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09 MB
- 文档页数:10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
胶州秧歌是山东胶州市传统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内涵。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形式为“拧和抻”。
“拧和抻”是指在跳舞时,舞者们以手臂和腰部为主要支点,先上下左右地拧动身体,再前后左右地抻展身体。
这种勇猛有力的舞蹈动作,充分表现出胶州人民的豪迈气概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特质。
据考证,胶州秧歌始于唐朝,盛行于明清时期。
最初,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只有一些基本的举手、摆臂、转身等动作,后来逐渐发展了“拧和抻”这种具有独特风格
的舞蹈形式。
在不同历史时期,胶州秧歌中的“拧和抻”也经历了一些演变。
早期的“拧和抻”动
作比较简单,以直线和环形的方式展开,舞蹈节奏较为缓慢,步伐简单而单调。
随着时间
的推移和胶州秧歌的发展,舞蹈动作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步伐加快,舞蹈节奏也
更加紧凑有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起和政府的支持,胶州秧歌“拧和抻”得到了更广泛的
传播和发扬。
现在,胶州秧歌“拧和抻”已经成为了胶州市特色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
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拧和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胶州的一种传统民俗艺术
形式,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不断的传
承和发展,胶州秧歌“拧和抻”将会更加精进和完善,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事业作出更
大的贡献。
浅谈胶州秧歌独特价值与发展摘要胶州秧歌,以其秧歌小戏在多种创新形式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
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胶州秧歌的传统小戏日渐式微。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我国秧歌多种创新形式与传统胶州秧歌的异同,阐释胶州秧歌多元内涵与秧歌小戏民间原生性的独特价值,以此为基础,对胶州秧歌进行传承定位,寻求发展思路,对非遗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关键词胶州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形式;独特价值秧歌,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大都包含歌、舞、乐等艺术元素,但很少有“戏”。
而本文要探讨的胶州秧歌传统样式则与大众常见的其它秧歌(如健身秧歌、舞蹈秧歌等)不同——有小戏表演、有角色之分,是兼容了歌、舞、乐、戏等多种艺术元素的一种原生形态。
一、传统表演样式之形成2009年,笔者观看了“胶州市秧歌大赛”,胶州秧歌的表演分为两部分:先由六个行当的演员表演秧歌跑大场歌舞,再演秧歌小戏。
目前关于胶州秧歌传统歌舞加小戏表演样式的形成时间,有多种观点,但起源于何年,尚未有实证材料,亦不是本文想要参与讨论的内容。
笔者观点倾向于认为:胶州秧歌在“清咸丰年间”已经不只是歌舞表演,还加入了——小戏剧情。
据胶州市文化局秩歌负责人介绍,在编纂《胶州市文化志》时发现了胶州咸丰九年(1859)进士宋观炜的《秧歌词》十二首,对胶州秧歌现有的六种角色的扮相、舞态、道具等做了描述。
膏药客:罗伞高擎笑拍肩,铃声喧处压场园。
凭谁管领春风坠,让与壶中卖药仙。
鼓子:小鼓轻摇号贷郎,当筵袖舞太郎当。
两行红粉尘相妒,唐突歌场凭他狂。
棒槌:登场骤听鼓声哗,簇拥人丛面面遮。
就里阿侬偏出色,淡红袄子满头花。
翠花:钗荆裙布髻盘鸦,缓步长歌卖翠花。
几度相逢还一笑,夸朝春色属谁家?扇女:窄窄红襦稳称身,女儿装束更怜人。
纤腰倦舞娇无力,团扇轻摇满袖尘。
小嫂:宫扇罗巾学拉花,巧将艳曲按红牙。
汗流香粉纷纷落,萧鼓喧阁日来斜。
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发展到今天,胶州市拥有的秧歌队伍就早已过百,而胶州秧歌本身作为萌生于乡间土地,同时活跃于民间的艺术精粹,它的根本是一种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
它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乃至中国女性所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2以舞蹈实例分析胶州秧歌舞台化后的特点与发展方向90年代后的一阵“黄土风”将民间舞“吹上”舞台后,中国民族民间舞逐渐实现了“广场”与“剧场”并存的发展现象。
其传统意义上的“娱己”性质也逐渐转为“提炼整理”后的“娱人”,自然而然,自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至今,对于其教学课堂化、作品舞台化等问题向来存在争论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问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现今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变”与“不变”。
在舞台化的众多胶州秧歌作品中,类似《扇妞》、《老伴》这些优秀舞蹈作品作为实际例证,对胶州秧歌“传统”与“现代”结合这一发展特点进行了最好解答。
嫚舞蹈《扇扭》充分吸取“胶州秧歌”中扇女和小的舞蹈元素,它嫚以“胶州秧歌”中的“小持团扇”为开端,利用现实生活中许多女孩子娇小玲珑、乖巧可爱、古灵精怪的形象特征,运用秧歌扇舞中“团扇扑蝶”、“折扇戏法”、“取扇游走”等舞动形态,着力刻画“扇妞”的形象。
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持续的推、拧、伸的动作变化,身体各部位按照顺序缓发快收,姿态变化中自下而上的“三道弯”形体展示,再配以两臂摆动、手推、翻腕、张扇、收扇、抛扇与接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一个活泼俏丽的“扇妞”形象便从“胶州秧歌”的深厚底蕴中脱颖而出。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1. 引言1.1 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的传统舞蹈文化形式,起源于唐代。
据传,当时农民们在丰收的日子里,通过歌舞来庆祝丰收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
这种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胶州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传统,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胶州人民对丰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种舞蹈形式中,舞者们通过跳跃、转身、舞动手臂等动作来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活力。
胶州秧歌的起源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胶州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拧和抻的初步形成胶州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而其中的拧和抻则是胶州秧歌中的典型组合,其初步形成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
据传承下来的资料记载,拧和抻最初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舞者们在农闲时节通过自发性的表演和创作逐渐形成的。
在那个时代,拧和抻只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舞者们会结合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示他们的灵活身姿和舞蹈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拧和抻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被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演出中。
在演出时,舞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曲调进行编排,呈现出更加精妙的舞蹈动作和表情,使拧和抻逐渐成为胶州秧歌中的核心表演之一。
因此,可以说拧和抻的初步形成是胶州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奠定了其在后来演变和传承过程中的基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韵味也为胶州秧歌的传统魅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正文2.1 拧和抻的特点拧和抻作为胶州秧歌的传统典型组合,具有独特的特点。
拧和抻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其动作、音乐和服饰都体现了胶州地区的文化风格。
拧和抻表演注重团队合作,演员们需要密切配合,以确保整个表演效果的协调统一。
拧和抻的动作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胶州秧歌的发展趋势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胶州秧歌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挖掘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推广传统的秧歌舞蹈和歌曲。
2、创新形式,积极开发新型秧歌表演形式,结合现代音乐和舞蹈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3、积极推广,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胶州秧歌,推动其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4、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胶州秧歌和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浅谈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牛鲁燕周娉高虹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6年第04期[摘要]胶州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在分析研究各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胶州秧歌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其目前传承和发展的状态,并在参考了陕北秧歌等其他秧歌传承发展案例、结合政府已有政策及当地群众的意见下,对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胶州秧歌传承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在以山东胶州为中心,辐及高密、即墨、黄岛、胶南等县(市),深受人民喜爱的一种广场民间歌舞形式。
至今已有三个多世纪的历史,老百姓也称之为“地秧歌”、“跑秧歌”、“耍秧歌”,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农闲开始、农忙解散之时,人们常常用秧歌表达庆丰收、祈丰年的喜悦之情。
在胶州当地的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听听秧歌唱,手中活茬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
”可见胶州人对秧歌的喜爱之情。
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胶州秧歌历史悠久,地方特色鲜明,极具研究价值。
随着当今大众文化的普及,胶州秧歌作为传统民俗的留存,理应得到保护和发展。
一、胶州秧歌的现状(一)胶州秧歌的发展情况秧歌的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秧歌传承人李艳和吴英民都说,传统的胶州秧歌以戏为主,而今天比赛以跳为主,小戏不大唱了。
如今,传统的秧歌小戏已经面临失传,大场面的舞蹈表演和歌颂新时代的秧歌小戏慢慢流行开来。
传统秧歌小戏的逐渐失传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当代比赛方式的限制。
秧歌比赛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5分钟左右,但小戏一句话就能唱很长时间,四句话就得唱十几分钟;另一方面,传统的小戏都用土话唱,如果不加字幕,观众无法理解其内容;第二,秧歌小戏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在于秧歌剧目是口传的,没有谱子的记载,传承比较困难;第三,随着老传承人的离世,传统秧歌小戏也面临失传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传承人们承担起挽救小戏的责任与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胶州秧歌的传承与保护胶州,是一座有着较为悠长历史的古城,建成距今已有五千余年。
自宋元以来,胶州的港口文化就甚是繁荣。
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活跃,也带动了胶州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孕育了独具魅力胶州秧歌。
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就是一朵在胶州沃土上滋润成长起来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据记载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胶州秧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动态和神态,被人们誉为深得人民大众的喜欢。
胶州秧歌不同于“鼓子秧歌”的气势磅礴,粗犷豪放,也不同于“海阳秧歌”的热烈奔放。
胶州秧歌以动作中的男刚女柔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具有艺术魅力,这个特点正是由于胶州作为一个商贸出口的口岸,汇集了大江南北的优秀品质而成,男子的刚毅正是我国北方民族豪放、刚毅的特征,而女子的柔美正是融入了江南水乡女子的委婉,秀丽的姿态而独具魅力,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使得胶州秧歌有如此丰富的角色和动律特征,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能更让欣赏的人们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胶州秧歌起源并流行于胶州地区,以其独特的舞蹈动态和技艺,广受赞誉,被当地人称为“三道弯”、“扭断腰”。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跟别的秧歌不太一样,不是单一地强调粗犷豪放,而是强调通过男子的刚强与女子的柔弱形成对比来放大自身的艺术特点。
这与胶州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因为胶州是北方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南北文化交流比较密集的地方,自然在生活和劳动中就逐渐吸纳了江南的柔美,在结合北方原有的豪放,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这样一种刚柔并济、对比强烈的音乐舞蹈艺术形态。
正因为胶州秧歌兼容南北文化,所以更加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强烈的兴趣,由此得以百年流传至今。
但目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音乐和舞蹈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国外艺术审美的影响,大众审美逐渐向流行音乐和街舞、韩舞等方向倾斜。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摘要: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舞蹈表演特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进行胶州秧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胶州秧歌的特色和胶州秧歌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胶州秧歌沿革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推动人们对胶州秧歌发展变化以及其主要舞蹈艺术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胶州秧歌,沿革,发展,特色引言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沿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就胶州秧歌的发展来说,在胶州秧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胶州秧歌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沿革和变迁,因此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其不俗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所以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本文以胶州秧歌的沿承和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胶州秧歌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加深对胶州秧歌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研究促使人们在了解胶州秧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加强对胶州秧歌艺术表演的水平呈现。
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胶州秧歌的沿革角度入手,分析了胶州严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以及胶州秧歌在历史文化是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发展形式和发展风格,以及其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的积累。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特色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胶州秧歌是山东省胶州市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明代。
在胶州秧歌中,有三个重要的组合动作,分别是“拧、和、抻”,称之为“秧歌三绝技”。
“拧和抻”是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动作,而且也是最难学的。
在这个组合动作中,四个人将一个长毛巾分成两半,两个人轻轻地拧住毛巾的两端,另外两个人则用力“抻”毛巾两端,使毛巾形成一条弧线。
在拧和抻的同时,四个人还需要跳着脚步,保持节奏。
这个动作看起来非常优美,它可以体现出胶州秧歌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是胶州秧歌的代表性特点之一。
据说,“拧和抻”最初是在一次比赛中产生的。
当时,两个脚踩在锅底上的胶州姑娘,用长毛巾表演了一种扭曲的动作,让观众非常惊艳。
后来,这种动作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拧和抻”,成为了胶州秧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拧和抻”这个动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在原来的“拧和抻”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扭动、旋转和抖动,使这个动作更具有观赏性。
另外,现代的胶州秧歌也加入了更多的音乐元素,例如使用小号、大鼓等乐器,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舞蹈动作和组合。
在当地民间,学习“拧和抻”也是非常有难度的。
刚开始学习时,需要先掌握基本的节奏和动作,然后才能逐渐提高难度。
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师傅”,师傅会亲自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拧和抻的动作,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
总之,胶州秧歌中的“拧和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艺,既需要细腻的手法,也需要协调的身体动作。
在传承和发展中,“拧和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和升华,成为了胶州秧歌的代表性动作。
胶州秧歌摘要: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虽然业内尚无关于胶州秧歌起源的定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关键字: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及文化背景胶州秧歌据记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该村的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生活困难,逃荒关东。
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改为"唱门子",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这便是胶州秧歌的雏形了。
"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传统秧歌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
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相传,不断改进,胶州秧歌演变为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色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肩挨肩集比邻。
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是清咸丰进士宋观炜观胶州秧歌后的作品,今人读之,犹觉如临"扇影"、"衣香"之境。
其风格特点中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特有的人文经济风貌和胶州人的独特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胶州秧歌"安锅"之处达50多处,出现了村村都有秧歌队的盛景。
胶州秧歌原有秧歌小戏剧目72出,现存35出。
建国后,有关方面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挖掘、整理,并组织了学术研讨。
每年定期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目录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 (1)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 (1)(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 (1)(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 (2)二、舞蹈《咏荷》的特点分析 (2)(一)步法特点 (3)(二)体态特点 (3)(三)节奏的特点 (3)三、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3)(一)胶州秧歌的传承 (3)(二)胶州秧歌的发展 (4)四、结语 (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秧歌团体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形式,将音乐与舞蹈、小戏有机结合起来,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独树一帜。
当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对于胶州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以胶州传统秧歌《咏荷》为例,从《咏荷》的起源、舞蹈动作和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咏荷》的影响,以期能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咏荷》;传承与发展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来源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将戏曲杂技、小调民俗等融为一体,是山东人民出于享受目的,着力发展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胶州秧歌体系完备,早期由小调和小戏秧歌组成,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现阶段完善逐渐完善的胶州秧歌。
但它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从小调和小戏秧歌开始、文武秧歌,到如今的胶州秧歌,这些阶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带来许多丰富内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胶州秧歌在山东省发展历史悠久,当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新变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胶州秧歌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是自己的内涵、形式等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因此,胶州秧歌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向往,通常分为节庆类、祭奠类、表演类。
胶州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摘要: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共同被誉为山东省三大秧歌,胶州秧歌到今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胶东地区广为流传,其中胶州县城附近的丘东、南旺、东小屯等村庄最为盛行。
胶州秧歌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形式,其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在北方民间舞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据重要地位。
鉴于此,文章阐述了山东地区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从胶州秧歌的民间风格以及艺术高度方面,对胶州秧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山东;胶州秧歌;传统文化;发展引言:胶州秧歌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具有鲜明的齐鲁文化特色。
胶州秧歌是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内涵的体现,也是胶州人民变化的时代意识的体现,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在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胶州秧歌也随之不断创新与调整,其艺术本质更加纯真,审美意识越来越符合现代化审美追求。
1胶州秧歌的起源与发展现状山东省胶州地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其地区面积辽阔,生态环境优美,是我国主要港口之一,胶州市的名字就是由此得来的。
早在一千多年以前,齐鲁两国相继对这片地区进行了统治,这片大好河山由此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也成为齐鲁文化的主要传承之地。
胶州地区具有较强的海洋性气候特征,人们水路交通相对其他地区较为便利,饮食、住宿情况也较为优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多种经济形势并存的发展形式,也导致上层建筑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其中,胶州秧歌就是发展产物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
胶州秧歌最初起源于北方民间传统文化,发展进化过程中,将民间小调、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合为一体,成为一种为了满足人们享乐的独特艺术文化形式,以山东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周边省市扩散,迄今为止,胶州秧歌的起源可追溯到三百多年前。
初始阶段,胶州秧歌并没有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人们仅仅是把传统意义上小戏秧歌和小调秧歌组在一起进行表演。
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胶州秧歌的继承与发展
张剑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对这株绚丽的艺术奇葩,我们应如何继承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在传承中发展
首先我们要深入民间,扎扎实实、真心真意地向民间艺术请教。
民间舞蹈离不开老艺人,如果没有了民间艺人,民间舞蹈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只有在老艺人身上才能学到味道浓郁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经历了由“小调秧歌”到“小戏秧歌”的发展过程。
秧歌艺人历代相传,他们将民歌小调与我们当地艺术相互融汇演唱而形成了胶州秧歌的雏形。
特别值得提的是一个具有科班性质的秧歌团体——“安锅”的诞生。
它意味着胶州秧歌已完成了由“小调”到“小戏”的演变过
程。
而这个演变的结果则标志着胶州秧歌的成熟。
也就是说秧歌在没形成小戏秧歌这个艺术模式时,无论是从其形式到其内容上小调秧歌还不能称为胶州秧歌。
“安锅”秧歌剧的训练演出形式也证明了成熟的胶州秧歌“舞、戏”合一的本质特征。
安锅学员的训练内容是老师教场“练舞”,晚上挑灯“说戏”。
所以说秧歌的表演是一种有剧情的舞蹈表演。
三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秧歌艺人不断的提炼、加工,使这种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发展成为今天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凝聚了无数秧歌艺人的心血和汗水。
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虚心的向老艺人学习,认真学习老艺人各种流派的每个动作、每个小范儿、每个眼神、各种唱腔,还有他们点点滴滴的韵味都应当准确无误地掌握好,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胶州秧歌”的精髓和本质。
但老艺人的现状如何呢,我们以胶州秧歌之乡---马店东小屯为例,简单谈谈村里老艺人的近况。
杨学顺老人(96岁)他一直生活在东小屯村,在我们2005年11月采访他时,老人还兴高采烈的和我们谈秧歌,称自己是一个秧歌队的“秧盘”(“秧盘”意思是不下场的秧歌队成员,
他们称场上表演的秧歌演员为“科班”),还为我们演唱了四五首秧歌小戏的唱段,但在06年春节前夕,文化局领导带领我们走访老艺人在见到他时,老人的身体状况就不能再唱了。
又如东小屯胶州秧歌第六代传人杨茂昆,笔者在1991年胶州秧歌研讨会期间,多次采访他,从他那里记录了许多秧歌曲牌、锣鼓经、和小戏唱段,但从1994年杨茂昆喉咙动手术后,他已经不能正常说话了。
村里在上世纪80年代末组建的秧歌队,由于人员的流失(妇女嫁到外村,青年外出打工等),再组织起传统的秧歌队就比较困难。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胶东镇的斜沟崖村、南庄二村等。
综上所述,探讨建立一套保护老艺人、鼓励传统秧歌之乡组建秧歌队、并能让他们长期活动、存在的机制,确有必要。
搞好胶州秧歌的收集、整理、集成、宣传工作。
在这方面,山东省、青岛市和我市的同行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文化馆的艺术档案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资料。
随着胶州秧歌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秧歌在全国知名度的大幅提高(我们从05年10月到06年3月这短短的
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
这对胶州秧歌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近年来,我们文化馆的群文工作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1984年排练演出了胶州秧歌剧《七月七》、1990年排练演出了胶州秧歌剧《三月三》,这两个小戏通过青岛电视台的播放之后,还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电视片春节交流,得到好评。
1995年根据胶州秧歌素材编排的舞蹈《隔辈亲》获山东省第三届“小飞天”舞蹈大赛优秀作品奖。
另外还有新创作的舞蹈《秧歌风情》《烛光颂》等等,都是利用秧歌的素材创作的,反映当今人民精神风貌的舞蹈作品。
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我们共同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请进来走出去。
我们应当虚心请教专家,在创作上真心实意的拜他们为师,专家们有着丰富的创编经验,如果我们多请他们为我们出注意、想办法、出谋划策,将会对胶州秧歌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还要创造机会走出去,借鉴其他的民间舞蹈的精华,融会贯通,开拓创新,使胶州秧歌向着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
综上所述,“胶州秧歌”的继承只是方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人民服务才是目的。
“胶
州秧歌”来源于民间,表达了人民的意愿情感,反映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历史的进步,人民需要她,人民喜爱她,主要原因是我们保持了“胶州秧歌”原有的质朴和独特的风格,并能使之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
“胶州秧歌”既能在广场表演受到人民和专家的好评,又能搬到城市的大舞台上,一展浓郁的地方风姿,博得观众的喝彩,看了之后回味无穷,倍受欢迎。
这样也更需要我们专业和业余的文艺工作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有新的思想高度、新的知识结构、新的文化视野及新的审美情趣,来对待“胶州秧歌”的发展,为她注入时代感和活力。
人民需要民间艺术,更需要精品艺术,为使这支古老的民舞之花开的更加娇艳,我们就得去探索、去追求、去创新、去发展、去学习、去交流。
让“胶州秧歌”这支生长在胶州大地上的民舞之花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迎接辉煌的未来。
附记“胶州秧歌”简介:
传统的胶州秧歌有10名演员,5对角色。
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跑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场是在演出小戏之前的舞蹈,小戏则专门演小
戏。
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
翠花: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嫚:(小姑娘)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秧歌内容分为跑场、戏剧两部分。
跑场部分有十字梅、大摆队、绳子头、四门斗、挖心、绳子头、两扇门7场。
戏剧部分又有本戏和移植戏之分,本戏有《大离别》、《小离别》、《关东指书》、《拉磨》、《打水》、《闹学》等40多种传统剧目,并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秧歌多为左右摆动式,胶州秧歌则是螺旋式舞姿。
女角婀娜多姿,有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俗称“三道弯”、“扭断腰”;男角动作大方、潇洒、剽悍、粗犷。
音乐用唢呐、锣鼓等伴奏,曲牌有得胜令、水浪音、小白马等。
(胶州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