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疼痛管理(内容详细)
- 格式:ppt
- 大小:9.12 MB
- 文档页数:91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提高病患术后疼痛管理水平,减轻疼痛对病患的影响,确保病患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订立本制度。
2.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相关临床指南,具有引导性、可执行性。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体医务工作者。
2.全部围手术期疼痛管理相关工作,均需依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章术前评估第三条术前疼痛评估1.手术患者在术前至少应进行一次认真的疼痛评估,包含疼痛程度、疼痛性质、疼痛影响因素等内容。
2.评估结果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并据此订立个体化的术后疼痛管理方案。
第四条风险评估1.依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术前风险评估。
2.高风险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密的术后疼痛监测和干涉措施。
第三章术中疼痛管理第五条术中镇痛1.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术中应进行适当的镇痛措施。
2.镇痛方法包含靶控输注镇痛药物、硬膜外镇痛、神经停滞等,具体方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务工作者决议。
第六条监测与记录1.术中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连续监测,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管理的效果。
2.监测结果和记录应精准明确、准确,并在病历中完整记录。
第四章术后疼痛管理第七条术后镇痛方案1.术后镇痛方案应依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术前风险评估结果,订立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镇痛方案可包含镇痛药物的使用、非药物疼痛管理措施、物理疗法等,具体方案由医务工作者订立。
第八条管理要求和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疼痛管理方案,定时予以镇痛药物。
2.镇痛药物应依据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安全性等进行调整和监测。
3.术后镇痛方案的执行、疼痛的掌控程度、患者满意度等应在病历中认真记录。
第九条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1.术后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定期评估,记录疼痛评分和疼痛影响因素的变动。
2.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医务工作者,并依据疼痛程度的变动调整镇痛治疗方案。
第十条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处理1.如发生镇痛药物过敏、过度镇痛、意识障碍等并发症或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理,并进行记录和报告。
围手术疼痛管理常规及技术规范1. 引言手术疼痛是患者在术后的常见问题之一。
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档旨在介绍围手术疼痛管理的常规和技术规范,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
2. 常规措施2.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我们应该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疼痛敏感性、既往病史、药物过敏情况等。
通过了解患者的个体特征,我们可以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
2.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可以提供更好的疼痛缓解效果。
如何选择适当的镇痛方法取决于手术类型、患者特点和术后预期疼痛程度等。
2.3 定期评估和调整手术后,我们应该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镇痛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方案。
定期的评估可以让我们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的疼痛得到良好的控制。
3. 技术规范3.1 非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炎症反应,减轻疼痛。
- 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术后紧张的肌肉,可以减轻焦虑和疼痛。
- 心理支持:提供患者情绪上的支持,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减轻疼痛感。
3.2 药物治疗- 镇痛药物: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麻醉药、镇痛剂等,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特征进行调整。
- 镇静药物:在必要时,使用镇静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疼痛。
- 肌肉松弛剂:对于某些手术,如肌肉切除手术,肌肉松弛剂可以帮助减少手术后的肌肉痉挛和相关的疼痛。
3.3 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以自控的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控制镇痛药物的输注速度。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精确的疼痛管理,避免过度镇痛和镇痛不足的情况。
4. 结论围手术期疼痛管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常规措施和技术规范,我们可以提供更有效的疼痛缓解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良好的疼痛管理效果。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范文医疗机构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而手术是医疗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手术期的管理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为了保障患者的利益,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内容、流程和要求等方面展开,以期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一、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围手术期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各个阶段能够得到全面、合理、安全的管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二、围手术期管理的内容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围手术期管理的起点,包括患者的病情评估、手术风险评估、术前禁食、术前用药等。
病情评估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以确定手术方案和术前注意事项。
风险评估要根据手术的复杂性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
术前禁食要根据手术类型和麻醉方式,确定禁食时间,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以避免术前误食引发并发症。
术前用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手术需要,合理开展止痛、抗感染、血液净化等治疗,以减轻手术损伤和术后疼痛。
2. 术中管理术中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关键环节,包括手术室环境的准备、麻醉管理、手术设备的使用等。
手术室要保持清洁、整齐、安全的环境,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麻醉管理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要,合理选择麻醉方法,确保患者在手术中无痛又安全。
手术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手术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3. 术后管理术后管理是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术后监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术后监护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包括抗感染、抗凝等措施的采取,以减少术后感染和血栓的发生。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康复。
三、围手术期管理的流程1. 术前准备(1)明确手术类型和手术要求;(2)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体征、检查结果等;(3)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手术计划;(4)告知患者术前禁食、术前用药等术前注意事项。
围手术期镇痛
围手术期镇痛应该有规范化管理,临床常用哪些镇痛药物?两个问题待解决。
本文总结自国内一篇文献[1]。
围手术期镇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术前镇痛、术中镇痛和术后镇痛。
1术前镇痛:
1.1术前当日镇痛目的是超前镇痛。
超前镇痛的定义: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
防止中枢敏感化发生,从而减轻伤害后的疼痛。
1.2术前1日、2日、3日镇痛目的:治疗疾病相关性疼痛(如骨折、肿瘤和骨关节炎等等)。
1.3药物选择:塞来昔布、哌替啶注射液、双氯芬酸钾/钠片、曲马多缓释片、曲马多注射
2.1目的:
2.2药物选择:“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阿片类+非阿片类药物”。
芬太尼注射液、
瑞芬太尼注射液、氟比洛芬酯注射液、曲马多注射液、舒芬太尼注射液、吗啡注射液。
3术后镇痛:
3.1目的:
3.2药物选择:“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阿片类+非阿片类药物”。
3.3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静脉滴主、肛内、PCA(静脉PCA、硬膜外PCA)。
不良反应:阿片类药物(哌替啶注射液、芬太尼注射液、吗啡注射液)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
参考文献
[1] 张波,金岩,巩红,等. 51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成年住院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分析[J]. 中国药学杂志,2010(24):1959-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