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完整版)《项羽之死》逐字逐句翻译导语】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完整版)《项羽之死》逐字逐句翻译》,欢迎阅读!(完整版)《项羽之死》逐字逐句翻译《项羽之死》翻译本课虚词积累:其、以、而【第一段】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扎营驻守,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重重包围。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深夜,(项羽)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羽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项王于是在夜里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羽)一直骑着。
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这时候,项羽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时骓马不再奔跑!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 骓马不奔跑可将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我)将怎么安排你才妥善?”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段解】写项羽在垓下被围的困境,刻画出项羽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 【第二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于是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当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项羽)鞭策着马逃跑。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动词,率领)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天刚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 左,乃陷大泽中。
《项羽之死》昔者,秦末之世,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豪杰响应,诸侯并起,群雄逐鹿。
其中,项羽乃楚霸王,英勇盖世,才智过人,然终因天命所归,英雄气短,悲壮落幕。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时,其父项燕为楚将,因秦灭楚,项燕战死。
项羽年幼,随叔父项梁避难吴中。
项梁死,项羽遂起兵反秦。
初,项羽曾随叔父攻城掠地,威震诸侯。
后,与刘邦会师,共破秦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降,秦朝灭亡。
秦亡之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定都彭城。
然项羽性刚烈,自恃英勇,不恤士卒,骄横跋扈,渐失人心。
刘邦则韬光养晦,广纳贤才,逐渐壮大。
楚汉之争,遂成定局。
项羽与刘邦争霸天下,战事连连。
初,项羽连胜,刘邦节节败退。
后,刘邦采纳张良之计,与韩信、彭越等诸侯联兵,反攻项羽。
项羽败走垓下,兵困马乏,士气低落。
是时,项羽自知败局已定,乃赋诗一首,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罢,悲歌而泣,泪如雨下。
虞姬闻之,知项羽心灰意冷,乃拔剑自刎,以身殉情。
项羽见虞姬自刎,悲痛欲绝,遂乘乌骓马,突围而去。
是夜,项羽逃至乌江,乌江亭长欲渡项羽过江,项羽叹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遂拒绝渡江,挥剑自刎。
项羽之死,使楚汉之争尘埃落定。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汉高祖。
而项羽英勇事迹,千古传颂,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然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实为中华民族之骄傲。
嗟乎!项羽之死,实乃英雄末路,天命所归。
然其英勇事迹,永载史册,流传千古。
吾辈当以项羽为楷模,奋发向前,共创辉煌。
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羽之死知识点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威震天下。
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和戏剧性,死因也一直备受争议和讨论。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项羽之死的知识点。
一、背景项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广泛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
他在垓下之战中打败了秦朝,使秦国灭亡。
然而,他却最终失败了,被刘邦打败,自杀身亡。
项羽之死成为历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事件。
二、自刎还是被杀有关项羽死因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他是自刎还是被刘邦杀害。
据历史记载,项羽在围困垓下时,曾自己切断了腿筋,以示决心。
而在刘邦围攻彭城的时候,项羽也没有逃跑的意图,反而坚持死守。
这表明项羽在生死面前显露出坚毅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项羽的死因应该是自刎,这也符合他一贯的勇敢和倔强的性格。
然而,也有人持异议,认为刘邦杀害了项羽,因为他害怕项羽活下去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威胁。
关于死因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论,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三、项羽的性格项羽是个情绪化的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他在楚汉战争中一度处于下风时,他开始变得愤怒和不信任。
他于公元前207年兴兵攻秦的时候,长达三个月未胜而回,这对他的士气和信心造成了严重打击。
而刘邦则趁机发动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项羽在失败后,心灰意冷,加上刘邦势力不断壮大,迫使他做出最后决定。
他的性格也成为他步入败局的重要原因。
四、项羽的遗产项羽之死并没有终结他的影响力。
相反,他的形象成为很多人心中的英雄。
项羽的勇猛与顽强精神在民间广为传诵。
他的临终豪言壮语“不老者,岂可饶乎!”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他的故事也被流传下来,成为文学作品和戏剧的重要题材之一。
项羽的遗产深入人心,激励着后代。
五、历史解读历史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关于项羽的死因也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观点是,项羽之所以失败和自杀,是因为他并不是一个统治者,他只是一个以武力取得胜利的军事家。
他没有政治家的智慧和眼光,不懂得巩固自己的权威,因此最终失败。
另一种观点是,项羽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对楚国和楚王的忠诚无可挑剔。
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汉军包围,四面楚歌使他陷入绝境。
他带着八百多人突围,但在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
到达阴陵时,项羽迷路并陷入大沼泽中,后来又被汉军追上。
在东城,项羽仅剩二十八骑,但他仍然勇猛无比,斩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于乌江畔。
这个故事反映了项羽英勇善战、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缺乏谋略的一面。
项羽的死对于楚汉相争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项羽之死的故事被多次改编和演绎,如京剧《霸王别姬》等作品就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
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和译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项羽之死》原文、译文及赏析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之死》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项羽之死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一、项羽之死的背景项羽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天下诸国割据,自相争霸。
项羽早年投奔秦国,后来却被秦始皇威胁,逃至东北的代国,后来又逃亡至楚国,之后在楚王定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项羽成为了楚王的亲信将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楚汉相争的起点,项羽也在这场争斗中成为了名闻天下的将领,后来项羽与刘邦形成对立关系,开始两相争斗,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
而项羽最终的死亡也是在楚汉战争中发生的。
二、项王之死的各种传说及历史考证项羽之死的方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项羽被困围于鸿门,自刎殉国,刘邦派人把项羽的首级送到了刘邦的军营。
这是根据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而来。
目前普遍认为项羽自刎为历史上最为可信的说法,但也有其它说法,例如项羽自刎的地点为龙城,而龙城是楚国郢都的别称。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项羽并没有自刎,而是被刘邦所俘并处死。
而同时代流传下来的《史记》记载项羽的死法:在被围困鸿门的时候,项羽自刎以死,碰巧当时鸿门的居民发现了项羽自刎的情形,于是报告给刘邦,刘邦派人去到鸿门将项羽的首级割下并送到刘邦的军营。
这说明项羽确实是在鸿门自刎而死。
三、项羽之死的时代背景项羽的生存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混战的时期,诸侯争霸,楚汉争锋。
当时楚国已经是当时中国的劲敌,楚国国王刘盈是一个出色的统帅而楚国的国力很强,然而在项羽接管权力之后楚国的国力迅速下降,最终被刘邦所灭亡。
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及后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项羽之死的历史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时期。
四、项羽之死的历史影响项羽之死对当时的中国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项羽之死标志着楚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统一一方的局面。
其次,项羽之死也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这对于后世的统一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
项羽之死,还导致了楚国的灭亡,楚国国王刘盈被刘邦控制,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再无楚国出现。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整理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英雄,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期,他在这个时期上演了一幕震惊世界的壮烈景象——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是指项羽在垓下战役中被汉军围困而自刎的事件。
这件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也是文化史上的传奇故事,因此被广泛地传颂。
下面,我们来对项羽之死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一、垓下战役垓下战役是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最后一场决战。
这场战役的发生背景是项羽率军攻打刘邦的盟友吕雉,但在攻打的过程中,刘邦率军相继支援吕雉,形成了三军混战的局面。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邦先后攻下了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和都城豫章,最终在垓下一役中,汉军大举进攻,项羽军劣势越来越大。
最终,项羽被汉军困在垓下,陷入绝境。
二、项羽之死过程由于战败的局势不可逆转,项羽与手下的将领商量后,决定自杀。
项羽用他的宝剑自刎,而他身边的数个将领也跟随着他一起自杀,这一幕被后人称为“破釜沉舟”。
三、关于破釜沉舟的解释项羽之死发生在战争中,除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外,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是指为了赢得全胜而做出自我牺牲的行为。
项羽和他的部下在战败的情况下,选择了自杀,这代表了他们为了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
四、项羽之死对历史的影响由于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的发生,刘邦开始正式统治中国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垓下战役和项羽之死也宣告了项羽的失败,结束了项羽所建立的西楚霸业,为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天下开启了序幕。
此外,项羽之死还影响了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包括文学、戏曲、历史等。
项羽的传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神话故事,被后人广泛地传颂。
总的来说,项羽之死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启了新的篇章。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项羽之死》原文《项羽之死》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项羽之死赋》嗟乎!项羽,楚之豪杰,霸王之雄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人莫敢与之争锋。
然天下大势,英雄末路,终难逃悲壮之命。
自鸿门宴后,项籍雄心不已,欲一统天下。
然时运不济,四面楚歌,困于垓下。
汉高祖刘邦,谋士如云,战将如雨,步步紧逼,项羽虽勇猛,亦难敌众志成城。
垓下之战,项羽率精锐十万,与汉军激战数日,死者无数。
项王独断专行,众叛亲离,人心惶惶。
汉军乘虚而入,项羽四面受敌,形势危急。
一日,项王于帐中独酌,悲歌慷慨,哀叹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罢,泪如雨下,侍者皆失色。
夜半,项王闻汉军将至,遂令众将分守各处,自率精锐断后。
战至天明,项羽独战数百人,杀敌无数。
然汉军如潮水般涌来,项王力不从心,遂退至乌江。
乌江之上,汉军已布下天罗地网。
项王知大势已去,乃叹曰:“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遂解剑自刎,年方三十一。
项羽之死,天下震动。
英雄末路,悲歌一曲,令人感慨万千。
后世诗人,多有咏叹,如李清照《如梦令》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项羽虽死,其英勇事迹,流传千古。
后人感其壮志未酬,悲其英雄末路,遂以诗词歌赋,传颂其名。
嗟乎!项羽,一代英豪,身死名留,虽死犹生。
后世子孙,当铭记其英勇,传承其精神,奋发向前,不负英雄之名。
项羽之死,亦为天下英雄之鉴。
夫英雄者,生于乱世,死于壮志。
欲成大业,必先历尽磨难,方能成就辉煌。
项羽虽败,然其英勇不屈之精神,永存于世。
呜呼!项羽之死,悲壮矣!然其精神,永垂不朽。
吾辈当以此为鉴,奋发向前,共创美好未来。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中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整理。
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1、壁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陡削的山崖。
2、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
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3、亡此天之亡我:使动用法,使……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4、乃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以以故汉追及之:因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把。
三、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3、吾知公长者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龄较大的人。
四、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6、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用作动词,西征。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8、马童面之: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五、特殊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者八百余人”为“壮士”的定语,后置。
3、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者数千人”为“汉骑”的定语,后置。
4、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于”表被动。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购”后省略“以”。
六、重点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军队;壁,设营驻守。
2、是时,赤泉侯为骑将:是时,这时。
3、左,乃陷大泽中:陷,陷入。
4、吾起兵至今八岁矣:岁,年。
5、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6、辟易数里:辟易,退避。
7、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8、汉军皆披靡:披靡,溃散。
《项羽之死》说课稿
一、说教材:
《项羽之死》是高二下学期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散文在艺术形象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的学习目标是在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学生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并不陌生,应该容易进入角色。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鉴赏,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三、说教法与学法
在“诵读”的感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探究”的能力训练的教学思路下,我采用的教法有:导析法、问答法、诵读法和讨论法。
学法: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方法,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先放一曲《霸王别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沉浸在一种激动、悲壮的气氛中,使其回顾对历史人物了解的知识。
然后可以提问:
片中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情节?主人公是英雄还是莽夫?
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教师视学情适时引导,点名课题:
一曲《霸王别姬》,让你想到了喑呜叱咤的哪位英雄?(项羽)项羽号称西楚霸王,
史载这位西楚霸王曾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坑杀秦兵二十万,所到之处“城无遗类”。
然而,这样一个凶残暴戾的失败诸侯,何以能得到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倾注深情,将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项羽之死》,走近项羽,欣赏项羽形象。
(打出教学目标)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通过预习,用四字短语概况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他的性格。
【教师导引】
1、第一段:垓下之围
(1)这一段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方面表现项羽的性格特征?
(2)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征?(多愁善感)
2、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1)“田父”为什么“绐”项王,这说明什么问题?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2)由于“田父绐”,项王“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双方的力量非常悬殊,项羽何去何从?他为什么说“天亡我,非战之罪”,由此可以看出项羽的什么性格特点?
(3)这一部分,运用哪些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3、第四段:乌江自刎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讨论:项羽的性格特征;运用哪些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历史人物)
(四)形象分析
1、结合三个场景中,试着总结项羽别的性格特点?
教师总结归纳:多愁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视死如归等。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此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调动学生的积极行,提高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
随机抽点学生学习小组代表发言,师生交流沟通。
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以上结论用多媒体展示)
【拓展延伸】
司马迁满腔的血泪融注笔端,把一个多情善感、勇猛刚强、气概豪爽、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善良、视死如归的悲情形象永传后世。
太史公对这个人物究竟是何态度?
司马迁:(项羽)“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1、(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2、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难道不荒谬吗?
太史公秉笔直书,站在人性的角度塑造项羽,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人物,爱、怜、怨、恨,兼而有之。
评价人物不仅要把人物放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中,还要“知人论世”,联系评价人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
(六)、作业布置:(创意练习,选做一题,300字左右)
(1)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
(2)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
(课后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有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更好体会项王的英雄气概,并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
五、教学反思:
1、授课思路较为清晰。
①在设计课的时候,仔细揣摩了编者的意图:品评分析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形象分析的技能,且注意了内容上的前后勾连。
②立足文本,结合文言文的特征,我把课堂分成了五个环节:视频导入——知识检测——问题探讨——形象分析——个性品读,且每块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由浅入难地接受新知识,同时学会品读历史人物。
2、新课程理念有所体现。
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老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且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