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的便携式地沟油检测鉴别系统
- 格式:pdf
- 大小:513.94 KB
- 文档页数:4
专利名称:一种鉴别食用油中是否掺有地沟油的快速检测仪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杨晓京,朱锐
申请号:CN200820081615.1
申请日:20080902
公开号:CN201281697Y
公开日:
20090729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鉴别食用油中是否掺有地沟油的快速检测仪,由外壳、显示屏及内部的中央处理器组成,外壳下端连接电导探头,电导探头末端有电导传感器。
这种快速检测仪快速方便且适用广大消费群体,能快速知道食用油中是否掺有地沟油,便于携带且检测方便,不需要进行过多的样品前处理工序,适用性高、操作简单。
申请人:昆明理工大学
地址:650093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学府路253号(昆明理工大学)
国籍:CN
代理机构: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赛晓刚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便携式潲水油检测仪系统设计-设计论文便携式潲水油检测仪系统设计刘磊 LIU Lei;康敏航 KANG Min-hang;李旭 LI Xu;任飞 REN Fei(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西安 710021)摘要:潲水油对人体的生命健康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本文利用生物电阻抗的方法,研制了一种潲水油快速检测仪,该检测仪能够实时准确的检测受检油品的组织变化,为潲水油的判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潲水油;快速检测仪;AD5933;阻抗测量中图分类号:R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90-02基金工程:受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工程资助,资助工程编号:201410702018。
作者简介:刘磊(1992-),男,陕西咸阳人,西安工业大学2012级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微机控制技术。
0 引言潲水油也叫地沟油、泔水油,是不法商贩将收集来的潲水,经过水油分离,过滤,去味等程序处理后,重新得到的油脂,流入食用油市场进行销售。
潲水油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害,国内多个地方已发生由于食用潲水油引发中毒的事件,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高度关注。
潲水油的实时快速检测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与技术难题,为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食油安全,减少甚至根除潲水油给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市场上急需准确、快速、便携式的潲水油检测仪器,因此,研究方便、快捷、准确、实时的潲水油检测仪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1 生物电阻抗频谱技术及其在潲水油检测中的优势生物电阻抗频谱(Bioimpedance Spectroscopy,BIS)是近二十年以来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多频率、复阻抗测量为基础的生物组织监测技术。
对于潲水油来说,油品中的不同物质改变了油品组织的导电特性,因此其阻抗频谱特性必然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得潲水油的阻抗频谱特性与正常油品组织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利用BIS技术来甄别潲水油成为可能。
一种食用油掺杂地沟油快速检测系统的设计葛亮;胡泽【摘要】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一般不会混有金属离子,可通过电导率实现对食用油掺杂地沟油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食用油掺杂地沟油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以ARM为核心,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了食用油掺杂地沟油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测试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准确测定食用油的电导率信息,从而获知食用油中是否掺杂地沟油,以及分析食用油中掺杂地沟油含量的信息.该检测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功耗低、价格低廉和便携的优点.【期刊名称】《中国油脂》【年(卷),期】2014(039)003【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地沟油;检测;食品安全;ARM;食用油;数据采集【作者】葛亮;胡泽【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学院,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5;TS201.6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不断增长,尤其以餐饮行业食用油消费量增加极为迅速。
餐饮行业产生了大量的餐饮废弃油脂,这些废弃油脂被一些不法商贩收集,经过碱炼、脱水、脱色后,制成地沟油获取利益[1]。
随着各种地沟油事件的曝光,地沟油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2],对地沟油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也成迫切需求。
目前,对于食用油掺杂地沟油的检测研究相对较少。
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地沟油回收制度,虽然这些国家对地沟油的检测并未上升到专项研究的层次,但是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对食用油监测建立了油质数据库[3],要检测油质需要相应的检测机关进行专门的检测。
对于我国来说,如何监测社会上流通的食用油油质,除了需要加强立法和相应规章制度建立地沟油的良性利用环境之外,实际有效的检测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已出现了多种食用油质量检测的方法,如物理化学评价法、化学感官系统法、柱层析法、感官评价法、红外检测法以及核磁共振光谱法等[4],但其都不适用于现场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