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194.58 KB
- 文档页数:2
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替代疗法对激素水平的影响围绝经期俗称女性更年期,时间发生在女性绝经前后时间段,此时期由于雌性激素减少容易产生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为主并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疾病。
在当前城市生活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围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容易产生一些临床表现症状,较为突出的为泌尿生殖道疾病、骨折疏松症、心血管疾病以及肿瘤等。
在日常生活中可见更年期女性情绪与心理状态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为了保持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水平,当前临床广泛应用了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女性激素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一、围绝经期女性综合征发生的原因围绝经期容易出现卵巢功能衰竭现象,主要的诱发因素包括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手术因素等。
临床研究得出女性机体往往存在多个雌激素受体,分布在多个不同的部位之中。
卵巢所分泌的雌激素与人体生理功能存在一定的关系,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有所衰竭,此时雌激素分泌有所减少,容易诱发临床中的一系列相关反应。
围绝经期是从生育能力旺盛过渡至老年的一个关键时期,此时期女性身体与情绪容易产生一定的变化。
生活中可见很多更年期女性脾气变化无常、暴躁、易怒,爱胡思乱想、偶见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等。
二、雌激素对女性的作用雌激素在临床治疗中也被称之为女性激素,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生理作用。
能够促进女性生殖器官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与保持,促进子宫内膜增生。
对人体脂肪代谢具有良好的调节效果,有效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以此保护心脏,具有预防冠心病的使用效果。
对人体大脑神经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体脑部神经细胞生长,对脑退化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能够显著改善女性记忆力衰退的现象。
雌激素能够促进女性子宫发育,使得子宫内膜增生。
对人体下丘脑与垂体激素分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有利于维持人体内部正常的骨质,同时减缓牙齿、皮肤与眼睛等部位老化。
围绝经期女性体内激素产生一定的变化,在绝经4-5年时,女性月经周期容易紊乱,原因主要是卵巢卵泡储备有所减少,窦状卵泡数量减少,影响了下丘脑垂体与卵巢激素的平衡状态。
更年期女性如何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2011-12-27发表评论(5人参与)分享作者: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特需妇产科刘岚女性生理衰老的基础是卵巢内始基卵泡储备逐渐耗竭,它有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这一时期命名为“绝经过渡期”,定义为绝经前从临床特征、内分泌、生物学方面开始出现趋向绝经的变化,直至最终月经时止。
绝经是指女性的最后一次月经,只能回顾性确定,当停经达到或超过12个月,则认为卵巢功能真正衰竭,以致月经最终停止。
围绝经期是指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年,其激素变化可对全身系统发生影响。
其近期影响包括:•月经改变,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月经周期不规则;•血管舒缩症状,表现为潮热、潮红、出汗;•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忧郁、焦虑、多疑,常伴有性功能减退;•泌尿生殖道症状,表现为阴道干燥、性交痛、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远期影响包括骨质疏松和骨折、血脂升高和心血管疾病、早老性痴呆。
激素替代治疗(HRT)是维持绝经后女性健康的全部策略中的一部分,其用药的基本原则是个体化用药、早期开始治疗。
HRT能有效缓解绝经症状、改善泌尿生殖道萎缩、预防骨质疏松,早期使用可能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痴呆有一定作用,同时还有其他益处。
对多数女性来说,若在围绝经期就开始激素补充治疗,并在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使用,潜在益处很多,风险很小。
乳腺癌和绝经后HRT的相关程度仍存在争议。
HRT相关乳腺癌发生的可能风险很小(小于每年0.1%,属罕见级别)。
应根据围绝经期女性不同的情况、年龄及意愿选择不同的激素补充治疗方案。
HRT的适应证•绝经相关症状(A级证据):潮热、盗汗、睡眠障碍、疲倦、情绪不振、易激动、烦躁和轻度抑郁。
•泌尿生殖道萎缩相关问题(A级证据):阴道干涩、疼痛、排尿困难、反复性阴道炎、性交后膀胱炎、夜尿、尿频和尿急。
•有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含低骨量)及绝经后骨质疏松症(A级证据)。
糖尿病患者用HRT时应密切观察血糖,若血糖升高,应停药,且进行内科治疗。
(5)胆石症:雌激素可增加胆管胆固醇分泌,降低鹅脱氧胆酸盐池,改变胆汁中胆酸成分,刺激胆固醇酯化,加快乳糜微粒残留物的清除,并增加胆石形成指数。
近来研究还发现雌激素抑制Oddi括约肌动力[7]。
应用HRT者胆囊切除术RR为211,随应用时间延长(>10年)RR上升为216,HRT被认为是碎石后胆结石复发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
绝经后应用HRT胆石症会增加215倍。
在用HRT中,出现右上腹疼痛者,应作超声检查,发现胆石症,酌情减量或停药。
在随访中出现胆石增大者应停药。
(6)肝肾功能:性激素在体内主要于肝脏内代谢,均为脂溶性物质,经过肝脏代谢形成水溶性物质,然后自肾脏经尿液排出。
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HRT,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者应停药。
2 性激素替代治疗的随访和监测211 监测及随访的目的 用HRT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明显疗效,但有短期副反应及长期毒副反应,甚至发生癌变。
在用药过程中个体状况会不断发生变化,整个用药过程中需要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随访监测。
其目的:(1)判断治疗目的是否达到;(2)个体风险/受益是否发生改变;(3)评价是否需要继续进行HRT或调整方案。
212 随访时间 不论哪种制剂及方案均需进行监护,初剂6~8周复查,以后3~6个月复查。
了解疗效、依从性、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或药物更用或停止用药。
213 监测内容21311 症状随访 胃肠道症状、睡眠障碍等低雌激素引起症状,了解症状有否改善,也可采用Kuppeman及Greene评分进行比较。
21312 一般检查 测血压及体重。
21313 盆腔检查 妇科检查及阴道超声检查(TVS)。
绝经后子宫内膜厚度应<4mm,如超过6mm,宜行分段诊刮术。
若每周厚度增加>012mm为增生过度。
21314 乳腺监测 患者自查,医师手法检查乳腺,辅助诊断可使用乳腺红外仪、超声仪、钼靶检查仪检查乳腺。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个在女性生命中具有特殊意义的阶段,给许多女性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
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女性在这一时期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围绝经期综合征在中西医方面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1、卵巢功能衰退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中重要的内分泌器官,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中的卵泡逐渐减少,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也随之下降。
这是导致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
雌激素对女性的心血管、骨骼、神经系统等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水平的降低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2、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 轴)在女性生殖内分泌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
围绝经期时,HPG 轴的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促性腺激素(如促卵泡生成素 FSH 和促黄体生成素 LH)的分泌增加,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减少,这种失衡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在调节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自主神经功能容易出现紊乱,表现为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出汗等。
4、社会心理因素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挑战。
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围绝经期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发病机制中医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以及气血阴阳失衡有关。
1、肾阴虚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渐衰,肾阴不足。
肾阴亏虚不能滋养心肝,导致阴虚火旺,出现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症状。
2、肾阳虚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衰则不能温煦脏腑,出现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减退等症状。
3、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畅情志。
在围绝经期,女性容易情绪波动,肝气郁结,导致乳房胀痛、胸闷、胁痛等症状。
围绝经期综合征与激素疗法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往称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
多发生于45-55岁之间(围绝经期综合征)。
在绝经过渡期这些症状已开始出现,可持续到绝经后2-3年,少数人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症状才有所减轻或消失。
绝经前切除双侧卵巢的妇女,在手术后2周即可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术后2个月达高峰,约持续2年之久.国内外文献统计报道,在绝经前后的一般时间,90%的妇女都有轻重不等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其症状程度不一,有个体差异,受社会环境及个性特征等因素影响。
绝大多数妇女通过自身调节及适宜的保健服务都能适应顺利渡过。
但有10-15%妇女症状较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工作。
六七十年代,美国医学专家针对更年期妇女激素水平下降的症状,首先运用激素疗法治疗更年期症状严重的患者,并打出“永葆青春不是梦”的口号,一时间激素成了治疗更年期疾病惟一有效的灵药。
但临床实践很快发现,这些服用了激素的妇女,虽然暂时恢复以往的生机和活力,但绒膜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比未用激素的妇女高出了4至6倍。
在我国,更年期症状严重者主要也是采用激素治疗,主要为绝经后的性激素治疗.性激素治疗(Hormone Therapy, HT)在国内应用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应用范围与方法在不断修正与完善.HT是一种医疗措施,而不是一种能应用于所有绝经后妇女的保健措施。
应用时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除外禁忌证,只有符合适应证的妇女才考虑该疗法。
HT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这是已经得到公认的观点。
(1)绝经相关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绝经过渡期早期一般出现血管舒缩、情绪、睡眠异常,记忆力下降及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绝经过渡期中期可以出现阴道萎缩、尿失禁、脱发。
到绝经的晚期症状几乎消失。
在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可采用Kuppermann和Greene症状评分标准来判断绝经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
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目的: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接受激素替代治疗对其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2例。
对照组利用谷维素单独治疗,观察组选择补佳乐、安宫黄体酮以及达英-35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激素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症状评分结果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接受激素替代治疗可以增加子宫内膜厚度,促使机体激素水平得以有效改善,使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更有效缓解,值得广泛应用。
本研究具体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经激素替代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评价性激素治疗对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8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1)纳入标准:血雌二醇(E2)20 IU/L;3个月内未使用过性激素类药物;Kupperman Index量表(KI)评分≥10分,且其中有一项症状≥2分[1]。
(2)排除标准:不明原因的子宫内膜增生或是阴道流血;半年内出现活动性静、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乳腺癌;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系统性红斑狼疮、耳硬化症、血卟啉症;伴有相关于性激素的恶性肿瘤;相关于孕激素的腦膜瘤;妊娠;子宫肌瘤;乳腺癌家族史;糖尿病及严重高血压;乳腺良性疾病;有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或血栓形成倾向;子宫内膜异位症;哮喘、胆囊疾病、高泌乳素血症、偏头痛、癫痫[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其中观察组年龄41~53岁,平均(46.2±2.3)岁;病程5个月~3.7年,平均(2.1±0.9)年;保留子宫患者16例,切除子宫患者26例。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的利弊围绝经期以及绝经后妇女的激素替代治疗(HRT)为一种预防性治疗方式,且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1,2]。
而长期的HRT应用对患者的利弊也一直处于研究之中[3]。
因此HRT究竟应该提倡还是应谨慎使用尚存在争议,对HRT应用的利弊进行分析有助于给出客观的参考意见,方便妇女绝经期保健以及HRT知识普及。
也为HRT的推广应用、后续研究提供路径[4,5]。
在我国HRT应用还较少,多数医生以及绝经期、绝经后妇女因惧怕其副作用而拒绝采用,或者采用后终止,因此在我国HRT需要发展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研究对围绝经期、绝经后妇女激素替代治疗的利弊进行详细分析,现综述如下。
1、HRT应用的有利作用HRT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临床观察,其作用已经较为明显,HRT应用主要有如下作用:1、可以对绝经期前后妇女出现的症状进行缓解或者根除,部分妇女会在此阶段出现血管运动功能不稳定,泌尿道、生殖道萎缩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而雌激素对这些症状的改善有特效,雄激素也有助于提高妇女体力、性欲,孕激素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潮热症状,但一般需用药半年以上,且对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尚在观察中[6]。
2、孕激素制剂可以帮助患者调整绝经过渡期,并且调整紊乱的月经周期,对于此阶段的妇女而言,该作用获益较大,且无需长时间服药。
3、可减少绝经后妇女骨量丢失,因此对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相关性骨折均有较强的预防、延迟作用。
一般采用孕激素与雄激素,在保持骨量的同时增加骨量。
该项作用生效需连续HRT治疗5年以上,持续10年以上的应用可获得最大的保护作用,相关文献显示,HRT可减少70岁后妇女骨折的发生率,该结果可能还与HRT的神经系统保护功能有关。
4、长期的HRT应用有助于降低冠心病发生危险程度。
5雌激素使用者可能老年痴呆的发生率更低,并且可能延迟老年性痴呆的发生,这与雌激素改善记忆、计算能力等有关,并且雌激素对患者情感障碍的影响尚处于研究中。
围绝经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围绝经期是指:A. 月经初潮B. 怀孕期C. 更年期D. 绝经后答案:C2. 围绝经期的起始标志是:A. 月经停止B. 月经不规律C. 月经量减少D. 月经量增多答案:B3. 围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水平:A. 增加B. 减少C. 波动D. 稳定答案:B4. 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症状不包括:A. 热潮红B. 失眠C. 月经规律D. 情绪波动5.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风险:A. 增加B. 减少C. 无变化D. 不确定答案:A6.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血管风险:A. 增加B. 减少C. 无变化D. 不确定答案:A7. 围绝经期妇女的体重变化一般表现为:A. 增加B. 减少C. 无变化D. 不确定答案:A8. 围绝经期妇女的血压变化一般表现为:A. 增加B. 减少C. 无变化D. 不确定答案:A9. 围绝经期妇女的糖耐量:B. 减少C. 无变化D. 不确定答案:B10. 围绝经期妇女的甲状腺功能:A. 增加B. 减少C. 无变化D. 不确定答案:D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围绝经期妇女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A. 热潮红B. 月经不规律C. 皮肤干燥D. 月经量增多答案:AB2.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风险包括:A. 心血管疾病B. 骨质疏松C. 肥胖D. 甲状腺功能亢进答案:ABC3.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管理措施包括:A. 定期体检B. 增加运动C. 饮食调整D. 药物治疗答案:ABCD4. 围绝经期妇女的荷尔蒙替代治疗可能的副作用包括:A. 乳腺癌B. 血栓形成C. 子宫内膜癌D. 月经量减少答案:ABC5.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调适措施包括:A. 心理咨询B. 社交活动C. 瑜伽练习D. 药物治疗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围绝经期妇女的月经不规律是正常现象。
(对)2. 围绝经期妇女的雌激素水平会逐渐增加。
(错)3. 围绝经期妇女的心血管风险不会增加。
绝经及雌激素替代治疗400038 重庆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常 青 雌激素为甾体类激素,有促进、维持女性生殖器官功能的生理作用,对机体的代谢、心血管、神经、骨骼等有重要影响。
女性从生育期过渡到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缺乏,可引起生殖道综合征,如月经紊乱、生育力能力消失、停经等。
另外,还会出现组织学退化和生理功能改变,引起生殖外综合征,如代谢紊乱、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加、神经系统不平衡、骨质疏松等。
为提高绝经后中老年妇女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广泛开展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2 placement therapy,ER T)。
1 绝 经111 分期 (1)绝经前期:指卵巢活动时期,包括自青春发育到绝经;(2)绝经:一生中最后1次月经,只能靠回顾来确定;(3)绝经后期:绝经直至生命终止的时期;(4)绝经过渡期:指绝经前一段时期,即从生殖年龄走向绝经的过渡时期,包括从临床特征、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的迹象(卵巢功能出现衰退征兆)一直到最后1次月经;(5)围绝经期:指绝经前后的时期,包括临床特征上、内分泌学及生物学开始出现绝经趋势(40岁左右),也就是卵巢功能衰退的征兆,一直持续到最后1次月经后1年。
即绝经过渡期加绝经后1年。
112 绝经年龄与方式 绝经年龄为48~51岁,而围绝经期或绝经过渡期开始的年龄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确定困难,一般为1~12年。
绝经是发生在相应年龄的自然过程,当绝经过程由于卵巢切除或受损时,在40岁以前称为早绝经。
113 与绝经相关的疾病11311 绝经早期 (1)绝经期综合征:绝经前后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神经、心理症状的综合征,可持续到绝经后2~3年,少数可持续到绝经后5~10年。
临床特征为围绝经期首次发病,多伴有性功能衰退,重要症状为忧郁、焦虑、多疑等。
(2)血管舒缩症状:潮红、潮热。
82%病人此症状可持续1年以上。
(3)心血管症状:假性心绞痛,有时伴心悸、胸闷等,症状多、体征少、心肌功能良好,心电图及运动试验大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