,即世界是偶然的,事物之间没有因果关系,都是自然而然的。
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之间没有关系。
当时印度存在这两种因,反映出来的思想“常”,永恒不变和“断”,事物之间没有联系。
佛教认为这两种思想都是不正确的。
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的。
每个事物或者行为,都会造成“因”,结出“果”。
有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
是一种内在的,不是外在的原因。
某种意义上,佛教认为,人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
袁黄《了凡四训》,“命由己造”。
了凡自小,体弱多病。
母告之,学医治病,守本分。
某日遇道士,算命曰:“命有官相,应读书。
无后”。
遂立志读书,果中,为官。
越发相信道士算的命。
又一日,见云谷禅师,云:“命,怎么可以由人算呢!”命不是算定的,是要勇于和命运抗争,突破束缚,创造更好的命运。
很多人现在理解,佛教的因果为定论,这就成了宿命的想法了。
佛教也教人超越生死,超越自我,造新的因,结新的果。
自己造的因,也是自己造的不是神规定的,既然是自己造的,为什么不能自己改呢?佛教中有两句话:“自作自受”,自己造的业,自己承受果;“自信自度”,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佛教的诞生,在当时印度的正统思想之间,相互影响。
不断受到当时正统思想的挤压。
婆罗门教在历史上有两次很大的改革,都是受到佛教的影响,变革发展,成为现在的印度教。
佛教也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在原始佛教,完全排除神的,到了大乘佛教也有神的出现。
在佛教中有两个概念佛,菩萨。
佛,是音译,最先翻译为“浮屠”,“佛陀”,慢慢就成了“佛”,它的意思是“觉”悟。
在原始佛教里面,佛只有一个人,释迦牟尼,是真正觉悟的人,并以它的觉悟开导其他人,使其他人也觉悟。
它有十个称号,如“世尊”,世间所尊;“两足尊”,为人所尊;“人天师”,人界和天界的老师。
菩萨,也是音译的词,是两个词的组合“菩提萨陲”,“菩提”是佛陀,“觉”的意思,“萨陲”是有情的终生。
佛教认为,世界分有情和无情两类,有情就是有生命的,有感觉的;无情就是木石等无感觉的。
所以菩萨就是上面的缩写,意思是“觉有情”。
凡信仰了佛法,有所觉悟,就可以称为菩萨。
佛教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到了大乘佛教之后,就出现很多种佛,不仅有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佛,还有十方的佛,西方的佛(阿弥托佛),东方的佛(如,药师佛)。
大乘佛教再发展到后来又出现密教,就有了更多修行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这里面受到婆罗门教,道教等影响。
在早期、中期的佛教里面,这些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表征性的,而非神灵。
在印度公元1世纪才有佛像,考古发现,印度佛像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见《纳兰陀经》,记载希腊的王与佛教主的对话)。
《金刚经》中,菩萨只是泛称。
《韦摩诘经》中就出现了很多的菩萨。
这些菩萨的命名,不是表征灵性,而是含有佛教的某种教义,表征一种精神。
四大佛山:五台山,文殊菩萨表征大智慧,大智菩萨;峨眉山普现菩萨,表征行,实践精神,大行菩萨;普陀山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九华山地藏菩萨,愿立,从儒家的角度讲就是立志,立志之后才有行动,大愿菩萨。
有愿立,志向才能达到目的。
地藏菩萨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
慈悲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但是慈悲不是一般的同情心,不是有困难就伸手救人,它是从根本上破除人种种的无名愚痴,颠倒妄想,开发人的智慧,所以慈悲是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智就是自觉,悲是觉人,自度度人。
大乘是相对小乘而言,大乘是度人,小乘是度己到彼岸。
所以大乘佛教认为小乘只是自了,大乘就是让众生和我一起到彼岸。
这也就决定了大乘佛教的发展,是一种出世,也是一种入世的精神。
佛教中,出家,不事亲,不事君,在中国的传统是不忠不孝,剃度更是不行,和传统观念冲突。
佛教中讲个人因果,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生命的延续,不是个人的延续而是家族和种族的延续,父母传到子女,一代一代,作为个体而言有生就有死,个人对生死看的不重,但是对子女看的很重,自己的生命在子女身上得到延续。
这就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生命观。
在印度,父债子还是很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中国人的负担比较重,要对自己,父母,子女负责;西方人只要对上帝负责,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印度人只要对自己负责。
所以中国人总要瞻前顾后,要考虑子孙后代,讲大的生命观,天人关系。
在大乘佛教中,出家是为了更好的为整个社会,为整个家庭服务,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小乘佛教仅是自己解脱,从这种意义上,大乘佛教不是单纯的出世。
既然要度众生,就必然要回到社会,这样来看,出家或者不出家不是信佛的主要标志。
在家的居士也有得道的人,如韦摩诘,榺曼夫人,虽然都是居士,但是做的是出世的事情。
佛教讲六般若密。
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弘扬佛法,让更多人提升智慧,摆脱痛苦)。
慈悲含义,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救人于苦难,予乐拔苦。
大乘佛教就是要体现这样一种根本精神。
要维持这样一种精神,就必须要借助一定的组织和形式,因此有出家众,也称主持僧,如果没有主持僧,就没有办法组织和凝固这样的团体。
出家也是一种献身,是为了维持这样的团体。
佛教从东晋以后,慢慢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和延续。
现在,儒家要生存下去,也需要以宗教的形式出现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在韩国,儒家也是以宗教法人代表的资格在政府部门登记出现的。
而在中国,儒学靠的是个人的呼吁,个人的影响。
佛教,有这么一批出家人在维系这样一个组织,有社会的发言人,有社会的影响力。
在某种意义上,现在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佛教的作用和影响可能比一般的儒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