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 教务处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大学本科生国内交流学习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国内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拓展学生专业视野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每年选派若干名本科生(以下简称“交流生”)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交流培养;同时接收合作高校选派来的交流生进行培养。
为加强交流学生管理,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长办公室和教务处负责综合协调校际合作项目,拓展项目合作学校,建立与合作高校的协调机制。
第三条教务处负责国内交流学习项目,各学院、学部(以下简称各学院)负责国内交流学习项目宣传、学生选拔、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学业指导、课程协调、学分认定等。
第四条参与本科生国内交流项目的双方学校实行学分互认。
交流生在交流学校学习期间,按照“本科生合作培养协议书”相关规定,享受交流学校学生的权力,并履行交流学校学生的义务,在协议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修读并参加考试后,由交流学校出具成绩单和交流学习考评意见。
第二章选派标准与程序第五条选派标准(一)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
(二)品德优良,遵纪守法,无违法违规违纪行为。
(三)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无不及格必修课程;在各类竞赛活动中的获奖者同等条件下优先。
(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身心健康,能够圆满完成交流期间的学习任务。
第六条选派程序(一)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学院根据学校派出计划组织报名,报名坚持自愿原则。
(二)学院根据选派标准,按照综合测评结果进行排序,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确定初选名单并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
(三)学校对学院上报的选派学生名单进行审核,与合作高校函商,确定互派学生名单,在教务处网站公布。
(四)交流生填写《理工大学本科生交流学习申请表》。
第三章派出学生的培养与管理第七条派出学生名单确定后,学生须在离校前参加教务处组织的行前教育,并办理离校手续。
各学院须为派出学生选定专业导师,参照我校培养方案,结合交流学校培养方案,科学合理制定交流期间的学习计划,并报所在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备案批准。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管理办法华南工教[2009]34号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是指我校基于校级或院级合作协议,与国(境)外高校互派并联合培养的学生(本办法仅指派出学生)。
实施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是促进我校教育国际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发展,规范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派出学生培养模式1.学生先在我校学习,然后交换到国(境)外高校学习。
2.学生先在我校学习,然后交换到国(境)外高校学习,再回校继续学习。
3.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或学术机构短期(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学期)学习或实习。
第二条申请条件派出学生从学校全日制本科优秀学生中选拔,申请者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学习成绩优良;(3)身心健康,能圆满完成出国学习任务;(4)符合国(境)外合作高校提出的申请条件及语言要求;(5)具有在国(境)外高校学习和生活的经济能力,交清应缴给学校的各项费用;(6)符合项目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条选拔程序1. 报名:申请学生填写《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申请表(本科层次)》,提交所在学院审核。
2. 预审:学院依据信息公开、机会均等、自愿报名、择优推荐的选拔原则,并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对本学院报名学生进行初选,并将初选结果报教务处。
3. 审定:教务处对各学院报送的名单进行复审,研究确定拟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将派出学生名单报送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国(境)外高校推荐。
第四条学籍管理1.学生派出前须到教务处办理相关离校手续。
2.派出学生及其亲属在派出前与学校签订《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协议书》、《学生声明》及《亲属声明》。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协议书》由教务处代表学校与派出学生签署。
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管理办法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管理办法实施本科生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是促进学校本科教育国际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学校本科生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规范本科生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培养模式本科生公派出国(境)学习交流是指学校在校注册本科生按校(院)际合作交流协议要求,选派赴国(境)外合作高校或科研机构等学习(研究、实习、参加特定项目活动)一段时间。
分为以下三种培养模式:1.交换生。
学校与国(境)外合作高校互派学生至对方学校相应专业学习,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双方互相承认交换生于对方高校所修读的课程及学分。
2.联合培养。
学生分别在学校和国(境)外合作高校学习,达到双方学位授予条件获得相应学位。
3.短期交流。
学生赴国(境)外合作高校进行一学年以内的短期交流学习,包括但不限于修读课程学分、参加竞赛、实习、联合工作坊等,不获得学位。
二、参加条件1.派出学生从学校全日制本科优秀学生中选拔,申请者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无违纪受处分记录;(3)学习成绩优良,符合国(境)外合作高校提出的绩点要求及语言要求;(4)身心健康,能圆满完成出国学习任务;(5)具有在国(境)外高校学习和生活的经济能力,已缴清学校各项费用;(6)符合项目规定的其他要求。
2.学生从提交申请至交流完成期间,若违反我国及交流国(地区)的法律法规、或违反学校及交流高校的相关管理规定,或不符合项目规定的相关要求,学校有权取消学生的交流资格。
三、选拔程序1.报名。
根据教务处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联合发布的项目通知,学院组织学生报名,学生按通知要求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提交所在学院审核。
2.预审。
学院依据信息公开、机会均等、自愿报名、择优推荐的选拔原则,根据项目要求对报名学生进行初选,将初选结果在学院内公示,无异议后报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管理办法华南工教[2009]34号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是指我校基于校级或院级合作协议,与国(境)外高校互派并联合培养的学生(本办法仅指派出学生)。
实施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是促进我校教育国际化、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的发展,规范国际联合培养学生(国际交换生)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派出学生培养模式1.学生先在我校学习,然后交换到国(境)外高校学习。
2.学生先在我校学习,然后交换到国(境)外高校学习,再回校继续学习。
3.学生赴国(境)外高校或学术机构短期(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学期)学习或实习。
第二条申请条件派出学生从学校全日制本科优秀学生中选拔,申请者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热爱祖国,品德优良,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责任感;(2)学习成绩优良;(3)身心健康,能圆满完成出国学习任务;(4)符合国(境)外合作高校提出的申请条件及语言要求;(5)具有在国(境)外高校学习和生活的经济能力,交清应缴给学校的各项费用;(6)符合项目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三条选拔程序1. 报名:申请学生填写《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申请表(本科层次)》,提交所在学院审核。
2. 预审:学院依据信息公开、机会均等、自愿报名、择优推荐的选拔原则,并根据项目具体要求,对本学院报名学生进行初选,并将初选结果报教务处。
3. 审定:教务处对各学院报送的名单进行复审,研究确定拟推荐名单并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将派出学生名单报送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由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国(境)外高校推荐。
第四条学籍管理1.学生派出前须到教务处办理相关离校手续。
2.派出学生及其亲属在派出前与学校签订《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协议书》、《学生声明》及《亲属声明》。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赴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国际交换生)协议书》由教务处代表学校与派出学生签署。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管理办法华南工教【2009】29号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是指我校基于强强联合的原则,与境内著名高校互派本科生进行阶段性交换学习。
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我校与境内其他著名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为规范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参加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国防生、定向委培生、特长生、民族生、少数民族预科生除外)。
二、申请条件思想品德优良,无违纪受处分记录;学习成绩优良,必修课程无不及格现象;身心健康,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主修专业符合对方学校接收专业的要求;承诺如期返校;能承担学习期间的相关费用。
三、选拔程序1.报名:学生依据当年的交换培养项目的通知,填写《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境内交换项目申请表》,并将相关材料交所在学院审核。
2.预审:学院依据项目要求,对本学院报名学生进行初选,并将初选结果报教务处。
3.审定:学校依据各学院报送材料复审,研究确定派出学生名单并进行公示。
公示期满,学校发文公布派出交换生名单。
四、学籍管理1.交换生派出前,由所在学院教务员在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证备注栏注明学生交换培养的学校和时间。
2.交换生在交换学习期间的学籍、户口、档案等不迁移,仍在原学校;完成交换学习后仍回原学校继续学习;交换生在交换期间,原则上不能申请出国(境),特殊情况下,必须经学生原学校办理手续。
3.交换学习结束后,交换生须按学校规定按时返校,在开学初到所在学院报到注册;逾期不办理注册手续将依据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及学分认定1 / 2。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通选课学分要求说明一、2006级、2007级通选课学分要求1.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5〕03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外语类学生不能选修语言文化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各专业学生应修够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2.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2005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二)》执行。
二、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通选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选课学分要求按《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通知》(华南工教〔2008〕026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10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含其中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4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不应包括本学院开设的通选课程)和6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通选课程;(4)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必须修读2.5个学分、其他专业必须修读6个学分的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系列课程。
备注:文化素质教育类课程包括人文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
三、2012级通识教育课学分要求南、北校区各学院学生通识教育课学分要求按《华南理工大学关于修订2012级本科综合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华南工教[2011]81号)执行,即:(1)理工科专业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领域、4个学分社会科学领域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内各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2)经济管理类学生至少修读6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和4个学分科学技术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3)文、法、体、艺类专业学生至少修读4个学分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和6个学分的科学技术课程,其中学生必须在科学技术领域内选1门2学分的核心课程;四、学生不能修读本学院的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除在本学院跨学科修读外)。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为维护学校本科生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学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办法》,修订《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
第一章入学、注册与费用第一条经正式录取的本校新生,应持录取通知书及个人身份证件按学校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
学生因故不能按期入学,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并附上有关证明向学校教务处请假,请假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两周。
未经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事故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第二条新生入学后,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进行复查。
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
复查不合格者,学校将区别情况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取得学籍者,一经查实,取消学籍。
情节恶劣的,交由有关部门查究。
第三条新生报到后体检复查发现患有疾病的,经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经本人申请、校医院提出意见、教务处批准,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并应自通知之日起两周内离开学校回家治疗。
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在保留入学资格期内经治疗康复,可以向学校申请入学,由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符合体检要求,经复查合格后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
复查不合格或者逾期不办理入学手续者,取消入学资格。
保留入学资格的新生,不具有学籍,不享受在校学生待遇。
第四条每学期开学前一周的星期五、星期六两天为在校生注册时间。
学生应持本人学生证按时到学院办理注册手续,缴清本学年学费和住宿费的学生可予以注册并取得学籍。
学生在校期间,每学年交纳学费的标准,均以其入学时规定交纳的数额为准。
未按学校规定缴清学费、住宿费的学生,只能办理报到手续,但不予注册。
未注册学生只能登陆教务系统查看缴费信息,不予选课,不予考试,不予记录成绩。
第五条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缴费的学生,须在新学年报到注册的两日内向学院提出缓缴申请,缓交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华南理工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管理办法
华南工教【2009】29号
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是指我校基于强强联合的原则,与境内著名高校互派本科生进行阶段性交换学习。
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我校与境内其他著名高校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为规范全日制本科生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参加境内交换培养项目的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国防生、定向委培生、特长生、民族生、少数民族预科生除外)。
二、申请条件
思想品德优良,无违纪受处分记录;学习成绩优良,必修课程无不及格现象;身心健康,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主修专业符合对方学校接收专业的要求;承诺如期返校;能承担学习期间的相关费用。
三、选拔程序
1.报名:学生依据当年的交换培养项目的通知,填写《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境内交换项目申请表》,并将相关材料交所在学院审核。
2.预审:学院依据项目要求,对本学院报名学生进行初选,并将初选结果报教务处。
3.审定:学校依据各学院报送材料复审,研究确定派出学生名单并进行公示。
公示期满,学校发文公布派出交换生名单。
四、学籍管理
1.交换生派出前,由所在学院教务员在学生的学籍卡和学生证备注栏注明学生交换培养的学校和时间。
2.交换生在交换学习期间的学籍、户口、档案等不迁移,仍在原学校;完成交换学习后仍回原学校继续学习;交换生在交换期间,原则上不能申请出国(境),特殊情况下,必须经学生原学校办理手续。
3.交换学习结束后,交换生须按学校规定按时返校,在开学初到所在学院报到注册;逾期不办理注册手续将依据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五、课程及学分认定
1.学院依据对方学校专业培养计划指导派出学生选课,并规定交换期间的学习任务。
原则上,交换生在对方学校修读的课程应与其所在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相符,学时及学分总量应与学生本专业的培养计划要求相符。
2.交换生在对方学校修读的课程及学分必须经学生所在学院和教务处联合认定方为有效。
3.交换学习结束后,交换生依据对方学校提供的原始成绩单,填写《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境内联合培养课程学分互认表》。
学院根据派出前审核的学习计划,核准其修读的课程及学分。
交换生所修读的课程及其成绩由学院主管教学院长审批,报送教务处备案。
4.交换生在交换学习期间,若未能取得应修的课程学分,须在返校后补修所缺的相应课程学分。
5.交换生在对方学校修读的课程以原始的学分、成绩记入学籍档案;所修课程的类别由各学院根据具体情况认定。
六、费用
1.交换生在交换期间学费及住宿费缴纳按项目协议规定执行。
对互免学费和住宿费的交换项目,交换生在交换期间仍在本校缴纳学费、住宿费,不需缴纳对方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
2.交换生在交换期间的旅费、生活费等由学生本人自理。
3.学生在交换期间的医疗保险在原学校办理;门诊发生的医疗费自理,需住院治疗者回原学校享受相关医疗待遇。
七、其它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09年5月2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