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项羽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情节,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呢?本文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对文学的韵味进行探讨。
一、钟离汉史《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源自于《史记》所记载的“钟离汉”这个事件,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概括了中国战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最后决定自杀,但是其死亡方式并不是被人所知晓的。
这时,一位叫钟离汉的将军跳入江中,将自己的衣物给了项羽,并表示自己是项羽的忠诚之臣。
项羽化干戈为玉帛,送给了钟离汉。
由此可见,钟离汉在项羽之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韵味1、望断天涯路故事一开始,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身陷困境,孤立无援,寂寞难耐。
此时,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望断了天涯路,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凉的感叹。
这样的句子非常优美,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悲伤情感,还表现出了项羽在那个时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思念黄河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项羽决定自杀,并在自杀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今日且死,勿复言愁。
鸣鼓不再、悲从中来。
吴江水冷、梦入平湖。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项羽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黄河的思念之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项羽在自杀之前,思念黄河之清,这不仅表现了项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怀,更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三、结尾故事在结尾处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句子是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其表示哀悼,人们对项羽这样一位英雄的评价和赞誉。
这也是对项羽一生历程的简单诠释,和对其生死的肯定。
而“使君”和“操耳”是关于历史上两位著名政治家的称呼,这样的结束也更加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继承输。
四、总结通过对《项羽之死》故事的文学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承。
而望断天涯路和思念黄河清等语言都是非常优美、饱含情感的,它们让我们从中品味到了中华民族那种高尚、深邃的文化性格。
《项羽之死》昔者,秦末之世,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天下豪杰响应,诸侯并起,群雄逐鹿。
其中,项羽乃楚霸王,英勇盖世,才智过人,然终因天命所归,英雄气短,悲壮落幕。
项羽,名籍,字羽,秦末时,其父项燕为楚将,因秦灭楚,项燕战死。
项羽年幼,随叔父项梁避难吴中。
项梁死,项羽遂起兵反秦。
初,项羽曾随叔父攻城掠地,威震诸侯。
后,与刘邦会师,共破秦军,攻入咸阳,秦王子婴降,秦朝灭亡。
秦亡之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定都彭城。
然项羽性刚烈,自恃英勇,不恤士卒,骄横跋扈,渐失人心。
刘邦则韬光养晦,广纳贤才,逐渐壮大。
楚汉之争,遂成定局。
项羽与刘邦争霸天下,战事连连。
初,项羽连胜,刘邦节节败退。
后,刘邦采纳张良之计,与韩信、彭越等诸侯联兵,反攻项羽。
项羽败走垓下,兵困马乏,士气低落。
是时,项羽自知败局已定,乃赋诗一首,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诗罢,悲歌而泣,泪如雨下。
虞姬闻之,知项羽心灰意冷,乃拔剑自刎,以身殉情。
项羽见虞姬自刎,悲痛欲绝,遂乘乌骓马,突围而去。
是夜,项羽逃至乌江,乌江亭长欲渡项羽过江,项羽叹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遂拒绝渡江,挥剑自刎。
项羽之死,使楚汉之争尘埃落定。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汉高祖。
而项羽英勇事迹,千古传颂,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然其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实为中华民族之骄傲。
嗟乎!项羽之死,实乃英雄末路,天命所归。
然其英勇事迹,永载史册,流传千古。
吾辈当以项羽为楷模,奋发向前,共创辉煌。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译文|鉴赏《项羽之死》本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被围,到乌江自刎,悲剧性的一幕。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项羽之死》原文两汉:司马迁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中考文言文项羽之死翻译:项羽之死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项羽之死翻译:项羽之死,感谢您的阅读!中考文言文项羽之死翻译:项羽之死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
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原文: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文: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一个著名历史事件。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汉军包围,四面楚歌使他陷入绝境。
他带着八百多人突围,但在渡过淮河后只剩下百余人。
到达阴陵时,项羽迷路并陷入大沼泽中,后来又被汉军追上。
在东城,项羽仅剩二十八骑,但他仍然勇猛无比,斩杀汉军数百人,最后自刎于乌江畔。
这个故事反映了项羽英勇善战、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同时也揭示了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缺乏谋略的一面。
项羽的死对于楚汉相争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和探讨的对象。
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项羽之死的故事被多次改编和演绎,如京剧《霸王别姬》等作品就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展现了项羽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
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坚韧不拔、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和译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故都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等人齐名。
身死东城载于史书。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项羽之死文言文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阅读。
文言文《项羽之死》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项王之死知识点总结一、项羽之死的背景项羽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天下诸国割据,自相争霸。
项羽早年投奔秦国,后来却被秦始皇威胁,逃至东北的代国,后来又逃亡至楚国,之后在楚王定都郢都(今湖北江陵市),项羽成为了楚王的亲信将领。
楚国的灭亡,标志着楚汉相争的起点,项羽也在这场争斗中成为了名闻天下的将领,后来项羽与刘邦形成对立关系,开始两相争斗,展开了著名的楚汉战争。
而项羽最终的死亡也是在楚汉战争中发生的。
二、项王之死的各种传说及历史考证项羽之死的方式有很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项羽被困围于鸿门,自刎殉国,刘邦派人把项羽的首级送到了刘邦的军营。
这是根据史书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而来。
目前普遍认为项羽自刎为历史上最为可信的说法,但也有其它说法,例如项羽自刎的地点为龙城,而龙城是楚国郢都的别称。
还有一些说法认为项羽并没有自刎,而是被刘邦所俘并处死。
而同时代流传下来的《史记》记载项羽的死法:在被围困鸿门的时候,项羽自刎以死,碰巧当时鸿门的居民发现了项羽自刎的情形,于是报告给刘邦,刘邦派人去到鸿门将项羽的首级割下并送到刘邦的军营。
这说明项羽确实是在鸿门自刎而死。
三、项羽之死的时代背景项羽的生存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割据混战的时期,诸侯争霸,楚汉争锋。
当时楚国已经是当时中国的劲敌,楚国国王刘盈是一个出色的统帅而楚国的国力很强,然而在项羽接管权力之后楚国的国力迅速下降,最终被刘邦所灭亡。
项羽与刘邦的斗争,给当时的中国历史及后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项羽之死的历史时代背景是中国的春秋战国到秦汉历史时期。
四、项羽之死的历史影响项羽之死对当时的中国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项羽之死标志着楚国的灭亡,也标志着楚汉战争的结束,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统一一方的局面。
其次,项羽之死也标志着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天下的皇帝,这对于后世的统一中国有着巨大的意义。
项羽之死,还导致了楚国的灭亡,楚国国王刘盈被刘邦控制,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再无楚国出现。
《项羽之死》原文《项羽之死》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常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项羽之死》文言知识点整理《项羽之死》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中一些重要文言知识点的整理。
一、通假字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伏”通“服”,佩服。
二、一词多义1、壁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陡削的山崖。
2、顾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回头看。
顾吾念之:只是,不过。
3、亡此天之亡我:使动用法,使……灭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4、乃于是项王乃上马骑:就。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以以故汉追及之:因为。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把。
三、古今异义1、期山东为三处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2、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某一区域。
3、吾知公长者古义:忠厚的人。
今义:年龄较大的人。
四、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壁,名词用作动词,设营驻守。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直夜溃围南出: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4、项王则夜起: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5、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6、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西,名词用作动词,西征。
7、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8、马童面之: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对。
五、特殊句式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句,“骑从者八百余人”为“壮士”的定语,后置。
3、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句,“追者数千人”为“汉骑”的定语,后置。
4、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于”表被动。
5、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省略句,“购”后省略“以”。
六、重点实词1、项王军壁垓下:军,军队;壁,设营驻守。
2、是时,赤泉侯为骑将:是时,这时。
3、左,乃陷大泽中:陷,陷入。
4、吾起兵至今八岁矣:岁,年。
5、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
6、辟易数里:辟易,退避。
7、与其骑会为三处:会,会合。
8、汉军皆披靡:披靡,溃散。
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不管是武功盖世,铁骨柔情的项羽,还是犹豫不决,自矜功伐的项羽,他都是那个霸气侧漏的西楚霸王。
就像司马迁说的那样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高中语文课文《项羽之死》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的原文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之死》赏析一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赏析: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 ,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百结,泣数行下呢?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及注释一九三四年,汉室末代项羽,被秦国灭亡了。
历史上,项羽保护汉室,抗击秦军,经历了数十年的艰苦抗争,却最终在曹操和汉军的围困下,终于遭受耻辱性的失败。
项羽之死原文可追溯至《史记项羽本纪》,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文:项羽闻曹兵靠近,出门揖客曰:“事已至此,兵刃相见,我不得不拿起兵刃,但愿诸君勿以怨我。
”客曰:“主公可若何?”项羽曰:“我必定倒我的兵马,见曹兵,必死不降。
”说完,把客放下,大喝一声,登上了马背。
翻译:When Xiangyu heard that Cao soldiers were approaching, he went out to receive his guests and said, 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this point, and bullets and swords meet, I have to take up arms, but I hope you will not blame me for it. The guest said, What will the master do? Xiangyu said, I will certainly turn my horses and troops, see Cao soldiers, and die without surrendering. After saying this, he put down the guest, shouted loud, and mounted his horse.注释: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这段文字描述了项羽在被围困之际,仍然不屈于秦军的勇气和坚定态度。
项羽之死,虽然令人难过,但也让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鼓舞了许多人坚持信念的勇气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