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2章第2节电解质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第1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第2课时胶体课后篇素养形成合格考达标练1.(2020山东临沂第十九中学高一质量检测)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向氢氧化铁胶体加氯化钠溶液会产生沉淀B.用平行光线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NaCl溶液会使氢氧化铁胶体聚沉,故A正确;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时,后者有丁达尔现象,前者没有,故B错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故C正确;氢氧化铁胶体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悬浮在水中的固体颗粒而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
2.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是带电的B.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C.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A错误;胶体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B正确;胶体具有丁达尔现象,可用丁达尔现象区分溶液和胶体,C项正确;电泳实验可说明胶体微粒带有电荷,D正确。
3.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粒子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粒子大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选C。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B.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D.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一定能够形成丁达尔现象项,根据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可知,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B项,胶体与溶液的区分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B正确;C项,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淀粉溶液是淀粉分子(直径在1~100 nm)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胶体,正确;D项,PM2.5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物的直径可能大于100 nm,因此由PM2.5所引起的雾霾不一定是胶体,错误。
执笔:王成军审核:王超课型:复习课年级:高二时间:10/02学科:化学学生姓名:家长签字:《必修一》第二章第2节电解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了解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
教学重点:1.建立电离的概念。
认识物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2.书写离子方程式和离子大量共存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大量共存。
【课前导学】1.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电解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非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见的非电解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强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弱电解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
练习: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 (1)Cu (2)Cl2(3)CO2(4)NH3·H2O (5)H2SO4(6)CaCO3(7)KOH溶液(8)Na2SO4(9)H2CO3(10)Fe(OH)3(11)NaHCO3溶液(12)C2H5OH4.电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1)H2SO4= (2)Al2(SO4)3=(3)KOH= (4)HClO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1)写:就是写方程式(2)拆: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拆成离子形式。
第2节电解质本节分析在初步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基础上,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化合物不仅可以按组成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还可以根据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认识到物质在水溶液中真正的存在形式,并进一步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多角度看待物质、分析物质的习惯和视角;并逐步建立起运用“分类观”、“微粒观”研究物质的意识。
在新教材中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就本节内容来讲,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是一个重要的认识领域,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因此非常有必要让学生进入这个认识领域。
电解质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它们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电解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时分配:共2课时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整体构思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的含义;②掌握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②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②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目录第一章引言 (3)第一节《走进化学科学》 (3)—、化学是创造性的、实用的科学 (4)二、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6)三、化学科学的探究空间 (7)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科目 (7)化学探究的基本模式 (8)附录一:化学简史 (9)附录二:我国古代化学成就 (10)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1)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12)1.观察法: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其与水反应的现象 (13)2、实验法:金属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4)3、分类法: (15)4、比较法: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的性质 (15)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6)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 (16)2.研究物质性质的案例——研究氯气的性质 (16)(1)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17)(2)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17)(3)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能与水反应吗? (18)小资料:身边的化学 (19)3.化学探究过程中的模型与假说(引述) (20)知识拓展:化学前沿——现代化学实验室 (20)第三节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22)一、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摩尔、摩尔质量 (23)二、气体摩尔体积 (27)三、物质的量浓度 (28)四、物质的量与化学反应 (31)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32)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32)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33)二.物质的分类 (35)1.物质分类标准的研究 (36)2.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关系 (36)3.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关系的用途 (38)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38)5.胶体的性质 (39)6.胶体的制备 (39)7.胶体的用途: (39)8.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40)第二节电解质 (40)一、电解质的电离 (42)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44)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4)2.离子方程式 (45)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 (46)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46)2、离子方程式: (46)3、离子方程式的含义:表示一“类”反应 (48)4、离子反应的应用:检验离子的存在、判断离子是否共存 (48)第三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48)一、氧化还原反应 (51)1、定义: (51)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51)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52)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52)1.氧化剂和还原剂定义 (52)2.氧化剂和还原剂性质 (53)3、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关系 (53)三、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54)第三章碳 (55)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55)一、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57)二、Na2CO3和NaHCO3 的化学性质 (58)三、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59)1.自然界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59)2.生产和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 (59)第二节氮的循环 (60)一、氮气与氮的固定。
1.(2012·日照高一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电解质B.电解质一定能够导电C.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均不导电D.不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非电解质解析:选C。
金属单质能够导电,但其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而电解质导电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
2.(2012·临清实验高一检测)下列电离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Al2(SO4)3===2Al+3+3SO-24B.Na2CO3===Na+2+CO2-3C.KOH===K++OH-D.NaHCO3===Na++H++CO2-3解析:选C。
A项、B项离子符号错误,D项HCO-3不能分开写。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否导电B.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其水溶液导电性的强弱C.酸、碱和盐类都属于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D.常见的强酸、强碱和大部分盐都是强电解质,其他化合物都是非电解质解析:选A。
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B错;金属氧化物也属于电解质,C错,D错。
4.在下列各物质的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氯离子的化合物是()A.MgCl2B.KClO3C.BaCl2D.HCl解析:选B。
电离方程式:A项MgCl2===Mg2++2Cl-;B项KClO3===K++ClO-3;C项BaCl2===Ba2++2Cl-;D项HCl===H++Cl-,由此可以看出只有B项不能电离出Cl-。
5.(2012·沂南一中质检)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A.NaCl溶液B.液态HClC.熔融的KOH D.铜解析:选C。
NaCl溶液属于混合物、铜属于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错、D 错;液态HCl只有HCl分子,不能导电,B错。
6.(2012·威海高一检测)关于酸、碱、盐的下列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是氢离子的是酸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是氢氧根离子的是碱C.化合物电离时,只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离子的是盐D.NH4Cl电离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NH+4+Cl-,所以NH4Cl是盐解析:选D。
根据酸(碱)概念中的“全部”二字,可判断A、B项错;C项中应表述为“电离时,有金属(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生成的化合物叫盐”,如NaHSO4电离时,除生成Na+、SO2-4外,还有H+,但它仍是一种盐;D项中NH+4的性质与金属离子相似。
7.(2012·天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的分类组合正确的是()A B C D化合物HCl NaOH Cu2(OH)2SO4FeSO4·7H2O氧化物H2O Na2O CO Fe3O4电解质浓盐酸纯碱晶体胆矾溶液铁解析:选B。
A中浓盐酸为混合物,C中胆矾溶液为混合物,D中铁为单质。
注意:纯碱晶体是含10个结晶水的化合物——Na2CO3·10H2O。
8.把各组中的气体通入溶液中,溶液导电能力先减弱而后又逐渐增强的是()A.CO2通入石灰水中B.CO2通入NaOH溶液中C.NH3通入CH3COOH溶液中D.NH3通入盐酸中解析:选A。
因为溶液导电能力与溶液中离子浓度成正比,所以分析气体通入溶液后,离子浓度如何变化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A中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CO2+CaCO3+H2O===Ca(HCO3)2,离子浓度先小后大;B中发生反应:CO2+2NaOH===Na2CO3+H2O,CO2+Na2CO3+H2O===2NaHCO3,离子浓度先大后小;C中发生反应:NH3+CH3COOH===CH3COONH4,离子浓度增大;D中发生反应:NH3+HCl===NH4Cl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9.下列物质中,属于电解质但不.能导电的是()A.稀硝酸B.液态HClC.NH3D.熔融的氢氧化钠解析:选B。
稀硝酸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NH3是非电解质,因此A、C不符合,D项是电解质并且能导电,不符合,液态HCl是电解质,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导电。
10.现有以下物质:①KCl晶体②液态HCl③醋酸(CH3COOH)④汞⑤CaCO3固体⑥稀硫酸⑦酒精(C2H5OH)⑧液态KNO3⑨液态SO3。
请回答下列问题(用序号):(1)以上物质中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物质中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物质中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物质中溶于水后形成的水溶液能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能导电的物质包括金属、石墨以及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电离时。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判断需正确理解其定义,酸、碱、盐都是电解质,所以①②③⑤⑧都是电解质,稀H2SO4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SO3是非电解质。
答案:(1)④⑥⑧(2)①②③⑤⑧(3)⑦⑨(4)①②③⑥⑧⑨11.(2012·济南一中高一期中)(1)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如下:HClO4===H++ClO-4;Ba(OH)2===Ba2++2OH-;Fe2(SO4)3===2Fe3++3SO2-4;KHSO4===K++H++SO2-4。
属于酸的物质__________(写化学式);属于碱的物质为________;属于盐的物质________。
(2)化工生产中常常用到“三酸两碱”,“三酸”指硝酸、硫酸和盐酸,“两碱”指烧碱和纯碱。
①从物质的分类角度看,不恰当的一种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上述物质中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纯碱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酸、碱、盐的概念判断。
(2)纯碱的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不是碱;盐酸是HCl的水溶液,是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Na2CO3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Na2CO3===2Na++CO2-3。
答案:(1)HClO4Ba(OH)2Fe2(SO4)3、KHSO4(2)①纯碱②盐酸盐酸是混合物,不是化合物③Na2CO3===2Na++CO2-312.已知0.1 mol·L-1的NaHSO4溶液中H+的浓度为0.1 mol·L-1,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NaHSO4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HSO4属于“酸”、“碱”、“盐”中的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NaHSO4与Ba(OH)2在溶液中按照物质的量之比1∶1混合,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硫酸氢钠是强电解质,水溶液中可以完全电离:NaHSO4===Na++H++SO2-4。
(2)由于NaHSO4电离出的阳离子有Na+,阴离子有SO2-4,因此,NaHSO4应为盐类。
(3)若为1∶1混合反应:NaHSO4+Ba(OH)2===NaOH+H2O+BaSO4↓。
答案:(1)NaHSO4===Na++H++SO2-4(2)盐其电离出阳离子Na+和阴离子SO2-4(3)NaHSO4+Ba(OH)2===NaOH+H2O+BaSO4↓13.(1)如图所示的装置里,广口瓶内的物质A可以是①干燥的氯化钠晶体;②干燥的氢氧化钠晶体;③蔗糖晶体;④乙醇;⑤氯化钠溶液;⑥氢氧化钠溶液;⑦稀盐酸;⑧蒸馏水;⑨SO3晶体中的哪几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1)中所列物质不导电的原因及导电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导电必须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或电子。
答案:(1)⑤⑥⑦⑧(2)①②不导电的原因是晶体状态下不能发生电离;③④⑨不导电的原因是它们属于非电解质;⑤⑥⑦⑧能导电的原因是NaCl、NaOH、HCl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H2O自身可发生电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