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章中数字序号的使用

文章中数字序号的使用

文章中数字序号的使用
文章中数字序号的使用

文章中数字序号的使用一般遵从下列顺序:

一、

二、

三、

1、

2、

3、

①②③ⅠⅡⅢ

A)

B)

C)

a)

b)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835-2011 代替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eneral rules for writing numerals in publications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5835-2009《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与GB/T 15835-2009《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标准在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中,明显倾向于使用阿拉伯数字。本标准不再强调这种倾向性。 ——在继承原标准中关于数字用法应遵循“得体原则”和“局部题例一致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措辞上的适当调整,以及更为具体的规定和示例,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 ——将原标准的平级罗列式行文结构改为层级分类式行文结构。 ——删除了原标准的基本术语“物理量”与“非物理量”,增补了“计量”“编号”“概数”作为基本术语。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卫东、覃士娟、曾石铭。 ——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上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出版物(文艺类出版物和重排古籍除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文,以及教育、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用法,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7408-2005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计量 measuring 将数字用于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3.2 编号 numbering 将数字用于为事物命名或排序,但不用于数学运算。 3.3 概数 approximate number 用于模糊计量的数字。 4 数字形式的选用

公文中数字序号使用顺序

文章中数字序号使用顺序 我们在写文章经常会用一些数字序号,用得好,能使我们的文章有条有理,眉目清楚;用得不好,让人看着别扭,甚至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见序号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与否同样很重要。在评选论文时,常常会为一些文章感到惋惜,内容、文字很精彩,可数字序号的运用不规范或者混乱,让人看着不舒服。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并参考了一些别的资料,在此谈谈数字序号的用法。 一、阿拉伯数字后面用黑圆点; 二、汉字数字后面用顿号; 三、“第一”“第二”“第三”后面用逗号; 四、带括号的序号和带圆圈的序号,后面不再加顿号、逗号之类; 五、“第一编”“第一章”“第一节”或“壹”的后面不用标点,与后面的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位置即可。 六、数字序号前后一般不再用其他项目符号; 七、数字序号的级别顺序为:“一”“二”“三”——“㈠”“㈡”“㈢”——“1”“2”“3”——“⑴”“⑵”“⑶”——“①”“②”“③”等。 常见不规范之序号有:

正确的用法如下: 在论文中正确地运用序号,能使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引述,但目前教师撰写论文在序号的写法上存在

着不少的误区,如:层次大小不分、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混用、前后序号形式不统一,等等。下面就论文中几种常见的序号写法作一说明: 一、正文层次标题序号 正文层次标题序号要注意大小分级。如一级标题序号可用汉字一、二、三……,二级标题序号可用汉字加括号(一)(二)(三)……,三级标题序号可用阿拉伯数字1、2、3……,四级标题序号可用阿拉伯数字加括号(1)(2)(3)……,五级标题序号可用阿拉伯数字加右括号1)2)3)……,若还有六、七级序码还可采用大小写英文字母。注意加了括号的序号后就不要再加点号了。 理科类论文的各层次标题还可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分隔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1.2”,“3.5.1”等;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左顶格排写,最后一个序号之后空一个字距接排标题。如“5.3.2 测量的方法”,表示第五章第三节第二条的标题是“测量的方法”。 注意:同一层次各段内容是否列标题应一致,各层次的下一级序号标法应一致,若层次较少可不用若干加括号的序号。 二、正文中图、表、公式、算式等的序号 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表2、式(5)”等;对长篇研究报告也可以分章(条)依序编码,如“图2.1、表4.2、式(3.3)”等,其前一个数字表示章(条)序号,

公文序号标点等正确用法

公文序号标点等正确用法 有些论著或文件结构层次比较多,为了使层次结构明晰,常常标记分级序号。在使用结构层次序号时,应注意: 一、公文发文号的正确使用: 公文发文号中,年份外的括号应用中括号“〔〕”,而不用小括号“()”或方括号“[ ]”。 如:行政办(2010)5号(错误) 行政办[ 2012] 5号(错误) 行政办〔2010〕5号(正确) 二、结构层次序数: 第一层为“一、二、三”,第二层为“(一)(二)(三)”,第三层为“1.2.3”第四层“(1) (2) (3)”第五层为“①②③”。 三、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一)“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二)“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三)“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而不用顿号“、”或其他。 (四)序号如加括号,如(一)(二)(三),(1) (2) (3)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四、图书、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层次序号,可按下列方式: 1 1.1 1.1.1 1.1.1.1……。这种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序号中含有两个层级以上时,数码之间设齐线圆点(.),未码后面不加圆点。序号起码坐起顶格,未码与后面文字之间空一个汉字位置。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11月21日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对公文结构层次序数作了规定: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五、年份的正确书写: 年份如用“二○一二年六月二日”的方式表达,则中间的“○”不能写成阿拉伯数字“0”或英语全角符号“ο”。 六、正确区分连接号和破折号: (一)凡文中使用连接号的应使用“~”,而不使用“——”或“—”。 如:2012年5月~6月中的“~”,而不使用“——”或者“—”。 (二)凡中文使用破折号的应使用占两个空格的“——”而不用“~”或只占一个空格的“—”。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835-2011代替GBT15835-199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5835-1990《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与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标准在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中,明显倾向于使用阿拉伯数字。本标准不再强调这种倾向性。 ——在继承原标准中关于数字用法应遵循“得体原则”和“局部体例一致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措辞上的适当调整,以及更为具体的规定和示例,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 ——将原标准的平级罗列式行文结构改为层级分类式行文结构。 ——删除了原标准的基本术语“物理量”与“非物理量”,增补了“计量”“编号”“概数”作为基本术语。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柳茹理工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穌鱄鱩、潭渣澡、林桃构。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上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出版物(文艺类出版物和重排古籍除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文,以及教育、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用法,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计量measuring 将数字用于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3.2.编号numbering 将数字用于为事物命名或排序,但不用于数学运算 3.3.概数approximate number

材料君收藏!公文写作中的数字你一定不能这样用!

材料君收藏!公文写作中的数字你一定不能这样用! 一、总的原则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特别是当所表示的数目比较精确时,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形,可以灵活变通,但应力求保持相对统一。 二、要求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一)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要写全数,不能简化、省略。例如:公元前18世纪;20世纪80年代;2015年12月31日;13时40分50秒;2016年。注意:公文中的成文日期须用阿拉伯数字。 (二)计数与计量和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20;-25;1/15;1.26;12%;2:4。 (三)代号、代码和序号。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均应用阿拉伯数字。例如:中国电信〔2010〕7号文件;37/38次特别快车;期刊号CNll一1000/D;邮发代号37—1;HP-5100型打印机。 (四)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例如: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第101页。 三、要求使用汉字的情况 (一)公文中作为定型的词、词组、惯例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词素须使用汉字。例如:一律;一方面;十滴水;四氧化三铁;第四季度。 (二)概数和约数 青年公务员,写好讲话稿的诀窍来了! 1.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并且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例如:三四天;五六米;七八十岁。 2.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例如:十几天;几十年;一百几十次。 (三)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也可以用汉字,但要注意照顾到上下文的统一。例如:一个人;四本书;八个百分点。 (四)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须使用汉字。例如:七七事变;五一国际劳动节;“三农”问题;十八大。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 T 15835-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5835-1990《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与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原标准在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中,明显倾向于使用阿拉伯数字。本标准不再强调这种倾向性。 ——在继承原标准中关于数字用法应遵循“得体原则”和“局部体例一致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措辞上的适当调整,以及更为具体的规定和示例,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操作规范。 ——将原标准的平级罗列式行文结构改为层级分类式行文结构。 ——删除了原标准的基本术语“物理量”与“非物理量”,增补了“计量”“编号”“概数”作为基本术语。 本标准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詹卫东、覃士娟、曾石铭。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上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用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出版物(文艺类出版物和重排古籍除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公文,以及教育、媒体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用法,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7408-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计量measuring 将数字用于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 3.2 编号numbering 将数字用于为事物命名或排序,但不用于数学运算 3.3 概数approximate number 用于模糊计量的数字。 4数字形式的选用

数字的规范用法

数字的规范用法 关于出版物上涉及的数字(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容积等量值和数字代码)用法,国家标准GB/T15835-1995中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新闻报刊中数字的使用要符合此标准。下面就结合例子来具体分析一下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和汉字数字)的规范用法。 一、使用阿拉伯数字时须注意的问题 1.文章中的数字,除部分表示结构层次的序数和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等必须使用汉字外,其余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新闻稿件中如遇特殊情形,或为了避免歧义,可以灵活变通,但全文体例应当统一。 2.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值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如,10.1%,22%~30%,1/3,1:500。 3.年份必须写全,不能简写。一些报刊上,类似“00年”“九五年”形式的年份简写经常出现,连新华社1998年3月16日通发的一份国家领导人简历中,也出现过“1941年至46年”“1988年至90年”等多处不规范的年份简写。 错误示例:早在08年前,此事便已提上议事日程,但提而不决,至今还是八字未见一撇。示例中“08年前”应为“2008年前”。否则,容易产生歧义,因为“08年前”也可理解为“8年前”。同理,1990年不能简作“九〇年”或“90年”。 4.5位以上且尾数连续为“0”的整数数值,在非科技出版物中,可以“亿”“万”作单位,但一般情况下,不得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为单位,更不能将“万、千、百、十”同时使用。如,234000000,也可写成2.34亿或23400万,但不得写作2亿3千4百万;3000万不得写作3千万。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为了便于定位读数或移行,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作单位。如,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5.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 6.用阿拉伯数字写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小数点是齐底线的黑圆点“.”。如,0.01不得写成.01或者0·01。 7.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波纹式连接号“~”,前后必须加单位或其他符号,如,20%~30%,20℃~25℃,2万~3万。20万亿~30万亿元,不可写作20~30万亿元,因为“万亿”作为一个整体,如果写作20~30万亿,表示的是十位数20到30万亿。数值后面可接写“之间”,但不宜接写“左右”或“以上”,如,24℃~35℃之间不可写成24℃~35℃左右或24℃~35℃以上。 8.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据警方调查证实,在去年1月到5月,该赌博网站就有6万多条注册付款记录,总金额达200多万元。 9.物理量(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如,100kg~150kg,12.5m2,非专业性科技书刊的计量单位可使用中文符号,如,900克。非物理量的量词前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50.5元,260人。 10.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计时的时、分、秒,都要使用阿拉伯数字。如,公元前260年,19世纪80年代,5时30分。现在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80后”,书面上一般不写作“八零后”或“八〇后”。 错误示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有声电影兴起,无声电影开始走下坡路。示例中“二十世纪”应改为“20世纪”,“二十年代”应改为“20年代”。 关于“年代”的用法,我们主张参考2009年版《辞海》中词条“年代”的第三条释义。 年代:(1)时代。(2)年数。(3)每个世纪中以十年为期的时段。起自0年,讫于9年。也有主张起自1年,讫于10年的。每个世纪的年代,从20年代(如1920-1929)到90

公文写作中常犯的数字使用错误

公文写作中常犯的数字使用错误 数字是公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用非常频繁。但由于写作人员大多对数据的敏感度不高,对数字不够认真,常出现一些小错误。结合写作经验,将几种出现频率较高的数字使用毛病简单归纳如下: 一是数据不准确。准确性是公文数据使用的首要要求,是决策的依据,一旦出错,影响较大。公文中数据不准确主要表现为:①数据来源不准确。采用过期老数据,有些同志,对数据更新把握不好,又懒得去找,便用相近时间的数据,以致出错。或是引用非正式文件数据,平时工作中常会用到一些非严格意义上的数据,一不小心,就会用到正式公文中,造成错误。我们有位同事在写一项工程专报时,引用工程投资估算值作为投资规模,但实际上该工程投资规模尚未确定,上报领导后,被批评。②对下级单位上报或其他外来的数据,未核实直接使用。外来数据,包括下级单位提供的数据,不一定全部准确,有些是为应付,随便填写,有些则为表功而蓄意夸大,使用数据的人如不进一步核实,极易出差错。我们建设的某项工程,施工单位上报完成90%并按此请款,经核实,实际工程才完成70%多一点,如轻易批付,必然超支付,造成资金流失。③计算错误。计算过程中不小心,造成失误。④未认真校对。在日期方面比较突出,常见4月写成

3月,5日写成10日笔误。再者,部分文件领导签发时间较长,待印发时,文件内时间已过期,但未跟进更改,造成错误等。 二是使用不规范。根据国务院2000年颁布的公文写作规范规定:“公文中的数字,除成文日期、部分结构层次序数和在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具有修辞色彩语句中作为词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外,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但实际公文写作中不规范书写还是不少,比较突出的有:①随意简写。如“2009年”简写成“09年”或“0九年”、“2001年~2009年”写成“2001一09年”。后者犯了3个错误:一是“2001年”中的“年”不能省;二是“~”不能以“-”代替,表示数值范围时,必须使用“~”,并且前后都加单位,如“36米~45米”;三是“2009年”不能写成“09年”。②概数、约数表述不当。如“工程投资约300万元左右”、“至少需要资金50万元以上”、“三、五天”、“20几人”等,前两项出现重复,第3项多加了“、”,第4项带“几”时必须使用汉字,如“二十几人”。 ③日期书写不规范。如公文成文日期写成“二零零九年二月二日”或“二00九年二月二日”等。按照有关规定,党政公文用阿拉伯数字。又如“腊月23日”应为“腊月二十三”,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和中国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星期几要求使用汉字等。 三是表述不科学。这一类问题,虽然没违反规定,也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如加以注意,对提高公文的简洁、准确、规范性有帮助。主要表现有:①非精确要求的较大数值直述,较难读

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方法

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方法 公文是党政机关行使管理职能、进行公务活动、办理具体事务的重要工具,权威郑重,严肃规范,而数字以其清新的视觉感、震撼的冲击性、强烈的说服力和简洁鲜明成为公文中经常使用和出现的一种文字,数字在公文中应当规范有效地使用。 一、数字概述 数字主要包括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其中,汉语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阿拉伯数字主要指“0、1、2、3、4、5、6、7、8、9”等。不论是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公文中的使用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用法。 二、公文中数字使用的常见瑕疵 在公文创制中,由于写作主体对数字使用的有关规定不熟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不强,审核程序不严格、不规范,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错用、滥用、误用、混用及表达不够精练等数字使用不规范情况层出不穷,如“2008年”写作“08年”,“七八天”写作“七、八天”,“腊月十五”写作“腊月15”,“一年4季”,“1,300,000,000人”等等,这些数字的不规范使用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和发文机关的形象。 三、汉语数字规范使用方法 (一)长期已来约定俗成的定型的词语、词组、成语、短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

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一概、九州、三翻四次、八仙过海、零点方案、二一添作五、见其一未见其二、不管三七二十一、九牛二虎之力、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 (二)星期、季度的表述及规范化简称、统称用语需使用汉字型数字,如:星期一、第二季度、二万五千里长征、十七届三中全会等。 (三)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的表述,应使用汉字型数字。如:万历十五年、丙寅年九月二十三日、腊月初八、正月十五、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等。同时,为了表达得更加明白清楚,可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括注。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四)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须使用汉字数字,且之间不能用符号隔开,如:“三四天”不能写成“三、四天”,“八九万套”不能写成“八、九万套”。 (五)含有月、日简称以表示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词组,应使用汉字数字。如果涉及到一月、十一月、十二月等因数字的重复性或连续性可能引发歧义的,要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用间隔号“·”隔开,并加引号。如:“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2月9月),若写作“一二八”事变、“一二九”事变,则可能理解为“12月8日”、“1月29日”,进而也就违背了历史事实。涉及其他月份的,不必使用间隔号,但是否使用引号,则视事件的知名度和社会的习惯性使用而定。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九一三”事件、“七七事变”等。 (六)用“多”“几”“余”“左右”“上下”“大约”等表示不精确数时,使用汉语数字。如:一百多次、九万左右、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规定 前言 本标准是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1987年1月1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在技监局标函[1993]390号复函中建议:“鉴于该规定涉及面很广,各种出版物发行国内外,数量和范围都很大。为了使全国各行业都按此规定执行,建议将该规定内容制定为国家标准。” 本标准借鉴了国内多家有影响的出版社和报社的成功经验,参考了英国、前苏联、日本、新加坡的有关资料,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首都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科技界专家的意见,特别是新华社、广播电影电视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单位的意见。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所以被广泛应用。本标准的宗旨在于: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两种数字的书写系统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的、比较明确的分工,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 本标准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即行废止。 本标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均、厉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 B/T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General rules for writing numerals in publication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在涉及数字(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容积等量值和数字代码)时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体例。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新闻报刊、普及性读物和专业性社会人文科学出版物。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出版物亦应使用本标准,并可制定专业性细则。 本标准不适用于文学书刊和重排古籍。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7408—94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 3100—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 8170—87 数值修约规则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物理量physical quantity 用于定量地描述物理现象的量,即科学技术领域里使用的表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的量。使用的单位应是法定计量

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

公文中数字的规范使用 一、数字概述 数字主要包括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其中,汉字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阿拉伯数字主要指“0、1、2、3、4、5、6、7、8、9”十个数字。不论是汉字数字,还是阿拉伯数字,在公文中的使用都具有严格的规定和统一的用法。 二、公文中数字使用的常见瑕疵 在公文创制中,由于写作主体对数字使用的有关规定不熟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不强,审核程序不严格、不规范,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错用、滥用、误用、混用及表达不够精练等数字使用不规范情况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普遍存在,如“2008年”写作“08年”,“七八天”写作“七、八天”,“腊月十五”写作“腊月15”,“一年4季”,“1,300,000,000人”等等,这些数字的不规范使用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和发文机关的形象,汉字使用规范化、标准化亟待重视和加强。 三、汉语数字的规范使用 (一)长期已来约定俗成的定型的词语、词组、成语、短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如:一概、九州、三翻四次、八仙过海、零点方案、二一添作五、见其一未见其二、不管三七二十一、九牛二虎之力、行百里者半九十,等等。 (二)星期、季度的表述及规范化简称、统称用语需使用汉字型数字,如:星期一,星期六、第二季度、第四季度,二万五千里长征、十六届四中全会、七届三中全会等。 (三)中国历史纪年、干支纪年、夏历月日、各民族非公历纪年的表述,应使用汉字型数字。如:万历十五年、丙寅年九月二十三日、戊子年四月十七日、腊月初八,正月十五,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等。同时,为了表达得更加明白清楚,可在它们的后边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括注。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四)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的,须使用汉字数字,且之间不能用符号隔开,如:“三四天”不能写成“三、四天”,“八九万套”不能写成“八、九万套”。 (五)含有月、日简称以表示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词组,应使用汉字数字。如果涉及到一月、十一月、十二月等因数字的重复性或连续性可能引发歧义的,要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用间隔号“?”隔开,并加引号。如:“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2月9月),若写作“一二八”事变、“一二九”事变,则可能理解为“12 月8日”、“1月29日”,进而也就违背了历史事实。涉及其他月份的,不必使用间隔号,但是否使用引号,则视事件的知名度和社会的习惯性使用而定。如“五四运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九一三”事件、“七七事变”等。

公文写作中常见错误

公文写作中常见错误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文字错误 1.法律法规和公文统用“其他”不用“其它”,相应用“他们” 不用“它们” 2.像的使用。根据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象不再 是像的简 化字,仍然各司其职。 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生命那 样;像浙江 --- 。 3.账与帐的使用。账用于货币和货物出入的记载 ,个人账户、挂 账、台账;帐专指布、纱、绸子等制成的遮蔽物。 4.法规和公文 解说明。 5.按照与遵照的用法:按照法律法规或文件等的规定或要求; 遵照上级或长辈的指示、教导等。 6.公布与发布的用法: 命令。相继制定和公布 于 的决定》。 7.制定与制订的用法: 规章制度,制订适用于方 案、规划、计划。 8.增长与增加的用法:增长一词后接百分比,增加一词后接具 体数量。地方财政收入由 1997 年的 1702 万元增加到 2002 年 的 5638 万元。增长幅度达 50% ,而不是增长速度达 50% 。 9.截止与截至的用法:截止到 2000 年或截至 2000 年,而不 是截止 2000 年。截止是不及物动词,后不跟宾语。 10 .议案和提案: 人大代表提出的是议案和建议, 政协委员提出 的是提案。 11.用词错误: 表示独一无二用“惟一”而不是“唯一” 用行政区域,不用行政辖区。 久禁不绝不是久禁不止。 富余劳动力不是富裕劳动力 社会各界不是社会各届,届表示次。 公文、出版物统一用“报道”不用“报导”。如:新闻报道;对 有关信息要慎重报道。 应有之义不是应有之意 凸显不是突显 磨炼不是磨练 明察暗访不是明查暗访 中“以上”和“以下”均含本数和本级,无须注 公布适用于行政法规, 发布适用于决定、 统计法》等法律法规。 市政府发布了 《关 制定适用于路线、方针、政策、法令、

文言文中数字的用法

一、零数表示法:用“有(又)”字,连接整数与零数。 1、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省去“分”与“之”: 2、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3、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4、脱逃者未及百一。(百分之一) 三、虚数表示法 虚数是指不实在的数字,一般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 1、用数词“一”表示“少”: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少卿书》)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倍数表示“多”。 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卷,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④将军百战,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四、概数表示法 概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约数。 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②择其一二扣之。(一两块石头) ③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伤仲永》 3、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示。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4、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有余”、“有奇yòujī”等表示。 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④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数字表示。这种情况较常见。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公文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

关于公文常用序号的几点说明(数字序号顺序) 一、序号 序号Sequence Number,有顺序的号码,如数字序号:1、2、3……,大写汉字也算数字序号,如:一、二、三……序号可以清晰的分清同一类事物,也可以用序号作文章的小标题。我们在写文章,特别是在写论文中经常会用一些数字序号,正确地运用序号,能使我们的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分明,便于读者阅读和引述;目前较多论文在序号的写法上存在着不少的误区,如:层次大小不分、中文数字与阿拉伯数字混用、前后序号形式不统一,等等。用得不好,让人看着别扭,甚至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可见序号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范与否同样很重要。在评选论文时,常常会为一些文章感到惋惜,内容、文字很精彩,可数字序号的运用不规范或者混乱,让人看着不舒服。正文层次标题序号要注意大小分级,为此,我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并参考一些资料,在此谈谈有关数字序号的用法,对序号规范写法作一详细说明: 二、序号的结构层次顺序 (一)数字序号的级别顺序为: 第一层为汉字数字加顿号,例如:“一、”“二、”“三、”; 第二层为括号中包含汉字数字,例如:“(一)”“(二)”“(三)”; 第三层为阿拉伯数字加下脚点,例如:“1. ”“2.”“3.”; 第四层为括号中包含阿拉伯数字,例如:“(1)”“(2)”“(3)”; 第五层为带圈的阿拉伯数字,例如:“①”“②”“③”或者“1)”“2)”“3)”; 第六层为大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第七层为小写英文字母,例如:“a.”“b.”“c.”或者“(a)”“(b)”“(c)”; …… 数字序号级别一览表: 理科类论文的各层次标题还可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不同层次的2个数字之间用下圆点(.)分隔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点号。如“1”,“1.2”,“1.2.1”等;各层次的标题序号均左顶格排写,最后一个序号之后空一个字距接排标题。如“5.3.2 测量的方法”,表示第五章第三节第二条的标题是“测量的方法”。 注意:同一层次各段内容是否列标题应一致,各层次的下一级序号标法应一致,若层次较少可不用若干加括号的序号。 (三)正文中图、表、公式、算式等的序号 正文中的图、表、公式、算式等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其标注形式应便于互相区别,如“图1、表2、式(5)”等;对长篇研究报告也可以分章(条)依序编码,如“图2.1、表4.2、式(3.3)”等,其前一个数字表示章(条)序号,后一个数字表示本章中图表、公式的序号。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GB/T 15835-1995)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 年12 月13 日颁布,1996 年6 月1 日起实施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出版物在涉及数字(表示时间、长度、质量、面积、容积等量值和数字代 码)时使用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体例。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新闻报刊、普及性读物和专业性社会人文科学出版物。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出版物亦应使用本标准,并可制定专业性细则。本标准不适用于文学书刊和重排古籍。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7408-94 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GB 3100-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 8170-87 数值修约规则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物理量 physical quantity

用于定量地描述物理现象的量,即科学技术领域里使用的表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的量。使用的单位应是法定计量单位。 非物理量 non-physical quantity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量,使用的是一般量词。如30 元、45 天、67 根等。 4 一般原则 4.1 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选择是唯一而确定的。 4.1.1 统计表中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百分比、分数、比例等,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 示例: 48 302 -125.03 34.05% 63%~68% 1/4 2/5 1:500 4.1.2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 字,必须使用汉字。 示例:一律一方面十滴水二倍体三叶虫星期五四氧化三铁一O五九(农药内吸磷) 八国联军二O九师二万五千里长征四书五经五四运动九三学社十月十七日同盟路易十六十月革命 "八五"计划五省一市五局三胜制二八年华二十挂零零点方案零岁教育白发三千丈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一书记第二轻工业局一机部三所第三季度第四方面军十三届四中全会 4.2 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是汉字数字,有的情形,如年月日、物理量、

科技期刊中数字一和1的用法

2012年10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Oc t.,2012第30卷第5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 Vol.30 No.5 科技期刊中数字 一 和 1 的用法 黄宁军,康 劲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 编辑部,北京100192) [摘 要]针对科技期刊长期存在的数字用法混乱的情况,结合国家标准,对数字 一 和 1 的用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广大编辑同仁的重视,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规范;运用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5-0175-01 阿拉伯数字笔画简单、结构科学、形象清晰、组数简短[1],所以被广泛应用。为了对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这2种数字的书写在使用上作比较科学的、比较明确的分工,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1995年国家出台了标准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2] (以下简称 规定 ),国家标准发布10多年来,对科技期刊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仍有不少科技期刊在数字的运用上很混乱。特别是数字 一 和 1 仍不能很恰当的运用。科技书刊数字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应遵循5个原则:1)科学性;2)简单性;3)系统性;4)习惯性;5)灵活性[3]。科技期刊中,数字 一 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数字 一 的使用同样遵循这5个原则。本文结合具体实例,重点分析数字 一 和 1 的使用。 一、用 一 情形 1.如果 一 可省略,则用 一 ,而不用 1 。如 每一个 、 每一行 写成 每个 每行 仍然得体;又如 喝一杯酒 ,吃 一碗面 ,可写成 喝杯酒 吃碗面 。这里的 一 就不能写成 1 。 2.星期几必须用汉字。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中指出,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使用汉字, 星期1 应为 星期一 ,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一 是语素。如 星期一实验结束 ,这里就不能写成 星期1 。 3.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时,一般用 一 。如 一汽车与一火车相撞 这一现象十分奇怪 其中k为一常数 。 4.当修饰动词作状语时,一般用 一 。如 培养液必需5天一换 。 5.后面接形容词 大 时,用 一 。如 一大发明 一大美女 第一大河 。 6.不作为数量词而是作为名词时用 一 。例如 这一事故相当严重 作一分析 这一奖项相当重要 , 高盛作为一家知名国际投行 。 7.当表示概数和泛指时,用 一 。如 我和他进行过一些讨论 一个人也没来 没赚一分钱 。这里的 一个 只是泛指而无计数或计量意义。常用的判定规则:若换用 一 以外的任何数字都不得体,则用 一 。在某些场合,当泛指时,笔者建议可以将 一 省略,如 每一个新产品都进行了检查 ,可写为 每个新产品都进行了检查 ,一是节省版面,二是不必纠结于是用 一 还是 1 。 8.当用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后面且表示数量时,不论是何种情况,都用 一 。这一点可推广到所有数字的写法,即都用汉字数字书写。如 每一组都有4, 6,8三个数字 分别在0.01/s,0.05/s,0.1/s,0.5/s四个变形速率下 。这里的 三个 四个 不可写为 3个 4个 。 9.一些约定成俗的科技常用词。如 一阶精度 三维图像 二值法 等,不能随意改成阿拉伯数字,不能写成 1阶 3维 2值法 。 10.表示农历的序数词初一,初二等,一律用汉字数字。 二、灵活使用 一 和 1 1.轻重音的区别。如 将多个同一层次的结点结合在一起,产生1个新结点成为这些结点的父结点 ,这句话中 同一层次 重音在 同 ,用 一 , 1个新结点 ,重音在 1 ,用 1 正确。如果 一 前面是 同 每 某 等,如 同一个 , 某一个 ,用 一 。文献[4]中有一段: 我们整整忙了一天 ,说成 我们整整忙了五天 ,合乎情理,因此 一天 可以写为 1天 。笔者认为不妥,这里的 忙了一天 ,重音不在 一 上,表示的重点不是真正的 1天 ,因此不应写成 1天 。虽然说写成 我们整整忙了五天 ,合乎情理,但这里的 忙了五天 ,重音放在了 五 上, 五天 写成 5天 正确。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这个判定规则: 若换用 一 以外的任何数字也合情合理,则可用 1 ,否则仍用 一 。 2.视上下文情况,以局部体例的统一为原则。如: 一加一等于二 ,如果要用阿拉伯数字,那就应写成 1 +1=2 ,不可写成 1加1等于2 。又如 前面的内容出现1次或多次 ,此处宜用 1 ,这里 1次 与 多次 并列,它们是同一类型,这里应当用 1 。又如 一个半月 ,不宜写成 1个半月 [5]。 3.序数词 第一 ,应视情况决定是使用 第一 ,还是 第1 。如 分为3个步骤。第1步 ,此处 第1步 就不宜写为 第一步 。如 堪称世界第一 ,此处 第一 就不宜写为 第1 。因为此处强调的不是精确的排名,只是强调处于前列。 4.当强调数量的概念时,宜用 1 而不用 一 。如 175 [收稿日期]2012-09-02 [作者简介]黄宁军(1964-),男,湖南长沙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高级工程师。

公文写作中标点、数字与序号的用法

公文写作中标点、数字与序号的用法 一、发文字号中年份应标全称,用六角括号〔〕括入,如〔2006〕,不能用方括号[ ]括入,如[2006]。 六角括号〔〕从插入菜单的特殊符号项的标点符号处选出键入。 二、表示“零”的数字,要区别汉字数字“○”与阿拉伯数字“0”,不可相混使用。如“二○○六年”不能写成“二00六年”,也不能写成大写英文字母“O”——“二O O六”年。 汉字数字“○”从插入菜单的特殊符号项的特殊符号处键入。 三、注意标题序码的格式: 第一级标题序码用:一、二、三、…… 不能写成:一. 二. 三. …… 第二级标题序码用:(一)(二)(三) 不能写成:(一)、(二)、(三)、 第三级标题序码用:1.2.3.…… 不能写成1、2、3、…… 键入标点“.”时要注意切换成全角。 第四级标题序码用:⑴⑵⑶…… 不能写成⑴、⑵、⑶、…… 也不能写成(1)(2)(3)…… 序码“⑴⑵⑶”从插入菜单的特殊符号项的数字序号处选出键入。 第五级标题序码用:①②③…… 不能写成①、②、③、…… 序码“①②③”从插入菜单的特殊符号项的数字序号处选出键入。 需要在Word中输入10以上的带圈的序号,而在插入符号中带圈的序号只有1至10,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两种通过简便途径插入11至20的带圈字符的方法。如果我们需要带圈的11,我们可以在“字符代码”栏中输入“246a”(如图1),

然后再按“Alt+x”组合键,之后带圈的11便出现在“字符代码”栏中(如图2),然后我们选择插入即可,因为用这种方式插入的带圈字符不会影响文章的行距或其它。 11 246a 12 246b 13 246c 14 246d 15 246e 16 246f 17 2470 18 2471 19 2472 20 24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