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字词梳理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41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重点实词、重点虚词、句式)《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直夜溃围南出:名词作状语,向南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曰:欺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耳:失去骑皆伏曰:通“服”,心服乌江亭长檥(打不出来,原字请看课文)船待:通“舣”,使船靠岸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敌:遇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若非吾故人乎:你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二、重点虚词:①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②则:项王则夜起:于是③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④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⑤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⑥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三、句式:①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②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③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则夜.起3.直(当)夜溃围南.出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二、重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3、力拔山兮气盖.世:4、项王泣.数行下:5、平明..(平旦)6,、地方..千里: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项王乃复引.兵而东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田父绐.曰“左”。
非战之罪.也刈.旗期.山东为三处汉军皆披靡..辟易..数里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瞋目..而叱之吾知公长者..籍独.不愧于心乎?三、虚词:以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赐公汉军至,无以渡乃平明,汉军乃觉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为与其骑会为三处我何渡为吾为若德之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示赵弱且.怯也吾攻赵,旦暮且.下得过且.过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四、翻译句子1.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2.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4.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五、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汉骑追者数千人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3所当者破,所击者服()《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答案: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使动用法,让……当王6.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名词作动词二、重点字词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项羽之死文言文知识点总结项羽之死通假字: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一词多义:乃项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汉军乃觉之:才则项王则夜起:于是以以故汉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办法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于是于是项王大呼:在这时而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为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古今异义词: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重点词组: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拔起;盖:超过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绐曰:欺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乃:就;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身:亲身;当:抵挡;破:打败;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动,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向:名词作动词,向(四面)杀出愿为诸君快战:痛快地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山东: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溃散辟易数里:畏惧退缩,退避亡其两骑耳:失去亦足王也:名词作动词,称王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词作动词,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难道吾知公长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敌:遇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独:单独;籍:指项羽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身:自身;被:遭受吾为若德:为:送;德:人情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麾下壮士骑从者百余人耳。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一、重点实词:王壁垓下:名作,本指,此守夜四面皆楚歌:夜:名作状,在夜里;楚歌:名作,唱起楚地的歌曲于是王乃慷慨悲歌:情激昂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拔起;盖:超直夜南出:名作状,向南能属者百余人耳:随从田父曰:欺王乃复引兵而:乃:就;:名作:向行身七十余,所当者破,所者服:身:身;当:抵;破:打;服:臣服此天之亡我:使,使⋯⋯亡今日固决死:固:本来;决:必定乃分其以四,四向:向:名作,向(四面)出愿君快:痛快地期山三:期:定;山:山的面皆披靡:散辟易数里:畏惧退,退避亡其两耳:失去皆伏曰:通“服”,心服江亭檥(打不出来,原字看文)船待:通“ ”,使船靠岸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亦足王也:名作,称王且籍与江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我;西:名作,西征籍独不愧于心乎:道吾知公者:有德行的人所当无:遇到独籍所数百人:独:独;籍:指羽王身亦被十余:身:自身;被:遭受若非吾故人乎:你吾若德::送;德:人情二、重点虚词:①乃:王乃大惊曰:于是于是王乃上:就至城,乃有二十八:副,、只乃之:才② :王夜起:于是③以故追及之:因此无以渡:没有⋯⋯的法乃分其以四:以:相当于“而”;:成④于是王大呼:在⑤ 王瞋目而叱之:表修⑥之: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代指;之:复指代,,么天之亡我: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⑦我何渡:“何⋯⋯”,固定构,用于原因或反。
可“ 什么呢”、“怎么呢”;:句末气三、句式:①定后置句:麾下壮士从者百余人耳。
能属者百余人耳。
追者数千人。
吾我千金,邑万②被句:然今卒困于此③判断句:此天之亡我,非之罪也。
此王也。
④省略句:王夜起,(于)中。
吾此五,所当无,一日行千里,不忍之,以(之)公。
童面之,指(于)王翳曰⑤固定句式:何⋯⋯,表疑:天之亡我,我何渡?独⋯⋯乎:籍独不愧于心乎?四、重点翻译:① 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把楚人都征服了?他那楚人什么么多呀!② 王乃复引兵而,至城,乃有二十八。
项羽之死(选修P73)项王军壁.【.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楚歌:名词作动词,唱起楚地的歌曲】,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指示代词,指汉军】何楚人之【这、这么】多也!”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在这种情景下】项王乃悲歌慷慨..【.情绪激昂】,自为【写】诗曰:“力拔.【.拔:撼动、拔起】山兮气盖.【.盖:超过】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怎么办】,虞兮虞兮奈若何【固定句式,把你怎么办呢?】!”歌数阕【遍】,美人和【应和】之。
项王泣【眼泪】数行下,左右皆泣,莫【否定代词,没有人】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jì,单人乘一匹马】,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译作:部下骑马跟从的壮士有八百余人】,直.【当】夜溃围南.【向南】出,驰.【骑马奔驰】走。
平明..【天快亮的时候,也叫平旦。
3---5时。
也叫寅时、五更。
】,汉军乃.【才】觉之,令骑将灌婴以.【率领】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跟随】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译作:能够跟随上的骑兵】。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农夫】,田父绐.【欺骗】曰“左.”【向左走】。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因此】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率领】兵而东.【向东走】,至东城,乃【只】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译作:追上来的汉将骑兵】。
项王自度.【估计,猜测】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亲身经历】七十余战,所当.【抵挡】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失败】,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最终】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本来】决死,愿为诸君快战..【痛快的作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砍倒,如《观刈麦》】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羽之死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简介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历史记载,记述了秦朝末年楚汉战争的阶段,以及楚军主帅项羽自刎而死的故事。
二、文言知识点
1. 文言文的字词运用:《项羽之死》以文言文为载体,运用了
丰富的古代汉字和熟悉的词语,展示了古代士人的文化修养和语言
表达能力。
2. 典故的使用:《项羽之死》中穿插了许多典故,如“渡江楚,赴河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展示了古
人的博学多识和引经据典的修辞手法。
3. 意境的营造:《项羽之死》以楚军失败、项羽自刎为主要情节,通过描写战场上的悲壮和主人公的决意,创造了一种激动人心
的战争氛围和壮烈的英雄形象。
4.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文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项羽胸怀壮志、视死如归的豪情,以及其在战争中的智勇才略,使读者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
5. 历史价值的关注:《项羽之死》作为记载古代历史的文献资料,强调了历史的连续性和重要性,通过叙述楚汉战争的背景和决战的过程,让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三、
《项羽之死》作为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文言文,通过深入的研读,可以加深对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
阅读《项羽之死》也可以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对于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帮助。
司马迁《项羽之死》文言知识梳理: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1、准确认读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其意义:①军壁垓下②美人和之③田父绐曰④斩将刈旗⑤瞋目叱之⑥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讲解】①垓gāi: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是刘邦围歼项羽之地。
②和hè:应和、回应。
③绐dai:欺骗。
④刈yì:砍到。
⑤瞋chēn:瞪眼。
⑥创chuāng:伤、创伤。
2、根据文意推断下列加点词的意义:①力拔山兮气盖世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③愿为诸君快战④期山东为三处⑤亡其两骑耳⑥若非吾故人乎⑦辟易数里⑧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⑨江东虽小地方千里⑩吾知公长者【讲解】①盖:超过;②属:跟随;③快:痛快地;④期:约定;⑤亡:失去;⑥若:你。
⑦辟:通“避”退避;⑧伏:通“服”敬服。
⑨地方:地土地;方方圆、纵横。
⑩长者:忠厚的、有德行的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分为四类简要说明分类理由:①令诸君知天亡我。
②亦足王也。
③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④项王泣数行下。
⑤项王军壁垓下。
⑥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⑦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⑧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A.②⑤B.③⑦C.①⑥D.④⑧【讲解】A名词活用为动词:②王读wàng称王、成就霸业;⑤军壁:驻军构筑营垒。
B名词活用为状语:③夜在夜里;⑦南向南。
C使动用法:①亡使我灭亡;⑥王让我称王。
D动词活用为名词:④泣眼泪;⑧楚歌唱楚地的歌谣。
4、下列句子都是省略句请指出省略的成分并将其补出:①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②身七十余战。
③左乃陷大泽中。
④不忍杀之以赐公。
【讲解】①省略介词应为“饮(于)帐中”。
②省略谓语动词应为“身(经历)七十余战”。
③省略主语应为“(项王)乃陷大泽中”。
④省略宾语应为“以(之)赐公”。
5、简要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②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籍独不愧于心乎?【讲解】①定语后置句应为“部下骑马跟随的壮士……”。
②介词省略句应为“……(以)千金购我头”。
项羽之死
通假字
1.骑皆伏.伏通“服",心服
2.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词类活用
1.军壁.垓下驻守/设营驻扎名词作动词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唱楚歌名词作动词
3.项王则夜.起连夜名词作状词
4.直夜溃.围使。
..溃名词作状词
5.直夜溃围南.出向南名词作状词
6.田父绐曰“左.”向左名词作状词
7.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向东行名词作动词
8.身.七十余战亲自参加名词作动词
9.今诸君知天亡.我使。
亡使动用法
10.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方位名词,向东名词作状语
11.亦足王.也称王名词作动词
12.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征名词作动词
1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以.。
王意动用法
特殊句式
1.项王军壁垓下省略句
2.饮帐中状语后置句
3.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5.左,乃陷大泽中省略句
6.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
7.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被动句
8.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9.非战之罪也否定判断句
1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宾语后置句
11.此项王也判断句
1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省略句
作者:Q 2015.12。
1。
《项羽之死》考点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3、渡江而西西,名词作动词,西行、西征4、期山东为三处期, 名词作动词,约定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名词作状语1.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二、古今异义词:1、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今义:山东省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部分3、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为情绪激昂,今义:大方的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乡亲,今义:父亲,哥哥三、一词多义:1、乃1)项王乃大惊曰:于是2)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3)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4)汉军乃觉之:才2、则1)项王则夜起:于是3、以1)以故汉追及之:因此2)无以渡:没有……的办法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以:相当于“而”;为:成为4、于是1)于是项王大呼:在这5、而1)项王瞋目而叱之:表修饰6、之1)是何楚人之多也:是:指示代词,代指汉军;之:复指代词,这,这么2)天之亡我: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何为1)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为:句末语气词四、通假字1、骑皆伏曰伏通服,佩服,心服。
2、乌江亭长檥船待檥通舣,使船靠岸。
五、句式(一)状语后置句1、饮帐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饮帐中,饮(于)帐中,“(于)帐中”是后置的介宾结构译:在军帐中饮酒2、左,乃陷大泽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3、籍独不愧于心乎?(状语后置句)“于心”是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补充完整应为:吾闻汉购我头(以)千金,邑万户“(以)头千金,邑万户”为后置的介宾结构。
译: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二)定语后置句1、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译: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被1、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遭受)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托辞)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6、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8、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9、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10、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推辞)从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
跟随,使。
随从)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4、樊哙从良坐(依傍,跟随,紧挨着)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8、欲不可从(放纵)6、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ong次于最亲的亲属)7、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8、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9、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10、公子从车骑(带领)当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dàng)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9、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挡住)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度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3、度义而后动(考虑)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7、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8、常有大度。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中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整理。
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1、壁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陡削的山崖。
2、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
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3、亡此天之亡我:使动用法,使……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4、乃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以以故汉追及之:因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把。
三、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3、吾知公长者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龄较大的人。
四、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6、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用作动词,西征。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8、马童面之: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五、特殊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者八百余人”为“壮士”的定语,后置。
3、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者数千人”为“汉骑”的定语,后置。
4、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于”表被动。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购”后省略“以”。
六、重点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军队;壁,设营驻守。
2、是时,赤泉侯为骑将:是时,这时。
3、左,乃陷大泽中:陷,陷入。
4、吾起兵至今八岁矣:岁,年。
5、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6、辟易数里:辟易,退避。
7、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8、汉军皆披靡:披靡,溃散。
古代散文选修教材《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一、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作动词,驻扎2.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直(当)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东,名词作动词,东行5.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王,名词作动词,让……当王二、特殊句式:1,、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这是宾语前置句何如等都为宾语前置句三、虚词:之乎等汉皆以得楚乎乎为句末语气词常骑之之为代词指骓马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之为代词指项羽然今卒困于此于在这里此天之亡我之为主谓之间不译非战之罪也之为结构助词的四、重点字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为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壁为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慷慨为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
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泣为眼泪5、平明(平旦)天亮6,、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7、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随堂基础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2)狱掾()(3)力能扛鼎()(4)时不利兮骓不逝()(5)田父绐曰“左”()(6)项王嗔目而叱之()(7)为诸君----刈旗()(8)项王身亦被十余创()(9)乃自刎而死()(10)舜目盖重瞳子()(11)自矜功伐()(12)岂不谬哉()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毋妄言,族矣(2)又不肯竟学(3)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4)以故事得已(5)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6)楚兵冠诸侯(7)无不膝行而前(8)九战,绝其甬道(9)项王军壁垓下(10)辟易数里(11)骑皆伏曰(12)田父绐曰(13)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14)地方千里(15)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1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1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18)乃引“天亡我”(19)何兴之暴也3、填空。
项羽之死1. 人物背景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字羽,赵国中山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楚汉战争的主要人物之一。
项羽在战争中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壮烈的个人英雄主义。
他以擅长骑射和作战策略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战神。
2. 革命战争项羽的事迹主要出现在楚汉战争中。
楚汉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革命战争,是因秦朝统治者暴虐而引发的起义战争,项羽是楚军的主要将领之一。
3. 知识点整理3.1. 战略思想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展示了出色的战略思想。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声东击西、分兵出击等,成功地破坏了敌人的计划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3.2. 战术手段项羽善于运用各种战术手段来击败敌人。
他精通骑射,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他还擅长伏兵、埋伏等战术,在多次战役中利用这些战术成功地诱敌深入,使敌人陷入被动局面。
3.3. 个人英勇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出色的英勇和决心。
他带领楚军孤军奋战,多次冲在最前线,以身体力行鼓舞士气。
他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战斗的激情,从而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
3.4. 英雄主义精神项羽的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他面对敌人的追击和困境时,选择了自刎而不屈服于敌人。
他的这一壮举被后人赞美为忠诚和坚持自己信仰的表现,成为中国历史上英雄的典范。
4.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他在楚汉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个人英勇。
他的战略思想、战术手段以及英雄主义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
他的壮烈死去,使人们对他的敬佩和怀念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