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帝内经》之阴阳、五行、四时规律与护理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446.04 KB
- 文档页数:3
黄帝内经的阴阳怎么解释?黄帝内经中谈到的阴阳,其实和五行理论类似,都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这里我简要为大家介绍一下阴阳的含义和作用关系。
阴阳的最初涵义非常朴素,是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者为阳,向背者为阴。
后来由此而逐渐引伸,不断扩展,乃至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用阴阳加以概括。
如凡是光亮的、温热的、向上的、运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阳。
凡是晦暗的、寒凉的、趋下的、静止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阴。
古人把阴阳属性的普遍存在及其相互间的运动变化,视作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强调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与阳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所以《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神明,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属性。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对于人体生命过程而言,中医认为凡具有推动、温煦、兴奋激发等作用或表现的物质及功能,统属于阳;凡具有凝聚、滋润、抑制、宁静等作用或表现的物质及功能,统属于阴。
谈到阴阳之间的关系,我从以下四个方面作个简单介绍:[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
就性质而言,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
就关系而言,又是相互制约、相互抑制的。
《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从夏至到立秋,均为四十五日而言。
冬至一阳生,故从冬至到立春,阳气渐趋上升,阴气渐趋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故从夏至到立秋,阴气渐趋上升,阳气渐趋下降,至冬季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这就是应用阴阳对立制约关系来解释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气候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
《黄帝内经》论养生: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黄帝内经》中《灵枢·本神》从自然界的角度论述了“养生”的内容。
原文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我们可以将这段话分成三句来理解首先第一句话“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它的意思是说,聪明的人养生,必须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养生,根据气候确定自己的饮食、穿戴、运动等内容。
因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
第二句话“和喜怒而安居处”,这句话主要从精神和情志上来阐述。
“和喜怒”的重点在“和'字上,现在提倡“和谐社会”,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还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都提倡和睦相处。
“喜怒”代表着情志上的七种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
整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养生需“养心”,只有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才会光顾。
“安居处”指的是居有所安。
居于陋巷者,不能因为暂时的穷困产生不乐观的情绪;居于高堂者,也不能因此就变得趾高气扬。
这点同“和喜怒”一样都是强调心态的平和。
第三句话“节阴阳而调刚柔”,从中医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是告诉大家应保证体内阴阳的平衡,使身体内部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人就不容易生病了。
以上只是简单地介绍下《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论述,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一下顺四时、和喜怒、节阴阳的相关内容。
顺四时——生命自有“生、长、收、藏”的定律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了顺应时节、效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在古人看来,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所以养生就要随着四时的温热寒凉气候变化,做适当的调整。
那么顺四时养生又该遵循怎样的要则呢?“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这是《黄帝内经》的回答。
在五行当中,春天与木相对应,而春季正是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即春生,人既然与天地相通,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运行规律,那春季养生就要养“生”,因为我们身体内部的气血都往外生发,所以这个时候不要抑制自己,而要舒展自己的筋骨,多做做运动。
《黄帝内经》——谈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早有记载。
“春者,天气以生,地道初萌。
当夜卧早起,踏青徐步,松形深纳,缓气徐行,养乎阳道,以资志意也。
”就是说,春天多风,专袭头项。
懒惰,不运动则会阴郁,阳不能生发。
所以人应该早起,散步,深吸浅呼。
松散衣发,散步以养阳气。
“夏者,天地交化,品物华实。
早卧早起,迎日缓行,清心养神,使华毓秀,浊滞清宣,通乎腠理也。
”夏天所湿,多病胸肋,湿热生痰。
积郁胸肋。
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是天地交化,阴阳各半的时候。
万物茂盛。
本应早睡早起,迎着朝阳散布,清心养神,让刚刚挂上的果实更加漂亮俊美。
这时正是浊音下降,清阳上升的时候。
你若违背,自身的小宇宙就会阴阳失调。
阴不能降,阳不能升。
所以就会郁积中焦。
最好的办法就是运动,出汗,让毛孔皮肤通透。
不要整日呆在空调房里。
“秋者,风气大动。
地气显明。
早卧早起,与鸡同兴。
平心静气,内守神思,静立庭外,以缓秋刑。
”我们都知道,古时处决死囚,都是在秋后。
因为古人比较讲究顺应自然。
秋天,尤其是秋后,正是肃杀之气正重的时候。
这时候杀人也算是顺应天意嘛。
秋风凛冽,阳气难收而阴气显盛。
这时夏季的暑湿未散,又有燥风来袭。
风客邪于肺,肩背就容易受病。
要想避免,就要和鸡一样的作息。
心平气和,不能乱发脾气。
这样才能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
“冬者,万物闭藏,水冰地坼。
早卧晚起。
必待日光。
使志伏匿,内守勿离,去寒就温,缓步于庭,动无劳骨,勿泄乎阳。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要冬眠。
因为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
我们这时候尤其要注意。
身体和心神都不要太过劳累。
早睡,晚起。
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后再散布运动。
运动也不能过量,以身上微热不出汗为宜。
应为冬季大汗,无异于泄了阳气。
以上是四季养生的要领。
结合中医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更能让人活得健康。
有句话说:春天的艾灸,夏天的针,秋天的拔罐儿,冬天的排打。
四季合乎疾病安来?这也符合了四季的规律。
春天初暖。
需要传统的艾灸来驱除一冬的寒邪。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基本知识包括起居指导、情志调适指导、饮食调护指导、中药给药指导、病后调护指导及疾病预防指导等,这些基本知识是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一)生活起居指导生活起居是指患者在患病期间,护理人员根据病情予以相应的指导和护理.其目的是保养患者的正气,调整机体内外阴阳的平衡,增强机体抗御外邪的能力,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一、起居有常(一)顺应四时,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合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应"。
因此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应根据四时阴阳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指导患者生活起居.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其气候规律一般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
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改变,以适应自然规律,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祛病延年;若不顺应其变化,则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
因此在护理中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春夏季节应指导患者夜卧早起,适当午睡,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保护阳气不要过分消耗;秋季应早卧早起,以顺应阳气之收,使肺气得以舒展;冬季阴气极盛,寒风凛冽,则需早卧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于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二)睡眠充足,适当锻炼“服药千朝,不如独眠一宿”,睡眠不足,易损伤正气。
患者应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要督促患者养成按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作息规律。
重症患者则应卧床休息,但要避免昼息夜作,阴阳颠倒。
睡前要神志安定,平心静气,用热水泡脚、饮温热牛奶及足底按摩有助于睡眠.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下床活动的患者每天都应保持适度的活动与锻炼。
适度的活动能使气血流畅,筋骨坚实,提神爽志,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有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尤其对脑力劳动者,适度的运动更能促进疾病的康复.(三)慎避外邪,形神共养患病之人正气虚弱,易于感受六淫和疫疠之气等外邪的侵袭.在生活起居护理中应遵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原则.指导患者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及时添减衣物,在反常气候或遇到传染病流行时,要注意避之有时,或采取其他方式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避免外邪的侵袭。
黄帝内经: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
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
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
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比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
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
从而以明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黄帝内经》以五行归类论“四时五脏阴阳”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容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词语解释:会通六合: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十二经脉的阴阳五行属性表五行阴经(所属)里阳经(所属)表金手太阴肺经(肺)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火手少阴心经(心)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相火手厥阴心包经(心包)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土足太阴脾经(脾) 足阳明胃经(胃)水足少阴肾经(肾)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木足厥阴肝经(肝) 足少阳胆经(胆)端络:论理,列别。
溪谷:大小之分译:从病理上论人的形体,要分辨脏腑的性能,进行排比归类。
并从经脉所包罗的内容中,整理出头绪来,仔细研究十二经脉,两经齐至谓之会,一经相贯谓之通。
二十经脉的表里关系谓之合。
共有六合,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足少阳与足厥阴为二合;足阳明与足太阴为三合,手太阳与手少阴为四合,手少阳与手厥阴为五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
依循各经所属脏腑,推究其联系关系。
再从经络推究穴位,每个穴位都有它的名;穴位在大小肌肉与骨节相连处。
分部者,皮之分部也。
皮部之浮络,分三阴三阳,有顺有逆,各有条理。
四时变化有皆他自已的规律。
经络拓展学习: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余经络起统率,联络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二十经别按经脉的表里关系分成六组,称为六合。
十二经别构成了经脉的离,《分别、分支》、合(会合、合并)、出(浅出)、入(深入)的关系,扩大了十二经脉的循行范围,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
《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黄帝内经是一本养生的书籍,这本书籍详细的介绍的中医养生的方法,黄帝内经体质养生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养生方法,讲究根据人体的不同的体质来养生,对症下药,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黄帝内经》的四时养生,希望有所帮助!《黄帝内经》四时养生理论是“天人相应”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只有能动地适应四季变化规律,才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避免衰老和疾病的发生。
“四时养生”是《黄帝内经》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总结先秦诸子百家养生经验后提出的,它强调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气候变化,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以使人体内外环境和谐统一。
“顺四时而适寒暑”是中医养生理论中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对于现代人类的养生保健实践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四时养生”是天人合一整体观在中医养生学中的具体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命题。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人与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人要健康长寿就必须顺乎自然规律。
庄子进一步提出:“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万物循生”(《庄子天运》),他认为养生保健不仅要“顺乎自然”,更重要的是掌握其规律,按自然规律去保健养生。
《黄帝内经》在这一观点的影响下,提出了“天人相应”学说,认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人类生存于自然界之中,其生命过程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一切生命活动均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日月运动、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春夏秋冬四季是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的征象,又是阴阳升降、寒暑更迭的标志,对自然界万物的影响尤其重要,正如《易经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春生,夏热夏长,秋凉秋收,冬寒冬藏。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应象关系展开全文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应象关系【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1),列别脏腑,端络经脉(2),会通六合(3),各从其经(4);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5),皆有所起;分部逆从(6),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7),皆有表里,其信然(8)乎?岐伯对曰:东方生风(9),风生木(10),木生酸(11),酸生肝(12),肝生筋(13),筋生心(14),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15)。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16),在音为角(17),在声为呼(18),在变动为握(19),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20)也。
『黄帝内经解读』黄帝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相合的观点【原文】五病(1)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2),搏阴则为(3),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为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
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
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脏所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五脉应象(4):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注释】(1)五病:指阴、阳、骨、肉、血五类病证。
(2)巅疾:指头痛、头晕、目眩一类病证。
(3)瘖:音哑,声不出。
(4)五脉应象:指五脏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
【白话详解】五种病的发生:阴病发生于骨、阳病发生于血、阴病发生于肉、阳病发生于冬、阴病发生于夏,这是五病所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分,则阳偏胜,而发为狂病;邪入于阴分,则阴偏胜,而发为痹病;邪搏于阳则阳气受伤,而发为癫疾;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而发为音哑之疾;邪由阳而入于阴,则从阴而为静;邪由阴而出于阳,则从阳而为怒,这就是所谓五乱。
五脏克贼之邪所表现的脉象:春天见到秋天的毛脉,是金克木;夏天见到冬天的石脉,是水克火;长夏见到春天的弦脉,是木克土;秋天见到夏天的洪脉,是火克金;冬天见到长夏的濡缓脉,是土克水。
这就是所谓的五邪脉,其预后相同,都属于不治的死证。
五脏各有所藏: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志,这就是五脏所藏的神志。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这就是五脏所主。
五种过度的疲劳,可以伤耗五脏的精气:如久视则劳于精气而伤血,久卧则阳气不伸而伤气,久坐则血脉灌输不畅而伤肉,久立则劳于肾及腰、膝、胫等而伤骨,久行则劳于筋脉而伤筋,这就是五劳所伤。
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谈四时养⽣和⽤药编者按《素问·四⽓调神⼤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揭⽰了⼈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法,才能保持⼈体健康的道理。
⽤药也皆与此相同,那么该如何合理地在四季养⽣与⽤药呢?《素问·四⽓调神⼤论》开篇即以四时⽓象作类⽐提出了“四⽓调神”的⽅法,⽈:“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勿杀,予⽽勿夺,赏⽽勿罚,此春⽓之应,养⽣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冬三⽉,此谓闭藏……此冬⽓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者少。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春夏养⽣长之⽓,秋冬养收藏之⽓,这是《黄帝内经》从“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的中⼼思想出发,以天⼈相应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先导,从⾃然界四时阴阳之⽓的规律性变化来探讨机体⽣理、病因、病机及传变等规律,以此指导中医学预防养⽣及治疗,是中医学时间医学思想的萌发。
那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对四季养⽣和四季⽤药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与四时养⽣《素问·阴阳应象⼤论》⽈:“天有四时五⾏,以⽣长收藏,以⽣寒暑燥湿风。
⼈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天地之间,必须依赖天地阴阳⼆⽓的运动和滋养才能⽣存,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以五⽓,地⾷⼈以五味。
五⽓⼊⿐,藏于⼼肺,上使五⾊修明,⾳声能彰。
五味⼊⼝,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和⽽⽣,津液相成,神乃⾃⽣。
”⼈的脉象表现为春弦、夏洪、秋⽑、冬⽯,同样是由于机体⽓⾎对春夏秋冬不同⽓候变化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以此达到与外环境的协调统⼀。
《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的一个概念,更是养生的大学问。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中医有应四季、四时养生的原则,单这一个理论,就在保健方面具有很重要意义。
春夏养阳:春夏阳令也,春生夏长,春天时阳气生发,夏季时阳气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大汗耗气,气者属阳也,故大热大汗亦伤人体之阳,(喜欢汗蒸的也不宜过度发汗)。
夏季,尤其是三伏天,人们贪凉,凉饮、冷气,此时炎热,皮肤腠理最易受寒湿之邪,贪凉太过则易伤阳,尤其是关节部位容易疼痛(颈肩部位)。
故夏季
时更要避免过食冷饮及冷气以防伤阳。
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收冬藏,秋季时阴气收,冬季时阴气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火锅、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易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也要注意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古人非常注意养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知其道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是门大学问,古人更是大智慧,写出《黄帝内经》这种传世之作。
此文仅供参考,大家如有己见,可在评论中分享交流经验。
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黄帝内经》顺应四时养生法《黄帝内经》认为人应当“与天地如一,得以之情,以知死生”。
人体生命是天地阴阳之气相感应的产物,是自然界物质有规律变化的结果。
因此,人类养生保健必须顺应天地阴阳,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一年之中,气候呈现春温、夏热、秋凉、冬藏的规律性变化,在这一气候的影响下,自然界万物都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性变化。
所以,人类必须顺应四时的变化规律,“顺四时而适寒暑”,才能达到养生延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最基本的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于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从人体自身阴阳变化规律来看,春夏之时阳气升,人体阳气也随之盛于表而虚于里,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充养体内阳气,培扶其根本,使之充沛而有力卫于外;秋冬之时万物敛藏,人体阴气也随之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善养生者当应时而调养阴精,使阴精充盛而濡养五脏之内。
要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
即春天来临时,初春阴寒尚未尽,不可骤减衣服,以防感受风寒之气伤人身之阳,谓之“春捂”;秋天来临时,晚秋天气虽凉未寒,不宜过快增添衣服,使身体逐渐适应寒冷气候,增加抗寒能力,谓之“秋冻”。
【春季养生】春季共有三个月,从立春至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约在农历一月至三月间。
此时应入夜即睡,早些起身,到庭院中散步,使精神愉快,保养生发之气。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的病变。
外邪致病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
风邪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为病。
黄帝内经: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的关系养生论黄帝内经脏腑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对应表五色与四性是祖国中医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的颜色分别对不同的脏腑器官有所补益,均衡摄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五行对应养体内的器官,木为肝,火为心,土为脾,水为肾,就保健治疗而言,五色《即青(绿)、赤、黄、白、黑》的药材及食物分别对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对人体的五脏有不同的滋补作用。
青色对应五行为木,入肝能增强脏腑之气。
肝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对应五行为火,入心能增强心脏之气,提高人体组织中细胞的活性,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预防流感及各种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补血、通血的功效。
黄色对应五行为土,入脾,能增强脾脏之气,促进和调节新陈代谢,提高脾脏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对应五行为金,入肺,可增强肺腑之气,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虚劳咳血。
黑色对应五行为水,入肾,能增强肾脏之气,治阳痿遗精,腰腺酸病,补亏损及久病不复者。
可保健、养颜、抗衰、防癌,对生殖排尿系统大有好处。
一、五行1. 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2.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篇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
下面给大家介绍黄帝内经四季养生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四季养生法则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生存环境。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源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指要顺应季节的变化,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万物的生长都要顺应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所以真正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根据〃天人合一〃的道理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 以顺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只有顺从天地造化,不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才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地运动发展。
有些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变得炎热,人体阳气也处于相对较旺盛的时期, 为什么还要养阳?秋冬季节天气逐渐变得寒冷,人体的阳气也由旺盛转向收敛,为什么还要养阴?其实,春夏两季气候转暖而渐热,进而会影响到人体,人们在感到暑热难耐时,其身体的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消耗阳气,从而调低自身温度来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另外,天热时人体容易出汗,这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谓之〃阳加于阴,谓之汗〃,即汗的生成,必须有阳气的参与才行。
同样秋冬时节气候转冷而渐寒,人们也会感到寒冷,首先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机能大量调动阳气,以调高自身温度来抵御严寒,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另外,秋冬季节阳气入里收藏,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因此要养阴。
《黄帝内经》中的心理护理学思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比较全面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其中丰富的护理学思想,如情志、饮食和生活起居的调养护理等,为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本文仅就其中有关心理护理学即情志护理学方面的论述作一浅析,以供同道参考。
1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内经》认为,人有喜怒忧悲思恐惊七种情志。
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表露,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
但如果突然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直接伤及五脏,《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五脏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如“怒则气上”是指过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上,可引起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三国故事里诸葛亮三气周瑜昏厥吐血即为1例。
“喜则气缓”是指暴喜导致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甚则失神狂乱,如范进中举后过喜发狂也是一个典型病例。
因此,《内经》认为,要预防七情致病,就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内经》这句至今为后人所推崇的养生名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志可以导致疾病,调畅情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与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避免癌症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身心疾病的发生。
2重视情志因素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在疾病的发展治疗过程中,《内经》认为,必须重视情志因素在康复中的作用。
《素问。
汤液醪醴论》中指出:“针石,道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认为在实施针刺疗法时,必须得到病人精神与志意的配合才能取效。
否则徒然刺之,病必不愈。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内经》首次提出了重视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给疾病带来的影响这一整体护理观。
在《素问。
疏王过论》中指出:在接诊病人时,必须了解其贵贱富贫的变化。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发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通过古人对自然万物细致观察,深刻认识人体本身,由内向外看其身体器官的特质与筋脉阴阳的品性,将人体本身放在自然界中,讲究顺其自然,因循四季变迁。
这种讲究自然调和的自然观中,蕴含着阴阳五行学的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其主要是说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利用这种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的关系来为我们的身体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
《黄帝内经》还将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身体的五种脏器肝心脾肺肾,同样与一年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这样的配比方法告诉我们怎么养生何时养生,同样也告诉了我们身体之间的联系。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自然四季再或是五行都是生克循环,运行不息的,我们要保持我们的身体的平衡和自然界的无穷无尽,同时也要知道自然万物与人体本身同样也存在着相乘相侮,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把握分寸,在对待身体的问题上时同样要注意,太过与不及都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