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 、历史溯源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大全五篇)第一篇: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绿杨城廓杏花村,迭臂挨肩集比邻,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青。
”这是清朝咸丰年间进士宋观炜描写当年人们摩肩接踵、争睹胶州大秧歌的一首绝句,今天读来,依然还睹“扇影”,犹闻“衣香”。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文化传承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以它性格鲜明的人物特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灵活多变的内容及古朴豪放的风格,在众多的舞蹈种类中,绽放出它奇特的光芒。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听见锣鼓点儿,搁下筷搁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这几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人们对胶州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地区,当地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
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它以男刚女柔、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享誉海内外。
胶州秧歌是一种在演唱秧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形式而成为舞、戏结合的表演形式。
它起源于背井离乡的农民,一般都是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献艺活动,一家老小沿途卖唱,在装束上老人身上背着腰鼓,女人手里拿着针线包,男孩打棒,女孩子打小钹,表演时一般都踩着矮跷。
所谓,“矮跷”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
由于各种原因,胶州秧歌流传的地域很狭窄,后来,政府明令禁止缠足,以矮跷模拟小脚的形式也被禁止。
经过多年的沿革,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其独特风格的鼓舞形式。
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把影响扩大开来,然而因踩矮跷形成的律动特征却在表演中遗存下来。
二、胶州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及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和小戏两部分。
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
“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大摆队”、“剪子股”、“西门斗”、“挖心”、“绳子头”、和“两扇门”。
小戏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
“跑场”、“小戏”由五对不同角色的人来承担,分别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四十多岁的中年人。
胶州秧歌作者:新闻中心文章来源:市委宣传部点击数:61 更新时间:2006-2-16一、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又称为“地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但它既不同于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也不同于山东“海阳秧歌”的欢快奔放,而是以独树一帜的“三弯九动十八态”的风格特征点缀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百花园,对北方民间舞蹈以及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在宋、明年间,地处黄海胶州湾西北岸的胶州市,曾是北方五大外贸港口之一,是当时著名的重要商埠,四通八达的交通,繁荣的经济发展,必然促进南北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相传当时有外地而来的马姓、赵姓两户人家在胶州市东小屯村定居,他们用唱民间民俗小调加舞的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走乡串户进行表演,以此来维持生计,久之便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雏形,后经几代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完善,至清乾隆年间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表演程式和音乐曲牌,并出现了秧歌队的组织者“秧歌爷”,“秧歌爷”每年定期以“安锅”的形式培训学员,排演秧歌,由此而产生了以口传身授为半职业的秧歌教师,使胶州秧歌得以传承与规范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师承秧歌。
据史记查清的已有代传人,每代传人都有着不同的贡献,不断丰富了舞蹈语汇和风格,逐渐完善了胶州秧歌的表演程式。
到清咸丰年间,已形成了一种独立完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清咸丰年一位进士,全国著名文人宋观炜,幼年在胶州观看胶州秧歌后,写诗形容曰:“击琅赓歌乐有秋,太平时节共嬉游。
而今变作风流剧,更有谁将旧谱求。
”他为所见到的胶州秧歌中所登场的人物从服装、道具、舞姿都写诗做了细腻、生动、逼真地描绘。
为我们了解胶州秧歌的兴盛和发展,找到了极有力的依据,它的艺术魅力,在三百多年前已被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秧歌的风格特征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它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迷人,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在我国民间舞蹈中,体态的“三道弯”也不乏少见,但它既不同于动作平稳,柔弱无骨的傣族民舞的三道弯,也区别于轻巧玲珑,潇洒利落的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胶州秧歌所呈现的“三道弯”,是在人体舞蹈的过程中,由胸、胯、膝三个部位而形成,而这三个部位每个部位在动作运行时,上部(胸)以舔、抖、推,中部(胯)以提、沉、移,下部(膝)以蹍、、曲九种不同的运行方式,通过头(颈)、胸、腰、胯、膝、臂、肩、手、脚九个部位,在同一拍节奏中,呈现出不同的体态,表现出胶州秧歌“三道弯”体态形成时而产生的上下左右不同的十八个优美姿态,使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舞蹈体态倍感婀娜多姿。
胶州秧歌传统典型组合“拧和抻”的渊源及其演变1. 引言1.1 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是一种源自山东胶州的传统舞蹈文化形式,起源于唐代。
据传,当时农民们在丰收的日子里,通过歌舞来庆祝丰收的喜悦。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
这种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胶州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文化传统,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胶州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胶州人民对丰收和生活的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种舞蹈形式中,舞者们通过跳跃、转身、舞动手臂等动作来展现出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活力。
胶州秧歌的起源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胶州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拧和抻的初步形成胶州秧歌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形式,拥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而其中的拧和抻则是胶州秧歌中的典型组合,其初步形成可以追溯至几百年前。
据传承下来的资料记载,拧和抻最初是由当地的民间艺人和舞者们在农闲时节通过自发性的表演和创作逐渐形成的。
在那个时代,拧和抻只是一种简单的舞蹈形式,舞者们会结合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示他们的灵活身姿和舞蹈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拧和抻逐渐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被融入到胶州秧歌的演出中。
在演出时,舞者们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曲调进行编排,呈现出更加精妙的舞蹈动作和表情,使拧和抻逐渐成为胶州秧歌中的核心表演之一。
因此,可以说拧和抻的初步形成是胶州秧歌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奠定了其在后来演变和传承过程中的基础。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舞蹈韵味也为胶州秧歌的传统魅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 正文2.1 拧和抻的特点拧和抻作为胶州秧歌的传统典型组合,具有独特的特点。
拧和抻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其动作、音乐和服饰都体现了胶州地区的文化风格。
拧和抻表演注重团队合作,演员们需要密切配合,以确保整个表演效果的协调统一。
拧和抻的动作优美流畅,具有很高的舞蹈技巧和表现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舞蹈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地域文化胶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胶州湾西畔,跨胶济铁路东端。
悠悠的胶河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胶州儿女,也培育了胶州人民勤劳智慧和多才多艺、心灵手巧的技能。
胶州秧歌被收入文化部编制的《中国民间舞蹈集成》中;胶州八角鼓被列为山东重点曲艺之一;胶州鱼鼓、胶州大鼓也都以自己的特点来维持其青春艺术。
另外,如年画、剪纸、工艺方面的史家炉,在胶州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一定的位置。
这些古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胶州人民为幸福而努力,为富足而耕耘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金胶州的盛誉名副其实。
二、胶州大秧歌的起源相传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户外地逃荒来到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
之后,由于天灾兵祸,马、赵二姓两户人家弃家流浪关东。
传他们两家人当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妇、孙女共三代人。
在逃荒的路上,一开始他们沿途乞讨,后来改为唱门子,再后来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儿媳和孙女则以团扇彩巾作为简单道具,边舞边唱民歌小调,慢慢逐渐地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
三、胶州大秧歌的历史地位胶州大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又名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三道弯扭断腰,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分,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他既不同于鼓子秧歌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也不同于红火热烈,欢快奔放的海阳秧歌,胶州秧歌是以欢快风趣的舞蹈开始,以民风民俗的小戏为体,贯穿全场,因此我们称它为小戏秧歌。
1995年,胶州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秧歌)之乡。
四、胶州大秧歌的艺术特征(一)音乐特点胶州秧歌不仅有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的上演剧目,它还有较固定的表达一定感情和人物的音乐曲牌,这些曲牌和上演剧目一样,有的是秧歌小戏中专用曲牌,有的是吸收了其他姐妹艺术的音乐,像得胜令水浪吟小白马等曲牌,常用在秧歌开场的舞蹈上,藉此烘托舞蹈气氛。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胶州秧歌的传承与保护胶州,是一座有着较为悠长历史的古城,建成距今已有五千余年。
自宋元以来,胶州的港口文化就甚是繁荣。
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活跃,也带动了胶州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发展,以其独特的人文底蕴孕育了独具魅力胶州秧歌。
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的胶州秧歌,就是一朵在胶州沃土上滋润成长起来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据记载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
胶州秧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动态和神态,被人们誉为深得人民大众的喜欢。
胶州秧歌不同于“鼓子秧歌”的气势磅礴,粗犷豪放,也不同于“海阳秧歌”的热烈奔放。
胶州秧歌以动作中的男刚女柔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具有艺术魅力,这个特点正是由于胶州作为一个商贸出口的口岸,汇集了大江南北的优秀品质而成,男子的刚毅正是我国北方民族豪放、刚毅的特征,而女子的柔美正是融入了江南水乡女子的委婉,秀丽的姿态而独具魅力,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使得胶州秧歌有如此丰富的角色和动律特征,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才能更让欣赏的人们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共鸣。
胶州秧歌起源并流行于胶州地区,以其独特的舞蹈动态和技艺,广受赞誉,被当地人称为“三道弯”、“扭断腰”。
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跟别的秧歌不太一样,不是单一地强调粗犷豪放,而是强调通过男子的刚强与女子的柔弱形成对比来放大自身的艺术特点。
这与胶州当地人民生活习惯、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因为胶州是北方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南北文化交流比较密集的地方,自然在生活和劳动中就逐渐吸纳了江南的柔美,在结合北方原有的豪放,逐渐形成了胶州秧歌这样一种刚柔并济、对比强烈的音乐舞蹈艺术形态。
正因为胶州秧歌兼容南北文化,所以更加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强烈的兴趣,由此得以百年流传至今。
但目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音乐和舞蹈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国外艺术审美的影响,大众审美逐渐向流行音乐和街舞、韩舞等方向倾斜。
三弯九动十八态——浅析胶州秧歌的沿革与发展摘要: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以其独具的优势和舞蹈表演特征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所以在进行胶州秧歌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综合胶州秧歌的特色和胶州秧歌在进行表演过程中所体现出的风格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从而实现对胶州秧歌沿革和发展的深入了解,推动人们对胶州秧歌发展变化以及其主要舞蹈艺术特征的把握。
关键词:胶州秧歌,沿革,发展,特色引言胶州秧歌是山东地区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
提到胶州秧歌,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胶州秧歌在长久的沿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自身鲜明的风格特色,也形成了独具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
就胶州秧歌的发展来说,在胶州秧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胶州秧歌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不断沿革和变迁,因此胶州秧歌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其不俗的影响力和表现力。
所以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本文以胶州秧歌的沿承和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胶州秧歌在进行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艺术特色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因此针对胶州秧歌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加深对胶州秧歌这种独特艺术形式的认识,同时也能够通过研究促使人们在了解胶州秧歌这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同时,也加强对胶州秧歌艺术表演的水平呈现。
所以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胶州秧歌的沿革角度入手,分析了胶州严格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辩护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风格。
以及胶州秧歌在历史文化是变迁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艺术发展形式和发展风格,以及其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沉淀下来的文化艺术的积累。
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特色胶州大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俗称三道弯、扭断腰,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独特优美的舞姿闻名全国。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
浅析胶州秧歌及作品《外婆湾》胶州秧歌是山东民间传统舞蹈的组成之一,同时也是构成中国民间舞体系之一。
胶州秧歌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现的是我们齐鲁大地的文化,表达的是人民群众朴实的情感,成功的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外婆湾》是在第十届桃李杯大赛的参赛作品,以对外婆深切的思念之情为线索,运用胶州秧歌将一个山东小嫚的舒展大方、干脆利落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签:胶州秧歌《外婆湾》;作品分析一、胶州秧歌的历史(一)简述胶州秧歌历史明末清初,民间乐舞开始兴盛。
由于宫廷乐舞的衰落使得大量宫廷艺人流浪到民间,促使了民间乐舞的发展。
起初,由于山东胶州湾一代的村民生活困苦,没有固定的生活收入,人们不得不进行沿街乞讨。
在长时间的乞讨中,人们便琢磨出一种边跳边唱的歌舞形式,多以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为主,因此又称之为“小戏秧歌”。
当时的秧歌类似于今天广场舞的形式,参与人数众多,队伍庞大,围观者众多,这便是戏剧早期的表演雏形。
由此可见,秧歌与戏剧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后又有民间艺人对其收集与整理,逐渐开始由最初的俗乐发展成为雅乐,有了其独特的风格并保存延续下来。
1949年以后,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表演中,胶州秧歌其独特的舞蹈特征引起了舞蹈界的关注,使得全国各地的舞蹈工作者前来学习。
由于当时舞蹈教育的兴盛,很多学校里开设了胶州秧歌这一民族民间舞,并请当地的老艺人亲自去课堂为学生们授课,使胶州秧歌空前发展。
(二)胶州秧歌的动作来源明清时代,女性流行以脚小为美,尤以“三寸金莲”著称。
其中山东秧歌中的“寸秧歌”中的“寸”就是象征着脚小这一特征。
在当时尤以女性缠足为盛行,由于缠足脚受束缚,踩地不稳,不敢轻易走路。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促使舞蹈发展成为一种不一样的美,形成了胶州秧歌中的“扭”“拧”“碾”等这些动态,还有“抬重、落轻、走飘”,这些动作特征都形象表现出缠足后走路不稳的样子。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一、胶州秧歌的概况胶州秧歌,又称胶东秧歌,是一种源于山东胶东地区的传统舞蹈形式。
由于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胶州秧歌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都备受瞩目。
胶州秧歌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胶州秧歌的相关知识,帮助学习者准确理解并学习秧歌技巧。
二、胶州秧歌教学大纲内容1. 胶州秧歌的历史渊源胶州秧歌起源于胶东地区,始于古代,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学习者需了解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意义。
2. 胶州秧歌基本动作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包括舞姿、手势、步法等,学习者需通过详细学习和实践掌握这些基本动作,为后续技术的提升打下基础。
3. 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胶州秧歌的音乐节奏独特而明快,学习者需熟悉并理解音乐的节奏变化,以便更好地配合舞蹈动作。
4. 胶州秧歌的表现技巧胶州秧歌是一门充满高雅的表演艺术,学习者需要培养表现力、舞台表现技巧等方面的能力,以使表演更加生动有力。
5. 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创新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遗产,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使之与时俱进,传承更加有力有序。
三、胶州秧歌教学大纲要求1. 学员需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和身体素质,能够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
2. 学员需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内容,按时出勤,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 学员需尊重老师和队友,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4. 学员需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和团队精神,时刻保持对胶州秧歌的热爱和热情。
四、结语胶州秧歌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希望学员们能够深入了解胶州秧歌,掌握技巧,传承发扬,为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愿胶州秧歌在学员们的努力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芒。
Yi Shu Ping Jian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与特征周轶瑾上饶师范学院摘要:从艺术形式上来说胶州秧歌,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变化多样,文化内容胶州海运丰富,虽然业内对胶州秧歌的定论尚无,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青走飘”的舞蹈风格在海内外非常出名,现在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了。
胶州秧歌盛名国内外,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中图分类号:J72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9-0074-02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与文化背景据记载,胶州秧歌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相传明末清初,胶州有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为生活困难而逃到了关东。
他们两家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乞讨,为了能够吸引别人,将当地小调配合一种独特的扭动在路边表演。
后面在形式上又有发展,在演员装束和表演分工有了固定的形式,称为“唱门子”,由老头背鼓腰、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歌小调,胶州秧歌的雏形便应运而生。
胶州秧歌原有72出秧歌小戏剧目,现存35出。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方面的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探索、整理,并组织学术研讨会来讨论研究,每年定时定期来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进行推广和宣传。
最近几年,胶州秧歌在全市乃至全国文艺汇演中屡屡斩获大奖,并列入了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范本。
胶州被称为“中华秧歌之乡”,它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也成为孕育胶州秧歌剧的历史长河。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享誉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关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特别值得要说的是,在当地老艺人们用“重落脚,落脚轻、走路飘,活动起来就像扭断腰一样”来体现胶州秧歌的特点与动律。
山东胶州秧歌发展现状山东胶州秧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山东胶州秧歌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山东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之一。
秧歌起源于农耕民族的劳动生活,在作为劳动的产物的同时,也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胶州秧歌舞蹈以演绎海神四大夫子形神兼备的祭拜活动而闻名,它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人们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年来,山东胶州秧歌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保护,其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方面,当地政府积极加强对胶州秧歌的扶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加大对秧歌艺人的培训和补贴力度,组织秧歌比赛和演出等。
这些举措不仅带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旅游的繁荣。
另一方面,胶州秧歌的艺术家和舞蹈团体也积极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的舞蹈元素与现代的舞蹈形式相结合,使胶州秧歌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秧歌节等活动的举办,也让更多胶州秧歌走出了山东,走向全国甚至国际舞台,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目前,山东胶州秧歌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的兴趣更多地倾向于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一些困难。
另一方面,秧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保护。
各级政府加大对胶州秧歌的保护力度,注重对老师资格和传承人的培养,弘扬胶州秧歌的精神内核。
山东胶州秧歌的发展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胶州秧歌需要更多有深厚艺术功底和专业知识的人才。
其次是缺乏资金的支持,胶州秧歌的艺术表演和培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
最后,胶州秧歌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人对胶州秧歌的了解仍然很有限。
总体来说,山东胶州秧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誉。
政府的扶持和社会的关注使得胶州秧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但是,胶州秧歌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希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山东胶州秧歌的发展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增添光彩。
胶州秧歌摘要: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虽然业内尚无关于胶州秧歌起源的定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关键字: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及文化背景胶州秧歌据记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该村的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生活困难,逃荒关东。
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改为"唱门子",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这便是胶州秧歌的雏形了。
"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传统秧歌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
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相传,不断改进,胶州秧歌演变为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色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肩挨肩集比邻。
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是清咸丰进士宋观炜观胶州秧歌后的作品,今人读之,犹觉如临"扇影"、"衣香"之境。
其风格特点中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特有的人文经济风貌和胶州人的独特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胶州秧歌"安锅"之处达50多处,出现了村村都有秧歌队的盛景。
胶州秧歌原有秧歌小戏剧目72出,现存35出。
建国后,有关方面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挖掘、整理,并组织了学术研讨。
每年定期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
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目录山东胶州秧歌的舞蹈特点分析—以舞蹈《咏荷》为例 (1)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 (1)(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 (1)(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 (2)二、舞蹈《咏荷》的特点分析 (2)(一)步法特点 (3)(二)体态特点 (3)(三)节奏的特点 (3)三、胶州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3)(一)胶州秧歌的传承 (3)(二)胶州秧歌的发展 (4)四、结语 (4)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胶州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秧歌团体中脱颖而出,具有独特的形式,将音乐与舞蹈、小戏有机结合起来,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独树一帜。
当城市化进程的脚步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多样,对于胶州秧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以胶州传统秧歌《咏荷》为例,从《咏荷》的起源、舞蹈动作和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咏荷》的影响,以期能为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胶州秧歌;舞蹈《咏荷》;传承与发展一、山东胶州秧歌溯源(一)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胶州秧歌来源于中国北方,是中国北方汉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将戏曲杂技、小调民俗等融为一体,是山东人民出于享受目的,着力发展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300多年。
胶州秧歌体系完备,早期由小调和小戏秧歌组成,后来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改造,形成了现阶段完善逐渐完善的胶州秧歌。
但它的发展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从小调和小戏秧歌开始、文武秧歌,到如今的胶州秧歌,这些阶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带来许多丰富内涵,为胶州秧歌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胶州秧歌的类型胶州秧歌在山东省发展历史悠久,当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新变化,审美水平不断提升,胶州秧歌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是自己的内涵、形式等更加丰富,与时俱进,因此,胶州秧歌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向往,通常分为节庆类、祭奠类、表演类。
胶州秧歌风格特征及成因浅析胶州秧歌是中国山东省著名的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胶州秧歌在风格特征和成因方面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就对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浅析。
1、以舞蹈为主,并融合了唱、念、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山东地区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惯。
2、舞姿大气磅礴、雄奇豪放,舞者力量十足,舞步矫健有力,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3、以团队协作为主要特征,舞者们常常以交响乐队形式演出,配合默契,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4、在音乐和文化方面,胶州秧歌以山东方言歌曲为主,着重描绘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增强了秧歌的地方特色。
5、在造型和服饰方面,胶州秧歌注重形式美和实用性,舞者的服饰通常是以道袍、锦缎、鹅黄色长袜等颜色鲜艳、华丽的衣物为主,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春节庆贺的色彩。
6、在舞蹈风格方面,胶州秧歌是一种午夜舞蹈,舞者们通常在深夜迎着月亮和东海的海风跳舞,舞蹈风格激烈而不乏优美和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胶州秧歌的成因胶州秧歌起源于山东半岛地区的早期农耕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秧歌的舞蹈团队主要是由村民、集市民、烤麦号、钉炉工等劳动阶层组成的,是他们在每年丰收之后所表达的欢庆心情。
由于长期的传承和演变,胶州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
当时,秧歌是一种以模仿为主的表演形式,舞者会模仿各种动物和自然风景来展示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舞蹈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胶州秧歌开始融合自己的音乐、诗歌等形式,逐渐成为了一种以舞蹈为主,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舞蹈艺术表演。
总之,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和成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演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和鲜明特点。
胶州秧歌凭借着其浓郁的山东文化特色和出色的艺术表现,深受广大观众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胶州秧歌的舞蹈浅析摘要:秧歌作为一种中国本土舞蹈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而胶州秧歌以其更专业的舞蹈表现形式、更柔美流畅的身体语言、更内敛含蓄的表演呈现,为人民群众带来与众不同地欣赏体验。
本文主要通过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身体语言、舞蹈风格、表演形式以及胶州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对该舞蹈进行浅析。
关键字:胶州秧歌;舞蹈风格;表现形式;传承发展一、胶州秧歌的起源发展胶州秧歌是流传于胶州湾一带的民间广场歌舞的秧歌小戏,又称“跑秧歌”、“地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
据专业人士考证,胶州秧歌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据说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初期,胶州东小屯的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通过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将卖唱改进为边舞边唱,从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舞蹈程式,等他们回到家乡后,经过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胶州秧歌这种民间曲艺。
现如今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深得山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群众的喜爱。
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中国文化部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如今的胶州秧歌已经被山东省、胶州市认定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上的一员。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胶州秧歌,通过对其资料的采集整理,正式编入并许多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称为舞蹈学院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题材。
现在有超百数的胶州秧歌舞蹈队踊跃在全国,而胶州秧歌作为一种通俗异动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主要活跃于民间,从根基上来说,胶州秧歌是一种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通过身体语言与表现形式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精粹。
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带有浓郁地域特征的女性体态特征和文化思想,是一种地域性艺术文化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鉴赏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二、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我国秧歌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挠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是“扭”,因而被称为“扭秧歌”。
“三道弯”是扭出来的,主要通过人体的头、腰、膝三个部位来形成曲线,充分展现了女性婀娜多姿的体态之美。
在传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胶州秧歌在非遗保护上探索出自己的道路她们手持彩扇,翩翩起舞;她们扭动柳腰,上步抖肩;她们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艺术特色展现给世人,这就是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成为胶州市的代表符号2006年5月20日,胶州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5月,胶州市举办第一届中国秧歌节。
从此,中国秧歌节落户胶州,每两年举办一次。
今年5月23日,胶州市又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在秧歌艺术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教授潘志涛说:“在胶州的大街上,我看到小孩、青年、阿姨、上了年纪的老奶奶都在跳胶州大秧歌,他们扭得热情、洋溢、优美,我感到非常激动,也对中国民间舞蹈艺术充满希望。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
“听见秧歌唱,手中活儿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上老命瞅一瞅”。
这个顺口溜道出了胶州人民对大秧歌的喜爱。
胶州秧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是群众自发参与、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是多少代人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
“乡土的才是世界的”,胶州秧歌成为胶州市的一个鲜明符号。
第二届中国秧歌节的成功举办,让全国人民充分领略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秧歌热”,大大提升了胶州的知名度。
文化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这一点在胶州体现的淋漓尽致,依托中国秧歌节这一平台,来胶寻找投资机会的客商未到胶州已先闻其名,文化的辐射吸引力也与日俱增。
作为非遗,胶州秧歌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秧歌的发展一直受到专家们的关注。
在第二届秧歌节艺术发展高峰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教授和民间艺术工作者聚在一起,从胶州秧歌说开去,共同探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艺术的核心就是创新’这个观念本身就有问题,面对古老艺术,不能乱创新。
胶州秧歌的发展和传承意义、艺术特点、历史溯源胶州秧歌与其他地区不同,已有一套从挑选、训练演员直到演出完整的办法,这在其他秧歌形式中是少见的。
据老艺人姜景山(公元1911年生)介绍,在1920~30年代已有了这种组班训练的形式,直到1940年代仍是如此。
过去,每年进入农历十月以后,村里有影响的人物就出面组织明年春节的有关活动,为春节的演出而成立秧歌班子。
首先请来有名的老艺人当挑班教师,然后,由他们从附近村落的一些贫家男孩中选人。
挑选工作极为严格,对孩子的体态、脸型、嗓音等都要认真检查,在众多孩子中,选挑出十多名作为预选。
选定后即开始集训,俗称"安锅"。
此名称有安好锅灶,开始训练与排戏之意。
经过十几天的训练与观察,根据唱、作、扮相等三项标准,有两项突出者才能留下成为正式学员,往年好的学员也参加训练。
然后,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角色,开始排练,约50天即可排出一戏。
戏排成后,戏班也就组成,春节时开始在本村与附近乡村演出。
从演出日起,戏班的伙食等项都由请去演出的村负责安排,已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所排之戏往往是各村选定的剧目,此类演出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明节前才结束。
由于这种自行培训的戏班人数不多,演出中有舞有戏比较热闹,所以深受群众欢迎。
1950年代初,一些专业舞蹈工作者从老艺人表演的妇女形象中,吸取舞蹈性强的部分编成节目进行演出,后来舞校教师又把它们编成民间舞女班的教材,并称之为胶州秧歌,遂广为流传。
从女性舞蹈的训练与表演特点上看,胶州秧歌是有它的特色的,但从继承与发展齐鲁古风上看,似乎略逊于鼓子与海阳秧歌。
小戏秧歌原有72个剧目,现存135个。
胶州全市现有秧歌队一百多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人员曾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进行挖掘整理,现已将其编列为汉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
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胶州大秧歌跟其他传统文化一样,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曾经历过被边缘化的窘境。
"一个城市需要有自己的文化。
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个文化荒漠。
"胶州市市长曹友强说。
胶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胶州秧歌有300余年的历史。
清朝初期,由马姓、赵姓二人有外地逃荒来胶州东小屯定居,依靠卖包烟(一种加工的土烟)为生,故东小屯原名"包烟屯"(建国后改名东小屯)。
之后,马、赵二人起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卖唱乞讨,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
它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形成了舞蹈秧歌。
其行当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表演程式分为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伴奏乐器除唆呐外,尚有堂鼓、大锣、铙钹、小钗、手锣等,有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30余个。
清同治四年(1864),楼子埠村秧歌艺人刘彩在本村坐科招生,称为"安锅",开始收徒弟传艺。
民国九年(1920)秋,后屯村一位秧歌爱好者陈銮增,在七城村坐科招生。
他精通拳棒,在刘彩的以温柔见长的文秧歌中大胆地融入武功,很受观众欢迎。
为了区别,观众习惯称刘彩的秧歌为"北路秧歌",陈銮增的秧歌为"南路秧歌"。
民国初年后,两派秧歌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形成一种新的秧歌,至今已难以辨别南路北路了。
建国后,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胶县文化馆多次发掘整理胶州秧歌,先后办过十几期秧歌培训班。
1954年,胶州秧歌赴北京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接见了全体演员并合影留念。
全国各省市和解放军专业文艺团体的150多个单位先后来胶州学习胶州秧歌。
北京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84年,胶州秧歌被文化部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
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
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
表演形式: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
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在联系。
从前述安锅组班,到扮演的人物、人物关系以及服饰等方面,可以看到它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所扮演的人物有:鼓子:原是挎鼓表演,后改为水袖,扮成40多岁的中年人,有如戏曲的老生,潇洒诙谐。
棒槌:持双棒表演为年青人,扮如戏曲中的小生、武生,英武矫健。
翠花: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
持折扇,舞时并不打开,扮如青衣。
扇女:持折扇,舞时打开,年青妇女形象,扮如花旦,舞姿优美。
小谩(小姑娘):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
持团扇表演,伶俐活泼。
膏药客:穿大褂、戴礼帽,持伞与虎撑。
此人不跑大场,多是戏班的负责人,说些插科打浑的话,引人发笑,犹如丑角。
扮演人物的服饰、打扮完全是为了后面的小戏,并有了生、旦、丑等行当的划分。
在伴奏乐器上,除唢呐、锣鼓外,还加了演出戏曲用的板鼓、拍、板、堂鼓等乐器。
演出场地可在广场,也可搭台,因地而异。
表演内容:胶州秧歌的表演内容可分为"跑场引人""膏药客打浑""乡土小戏"等。
跑场引人:演出前先打几通锣鼓招徕观众,然后开始跑大场,场面是一般秧歌常用的摆队、十字梅、四门斗、绳子头等。
在台上跑大场时,多由鼓子带队从两面交叉跑出,每种角色两人相遇时要对舞,交错而过时男角还做些翻扑技巧动作,女角则对舞而过。
过场中,演员可以即兴发挥技艺,充分表演。
但舞时从不唱。
场面多少、时间长短、因观众多少而定,人员己满则开始演小戏。
人来不齐,由膏药客插科打浑后,再来一次跑场。
膏药客打浑:大场后膏药客上场,调剂气氛,并让演员休息,以便后面的小戏演出。
他上场时,撑着打开的伞,拿着虎撑缓缓而上,即兴编词诙谐逗趣。
如演出中各角色都是女孩子扮演的,上场后就来段逗趣的话:"锣鼓煞住乐自然,尊声诸位听我言,今年小屯这台耍,尽是女的缺少男。
有心还想说几句,我的膏药又不粘。
叫声伙计们再把锣鼓敲起来,膏药不粘来二遍。
"于是又跑一次大场后,才开始小戏的演出。
乡土小戏:小戏"闯关东"已无人能演,目前常演的传统剧目有"拉磨""顶灯""双拐""打灶王"等。
这些虽然是流传的农村秧歌戏,但由于运用当地民歌小调与唱腔,语言通俗风趣,表演中有舞蹈又有技巧,因而极受欢迎。
如"拉磨"要充分运用方桌表演技巧,"顶灯"要顶着灯作些高难动作,所以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无怪乎当地有这样的谚语:"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茬(活计)放一放,看见秧歌扭,拼着老命瞅一瞅。
"充分表达出人们在拥挤中争看秧歌,焦急与欢快的心境。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胶州秧歌的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态"等,表演程序有"开场白"、"跑场"、"小戏"三部分,跑场队形有"十字梅"、"四门斗"、"两扇门"、"正反挖心"、"大摆队"、"绳子头"等,还有《送闺女》、《三贤》、《小姑贤》、《双推磨》等小戏。
胶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动作抬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扭断腰"、"三道弯"为其代表动作;"棒槌"的动作轻脆洒脱;"鼓子"的动作有"丑鼓八态",韵味奇特。
其音乐由打击乐、唢呐牌子、民间小调三大部分组成。
当地老艺人用"抬重、落轻、走飘,活动起来扭断腰"来形容胶州秧歌的动律与风韵。
舞蹈家们又把它归纳为"脚拧、扭腰、小臂绕8字(动肩)、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而这一动律特征的形成,关键在于脚掌的富有弹性,脚跟的灵活扭动,而这些特点都和过去演员脚上要踩着"跷板"表演不无关系。
所谓跷板,即特别制成带有假小脚型的鞋,穿上后只用前脚掌着地,裤中只露出小脚,以模拟缠足妇女的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