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开端》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伟大的开端》教学设计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初中部) 刘肖[教材内容]《伟大的开端》是第三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旨在说明“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里程碑的事件,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篇章,而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涨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个必然结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了解“五四”运动的起因和前后两个阶段的经过和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知道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工人运动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运用“121”模式,组织学生找出本课的重点知识点,教师加以归纳和总结,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本课疑问,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五四”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劈地的大事,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难点:认识“五四”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复习思考(约10分钟)19世纪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开展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探索。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1)将学生分成三组——自主复习,加强记忆。
(约5分钟)2)请各组派一个学生代表分别总结各自运动的情况。
(指导学生从目的、过程、结果三方面总结)3)教师总结:三个同学讲得很好。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都没有获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于是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任务也就落在了具有先进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肩上。
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第二部分:新课分析(约25分钟)(一)学生自学:设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先找出问题答案。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避免了盲目性)1.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情况,认识“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感受“五四”精神。
2.了解中共一大的相关史实,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二)学生总结: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刚才阅读的基础上总结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
重要的起点:大班社会《伟大的开端》教案教案背景- 本教案针对大班社会学科的教学内容,主题为《伟大的开端》。
通过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探索人类历史的起源,了解不同文明的出现,并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应能够:- 了解不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活动一:探索起源- 通过图片展示、简单的故事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概括性问题:- 不同文明的起源有哪些?常见的文明有哪些?- 每个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活动二:历史事件与人物- 通过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方式,介绍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 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进行研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展示和讲解。
- 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 这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重要性;- 对今天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学生个人对这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等。
活动三:创设历史场景- 在教室中创设一个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时期的生活和文化。
- 活动设计:- 教师精心布置场景,例如模拟古代的市集、宫殿、农田等。
- 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历史时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
- 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并了解不同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教学评估- 学生通过小组展示、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展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以及角色扮演的表现,并通过评估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历史文化,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书籍、参观博物馆等,拓宽知识面和培养研究兴趣。
参考资料- 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3课伟大的开端赣榆县初级中学:李欣一.教材内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学习板块的概述部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问题,分别是五四运动与中共诞生的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兴起的标志与过程、中共诞生及历史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景。
本课题的主旨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二.课标要求: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目标: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地不妥协”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根据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和课外知识等,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三、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五四精神,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
四、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国家都有哪些主要的节日?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五四”和“七一”是我国两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历史事件,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篇章,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命运。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伟大的开端》。
(二)进行新课:1.教师展示课件:教学目标,点名学生朗读。
2.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初步建立知识结构(1)教师巡视教室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自学,答疑。
课题:第三单元第13课伟大的开端教材分析: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
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
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课程标准】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简述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根据一大的主要内容、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等,初步认识中共成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史论结合的能力。
比较中共和工人运动的特点,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根据教师给予的相关提示信息,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讨论,解决课程当中的一些重点、难点知识,以加深理解。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并穿插比较表格,通过对比明确结论。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五四精神,明白自己作为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通过对中共成立的学习,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培养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的基本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一大的基本史实。
2、难点: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学生用心观看北京大学生为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游行加油的视频,并用心感受其中的精神力量,探讨有如此感受的原因(青年、灾难、游行)。
在中国近代史上的1919年,中华大地上同样掀起了一场由青年发起并轰动全国的运动,体现了中国青年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这就是五四运动。
(新课教学)一、五四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随着战争的结束,如何处理主要的战败国德国成为各国关心的问题。
德国与中国的联系在于德国在中国山东有其侵略权益,现在因为中国也是战胜国,而德国战败,给了中国人争回权益甚至消除所有侵略国家权益的机会,提出了‚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学生回答)等正当要求,然而,会议竟然无视中国的合理要求,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交给同样侵略中国的日本,原因在于中国仍是一个落后、弱小,被列强蔑视、欺侮的国家(学生回答)。
最先对此作出反应的就是中国的青年。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走上街头,在天安门和东交民巷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与开头视频进行对比,同样的青年群体,同样的民族灾难,同样的游行方式,同样的民族精神和感情,分析五四精神的实质内涵:英勇斗争,顽强不屈,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精品文档《伟大的开端》读后感(一)1921年的那个夏天,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心,在当时叫做法租界的一条小弄堂里,悄然走来一群年轻人,他们以迥异的地方口音,交流,碰撞思想。
他们也许不是先觉者,但他们绝对是先行者;他们也许并非个个才智过人,但他们在那个当下却是理想饱满,激情澎湃。
当很多上海市民还过着他们庸常的生活时,一个政党已在他们的身边诞生,这个政党将改变他们的城市、他们的祖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_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回顾那一个历史时刻,细节虽已模糊,但意义却更为清晰。
在XXX诞生_周年前夕,本报“朝花·夕拾”专栏与XXX联合推出“伟大的开端”特辑。
今起隆重刊发首篇文章《树德里的灯光》。
如果政党也有籍贯的话,XXX的籍贯便是上海。
XXX在上海诞生,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驻守达_余年之久。
在这里,无数革命先驱和人刻下了奋斗的足迹,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中国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光荣……XXX成立至今,已召开过十八次会。
在民主革命时期,分别在上海、广州、武汉、莫斯科和延安等地召开了七次”、“二大”和“四大”都在上海秘密召开。
《伟大的开端》读后感(二)1精品文档1921年夏季的上海,濡湿闷热。
租界的洋人们沉浸在异域财富带来的快感与苦恼中,上海的小市民正在一如既往地终日劳作。
没有人注意到,那天下午,一位年近40岁、身材高大的外国人正踏步走下十六铺码头的台阶。
化名为XXX的这名外国人戴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衣着考究,他搭乘的“阿奎利亚”号(Acquila)轮船经过一个半月的航行,途经新加坡来到上海。
自3月份离开莫斯科后,他沿途游历维也纳、威尼斯,到达上海已是6月3日。
他正是XXX派往中国的代表——XXX(原名:XXX)。
在此前后,XXX代表XXX也来到了上海。
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个城市的繁华景象,而是急切地要面见XXX、XXX两位中国人。
XXX、XXX,这两位曾经留学日本并读过大量社会主义文献的年轻学者,此时已是XXX发起组成员。
伟大的开端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伟大的开端教学反思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和能力,也要注意过程和方法,而历史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让学生用五四精神来激励自己,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史实,清晰地认识到共产党的伟大,从而产生对党的敬仰和热爱,正是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认识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内容。
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直观的事物,如果这节课只是单凭讲是很难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我搜集整理了大量图片、录像等资料,力求使学生一目了然,而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确实对这些历史资料感兴趣,对于知识点可以轻松掌握。
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学生要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既能独立自主地了解相应的知识,又能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而合作学习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及与老师之间加强了对问题的交流与认识。
篇二:伟大的开端教学反思本课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第一节课,首先的向学生介绍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
为了通俗易懂的让孩子们明白我把整个概念分为三段“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以往学过的革命《辛亥革命》并把革命与改革《戊戌变法》做比较,得出“革命”是用暴力的武装斗争的方式达到目的。
其次民主主义,提问民主的反义词---专制,由此引出“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即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而近代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所以我们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除了反封建还要反侵略。
而这一革命任务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为之奋斗过吗?答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结果呢?失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很困难。
那么最终是由哪个阶级带来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呢?中国近代史结束后中国走上了什么道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篇一:伟大的开端教学反思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知识和能力,也要注意过程和方法,而历史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要让学生用五四精神来激励自己,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史实,清晰地认识到共产党的伟大,从而产生对党的敬仰和热爱,正是基于以上对于教材的分析和认识我设计了这一课的内容。
青少年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直观的事物,如果这节课只是单凭讲是很难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因此,我搜集整理了大量图片、录像等资料,力求使学生一目了然,而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确实对这些历史资料感兴趣,对于知识点可以轻松掌握。
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学生要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既能独立自主地了解相应的知识,又能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而合作学习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及与老师之间加强了对问题的交流与认识。
篇二:伟大的开端教学反思本课是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第一节课,首先的向学生介绍清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
为了通俗易懂的让孩子们明白我把整个概念分为三段“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引导孩子们回顾以往学过的革命《辛亥革命》并把革命与改革《戊戌变法》做比较,得出“革命”是用暴力的武装斗争的方式达到目的。
其次民主主义,提问民主的反义词---专制,由此引出“民主主义革命”的内涵即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而近代的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所以我们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除了反封建还要反侵略。
而这一革命任务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为之奋斗过吗?答案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结果呢?失败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想要完成这一任务很困难。
那么最终是由哪个阶级带来我们完成这一任务的呢?中国近代史结束后中国走上了什么道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
1919年中华大地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这一运动把伟大的无产阶级推上了历史舞台。
第13课伟大的开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
提高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交流。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与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五四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五四精神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五四风雷
1、导火线——中国的外交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
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
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
主宰会议的帝国主义强国不仅蛮横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作了以下处理:对前两项内容,和会“以不在和平会议的权限之内”为借口不予讨论;对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虽然讨论了,但日本借口“二十一条”中有明文规定,段祺瑞政府有同意的复文,坚持不交。
因此,帝国主义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了日本。
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但没有从巴黎和会上收回任何权利,反而被帝国主义当猴给耍了,中国人能不愤怒么?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人民外恨列强,内恨卖国的军阀政权,长久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2、经过
斗争的行动首先从那里开始?对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开始的。
(1)爆发: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开始了,学生的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先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前示威,又来到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
当时,曹正与陆征祥在一起,他们听到学生过来的消息后,慌忙各自躲了起来。
学生寻曹汝霖不到,一气之下火烧赵家楼,这一把火救了曹汝霖一命。
起火的时候,陆征祥慌忙从屋中逃了出来,被学生发现。
学生正好有气没处发,于是将他抓住,痛打一顿。
这时大批军警赶来逮捕了32位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4日北京大学的行动如黑暗的夜空中发出的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立即震动了全国。
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进行爱国宣传,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他们的行动得到
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在强大的声势之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
当他们回到北大时,蔡元培校长亲自率学生迎接他们,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同学们将他们高高举起,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被捕学生的爱国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2)发展:学生们为了救国,纷纷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
在6月3—4日,北洋政府又到北京大学大肆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
也就是从6月份起,运动发生了变化。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参与。
李大钊、陈独秀等在运动期间不断发表文章,组织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他们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
还有孙中山,他为中国的命运奔波了30多年,虽屡次失败,但爱国心不减,他总是摆脱别的会见,热情的接见学生,给予鼓励。
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
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请问是那些?
(3)初步胜利
a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
b.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五四运动的过程来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又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更广泛的传播开辟了途径,一批先进的知识青年,经过实践的选择,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流。
(3)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图片,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交流
1、条件:(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组织基础)
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时间、地点、与
会主要成员、主要内容)
3、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工人运动的高潮(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范围、工人运动的名称等)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