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欧阳家百创编
- 格式:doc
- 大小:20.53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分析摘要: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
胶州秧歌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及贴合民心的舞蹈语言登上了舞台,是一个时代审美特征的最直接体现。
基于此,文章主要就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展开探究。
关键词:胶州秧歌;民间舞蹈;审美特征;0 引言胶州秧歌在表演形式上倾向于舞、戏结合,又有大秧歌、地秧歌之称。
最初,秧歌主要出现在祭祀活动之中,用以祈求丰收,后与插秧耕地等农业劳动相结合,艺术形态逐渐丰富。
作为汉族民间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胶州秧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及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以胶州秧歌为研究对象,就其舞蹈审美特征进行论述及探究,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胶州秧歌。
1 胶州秧歌的角色特征分析不管是小调秧歌,亦或是小戏秧歌,均能够以六个行当进行划分,基于行当的不同,相对应的角色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服饰、道具等方面。
1.1 小嫚胶州秧歌中的小嫚,即小旦,表示的是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形象。
表演时,倾向于活泼可爱。
1.2 棒槌棒槌,即为戏曲中的文、武小生,表演时,具有英勇神武,身手矫捷的特点,在性格设定上多以勇敢正义之士为主。
1.3 翠花翠花,别称“大老婆”,表演时,演员都背着“翠花包”,也因此称为翠花。
在戏曲中多指代彩旦一角,在个性设定方面,以性格活泼、开朗大方为主。
1.4 鼓子多用以指代戏曲之中的“小丑”,在小戏秧歌中也可能以“老生”一角出现。
在表演时,多表现为幽默诙谐,豪迈粗犷。
5. 扇女扇女,又可称为“二老婆”,该角色在戏曲中多为“花旦”、“青衣”,而在小戏秧歌中多以“少妇”的状态出现,表演时,倾向于温柔多姿,贤惠淑静等。
2 胶州秧歌的民间舞蹈审美特征2.1 肢体之美“三道弯"为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基本姿态之一,在表演时,演员通过调整自己的四肢与关节以逆反方向呈现出一种“S型曲线”,从而创造力一种舒展且挺拔的肢体美感。
文艺理论探索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5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大秧歌特点研究文/徐泓哲摘要:胶州大秧歌称为山东省最出名的三大秧歌之一,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有着秧歌里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舞蹈神韵、音律特征等。
使人在欣赏舞蹈上能感受到当地的乡土气息和山东人民的朴素之处,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它,让它能完整的传承下来与更好的传播下去。
关键词:胶州大秧歌;舞蹈动作;特点1 胶州大秧歌胶州大秧歌在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也是最广为人知的,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
在民间被称为“弯下腰”、“三个弯”。
胶州大秧歌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清代时候胶州郊区的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在1764年逃避灾难选择闯关东,一路上边歌唱边沿行乞讨。
回到家乡后,经过多年的传承,才有了现在胶州大秧歌。
2 舞蹈动作特点胶州大秧歌有它特殊的律、形态和神韵。
我们可以高度评价它的运动特征。
动作的主要特点是“韧、扭、拧、抻、碾”这五种。
这五种动阀是所有的动作特点的集中统一。
他们周而复始,源源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幅度大和表情夸张多变化,是胶州秧歌的独特所在。
“韧”,是胶州大秧歌脚步动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力量的延伸美感。
在到达起始或极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相互表现一种延长感,在流水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量的性格,是不间断力量的延伸美胶州秧歌具有“快发力和慢延伸”舞蹈节奏的特点。
“扭”是以腰为轴向外旋转的“三折”姿势。
碾在形成和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盖的推力会反射到脚的旋力。
“捻”、“拉”在胶州大秧歌舞蹈里密不可分的。
碾主要出现在脚的部分。
例如,在像丁字碾步这样的步进动作时,先内后外的碾转,同时膝盖是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旋转和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并且由于舞女的大腿和膝盖向内拧,举起脚的支撑轴脚的根儿,动力的脚踩下时,轴的脚外侧还制瓶盖扭掉转身,脚掌,继水稻的歌,胶质州形成了线柔和,舞蹈的动作是很软,但是力量强烈笔直,奔放。
浅谈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特点作者:余梦露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胶州秧歌是流传于山东胶县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俗称“跑秧歌”。
以胶县县城附近东小吨、南旺、丘东等村最为盛行。
与一般秧歌基本相同,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歌舞形式。
胶州秧歌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舞姿机巧空灵,柔韧而佯狂,女子的那种“三弯九动十八态”和“三道弯”的动态特征,将舞蹈的情感、景象、意境交融于一体,使胶州秧歌“抬重、落轻、走飘”的步态动律风格更加突出。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动作特点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44-001胶州秧歌一般多是采用比较程式化的集体歌舞形式,在表演方面通常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严谨有致,有着很强的范型要求。
它的舞蹈动作刚劲脆爽,具有典型的北方人豪放的性格。
它的表演风格通畅鲜明,自然质朴。
动作则是火辣夸张,扭动的幅度大且柔韧舒展,民间以“扭断腰”加以形容,脚步的动作力度是重抬起轻落地,体态优美,引人入胜。
在民间舞蹈风格上可以自成一派。
有着北方民族典型的民族性格。
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它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受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态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于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
一、胶州秧歌的动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
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
胶州秧歌动态特征可概括为“拧、碾、抻、韧、扭”五大特点。
这五种动态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
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内在的延伸美感。
“拧”是以腰为轴。
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摘要: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舞蹈表演特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进行胶州秧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胶州秧歌的特色和胶州秧歌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胶州秧歌沿革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推动人们对胶州秧歌发展变化以及其主要舞蹈艺术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胶州秧歌,沿革,发展,特色引言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沿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就胶州秧歌的发展来说,在胶州秧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胶州秧歌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沿革和变迁,因此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其不俗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所以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本文以胶州秧歌的沿承和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胶州秧歌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加深对胶州秧歌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研究促使人们在了解胶州秧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加强对胶州秧歌艺术表演的水平呈现。
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胶州秧歌的沿革角度入手,分析了胶州严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以及胶州秧歌在历史文化是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发展形式和发展风格,以及其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的积累。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特色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之阳早格格创做纲要:秧歌动做一种华夏中城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民寡民寡喜爱.而胶州秧歌以其更博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好流畅的身体道话、更内敛含蓄的扮演浮现,为民寡民寡戴去取寡分歧天欣赏感受.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身体道话、舞蹈风格、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启战死长对于该舞蹈举止浅析.闭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示形式;传启死长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死长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戴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天秧歌”、“三道直”、“扭断腰”、等.据博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履历,传闻胶州秧歌起源于浑往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闭东,通过正在遁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矫正为边舞边唱,进而产死了一种简朴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城后,通过世代相传渐渐产死了相对于完备的胶州秧歌那种民间直艺.现此刻胶州秧歌此刻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民寡乃至齐人民寡民寡的喜爱.1996年胶州秧歌的收源天“小屯村”被华夏文化部称为“华夏民间艺术之城”,此刻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量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量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随着时代的先进,国家越去越沉视胶州秧歌,通过对于其资料的支集整治,正式编进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课本、书籍目中,称为舞蹈教院教习不可大概缺的要害舞蹈题材.当前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正在世界,而胶州秧歌动做一种通雅同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基本上去道,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民寡民寡为前提,通过身体道话取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粗粹.它正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戴有浓重天域特性的女性体态特性战文化思维,是一种天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备很下的民雅文化观赏价格战艺术钻研价格.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尔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战下挠秧歌二大类,最超过的特性是“扭”,果而被称为“扭秧歌”.“三道直”是扭出去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去产死直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好.胶州秧歌的基础体态特性有三直九动十八态.“三道直”正在尔国其余天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皆有展现,胶州分歧于傣族舞蹈中流火似的“三道直”,也分歧于安徽花饱灯的“三道直”,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正在于舒展共时又富裕韧劲的舞姿,以细致的情感为主线,“三道直”的柔韧性三种特性.正在举止胶州秧歌的舞蹈历程,舞者需要通过以能源足掌大概足跟的碾动搞疏通的支面,也便是足下的拧、碾,进而让自下而上的死长力蔓延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核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正在肩部战航闭节处产死一种对于抗力,正在左肩往前拧的时间,左部航闭节处也相映天往前,二者产死背心的扭动.果而胶州秧歌的“三道直”表示出特殊的风格、力度战量感.胶州秧歌的举止中不妨使身体末究脆持接叉直线,相对于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正在形骸线条上则越收温战内敛,温柔,然而是又具备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备线条流畅度.胶州秧歌舞蹈风格之一便是“九动”.“九动”是身体的九个分歧位子、分歧定背的战谐疏通.“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脚、胯、膝、足九个部位,正在共拍节奏中背分歧目标做目标疏通,进而展现出浓烈的柔好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而能变更分歧的体态“十八态”主假如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目标、有秩序天展启的延绝疏通,“十八态”主假如一种完齐的舞蹈形态.胶州秧歌的动律特性主假如五种:拧、碾、抻、韧、扭.相比其余天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越收内敛,动做形式皆是由含到启,由内到中的.进而戴给人一种柔好且富含弛力的艺术表示形式,动做强调的是本性明显,越收道究“快收力、缓蔓延”.当前又越去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镜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战动背元素加进到当代很多舞蹈做品中,无论正在动背的线条表示战固态的身体道话上,皆创制了独一无二的好感.如正在舞蹈做品《扇妞》中,充分使用了胶州秧歌‘足拧,扭腰,小臂环绕胶葛,动肩’;‘三道直’形骸展示自上而下的举止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正在分歧目标共共收力,共时协共着翻腕、扔扇、接扇、弛扇战支扇一系列的舞蹈动做,让扇妞的机动、娇羞、妖娆的特性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总体去道,胶州秧歌正在舞蹈风格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性,那些特性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共收力完毕所有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圆背分歧时举止,形成了战谐统一的疏通形态.而正是那些疏通形式才是胶州秧歌正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开死里的舞蹈形式.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死长,扮演形式也取时俱进,既要保存着本有的艺术粗粹,又需要正在扮演形式上革新革新,使用当前思维战意识去创做出具备当代思维战文化的舞蹈形式.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大场战小戏二个部分,跑大场取普遍的秧歌相共,小场则是博门演小戏的,二者除了服饰相共以中,不什么内正在的通联.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履历去瞅,不妨瞅到它属于由秧歌背小戏战新颖戏直死长的过度形式.所饰演的形式有:1、饱子:犹如戏直里的老死2、棒棰是持单棒扮演为年少人,相称于戏直里的小死战武死3、翠花是持合扇,类似于戏直里的花旦4、小鳗,格中聪明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恶角的角色.除了人物的的服饰以中,还得有死、旦、丑恶等止当的区分,陪奏则需要唢呐、锣饱、板饱、拍、板、堂饱等乐器.四、胶州秧歌的表示风格的传启战死长新华夏创制此后,胶州秧歌经历了由衰到衰,到再次再起的历程.并最后产死了“广场秧歌”取“舞台秧歌”并存死长的繁枯情形.而不管是博业的舞者大概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正在所有时间的扮演皆离不启胶州秧歌那一保守舞蹈形式的基本,咱们惟有正在其基本上才搞举止加工革新,不竭创制出革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此刻的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是已经通过诸多变动革新后产死的,它既拥有当天天域文化气息,又不累西圆舞蹈文化的渗进,它一圆里具备浓烈的华夏舞蹈表示形式战思维,另一圆里也吸支西圆新颖舞中的动做术语,借镜其余舞蹈的死长模式,取时俱进,启拓革新,进而产死了舒展而大圆、关切而机灵的情绪战舞姿变更,给予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死命.五、归纳胶州秧歌动做华夏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保守意思的民雅舞蹈死长成为民间艺术取书籍院教教融汇分离的现状,从街头大街走背大寡广场,从城家民间迈背天下的舞台.一路走去,通过了几特出的民间舞蹈家战教术性博业教者的不竭革新战变动,最后产死了具备特殊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那对于尔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启取死长起到了至闭要害的效率.咱们既要从保守文化的角度,对于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绝死长举止一定的分解战钻研,又要从新时代的角度,正在当下的教习取试验历程中不竭天归纳,推陈出新,创制典范做品.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皆战当天文化、风雅习惯息息相闭,正是齐鲁天里上的女子朴真怯敢、脆韧不拔的的性格特性,才让所有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战艺术渲染力,让华夏民间舞蹈更富偶尔代弛力战死命力.参照文件:[1]潘志涛.华夏民族民间舞教教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罗雄宽.华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3]史玲捷.浅道胶州秧歌动背的风格特性:“抻、韧、碾、拧、扭”[J].表里探讨. [4]宽嘉.三道直正在东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同共及正在教教中的效率[J].华夏校中培养,2008(9):162[5] 弛曼姝.胶州秧歌的保守取当前[D].山东师范大教,2010。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阔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开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开展对该舞蹈进展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开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开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良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XX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XX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XX 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泼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阔人民群众为根底,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名家赏析胶州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胶东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表现形式,胶州秧歌在当地群众中广受欢迎,并且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在胶州秧歌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秧歌名家,他们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扎实的表演技巧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不仅仅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们的艺术表现和艺术风格的分析,来探讨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特点。
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既是对他们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对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认可和推崇。
首先,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需要从他们的艺术成就和表演风格入手。
胶州秧歌名家们凭借其多年的舞蹈积累和精湛的舞技,塑造了许多经典的秧歌作品,这些作品在胶东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大气,表演技巧纯熟,能够将胶州秧歌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次,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还需要从他们的艺术追求和创作理念方面进行探讨。
胶州秧歌名家们在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的过程中,秉承着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不断探索和创新,使得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他们在舞台上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舞蹈动作,更是对胶州秧歌文化内涵的深刻诠释和表达。
通过对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最后,胶州秧歌名家的赏析还需要从他们的艺术影响和社会价值方面进行分析。
胶州秧歌名家们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成为了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
他们的舞蹈作品和表演风格对后辈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胶州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摘要论文介绍了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极其鲜明的动作风格特征,如“拧、碾、抻、韧、扭”、“抬重落轻走飘”、“三道弯”,并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审美观念和不懈的艺术创造等方面分析了胶州秧歌动律文化成因。
关键词胶州秧歌教学方向即兴舞现代舞1.引言胶州秧歌流行于山东胶州一带,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1-5]。
胶州秧歌是我国舞蹈文化的宝贵财富,是胶州人引以自豪的艺术品牌。
胶州秧歌传承发展了多年,近年来对其起源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对于胶州秧歌“乞讨卖唱”的起源,研究人员提出质疑,研究者认为,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看,不仅包括舞蹈和歌唱还包括戏剧,认为不可能靠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就形成一个如此复杂的地方剧种[8]……最新研究成果认为胶州秧歌的形成和发展综合了齐鲁文化遗风、古胶州港口地位及海运文化、宋代舞蹈和元杂剧发展演化等胶州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方面的因素[4,5]。
有关胶州秧歌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原生态元素并进行科学地文化解读。
胶州秧歌以舞蹈表演为主,而小戏表演减少甚至消失,笔者认为尤其要整理探究过去脍炙人口而现在几乎失传的小戏剧目,更有着积极的传承和现实意义。
2.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动态风格特征2.1 胶州秧歌的表演艺术形式胶州秧歌有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舞蹈部分,小戏秧歌原有72出剧本,但都是口头创作,目前已整理出10余出,大部分失传。
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都有“6个行当”的划分。
胶州秧歌的“六个行当”包括: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
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假如增加人数必须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负责全队的事务组织领导,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名“伞头”,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什么是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手段。
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以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中人的情感意蕴,创造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比表达作者——舞者(编导和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舞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通过连续的舞蹈动作过程、凝练的姿态表情和不断流动的地位图形(不断变化的画面),结合音乐、舞台美术(服装、布景、灯光、道具)等艺术手段来塑造舞蹈的艺术形象。
舞蹈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舞蹈作为一种社会审美形态,起源于远古人类劳动生产(狩猎、耕作等)、战斗操练、性爱活动的模仿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礼活动和表现情感、思想、意识等内在精神世界的需要。
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艺术的审美社会功能是审美的愉悦性和审美的功利性的统一。
舞蹈也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开展文化娱乐、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群众性的一种艺术形式。
欧阳家百(2021.03.07)舞蹈的审美特征:1、从各种艺术形式所使用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比较中来考察舞蹈与其他艺术不同的审美特征。
2、从审美主体(观众)对不同的审美客体(各种艺术作品)的感受特点的比较来看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审美特征。
3、从各种艺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方式和手法的比较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的艺术特性:1、直觉性2、动作性3、节奏性4、造型性其中,舞蹈动作,一般可大致分为表情性(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再现性)动作、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
节奏一般可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
外在节奏又可分为听觉的节奏和视觉的节奏。
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劳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审美情感的渗入 2、典型化的提炼创造3、运用专业技巧创造美的形式舞蹈的空间运动线可分为:斜线(对角线)、竖线(纵线)、横线(平行线)、圆线(弧线)、曲折线(迂回线)等五种。
浅析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舞蹈“映山红”为例1. 引言胶州秧歌是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具有大众性、娱乐性、观赏性等优点,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性和社会价值,深为胶州人民喜爱,在我国的舞蹈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当下,认识秧歌的群众越来越多,但了解胶州秧歌的歌舞背景以及风格来源的人,却少之又少。
本文在众多历史文件与文献资料中,摘取并整理了重要内容,希望可以为传承和发展胶州秧歌尽一份绵薄之力。
2. 胶州秧歌的概述2.1 胶州秧歌的起源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它的形成有着230多年的历史,最早记载在明末清初。
有关史料中记载胶州秧歌发源于马店乡东小屯,在明末清初逃荒的过程中,有两户人家以卖烟为生,因无法维持家庭温饱不得已闯关东,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开始在大街小巷进行卖唱乞讨,后又逐渐增加了些舞蹈动作及简单的道具等发展而来。
也有不少学者对“卖唱乞讨”起源一说表示怀疑,认为胶州秧歌的规模及特点不是简单的卖唱乞讨可以发展演变的。
但是,不论胶州秧歌起源是何种说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老百姓生活、劳动中形成,受到地理、人文环境影响,是人民集体创造、发展、传承的舞蹈。
之后胶州秧歌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多次进行搜集整理、学术研讨、开展培训。
2.2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六个行当和两种表现形式:六个行当,也就是人物角色,胶州秧歌有六种不同人物性格的角色组成,分别是是膏药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和鼓子。
两种表现形式:小调秧歌和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是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它的舞蹈动作特点是: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丑鼓八态等。
“四门斗”、“十字梅”、“两扇门”、“大摆队”是小调秧歌的常用队形,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歌小调组成。
小戏秧歌的舞蹈特点、音乐节奏、表演形式等与小调秧歌大致相同。
根据胶州秧歌的风格,又可分为文秧歌和武秧歌。
《一片绿叶》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这个女子独舞是在编导高度对新时期民间舞发展的新认识和新思考的背景下产生的。
舞蹈表现了一位女子由一片绿色的落叶而引发的对逝去青春的感叹和追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的激荡和对生命的追求。
昏暗的舞台,四处悄然无声,一片绿色的落叶静静地飘落在舞台中央,一位女子伫立在旁边;她轻轻地捡起落叶,是怜惜、是慨叹、还是……她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孤寂,想起了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想起了早早凋零的容颜。
风雨中她渴求,渴望着绿叶不要枯萎,渴望着青春和岁月的脚步,渴望着自己生命的再次闪光,于是她一次次地将绿叶举起、再举起。
整个作品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大写意,大抒情,在悠远委婉的音乐中营造了一片让人回味和遐想的意境空间。
这个作品中,编导以胶州秧歌为基本动作素材,但又大胆创新,运用现代舞的动作语言来重新结构,创造出了既有传统民族特色又透射出强烈现代气息,而且符合人物性格和特点的动作语汇,这也充分体现了编者所追求的“新民间舞”的“新”之所在。
首先,作品注重反映现实人生与强调现代意识。
传统民间舞更多的关注的是一种集体的情感和思想,而在现代社会个人意识急剧膨胀的情况下,传统民间舞很难和城市人相靠近,而在这个舞蹈中所表达的强烈的个人意识则是现代的、都市的,其实也映射出现代人对生命的茫然之感。
土生土长的胶州秧歌在这里脱俗求雅,焕发出现代气息。
其次在动作方面,编者以“扇子”代表绿叶,运用胶州秧歌里的“胸前抱扇”、“推扇”、“8字绕扇”、“碾步”等动作,抓住胶州秧歌“扭”和“拧”的动作特点,清晰地刻画了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
同时,编者把现代舞的动作呼吸和力度变化同原有素材相融合,在动作幅度、力度上加大对比,使动作有张有弛流畅自如,大量的旋转和重心的倾倒转换以及舞蹈中多次出现的大幅度,带动全身的“抱扇”、“绕扇”和“划圆”动作更好地表现了女子的渴望和绿叶的飘摇,反映了她不甘于青春的白白流逝。
另外编导还运用了很多现代舞的地面动作,使舞蹈在空间上也有了很多变化。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
欧阳家百(2021.03.07)
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外乡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年夜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示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扮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合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身体语言、舞蹈气概、扮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成长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气概;表示形式;传承成长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成长
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早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示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起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收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成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年夜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示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水平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区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区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
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年夜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胶州秧歌的基本体态特征有三弯九动十八态。
“三道弯”在我国其他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中都有展现,胶州不合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合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的舞蹈气概在于舒展同时又富有韧劲的舞姿,以细腻的情感为主线,“三道弯”的柔韧性三种特点。
在进行胶州秧歌的舞蹈过程,舞者需要通过以动力脚掌或脚跟的碾动做运动的支点,也就是脚下的拧、碾,从而让自下而上的成长力延伸到腰部以及上身各部位,当舞者的身体以腰部为中心后,她自然而然需要在肩部和航关
节处形成一种对立力,在右肩往前拧的时候,左部航关节处也相应地往前,两者形成向心的扭动。
因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表示出共同的气概、力度和质感。
胶州秧歌的进行中能够使身体始终坚持交叉曲线,相对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在形体线条上则更加柔和内敛,温柔,可是又具有秧歌所独有的韧性,更具有线条流畅度。
胶州秧歌舞蹈气概之一就是“九动”。
“九动”是身体的九个不合位置、不合定向的和谐运动。
“九动”通过颈、胸、腰、肩、臂、手、胯、膝、脚九个部位,在同拍节奏中向不合标的目的作标的目的运动,从而展现出浓烈的柔美流畅感,婀娜多姿的舞蹈体态。
而能变换不合的体态“十八态”主要是从人体部位多角度、多标的目的、有秩序地展开的延续运动,“十八态”主要是一种整体的舞蹈形态。
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主要是五种:拧、碾、抻、韧、扭。
相比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则更加内敛,举措形式都是由含到开,由内到外的。
从而带给人一种柔美且富含张力的艺术表示形式,举措强调的是个性鲜明,更加讲究“快发力、慢延伸”。
现在又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借鉴胶州秧歌的舞蹈表示形式和静态元素加入到今世很多舞蹈作品中,无论在静态的线条表示和静态的身体语言上,都创作创造了唯一无二的美感。
如在舞蹈作品《扇妞》中,充分运用了胶州秧歌‘脚拧,扭腰,小臂环绕纠缠,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更;各个身体部位在不合标的目的共同发力,同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
的舞蹈举措,让扇妞的灵活、娇羞、妖娆的特点表示的淋漓尽致,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在舞蹈气概上所展现出的拧、碾、抻、韧、扭的特点,这些特点并不是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共同发力完成整个秧歌的表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方位不合时进行,构成了和谐统一的运动形态。
而正是这些运动形式才是胶州秧歌在各个民间艺术表示形式中脱颖而出,称为别具一格的舞蹈形式。
三、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
胶州秧歌随着时代的成长,扮演形式也与时俱进,既要保管着原有的艺术精粹,又需要在扮演形式上变革立异,运用现在思维和意识去创作出具有今世思想和文化的舞蹈形式。
胶州秧歌的表示形式分为年夜场和小戏两个部分,跑年夜场与一般的秧歌相同,小场则是专门演小戏的,两者除衣饰相同以外,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胶州秧歌的扮演形式历史来看,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成长的过渡形式。
所饰演的形式有:1、鼓子:有如戏曲里的老生2、棒棰是持双棒扮演为年轻人,相当于戏曲里的小生和武生3、翠花是持折扇,类似于戏曲里的花旦4、小鳗,十分伶俐活泼可爱5、膏药客属于丑角的角色。
除人物的的衣饰以外,还得有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伴奏则需要唢呐、锣鼓、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四、胶州秧歌的表示气概的传承和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胶州秧歌经历了由盛到衰,到再次回复的过程。
并最终形成了“广场秧歌”与“舞台秧歌”并存成长的昌盛景象。
而不管是专业的舞者或者是民间的艺人,无论在任何时候的扮演都离不开胶州秧歌这一传统舞蹈形式的根基,我们只有在其根基上才干进行加工立异,不竭创作创造出更新更有渲染力的舞蹈形式。
如今的胶州秧歌静态的气概特点“抻、韧、碾、拧、扭”,是已经经过诸多更改立异后形成的,它既拥有本地地区文化气息,又不乏西方舞蹈文化的渗入,它一方面具有浓烈的中国舞蹈表示形式和思维,另一方面也吸收西方现代舞中的举措术语,借鉴其他舞蹈的成长模式,与时俱进,开拓立异,从而形成了舒展而年夜方、热情而灵巧的情绪和舞姿变更,付与了胶州秧歌崭新的艺术生命。
五、总结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员,从传统意义的民俗舞蹈成长成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融汇结合的现状,从街头小巷走向年夜众广场,从乡野民间迈向世界的舞台。
一路走来,经过了几多优秀的民间舞蹈家和学术性专业学者的不竭立异和更改,最终形成了具有共同魅力的舞蹈表示形式,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们既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胶州秧歌的起源以及后续成长进行一定的阐发和研究,又要重新时代的角度,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竭地总结,推陈出新,创作创造经典作
品。
每一种艺术的表示形式,都和本地文化、风气习惯息息相关,正是齐鲁年夜地上的女子质朴勇敢、坚韧不拔的的性格特征,才让整个胶州秧歌极具表示力和艺术渲染力,让中国民间舞蹈更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罗雄严.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3]史玲捷.浅谈胶州秧歌静态的气概特点:“抻、韧、碾、拧、扭”[J].理论探讨. [4]严嘉.三道弯在西南秧歌、胶州秧歌中的异同及在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9):162
[5]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年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