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使用与原生动物的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1005.50 KB
- 文档页数:19
显微镜下的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是指生活在水中或湿地中的一类微小生物,通常需要
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它们的细节。
它们没有真正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系统,但却拥有丰富的形态和种类。
在显微镜下观察原生动物,可以发现它们的复杂多样性。
其中
一些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生物,如病毒和细菌,它们具有简单的结构
和功能。
而其他原生动物则是多细胞生物,如铺满触角的无脊柱生
物和有膜的低级真核生物。
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呈纺锤状,有的
呈鞭毛状,有的呈球形等。
原生动物的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原生动物以摄食为主,
通过延长或伸出细胞突起来捕捉食物颗粒;而有的原生动物则以光
合作用为主,通过体内的叶绿体来制造能量。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
原生动物可以通过裂变或无性生殖来繁殖,保证了它们的种群数量
的增长。
通过显微镜观察原生动物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
行为和交流方式。
有的原生动物会通过细胞外分泌物发出化学信号,
以吸引或警告其他生物。
有的原生动物则会在困境中形成聚集体,
以提高生存能力。
这些观察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原生动物行为
社交机制的机会。
总之,通过显微镜观察原生动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多样性、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原生动物的生物
学特性提供了基础,也为生物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Word count: 192)。
废水中原生动物及菌胶团的观察标题:废水中原生动物及菌胶团的观察废水处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而对废水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是了解废水处理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以废水中原生动物及菌胶团的观察为主题,介绍观察方法、相关观察结果以及对废水处理的意义。
一、废水中原生动物观察方法原生动物是废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群体,观察原生动物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直接观察来完成。
观察方法如下:1. 取一定量的废水样品,并将其放入显微镜载玻片中。
2.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甲苯或丙酮,以使废水样品中的微生物迅速死亡并固定在载玻片上。
3. 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下,使用适当倍数的镜头观察。
4. 通过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大小、数量等特征,进行分类和计数。
二、废水中原生动物观察结果废水中的原生动物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鞭毛虫、纤毛虫、阿米巴等。
观察结果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进行描述和分析。
1. 鞭毛虫:鞭毛虫是废水中常见的原生动物之一,它们具有鞭毛,通过鞭毛的摆动进行运动。
观察废水样品后发现,鞭毛虫的数量较多,其形态多样,有的较大,有的较小,有的呈椭圆形,有的呈长条状。
鞭毛虫数量的增多可能与废水中富含有机物质有关。
2. 纤毛虫:纤毛虫也是废水中常见的原生动物,它们具有纤毛,通过纤毛的摆动进行运动。
观察废水样品后发现,纤毛虫的数量相对较少,其形态呈椭圆形或长条状,大小较一致。
纤毛虫的数量较少可能与废水中的环境条件有关。
3. 阿米巴:阿米巴是一类常见的原生动物,它们通过伪足进行运动和摄食。
观察废水样品后发现,阿米巴的数量较少,其形态呈不规则的、变形的形状。
阿米巴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废水处理过程中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有关。
三、菌胶团的观察方法菌胶团是废水中常见的微生物群体,观察菌胶团可以通过显微镜下的直接观察或染色观察来完成。
观察方法如下:1. 取一定量的废水样品,并将其放入显微镜载玻片中。
2. 在载玻片上加入菌胶团染色剂,如甲基蓝或伊红等,以使菌胶团在显微镜下易于观察。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原生动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2. 掌握原生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它们具有多种形态和生活方式。
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可以了解其细胞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以及运动方式等基本生物学特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原生动物。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滴管、酒精灯、镊子、剪刀、蒸馏水、生理盐水、碘液等。
四、实验步骤1. 草履虫观察(1)将草履虫放入载玻片中央,加入适量生理盐水。
(2)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等。
(3)记录观察结果。
2. 变形虫观察(1)将变形虫放入载玻片中央,加入适量生理盐水。
(2)用显微镜观察变形虫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等。
(3)记录观察结果。
3. 眼虫观察(1)将眼虫放入载玻片中央,加入适量蒸馏水。
(2)用显微镜观察眼虫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等。
(3)记录观察结果。
4. 原生动物实验操作(1)用镊子将原生动物取出,放入培养皿中。
(2)观察原生动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摄食、繁殖等现象。
(3)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草履虫观察结果草履虫呈椭圆形,前端有口沟,后端有伸缩泡。
草履虫通过纤毛运动,摄取食物颗粒。
2. 变形虫观察结果变形虫呈不规则形状,通过伪足运动,摄取食物颗粒。
3. 眼虫观察结果眼虫呈卵圆形,前端有眼点,后端有伸缩泡。
眼虫通过纤毛运动,摄取食物颗粒。
4. 原生动物实验操作结果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原生动物表现出不同的生理现象。
例如,在富含营养的环境中,原生动物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在营养不足的环境中,原生动物生长缓慢,繁殖能力降低。
六、实验结论1. 原生动物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具有多种形态和生活方式。
2. 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可以了解其细胞结构、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以及运动方式等基本生物学特征。
3. 原生动物实验操作有助于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基本组织切片观察一、实验目的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2、基本组织切片的观察与记录3、实验报告的书写与要求4、生物量级、生物系统的层次以及生物类别5、各个胚层细胞发育方向二、实验原理1、生物量级:残基(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甘油)→生物大分子→亚细胞结构(subcellular structure)→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物理量级:基本粒子(夸克,轻子)→电子(自旋反平行)→质子→原子→分子(物体:生物量级)→天体→星系→星云→宇宙→宇宙膜2、生物系统:系统发育无生命的有机行星(残基→RNA,PR,DNA)→生命产生→多类型细胞→真细菌(包括支原体衣原体)→古细菌(甲烷菌,盐细菌,硫化细菌等)→真核生物a)生物界类群:b)原核生物界:真细菌,古细菌c)原生生物界:原生动物,藻类,黏菌(无细胞膜,无菌丝,多细胞)d)真菌界:接合菌(菌丝体无隔),子囊菌(除酵母菌单细胞),担子菌(初、次生菌丝,形成担子,担孢子),半知菌(只有无性或有性阶段未发现)e)植物界:苔藓类植物,维管植物(无种子:石松、木贼、真蕨类),有种子(裸子、被子(单子叶,双子叶))f)动物界:侧生动物(海绵),辐射对称动物(刺胞动物门,水母水螅,栉水母动物门,海胡桃),两侧无体腔动物(涡虫),假体腔动物(线虫),真体腔动物(原口动物:环节、软体、节肢;后口动物:棘皮、半索、脊索),3、各胚层细胞发育走向:a)外胚层:神经系统(脑、脊髓、脊神经、自主神经、视网膜、内耳、肾上腺髓质),表皮(毛发、汗腺、油脂腺、乳腺、晶体、口腔黏膜)b)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真皮、心脏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骨与软骨、血液)c)内胚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上皮和有关腺体(胰,肝)、膀胱上皮d)口诀:外表感神经,内组消胰肝4、分辨力:能分辨最小间隔的能力,单位距离(人眼距目标物25cm处)R=Kλnsin(a2)K是透镜品质,光镜在0.61~1.0之间,λ光波波长或电子波长,n是光镜介质折射率,a是镜口角(样本对物镜的镜口张角,一般<180度),sina/2<1 5、镜种:暗视场(背景黑色,接受标本反射光线,利于分辨颗粒物,观察活细胞),相差显微镜(镀铝膜,将光推迟1/4+1/4相位,背景亮,标本黑),干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
实验六原生动物的显微观察【实验目的】通过对眼虫、变形虫、大草履虫等的观察,了解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
【实验材料】眼虫培养液、变形虫培养液、大草履虫培养液或它们的固定装片等。
【实验用品】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吸水纸,棉花,I-KI溶液,5%冰醋酸。
【实验内容】1.眼虫取眼虫培养液1滴制成临时装片,在低倍镜下观察。
眼虫呈纺缍形,前端钝圆,后端尖锐。
眼虫借鞭毛的摆动能快速游动,有时会变成圆球形在原地转动。
若游动过快,可用吸水纸吸去部分水分,使其固定。
在其前端一侧有1红色眼点。
加I-KI溶液将其杀死,可以看清前端有胞口、胞咽和储蓄泡,储蓄泡周围有1至多个伸缩泡。
体内有多个载色体。
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
使视野变暗,可以看到从胞口伸出的1根鞭毛。
2.变形虫(图6-1)用吸管从材料培养液底都的泥沙里面或从培养液中吸取1滴水液,做成临时装片,用低倍镜观察。
变形虫虫体较小,且几乎透明,在镜下呈极浅的蓝色(应将光线调暗些),故应仔细留意视野中的小亮点,看它是否缓慢移动。
找到1个变形虫后,将其移至视野中央,换高倍镜观察,注意要随变形虫的运动而随时移动载玻片,以保持其在视野中。
变形虫的质膜极薄,显微镜下不能明确区分。
细胞质可清楚地区分为2部分,靠近质膜的部分,薄而透明,无颗粒,为外质;中央部分较暗,具颗粒,为内质。
在内质中央有1个呈扁圆形,较内质略为稠密的结构,为细胞核。
变形虫体内可看到一些大小不同的食物泡和伸缩泡。
伸缩泡是1个清晰透明的圆形泡,时隐时现(注意它的作用)。
注意变形虫的运动和伪足形成的过程。
3.大草履虫(图6-2)取少许棉花撕松,放在载玻片上,滴1滴草履虫培养液制成临时装片,在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许多形似草鞋的草履虫。
若其游动太快,可用吸水纸在盖玻片一侧吸去一些水,等静止后,再行观察。
首先分辨出草履虫的前、后端,前端较圆后端较尖。
选择1个比较清晰而不太活动的草履虫,将光线调暗一些观察,可见虫体长满纤毛,并时时摆动。
(电子版)目录实验指南 (1)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5)实验二履虫、变形虫和水体原生动物的观察 (12)实验三多细胞动物的胚胎发育和基本组织 (19)实验四水螅的观察和腔肠动物重要类群 (23)实验五涡虫的观察、再生和扁形动物重要类群 (28)实验六蛔虫解剖和原腔动物重要类群 (34)实验七蚯蚓解剖和环节动物重要类群 (38)实验八河蚌解剖和软体动物重要类群 (43)实验九节肢动物重要类群 (50)实验十螯虾的解剖 (53)实验十一蝗虫解剖 (56)实验十二昆虫分类 (62)实验十三土壤动物多样性调查 (68)实验十四棘皮动物重要类群 (81)实验十五鲫鱼的外形和内脏解剖 (83)实验十六蟾蜍的解剖和两栖动物的重要类群 (89)实验十七蟾蜍循环系统注射和观察 (95)实验十八爬行动物的分类 (101)实验十九家鸽的解剖和鸟的重要类群 (107)实验二十大白鼠的解剖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类群 (113)动物学实验媒体教程实验十二昆虫分类实验十二昆虫分类引言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也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纲,已知经描述的种类达80万种以上。
昆虫不但种类多,且同种个体数也极大。
昆虫分布极广,几乎地球上任何角落都有昆虫栖息,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我们在了解和研究昆虫时,首先要知道它的所属,每一个生物科学工作者,也必须了解分类学的基本知识。
由于昆虫在物种、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和与环境关系上的多样性,加之取材容易和饲养方便,历来的生物学研究的好材料。
目的1.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昆虫纲常见目的鉴别特征材料昆虫纲常见目为针插标本步骤使用《昆虫主要目检索表》,对所提供的各编号标本鉴定。
昆虫主要目检索表1 有翅或有发育不全的翅 (2)无翅或有不明显的翅痕 (27)2 1对翅 (3)2对翅 (6)3 刺吸式或舐吸式口器,后翅退化为平衡棍 (4)咀嚼式 (5)4 翅脉极退化;通常有尾须;足跗节1节;微小体柔弱(蚧壳虫雄)·····同翅目Homoptera有纵脉和少数横脉;无尾须;足跗节5节(蝇、蚊) ··················双翅目 Diptera 体小至大,长0.5—50mm。
原生动物观察实验报告原生动物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原生动物是一类微小而多样化的生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中。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节,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态特征和行为习性,我们进行了一次原生动物观察实验。
实验目的:1.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2.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策略;3.探究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1.显微镜:用于观察原生动物的细胞结构和运动方式;2.显微镜玻片和盖玻片:用于制作原生动物标本;3.显微镜载玻片:用于观察原生动物的活体;4.显微镜盖玻片夹:用于固定原生动物活体;5.显微镜封片蜡:用于封装原生动物标本;6.显微镜封片刀:用于切割封片蜡。
实验过程:1.采集样本:从水体或土壤中采集原生动物样本,并将其放入显微镜载玻片中;2.观察活体: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中,调整放大倍数,观察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3.制作标本:将原生动物样本固定在显微镜玻片上,加入适量的封片蜡,并用封片刀切割成合适大小的标本;4.观察标本:将制作好的原生动物标本放入显微镜中,观察其细胞结构和形态特征。
实验结果:1.形态特征:我们观察到原生动物的形态多样,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椭圆形,还有的呈扁平形。
它们的大小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其中有些种类的原生动物体内还含有膜泡、纤毛等结构;2.运动方式: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也多样,有的通过伸缩细胞体来蠕动,有的通过纤毛的摆动来前进,还有的通过假足的伸缩来移动;3.生活环境:原生动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中,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并通过摄食细菌、藻类等来获取营养;4.生存策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原生动物发展出了多样的生存策略,如共生、寄生、捕食等。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观察,我们对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运动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原生动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原生动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2. 掌握原生动物的生活习性;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其个体由单个细胞组成,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
原生动物具有多种运动方式,如伪足运动、纤毛运动等。
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可以了解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原生动物;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生理盐水、酒精、盐酸等。
四、实验步骤1. 取草履虫、变形虫、疟原虫等原生动物,分别置于载玻片上;2. 用生理盐水滴加在载玻片上,使原生动物悬浮在液体中;3. 将载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原生动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4. 观察原生动物的运动方式,记录其运动特点;5. 观察原生动物与食物的关系,记录其摄食方式;6. 观察原生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记录其繁殖方式;7. 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草履虫:草履虫呈卵圆形,细胞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草履虫具有纤毛,能通过纤毛运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草履虫摄食方式为渗透和胞饮。
草履虫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通过二分裂繁殖。
2. 变形虫:变形虫呈不规则形状,细胞质中有一个大核。
变形虫具有伪足,能通过伪足运动在固体表面爬行。
变形虫摄食方式为吞噬。
变形虫的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通过二分裂繁殖。
3. 疟原虫:疟原虫呈椭圆形,细胞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疟原虫具有鞭毛,能通过鞭毛运动在水中游动。
疟原虫摄食方式为渗透。
疟原虫的繁殖方式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相结合,经过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等阶段。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原生动物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生活习性及与人类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原生动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观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态环境和生命活动,探究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草屑、水样、显微镜切片、原生动物标本。
实验步骤:1.观察草屑中的微生物取一小块草屑,放入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结果:在草屑中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杆状,有的呈螺旋形。
2.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取一滴水样,放入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结果:在水样中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杆状,有的呈螺旋形。
3.观察原生动物标本取一块原生动物标本,放入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结果:在原生动物标本中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杆状,有的呈螺旋形。
其中,有些生物具有纤毛或鞭毛,可以通过它们的运动方式来判断它们的种类。
4.观察显微镜切片取一块显微镜切片,放入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结果:在显微镜切片中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它们的形态各异,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杆状,有的呈螺旋形。
其中,有些生物具有纤毛或鞭毛,可以通过它们的运动方式来判断它们的种类。
实验结论:通过观察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础生物,是食物链的起点,也是分解有机物的重要生物。
同时,它们的形态各异,生活习性也不同,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和生命活动,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原生动物观察实验报告原生动物观察实验报告引言:原生动物是一类微小而多样化的生物,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包括淡水、海洋、土壤和动物体内等。
本次观察实验旨在了解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微小生物的奥秘。
实验方法:我们在实验室中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一些来自淡水和土壤样本中的原生动物。
首先,我们将样本放入显微镜载玻片上,并加入适量的水或培养液,以保持原生动物的活性。
然后,我们使用显微镜的不同放大倍数进行观察,并记录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特征。
实验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多种形态各异的原生动物。
其中,最常见的是纤毛虫和鞭毛虫。
纤毛虫身体呈长条状,表面覆盖着许多细长的纤毛,通过纤毛的运动来推动身体前进。
而鞭毛虫则具有一个或多个鞭毛,通过鞭毛的摆动来移动。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原生动物具有伪足,通过伪足的伸缩来捕食和移动。
除了形态特征外,我们还观察到了原生动物的行为习性。
有些原生动物会在水中游动,而另一些则会附着在水生植物或其他固体表面。
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原生动物在觅食时会释放出黏液,以吸附周围的有机物质。
这些行为习性显示了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参与了物质循环,还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次观察实验,我们对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和行为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然而,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我们只观察了一小部分原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因此,我们的观察结果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原生动物群体的整体情况。
此外,原生动物的微小体型和复杂形态使得其研究和观察相对困难。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原生动物的细节。
然而,显微镜观察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分辨率和深度的限制。
因此,我们只能观察到一些表面特征,对于原生动物的内部结构和功能了解较少。
结论:总体而言,本次原生动物观察实验使我们对这一微小生物群体有了初步的了解。
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了解了原生动物的形态特征、行为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原生动物实验报告原生动物实验报告引言:原生动物是一类微小而古老的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
虽然它们的体型微小,但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了解原生动物的生态和生理特征,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原生动物的觅食行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一种常见的原生动物——草履虫。
我们将草履虫放置在一块玻璃底板上,并在底板上滴加一滴融化的糖水。
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草履虫会迅速游动并聚集在糖水滴的周围。
它们用自己的纤毛将糖水吸入口中,这是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之一。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原生动物的觅食行为与其生存和繁殖密切相关。
实验二:原生动物的繁殖方式为了探究原生动物的繁殖方式,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原生动物——草履虫。
我们观察到,草履虫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二分裂和有性繁殖。
在二分裂过程中,草履虫会先将自己的核分裂成两个,然后分别形成两个新的个体。
而在有性繁殖中,两个不同的草履虫会通过接触并交换部分染色体,然后分别形成两个新的个体。
这些观察结果揭示了原生动物的繁殖方式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实验三:原生动物的生态功能为了了解原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原生动物对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实验。
我们在一桶水中加入了一定量的污染物,并将原生动物放入其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原生动物能够有效地降解和吸附污染物,使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显著降低。
这表明原生动物在水体净化和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四: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了研究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我们将草履虫分别放置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草履虫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在较高温度下,草履虫的活动明显减弱,而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草履虫的生长速度也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这些实验结果揭示了原生动物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进一步说明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原生动物的生态和生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