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分类文档 (16)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23
一、手术切口的分类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 I类清洁切口、II 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
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
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II+III类相当于原来的II类),见表1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 0%,严重污染-感染切口为40%。
确切分类一般在手术后作出,但外科医生在术前应进行预测,作为决定是否须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细菌学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SS 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抗生素对SS 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
一般的I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预防应用抗生素主要适用于II类即清洁-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III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III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具体适应证是:(1)II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III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从口咽部开始)、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2)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疝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3)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眼内手术等;(4)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手术切口分类SSI是指在围手术期内(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后),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
诊断标准包括切口浅部感染、切口深部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手术切口的分类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
原来的三类切口分类方法不够完善,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四类,详见表1.表1 手术切口分类类别标准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一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严重污染一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切口浅部感染是指术后30天内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且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SSI。
切口深部感染是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且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38℃、局部疼痛或压痛;(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是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术前管理1.手术分类:根据手术难易程度分为四类。
(1)一类手术:指普通常见的1-2人可完成的小手术,如小面积清创缝合、人流术、刮宫术等。
部分一类手术可在门诊手术室完成。
(2)二类手术:需4-5人共同完成的中等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剖宫产术、子宫切除术等。
二类手术应在手术室完成。
(3)三类手术:疑难、重症手术和需6-7人以上人员完成的大手术。
(4)四类手术:新开展的重大手术。
2.手术医师分级和手术范围原则:手术的术者、第一助手、第二助手严格按照医师资格准入。
(1)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一年以内的住院医师:只能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做简单的一类手术以及各类开腹手术的第二助手。
(2)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三年以内的低年资住院医师,应能熟悉掌握一类手术,在上级医师的帮助下,担任二类手术第一助手、第二助手。
(3)取得执业医师资格三年以上、五年以内的住院医师,应能熟悉掌握一类手术,担任二类手术第一助手和第二助手、三类以上手术的第二助手。
(4)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有五年实践经验的高年资住院医师,经考核,可担任二类手术的术者、三类手术的第一助手和第二助手、四类手术的第二助手。
(5)主治医师应能熟练掌握二类手术,在上级医师指导下掌握部分三类手术,担任四类手术一助手。
(6)正、副主任医师参加各类手术,指导下级医师开展各类手术,有权监督、检查手术诊疗质量。
(7)进修生: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担任一类手术的助手、二类手术的第二助手。
(8)实习生: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担任一类手术的第二助手。
3.手术审批包括术前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参加手术人员及其具体分工等,应按一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
手术审批权限按我院的有关规定执行。
(1)二类手术二线医师应认真检查病人,审核诊断是否明确,术前准备是否完成,并对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人员及分工安排做出决定并做好记录和签名。
二类择期手术应报告三线医师或科主任核准。
(2)三类手术科主任应会同三线、二线医师查房,组织术前讨论,决定手术方案等,必要时报院长或主管副院长批准。
围手术期的护理一、围手术期概述(一)概念围手术期也称手术全期(术前、术中及术后),指护士从迎接病人进入外科病房到病人术后痊愈回家这段时期。
根据时间的不同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
护士在围手术期的重要职责是在术前全面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采取措施使病人具备耐受手术的良好身心条件,术中确保病人安全和手术顺利实施;术后帮助病人尽快地恢复生理功能,防止各种并发症和残障,实现早日全面康复的目的。
(二)手术分类按手术的时限可分为择期手术,限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按手术的目的分为诊断性手术、治疗性手术、估息性手术和美容手术。
二、围手术期护理(一)手术前期病人评估及护理1、手术前的护理重点(1)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和身体护理。
(2)向病人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的卫生指导。
(3)帮助制定出院和生活形态改变的调适计划。
2、手术前期病人的评估(1)一般资料(2)既往史及健康状况(3)病人心理状况进行评估(4)询问亲属对手术的看法是否支持,关心程度及经济承受能力(5)评估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实验检查结果及重要脏器功能。
3、手术前期病护理措施(1)心理学准备:术前心理准备的意义是减轻焦虑;促进术后脉博和血压的稳定;减少术中麻醉剂的用量,减少病人术后对止痛剂的需求,增加病人术后活动的主动性;降低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心理护理的最基本措施;正视病人的情绪反应,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焦虑,感受或疑问,给予支持和疏导。
术前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夸大手术的危险性;不理解麻醉的过程;不知道疼痛的程度;对预后悲观、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消除“未知”增强病人的控制感,进行术前教育,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心情平静会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安排病人参加娱乐活动都可以达到效果。
(2)环境准备: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20℃,湿度50%-60%,减少陪护,对新入院的病人,护士要介绍病区环境。
(3)身体准备:帮助病人完善各种检查,护士向病人讲解各项检查的意义,帮助和督促病人接受检查,对于留取样本的血、尿、便化验检查,应向病人交代各种标本的采集要求。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1 、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 、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 、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 、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1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围手术期:指以手术治疗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以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手术切口分类(一)三类分类法:Ⅰ类清洁切口:无感染、非外伤性的、未进入空肠器官的切口;Ⅱ类可能污染;Ⅲ污染切口(二)四类分类法:1、清洁切口;2、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但无明显污染;3、污染切口;4、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陈旧创伤手术,已有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三)愈合情况:甲:愈合良好;乙: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积液等但未化脓;丙:切口化脓需做切口引流。
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间隙的感染。
一般指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
预防用药原则一般的Ⅰ类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不需要预防应用外科预防用主要两种情况:1、发生率高;2、虽然发生率低(<5%),但是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的感染。
①Ⅱ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Ⅲ类污染切口手术,主要是进入胃肠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的手术;②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人工血管移植术、人工关节置换术、腹壁切口大块人工材料修补术;③清洁大手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或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手术、心脏和大血管手术、脾切除术眼内术等;④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等必须在手术前60分钟内开始静滴第一剂抗菌药物(当选用万古霉素或喹诺酮类预防应在手术开始前120分开始静滴)用药持续时间不能超过手术结束后24小时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是内源性的。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围手术期即从病人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术前期可能数分钟至数周不等术后期的长短可因不同疾病及术式而有所不同。
围手术期处理的目的是为病人手术作好充分准备和促进术后康复。
制定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及术后康复措施,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术前管理1 、各经治医生必须非常熟悉手术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心态、经济状态等等。
2 、经治医生必须请科主任或上级医生查房,共同讨论决定病人是否手术及手术时机,总住院要严格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原则根据各级医生手术权限安排手术。
3 、所有择期手术及部分病情严重的急诊手术均应经科主任审批,四类手术需填手术审批表,疑难重症大手术、高风险手术、多科联合手术,由主任医生或科主任审批并报医务科备案,致残手术、科研手术、新开展手术由科主任报医务科,由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
4 、主刀医师亲自与病人或家属术前谈话,谈话内容要真实、客观、通俗、易懂,并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
5、手术通知单应由总住院或科主任统一填写,各项目(包括参观人员)均需详细、准确填写到位,如手术室要求接台,科室需配合手术室,自行将接台顺序排好。
16、择期手术,手术通知单需10∶30前送至手术室,急诊需术前30分钟电话通知手术室,随后送手术通知单,并标明“急”字。
7、麻醉医生须于手术前日亲临病房查看二、三、四类手术病人,了解病情:患者身体状况、手术部位、手术方式再决定麻醉方式,同时了解术前准备情况,如准备不充分有权暂停手术并在病历中写出麻醉评估意见。
8、手术当日病人作好术前准备后,由手术室7∶30带病历将病人接往手术室,手术室护士查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历、手术安排表后方可推入手术间。
9、患者入手术间前,手术室护士应在准备间为患者脱去自身衣服,换上手术服。
二、术中管理1、手术医师须9∶00前进入手术室,进手术室后必须遵循手术室管理规章制度并协同麻醉医师再次确认手术病人姓名、手术部位。
2 、麻醉医生及手术间内所有医护人员应注意语言交流严肃性不得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时刻注意尊重病人。
3 、术中遇到困难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应暂停手术,拟请上级医生或医务科进行术中会诊。
术中如需调整手术方式或扩大手术范围需由主刀医师与病人家属谈话,征得家属签字同意后方可施行。
4 、术中急需用血,巡回护士负责催促各环节争分夺妙在最短时间内将血送到手术间,化验室必须配合以最快速度合血。
26 、术中麻醉医生不能离开病人头侧,所有术中用药及抢救设备须术前准备好,除一、二类手术同时照看两台时可偶尔离开外,任何时候均应守护在床头,严密监视生命体征变化。
7 、所有手术均应尽可能派器械护士上台,所有手术器械敷料必须清点数目。
巡回护士需严密注意患者肢体摆放是否合适,有无压疮及患者冷暖情况。
巡回护士如只看护一台手术,手术过程中离开手术间不得超过两次。
8 、手术过程中非手术人员(修理工、担架工)不得入手术间,如特殊情况,进手术室需戴口罩、帽子,穿手术衣或参观衣,否则不允许入内。
9全麻病人拔管后待生命体征平稳,完全复苏后方可送回病房且须有麻醉医生陪同。
三、术后管理1、巡回护士术毕提前 15 分钟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受病人准备,由麻醉医生、经治医师将病人送返病房,麻醉医师向经治医生交接术中用药,输血输液量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
2、术后医嘱应由主刀医生开具或按主刀医生意见经治医生开具。
3、破坏性较大手术病人,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或术前评估合并脏器功能不全病人,原则上术后先送监护病房,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回病房。
4、麻醉师与病房护士应床头交接病人,检查患者身体各种束缚带是否已解除?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引流情况要记录。
35、手术当晚值班医生要主动巡视手术病人,主动为患者镇痛,不能坐等病人叫唤。
三、四类手术,术后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主刀医师及主任要亲自查房。
6、手术记录应由主刀医生按《病历书写规范》格式书写,必须及时、真实、客观、详细描述手术过程、病灶情况、术中病情变化及处理情况(包括术中会诊及与家属谈话内容)。
7、术中切除组织必须送病检,不能主观臆断,以免误诊。
8、麻醉医生术后至少随访病人一次,并记录。
手术室管理制度1、凡在手术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进手术室时必须穿戴手术室的鞋、帽、隔离衣及口罩,手术衣不能随意穿出手术室。
2、进手术室实习、参观,须经手术室护士长同意。
3、手术室的药品、器械、敷料,均应有专人负责保管、放置,经常检查,以保证手术正常进行。
麻醉药品与剧毒药品应有明显标志,加锁保管,根据医嘱并经过仔细查对方可使用。
4、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应分室进行,如无条件时,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
手术前后手术室护士应详细清点手术器械、敷料等的数目,并应及时收拾干净被污染的器械和敷料。
5、手术室对施行手术的病员应作详细登记,按月统计汇报。
协同有关科室研究感染原因,及时纠正。
6、手术室应每周彻底清扫消毒一次,每月作细菌培养一次(包括空气、洗过的手、消毒后的物品)。
7、手术通知单须手术前一日交手术室以便准备,急症手术通知须主治医师或值班医师签字。
8、接手术病人时,要带病历并核对病人姓名、年龄、床位、手术名称和部位,防止差错。
9、负责保存和送检手术室采集的标本。
4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手术安全核查是由具有执业资质的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三方,分别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同时对患者身份和手术部位等内容进行核查的工作。
本制度所指的手术医师是指术者,特殊情况下可由第一助手代替。
2、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手术,其他有创操作应参照执行。
3、手术患者均应配戴标示有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标识以便核查。
4、手术安全核查由麻醉医师主持并填写《手术安全核查表》。
如无麻醉医师参加的手术,则由术者主持并填写表格。
5、实施手术安全核查的内容及流程。
(一)麻醉实施前:由麻醉医师按《手术安全核查表》中内容依次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手术方式、知情同意、手术部位与标示、麻醉安全检查、皮肤是否完整、术野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患者过敏史、抗菌药物皮试结果、感染性疾病筛查结果、术前备血情况、假体、体内植入物、影像学资料等其他内容,由核查三方共同核查确认。
(二)手术开始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按上述方式,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标示,并确认风险预警等内容。
手术物品准备情况的核查由手术室护士执行并向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报告。
(三)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5按上述方式,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实际手术方式,清点手术用物,确认手术标本,检查皮肤完整性、动静脉通路、引流管,确认患者去向等内容。
(四)三方核查人确认后分别签名。
6、手术安全核查必须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每一步核查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操作,不得提前填写表格。
7、术中用药的核查:由手术医师或麻醉医师根据情况需要下达医嘱并做好相应记录,由手术室护士负责核查。
8、手术科室、麻醉科与手术室负责人是本科室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与持续改进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
9、医院医务部门、护理部门等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与管理,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并加以落实。
10、《手术安全核查表》应归入病案中保管。
11、手术科室病房与手术室之间要建立交接制度,并严格按照查对制度的要求进行逐项交接。
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围手术期即从患者决定需要手术开始至术后基本恢复生理功能的一段时期。
制定围手术期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的目的是:更好地落实术前准备内容、术中安全措施及术后康复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对手术患者的服务质量,现在原有《围手术期患者支持与服务程序》和《围手术期管理6制度》的基础上,特制定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及制度如下:一、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规范(一)术前安全管理1、手术医生必须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掌握手术指针、及时完善术前相关辅助检查,除急诊手术可当天送手术通知单或电话通知手术室外,择期手术应提前1-3天将手术通知单送至手术室。
2、病房护士按医嘱作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导尿、灌肠、术前用药等,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术前健康指导,并做好记录。
3、术前访视:除急诊急救手术外,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到病区作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和参加手术的人员、进行麻醉风险及安全告知等,并认真填写麻醉术前访视记录和手术室护理访视记录(在患者的护理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特殊情况须及时与主管医生或手术科室主任或护士长联系,并及时向麻醉科主任或手术室护士长汇报。
4、术前物品准备:麻醉科、手术室须根据日常手术开展的种类,准备手术用物、设备、药品等,并保证其随时处于安全适用状态。
特殊手术,应按手术通知单提前作好准备。
5、人员准备:手术科室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须严格执行依法执业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依据手术风险性和难易程度不同合理安排参加手术人员。
6、手术间的安排:手术室护士须按照手术切口种类安排手术间,7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顺序。
根据季节、环境温度,调节手术间温湿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防止患者着凉。
7、麻醉科、手术室工作人员须严格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认真落实手术病人身份核查措施,认真填写《病区与手术室病人交接登记本》,严格杜绝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的执行情况。
(二)术中安全管理1、参加手术人员须认真实施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程序,认真执行《手术室查对制度》,准确填写《手术风险评估表》、《手术安全核查表》和《手术清点单》。
2、严格执行《手术患者体位管理制度》,正确安置病人的麻醉、手术体位,防止压疮和神经损伤。
3、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口头医嘱执行制度》、《抢救工作制度》、《手术室输血查对制度》、《院感管理制度》等。
4、严格执行安全防范措施,正确使用约束带,防止患者坠床或坠车。
5、术中所用无菌物品及植入物标签、灭菌指示卡均应规范粘贴于手术清点单背面。
6、规范使用预防性抗菌药:术前30分钟至2小时进行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一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须追加使用一剂抗菌药,由病房护士(病区内)或巡回护士(手术室内)执行,并在临时医嘱单上签名签时。
7、严格执行《手术标本管理制度及送检流程》,严防手术标本错8误及丢失。
8、手术室麻醉师及巡回护士须严密观察手术患者的病情变化,准确书写麻醉记录单和术中护理记录,患者病情有特殊变化时,须立即向主刀医生报告,并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