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讲课稿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83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第16课《散文两篇》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散文两篇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
2.品味文章的语言。
2.反复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3.认识并体会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是永久的,懂得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价值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本课生字生词,理清课文的行文思路,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
难点:懂得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价值的道理。
教学课时:2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永久的生命教学流程:一、开篇激趣,导入课题。
雷锋曾经说过:“人的是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臧克家也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些名言都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阐述。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拓宽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的价值永恒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永久的生命》去寻求答案吧。
二、预习课文,基础积累。
(一)作者简介。
(二)文体知识。
1.散文的特征。
⑴基本特征:“形散神聚"。
“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神聚"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⑵内容上的特征: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2.散文的分类。
⑴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
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⑵写人叙事散文:就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着饱满的感情。
⑶议论说理散文:就是既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本课是两篇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
《散文二篇》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以“情感哲思”为人文主题。
《背影》表达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思考了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昆明的雨》展现了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令人回味。
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在一个单元中,旨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课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写法与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
因此,此单元教学要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对各篇课文的教学有侧重点;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与求知欲。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
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学习积极性较强。
学生学习此单元时,既要注意学习散文的共性,又要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
在写法、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强化对散文的认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设计说明此课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汇报课《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八年级6班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理解中心观点。
(知识与能力)2、反复揣摩文章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过程与方法)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合作探讨为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练习导入,课堂热身小练习“谁丢了”爸爸丢了妹妹妈妈哥哥很着急二、初读感知,理解“为什么”1、自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什么”具体指什么?要求:初读自读时能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跳读、不回读。
2、指定同学朗读第一段。
指导:注意重音“纯洁”“强烈”“飓风”“肆意”“濒临绝望”等引导学生分析偏正短语:“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从而分析文章作者真正想要表述的“什么”是指:渴望、追求、同情(心)三、再读思考,分析“为什么”1、阅读第二段,思考爱情对于作者罗素来说有什么魅力?用词或短语来回答。
明确:狂喜、解除孤寂、看到神秘缩影2、你怎样看待关于爱情的这三个魅力?明确:短暂、不理智、真实、让人兴奋、具有创造力……爱情不是男男女女的纠缠不清,它是一种“博大”的情感。
3、罗素还“为什么”而活着?明确:追求:人、自然、思想【个体层面】同情心:孤寂、贫困、痛苦(整个世界)【集体层面】4、这三个层次中有没有什么联系?可否从文中找出来一个句子回答?明确:第四段第一句,作用过渡句。
突出他对前二者的追求都是源于第三者。
是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
5、作者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了一段话,能否找出期中的关键词?明确:值得、乐意6、总结:文章结构:总——分——总课文体裁:哲理型散文(议论型散文)课文特点:结构清晰、说理明晰、情感透析。
四、朗读谈论,体会“为什么”1、“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2、学生自由分组,续写下面两句话:假如生命只是为了活着,那么(人名)活着是为了(可填诗文、名言、主要事迹等)五、作业布置:总结思考,口语练习“我为什么而努力”知识整理,完成学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3 《现代散文二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两篇现代散文作品,分别是《美丽的兰州》和《世界那么大》。
通过研究这些散文作品,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能力目标:能够理解散文作品的主旨,并能对其进行简要解释。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散文的情感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读懂散文作品,并掌握阅读散文的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能力,理解散文作品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PPT等;2. 教学材料:散文作品《美丽的兰州》和《世界那么大》的复印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用图片和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预测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2. 展示散文:展示《美丽的兰州》的散文,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和探讨散文的意义。
3. 分析散文:引导学生分析《美丽的兰州》的文本结构、语言特点和描写手法,并解释其中的思想感情。
4. 展示散文:展示《世界那么大》的散文,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和讨论散文的主旨。
5. 分析散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那么大》的文本结构、语言特点和写作意图,并解释其中的思想感情。
6. 总结归纳:总结两篇散文的主题和基本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散文的理解。
7. 拓展延伸:分析其他现代散文作品,让学生拓展对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8. 小结回顾:通过问题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对散文的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口头问答和书面练,检查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散文作品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程度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对散文的教学和训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16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对生命有自己感思和理解。
3、理解掌握不同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1.理清思路,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2.理解掌握不同散文的特点。
难点:探寻作者思想境界,对生命有自己感思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古往今来,人生苦短是文学的母题之一,被人们反复书写、咏叹,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却与此背道而驰,它就是16课《散文二篇》的第一篇《永久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本课包含了作者严文井先生什么样的人生智慧。
课前热身:1、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永久的生命》发表于1942年,作者时年27岁。
2、读读写写生字词前八个。
自学环节一:理清思路·诵生命之歌任务〔一〕对于“生命〞,作者在文中有鲜明的情感态度,请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每个自然段中圈画出一个表达其情感的关键词,完善流程图。
〔思路:整体把握课文,理清写作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可怜——感动——感谢——赞美〕任务〔二〕浏览课文,在相应段落勾画出作者“可怜〞“感动〞“感谢〞“赞美〞情感变化的依据,你们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共同点?①可怜: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②感动: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③感谢: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
④赞美: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消灭不掉的生命吧!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都是段落的中心句,富有哲理,饱含感情。
把段落中心句串联成一首哲理小诗,结合创作背景的体悟,有感情地朗读小诗。
《散文二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散文二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结构,感悟作者的情感。
2.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课前准备】多媒体音频朗读【教学过程】《永久的生命》一、新课导入(视频导入)视频播放:一粒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一条小溪从雪山发源,流入大海。
导言:上面两组画面,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进程,感受生命的蓬勃。
生命,是大自然伟大的作品,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精辟的语言来揭示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关于生命的文学财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儿这样阐释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生命》,来感知作者是如何理解生命的。
二、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三、整体感知听音频朗读,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思考回答:1.文题是“永久的生命”,读罢课文,你觉得作者在文中对生命持怎样的情感态度?赞美2.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谈生命易逝。
第二部分(第2~3段)谈生命神奇不朽。
第三部分(第4~5段)赞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