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矛盾因素都会因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
- 格式:docx
- 大小:17.14 KB
- 文档页数:1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正确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科学和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中,人的思维中的矛盾是客观世界矛盾的反映。
只要我们从事物的内部,从联系和运动中看事物,就会发现矛盾。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哲学矛盾观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对立统一(矛盾基本属性)【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①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②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③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寓于同一之中,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普遍存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拆解1】表现: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拆解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善于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拆解】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要善于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5、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主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方】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发展,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方】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影响事物性质,要求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恰当处理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政治考研马原高频考点解析:矛盾特性及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1)含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方法论学习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例题】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子提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答案】ABDE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1.⽭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盾范畴的含义⽭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统⼀关系的哲学范畴。
⽭盾虽然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但从来都不是⼀种直接的经验事实,不能对⽭盾双⽅做简单的实体化理解。
所谓⽭盾双⽅或⽭盾对⽴⾯,并不是两个实体,⽽是两个相反的倾向、成分或因素。
⾃然界中的作⽤和反作⽤、疏散和凝聚、化合和分解、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私有制和公有制、进步势⼒和保守势⼒、战争与和平,胜利和失败,强⼤与弱⼩等待等等都是这样的⽭盾关系。
⽭盾双⽅常常要以实体为载体,但⽭盾双⽅本⾝绝不是实体。
对⽭盾双⽅作实体化的理解会导致把⽭盾关系简单化。
(2)⽭盾的基本属性⽭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盾双⽅相互关系的两个⽅⾯。
①⽭盾双⽅的同⼀性是指⽭盾双⽅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是⽭盾双⽅相互依存,即⽭盾双⽅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个统⼀体中;⼆是⽭盾双⽅相互贯通,即⽭盾双⽅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对⽴⾯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之间的内在的统⼀性。
②⽭盾双⽅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盾⽃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3)⽭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同⼀性要受⽃争性的制约,⽭盾双⽅的共存要靠⽃争来维持,⽭盾双⽅的转化要靠⽃争来实现。
另⼀⽅⾯,⽃争性要受同⼀性的制约,同⼀性规定和制约着⽃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盾同⼀性和⽃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法论意义 ①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在分析和解决⽭盾时,必须从对⽴中把握同⼀,同⼀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中把握对⽴,对⽴才有相反性质。
对⽴关系和同⼀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是基于共同本质的。
对⽴是同⼀中的对⽴,同⼀是对⽴的统⼀。
列宁引⽤⿊格尔的思想时指出,就是要"在对⽴⾯的统⼀中把握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盾,把握住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所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或者说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各有作用,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已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
《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
这说明美与丑、善与恶作为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由此可见事例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矛盾同一性的基本内容矛盾同一性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概念,它提出了想法,对于对立元素之间存在着双向作用,它们能够在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的同一个体中,共同起一个作用。
这是一种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有趣的物理学和哲学概念,它的发展可追溯到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说。
矛盾同一性这一概念,站在宏观层面上被用来理解多种不同现象,从历史上看,在很多文化中,它也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矛盾同一性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哲学概念,虽然它们可以提供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但是要深入理解这一概念,仍然有很多难度。
矛盾同一性的基本思想是,在一个物质场中,有一定的活动关系,其中有着一种相对的矛盾性,尤其是对立的因素。
那么这些对立的因素如何统一起来,使得它们能够在一起形成较高次的结构。
就是这一思想,通过给出统一原则,在解释矛盾本质上形成了合理性。
矛盾同一性不仅有着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它可以作为一种实际推行的理论来运用,作为一种实际的行动方式,提供实践参照。
在很多历史文化中,矛盾同一性的概念正是建立在这种动态变化的理论基础上的,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即实践可以调整文化发展的历史方向,从而改变一个文化的最终发展阶段。
矛盾同一性的实践运用,也体现在多个领域。
如在宗教信仰中,矛盾同一性的概念表明,遵守宗教教义的人,不必放弃其他信仰,也可以同时保留两者,使它们统一在一起。
在教育中,矛盾同一性也被广泛应用。
矛盾同一性的思想激励孩子们学习,实行同样的课程,但是在更深层次的教学上,孩子们应该在自己的判断和洞察力上形成一个整体,这是实现矛盾同一性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实践推行的方式。
矛盾同一性体现在不论是什么领域,都能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无论是社会、宗教还是教育,它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特别的思维结构,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达到一种统一。
在所有这些不同领域中,运用矛盾同一性的思维,实践运作实践要求,将可以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和追求事业的目标,赋予更强大的能量。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该原理的基本表述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从辩证法的体系上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综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因而也就是整个辩证法部分占基础地位的重要原理。
该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老师讲哲学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爱因斯坦创立的光量子学说一发表,就在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位朋友问他:'光究竟是什么?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爱因斯坦听后,激动地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爱因斯坦告诉我们,自然界没有'非此即彼',自然界喜欢'亦此亦彼',事物常常既是这个,又是那个,是这个与那个的统一,是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就是矛盾统一体。
上图中,人与熊惊险对峙,熊虎视眈眈,人也随时可以扣动扳机,形象地传达出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但是,人与熊又处于平衡的状态,熊是无法伤人的,因为稍一向人靠近就会失衡而人仰'熊'翻;人也是不能开枪的,开枪的后果是同归于尽,这表明人与熊在此刻又是相互依存的,即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由此,我们也很容易地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总是象智者一样劝解别人,象傻子一样折磨自己',人是智与蠢的对立统一体;'小成靠自己,中成靠朋友,大成靠敌人',敌人也有朋友的成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也有敌人的一面。
在这层意思上,汉语拥有丰富的词汇:大小、多少、高矮、胖瘦,真善美、假恶丑、是非、对错,强弱、贫富、苦乐、悲喜、劳逸、作息、动静,攻守、成败、输赢、进退、舍得、得失、祸福,欲擒故纵,欲盖弥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谈谈生活中的辩法哲学源自生活,反过来哲学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用哲学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会发现很多乐趣。
运用哲学指导生活,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情绪上都会异常轻松。
认识世界就会少很多困惑和烦恼。
哲学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容多种多样,其中唯物辩证法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下面我浅谈一下我们生活中的辩证法。
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在生活中用的最多。
众所周知,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论去看待生活,我们可能就可以减少很多烦恼。
大学生活里充满了社团协会,很多同学都会积极参加。
通过这些社团一方面可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各种经验,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很多的学习时间,可能影响正常的学习。
所有人都知道大学不仅是读书的地方。
除了学习之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
哪里的社团比较多样,哪里的活动比较丰富。
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
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
但从每年这么多优秀的毕业生我们可以知道,大多数大学生是可以处理这方面的问题的。
学习工作两手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处理现实所存在矛盾最好方法。
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二大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的事物又开始了新的量变。
重读《矛盾论》:如何轻松学会矛盾分析法我们从小学读到大学,历史书上不断的告诉了我们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一年是1935年,毛主席在遵义会议之后成为新的中央领导。
从1936年开始,我认为也是我党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从这一年的12月份开始到1947年这段时间里,是中国共产党乃至毛主席都极为重要的十年。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1936年12月,毛主席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接着是1937年写的《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后来从提纲中节选出来的。
1938年,他写了两本关于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的游击战略著作《抗日游击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在这个阶段,毛主席写完了1949年以前的全部重要理论著作。
这些著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统一全党思想,系统的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政策。
其中在1937年所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论文,后来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内在组成部分。
我们好奇的是,为何毛主席会将矛盾问题置于突出的地位呢?正是由于毛主席对中国现实的透彻理解,从而提出“主要矛盾”理论,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社会模糊不清而又复杂的特征,并力图把这种洞见在其革命策略中具体化。
因此,在一个既定时期内,要确定哪种因素或矛盾是占主导地位的,是至关重要的,不仅仅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而是迫在眉睫的策略需要。
由此可见,矛盾的观念可以让我们洞察社会中的存在与变化,它能使我们感知观念和存在的本质是复杂、相互联系的,而这在不具有辩证思维的人眼里,却是简单、孤立的。
如果我说,“小明和小强好像”,你的第一反应是他们两个长得很像,而不是性格很像或者价值观很像。
这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在驱使我们,再比如说“1+1等于什么”,答案是:田。
1+1最直接的答案来自数学,从数学角度是等于2,但从文字角度来看,“1”、“+”、“1”、“等于”不代表数目,而是笔画形状,这就是辩证法交给我们的,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必修4生活与哲学考点十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含义和特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关系:①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考纲导学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整合:对立统一原理(或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1)世界观: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观点看问题。
②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反对的错误倾向: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性。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共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世界观: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坚持全面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根据或原因)(1)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在: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
矛盾的各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所阐释的矛盾问题,我们首先了解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随后我们应当着重考虑到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存在决定了当今社会中对立统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社会实践中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有利于我们深刻的理解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趋势,用辩证的眼光审时度势,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锻炼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矛盾的处理能力,对我们大有裨益。
关键字:矛盾同一性斗争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
列宁说:“辩证法是这样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统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在怎样的条件之下它们互相转化,成为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当把这些对立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当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列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
单纯的过程只有一对矛盾,复杂的过程则有一对以上的矛盾。
各种矛盾之间,又互相成为矛盾。
这样地组成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思想,并推使它们发生运动。
也就是总体上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有此我们可以推知,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
假如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试想一切矛盾着的事物或人们心目中矛盾着的概念,任何一方面能够独立地存在吗?比如我们知道,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
这个原理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同时又有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每一个事物都有两个相对的、矛盾的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例如,生命是美好的,但它也有痛苦和死亡的一面;工作是有意义的,但也有累赘和无聊的一面。
然而,矛盾并不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也有特殊性。
每一个事物的矛盾都是独特的,并且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有所不同。
例如,一个人的生命中的痛苦和死亡可能与另一个人的痛苦和死亡有所不同。
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对于理解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从矛盾的整体上理解事物,而不是仅仅从特定的方面去看待它。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每一个事物的独特性,并在解决问题时考虑到它的特殊性。
考点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1.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关系(1)基本属性:A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B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分为两种情况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②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PS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2)二者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限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方法论意义: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既看到矛盾这面,也看到那面;既看到矛盾双方对立,又看到二者统一a)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对(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①要坚持绿色消费②量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引起质变③要遵循价值规律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太极图”其主要内涵有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统一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①③④)d)“多难兴邦”体现: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质变、量变统一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④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③④)e)从灾难到进步体现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对立面转化的趋势②“灾难”和“进步”的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同一性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某些外因的决定性进步(①③)f)大题(2009 北京文综)你如何看待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对立统一关系?①对立: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不同。
在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一定的情况下,经济建设支出和社会建设支出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统一: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是相互依存的,前者为后者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片面强调经济建设或片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是错误的。
要全面地看待二者关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所有事情,都要一分为二来看待分析。
任何事情事物都有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有好的方面,也有坏的方面, 它说明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 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好事也未必真是好事。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所有矛盾因素都会因条件具备着不同一性,称为矛盾。
然而两者又互相联结存在。
这些互为对方存在的条件。
那怕为同一性的第一种意义。
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还在于矛盾着的事物的互相变化。
也就是说,事物内部矛盾有两方面,因为一定的条件而各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向着它的对立方面所处方面转化了去。
这也是矛盾的同一性的第二种意义。
而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则为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的双方“相斗争而发展”。
在我们自然界中的捕食与被捕食,而在我们也存在人类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利益争夺等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
由于一定的条件才构成矛盾的同一性,所以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此过程向着彼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矛盾的这两种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正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每个具体矛盾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即个性。
普遍性贯穿于个性之中,个性又表明矛盾各有特点。
如果我们把矛盾的观点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就要学会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看问题。
邓小平说要“按辩证法办事”,就是要求我们把辩证法的原则变成我们自觉的思考和行为,从而为我们实际生活服务。
在日常生活里, 辩证法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都无形的和我们生活一起存在。
如整洁、安静舒适的家,每个人都喜爱。
而为了和这些灰尘、污垢较量,多少人每天日夜忙碌,擦擦洗洗,少有休息。
有时我们不禁会要问:是人为地板生, 还是地为人生?经我们清洗后的玻璃洁白如新, 可是窗子全然洞开时, 灰尘毫无阻挡地吹进来。
这些东西正如医生告诫人们,日常生活中不要经常去掏耳朵, 因为那些看似很脏的耳垢也在保护着耳膜,防止病菌入侵。
我们有时得点小病,没必要看医生,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病情会好而且身体会更好。
如果一得病就用药,慢慢身体会依赖药物, 免疫系统变弱,以后用药力更强、副作用更高的药。
因为以前药力小一些、副作用小一些的药, 已经满足不了你现在被损害了的身体状况,于是就这样进一步地去破坏你的免疫系统等等。
所有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处处都会有遇到我们有需要从矛盾辩证的两面性。
这些都与辩证关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