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镇痛分类管理
- 格式:pptx
- 大小:3.94 MB
- 文档页数:66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
家共识(全文)
背景
胸外科手术后的术后疼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
为了提
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水平,上海专家组在2023年共同制定
了以下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共识。
共识内容
1. 疼痛评估:术后疼痛评估应准确、及时进行,包括疼痛程度、性质、部位等。
2. 基础镇痛治疗:通过基础镇痛治疗,如局麻药物、非双重抗
生素等,减轻术后疼痛。
3. 定期复评:对术后疼痛的复评应及时进行,根据患者的疼痛
程度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4. 多模式镇痛:结合多种治疗方法,如镇痛药物、物理疗法等,实施多模式镇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
5. 主动防治并发症:术后疼痛管理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如
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6. 患教和患者满意度评估:通过患者教育和满意度评估,提升疼痛管理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
该共识对于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指导,包括疼痛评估、基础镇痛治疗、复评、多模式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患者教育与满意度评估。
它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的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上海专家组. 2023版胸外科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上海专家共识. 上海医学,2023,45(3): 108-112.。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提高病患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减轻疼痛对病患的影响,确保病患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2.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临床指南,具有引导性、可执行性。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
2.全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相关工作,均需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术前评估第三条术前疼痛评估1.手术患者在术前至少应进行一次认真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影响因素等内容。
2.评估结果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并据此订立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第四条风险评估1.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2.高风险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密的术后疼痛监测和干涉措施。
第三章术中疼痛管理第五条术中镇痛1.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术中应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
2.镇痛方法包含靶控输注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神经停滞等,具体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务工作者决议。
第六条监测与记录1.术中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连续监测,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2.监测结果和记录应精准明确、准确,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
第四章术后疼痛管理第七条术后镇痛方案1.术后镇痛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订立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镇痛方案可包含镇痛药物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物理疗法等,具体方案由医务工作者订立。
第八条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疼痛管理方案,定时予以镇痛药物。
2.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安全性等进行调整和监测。
3.术后镇痛方案的执行、疼痛的掌控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
第九条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1.术后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影响因素的变动。
2.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依据疼痛程度的变动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第十条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处理1.如发生镇痛药物过敏、过度镇痛、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麻醉科的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是现代医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手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计划手术开始到恢复到术前生理状况的期间。
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三个阶段的管理与护理措施。
一、术前阶段术前阶段是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的起点。
术前的管理与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前评估与准备在手术前,麻醉科的护士和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准备。
这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预测可能的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准备手术。
2. 麻醉方案制定根据病人的病情和手术类型,麻醉科的医生会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这包括麻醉药物的选择、计量以及麻醉设备的准备等。
作为护士,需要根据医生的方案进行麻醉设备的准备,确保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管理。
3. 术前情绪支持术前手术对于很多病人来说是一次紧张的体验,他们可能会担心手术的风险和结果。
作为麻醉科的护士,我们需要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帮助病人缓解紧张情绪,增加他们的信心。
二、术中阶段术中阶段是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的核心阶段。
在这个阶段,麻醉科的护士和医生需要密切配合,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与顺利。
1. 麻醉管理在手术过程中,麻醉科的医生负责具体的麻醉操作,而护士则负责辅助医生,协助完成各项操作。
这包括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2. 药物管理术中麻醉药物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护士需要准确计算和掌握麻醉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保证术中麻醉效果的安全和有效。
3. 术中协助手术在手术过程中,除了麻醉管理,护士还需要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
这包括协助换药、换输液、插管等。
护士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器械和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操作。
三、术后阶段术后阶段是围手术期管理与护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恢复期的关键时刻。
1. 病人观察与监测手术结束后,护士需要对病人进行持续观察和监测,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麻醉效果的评估等。
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新理念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新理念逐渐被引入临床实践中。
传统的围手术期疼痛管理主要依靠单一的药物或技术,如静脉镇痛药或局麻药。
然而,单一的镇痛方法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镇痛需求。
因此,发展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成为了一种趋势。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顾名思义即采用多种不同的镇痛方法和药物,以综合的方式来管理术后疼痛。
多模式镇痛可以根据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个性化地制定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方案,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镇痛效果。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理念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多途径镇痛: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同时利用多个途径进行药物输注,如静脉、局部和脊髓等,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例如,可以结合静脉镇痛药和局麻药的应用,以减少疼痛的传导和感知。
2.多种药物组合: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通过多种药物的组合应用,以增强镇痛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
例如,可以使用静脉镇痛药和局麻药的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协同作用,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3.个体化管理: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将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镇痛需求。
不同的患者可能具有不同的疼痛敏感性和药物反应性,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镇痛方案。
4.综合评估: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等因素,以及时调整镇痛方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镇痛效果更好: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结合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和药物,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和机制发挥协同作用,提供更全面、更强效的镇痛效果。
2.减少药物副作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副作用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药物组合和途径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提高患者满意度: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疼痛需求进行个性化管理,提高镇痛效果,减少疼痛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满意度。
麻醉围术期疼痛管理围术期疼痛管理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程镇痛,其目的是充分缓解疼痛,拮抗创伤性应激反应,有利于缩短住院日,早期恢复正常生活和功能锻炼,促进快速康复。
一、疼痛的危害因围术期镇痛不足导致的疼痛可使体内儿茶酚胺、胰岛素、糖皮质激素等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发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的紊乱。
疼痛可致躯体活动能力降低而影响运动功能恢复,长期可致肌肉萎缩;胃肠蠕动减弱而致胃肠道麻痹、便秘;无力咳嗽排痰导致坠积性肺炎;膀胱排尿功能障碍而致尿潴留;血流变缓或淤滞而发生血栓或栓塞;以及疼痛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而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此外,未良好控制的疼痛还可导致病人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THA/TKA病人多为中老年,术前常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如COPD、以及糖尿病等,若未能做好围术期疼痛管理,极易发生术后慢性疼痛及其相关并发症,而影响康复。
二、预防性镇痛手术创伤的伤害性刺激可使痛觉感受器激活,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神经递质如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如谷氨酸等,加大刺激强度传入脊髓背角神经元,导致中枢敏化,降低痛阈而发生痛觉超敏。
在手术或切口的疼痛刺激出现以前给予镇痛药物,以抑制中枢或外周敏化,较之术后给予相同药物可增强镇痛效果,称为预防性镇痛,包括在手术切皮前给予足量镇痛药,也包括在手术结束后、术中镇痛效果消失之前给予镇痛药。
已有很多基础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证实了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目前认为,手术切口的疼痛并非中枢敏化的单一触发因素,其他原因包括术前疼痛、术中镇痛不全导致的伤害性刺激传入、术后炎性反应等均可导致急性疼痛加重,触发中枢敏化而发生术后长期慢性疼痛。
并且,手术导致的中枢敏化包括切割的锐性疼痛和之后的炎性反应两个时相,因此预防性镇痛不仅包括切割前的镇痛,还包含术后的炎性反应控制。
三、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指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方法或药物,以达到更佳的镇痛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