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盛酒器皿
- 格式:docx
- 大小:42.13 KB
- 文档页数:5
青铜时代——青铜酒器大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谷类酿成酒,始于殷。
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在此时盛行。
殷商时代的青铜酒器形制丰富多样、造型独具匠心、美轮美奂。
各式各样青铜酒器,不免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
而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深厚的积淀。
青铜时代酒器种类很多,有温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挹注器、承尊器等,今天就来给大家盘点一下青铜时代的典型酒器类型及酒器特征。
一、温酒器1、爵爵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盛放、斟倒和加热酒的容器,属贵族阶层使用,在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宴会时,贵族阶层就用这类酒具饮。
爵在商代和西周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中是非常常见的。
爵“爵”的定名始于宋人。
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酒器,通行至西周。
西周中期后即基本不见。
但《左传》记春秋事仍言及爵,如此书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
”2、角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
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最初当为普通斟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3、斝(jiǎ)斝(jiǎ)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三足,一鋬(pàn)(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斝(jiǎ)斝(jiǎ)是中国古代先民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
源于同形陶器。
4、鐎(jiāo)被现代学者通称为鐎(jiāo)的青铜器,其形制特征是:圆腹,扁体,小口,直颈,有盖,上腹部有流,曲喙,肩上有提梁,或以链索与盖相连,腹下作三或四蹄足。
皿天全方罍(léi)
皿天全方罍,商代晚期铸造,属酒器中的盛酒器一类,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被称为“方罍之王”。
该器于1922年被发现,器盖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器身流至国外。
2014年3月19日经多方沟通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达成协议,促成此青铜重器“身首合一、完罍归湘”。
皿天全方罍于6月12日完成交接, 6月21日回归中国长沙。
皿天全方罍原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
该器形体高大、富丽堂皇,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皿天全方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古代饮酒的器皿中国历代酒器的演进发展史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先人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轨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
早期的人在生活中长期利用猎兽后的角,用作取水饮水,同时也用作饮酒,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渐渐地改进了酒的载器。
考古家证明近代出土之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系属龙山文化晚期,而该时期与夏禹时代仪狄造酒传说的时期,极为相近,当可说明中国酒器,早在上古时代已与酒同时存在了。
酒之器皿随著酒的产生与发展及沿著我国历史递传,在文化、经济、生产力、艺术水准等不同的背景下,求新求变。
中国的酒器有其传统的独特风格与造形,酒器的发展过程正是研究中华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鉴证。
酒器是与酒文化有关的器具总称。
其中应包含了造酒酿酒之器、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冰酒之器、贮酒之器和饮用之器等。
本文所介绍之酒器则以狭义的盛酒、温酒与饮酒为范畴一、酒器种类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确具世界之冠,以下按其材质与用途分类来说。
(一)、以酒器材质区分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二)、以酒器用途区分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3饮酒之器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
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
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二、酒器发展史概述(一)、上古时代的酒器:最早人类系利用兽之空角来饮酒,继以用石器来盛饮,人类渐渐嫌石器粗拙笨重,为了要酿酒及饮酒的方便,遂创造了陶器器皿。
这可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陶罐、陶盆用以煮食或酿造酒,陶瓶装酿好的酒,陶碗是饮用的工具。
”,就是与
顶:3踩:0
[事件或⼈物打分排⾏榜]
对本⽂中的事件或⼈物打分:
-5-5
-4-4
-3-3
-2-2
-1-1
00
11
22
33
44
55
当前平均分:5 (2次打分)
[内容质量打分排⾏榜]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5-5
-4-4
-3-3
-2-2
-1-1
00
11
22
33
44
55
当前平均分:5 (3次打分)
[⼼情排⾏榜]
【已经有7⼈表态】
1票感动1票
开⼼
3票
⾼兴
2票
路过不懂疑问难过惊讶
[感动最多的] 巴蜀太阳神鸟凤凰商业⼴场雕塑⼤图[开⼼最多的] 巴蜀太阳神鸟凤凰商业⼴场雕塑⼤图[⾼兴最多的] 巴蜀太阳神鸟凤凰商业⼴场雕塑⼤图[路过最多的] 巴蜀太阳神鸟凤凰商业⼴场雕塑⼤图[不懂最多的] 巴蜀太阳神鸟凤凰商业⼴场雕塑⼤图[疑问最多的] 四川成都欧式砂岩⼈物雕塑设计制作-⼤图雕[难过最多的] 体博会特步展场布景-四川成都会展布景展场[惊讶最多的] 巴蜀太阳神鸟凤凰商业⼴场雕塑⼤图
上⼀篇下⼀篇
查看全部回复【已有0位⽹友发表了看法】。
中国古代饮食器具中国古代的饮食器具主要有食器、酒器和炊具三类。
其中食器包括簋、簠、豆、皿、盆盂、案、匕、俎、箸。
酒器包括尊、彝、卣(you)、累、缶(fou)、爵、觥、杯。
炊具包括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食器食器主要有,簋、簠、豆、皿、盆盂、案、匕、俎、箸等。
其中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炊具炊具主要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其中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
可在鼎腹下面烧烤。
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
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
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
酒器酒器主要有尊、彝、卣(you)、累、缶(fou)、爵、觥、杯等。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
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 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
《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
”《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
”(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4、尊:古代酒器(同樽)。
《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
”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5、樽:酒杯。
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
”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
”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
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
《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 (黄 :gou长寿。
指老人。
”《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
《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
”《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
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 者,浮以为大白。
”( :jiao把杯中酒喝干。
浮:罚)13、角(jue):酒器。
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
《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zhi):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
《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古代饮酒的器皿古代饮酒的器皿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居住时代。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发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器皿来盛放和享用酒类饮品。
这些器皿的形状、材质和饮用方式都与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密切相关。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常见的饮酒器皿。
1.角觥(jiǎo gōng):角觥是古代中国饮酒的器皿之一,它来源于白鹿角制成。
角觥独特的造型,具有一端尖锐而另一端开口,可以倒酒。
角觥的主人通常会以它来款待宾客,并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觥的大小也可以反映人们的身份和地位,它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象征意义。
2.玉杯(yù bēi):玉杯是中国古代贵族和皇室常用的饮酒器皿。
玉杯通常由上等的玉石制成,外观光滑、纹理精美。
玉杯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与祥瑞、吉祥的象征物有关,同时玉杯也被视为一种奢华的象征。
在古代,举行重要场合的宴会时,玉杯常常被用来盛放美酒,以示隆重。
3.金银杯(jīn yín bēi):金银杯在古代中国是富有和权力的象征。
这些杯子通常由黄金或白银制成,外观华丽、光彩照人。
金杯和银杯多用于贵族、王室和富商举办的盛宴上。
拥有金银杯的人可以向来宾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同时也凸显了他们的崇高身份。
4.青铜爵(qīng tóng jué):青铜爵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酒器,它源于青铜器的发展。
青铜爵一般造型独特,容积较大,用于举行宴会时供宾客饮用。
青铜爵通常由青铜制成,上面雕刻着各种图案和纹饰,展示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美学观念。
爵的形状通常是高大的杯身,杯口和杯底都扩大,方便盛酒和稳固放置。
5.瓷杯(cí bēi):瓷杯是中国古代及现代常见的饮酒器皿之一。
瓷器的制作技术首次出现在中国,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地。
瓷杯外观光滑、质地坚硬,透明度高。
瓷杯的种类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风格和用途来选择。
瓷杯的使用广泛,既可以在宴会上使用,也可以在家庭聚会和日常生活中使用。
以上介绍了古代中国常见的饮酒器皿。
中国古代酒器作者:长春好吃客我国历来是好酒的国度。
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故事。
当然,这里边有佳话,也有丑事。
酒最初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的稀罕之物,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过渡为天子、诸侯、士大夫等贵族阶级宴饮享受的特权,再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现代。
在阅读各种古籍资料的时候,常常被那些五花八门的酒器名称、奇形怪状的形制,弄得眼花缭乱。
为此,我搜集查阅了一些资料,编辑整理出这篇文章。
其中所有图片都来自于百度网;文字部分以《汉语大字典》的释义为主。
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些远古时代的特殊物件、阅读古籍有所帮助。
本文涉及的酒器,计有三十种。
尚有部分名目,因其罕见生僻,无需列出。
(1)尊(zū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
敞口,高颈,圈足。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说文》:“尊,酒器也。
《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
”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
彝则为共名而非专名。
”《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ī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ú):器名。
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
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圆足。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
”郑玄注:“壶,酒器也。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
”何休注:“壶,礼器。
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
有爵饰。
”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à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
古代酒器种类丰富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和地区的饮酒习惯和审美观念。
以下是一些古代酒器的种类:
1.觥(gōng):觥是古代中国酒器的一种,通常由玉、陶瓷、青铜等材料制成,形状像一个高脚杯,底部有一只小口,用于装酒。
觥在古代宴会和祭祀仪式中广泛使用。
2.觞(shāng):觞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酒器,与觥类似,但形状略有不同,通常呈长颈瓶状。
觞多用青铜或陶瓷制成,也在宴会和祭祀中使用。
3.瓮(wèng):瓮是一种古代中国的大型酒器,类似于陶罐,用于存放大量的酒。
瓮可以用来盛装酒水,并随时供人饮用。
4.尊(zūn):尊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一种,用于盛放酒水或祭祀用的液体。
尊的形状多样,有些类似于酒壶,有些类似于酒杯。
5.壶(hú):壶是一种常见的古代酒器,用来盛放酒。
壶的形状和大小各异,有些如同小瓶,有些则像大水壶。
6.鬲(gé):鬲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一种,外形像一个大锅,通常用于烹饪、盛装食物和饮酒。
7.罍(léi):罍是古代中国青铜器的一种,形状像一个长颈瓶,有时被用作酒器,供人饮用。
8.醴(lǐ):醴是古代中国用来祭祀神灵的一种酒,也是一种古代的酒器名称。
醴的制作和用途与宗教仪式有关。
这些只是古代酒器中的一部分种类,不同的文化和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独特的酒器。
这些古代酒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活习惯,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青铜容器的名称和用途中国的青铜器出现于史前,繁盛于夏商周时期。
不仅器物类型繁多,而且造型庄重华丽,纹饰精湛优美,为世界所罕见,而且铭文内容丰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研究文字发展演变的珍贵资料。
从用途上来说,青铜器分为容器、兵器、乐器、车马器等几个大类。
本文主要简介主要青铜容器的种类和名称。
青铜容器,是夏商周时期最主要的器类之一,包括炊器、食器、酒器、盥洗器等。
大部分青铜容器皆为礼器。
1、炊器:又为烹饪器,是古人煮鱼、肉、稻谷熟食之器。
鼎:古代的烹饪之器,和现在家里的锅差不多,用来煮或盛放鱼、羊、豕肉。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
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所谓国灭则鼎迁,后世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鬲(li,音历):形状和鼎相似,侈口、三空足。
一般煮饭用,足中空便于炊煮加热。
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有圆体三足和方体四足两类。
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eng,音赠),放置食物;下部为鬲,盛水。
如甑与鬲铸为一体称为合体甗,其中部有一铜片,叫做箄(bi,音比)。
上有能够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匕:相当于现在的汤匙、调羹,是古代挹取食物的器具。
从体上分为尖形体匕和椭圆体匕,从柄上分为曲柄匕和直柄匕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食器:是古人盛食物的器皿,食器通常有盖,里面的食物不易散落。
中国古代盛酒器皿中国古代酒器作者:长春好吃客我国历来是好酒的国度。
千百年来,留下了无数关于酒的故事。
当然,这里边有佳话,也有丑事。
酒最初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和先祖的稀罕之物,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渐过渡为天子、诸侯、士大夫等贵族阶级宴饮享受的特权,再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直至现代。
在阅读各种古籍资料的时候,常常被那些五花八门的酒器名称、奇形怪状的形制,弄得眼花缭乱。
为此,我搜集查阅了一些资料,编辑整理出这篇文章。
其中所有图片都来自于百度网;文字部分以《汉语大字典》的释义为主。
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些远古时代的特殊物件、阅读古籍有所帮助。
本文涉及的酒器,计有三十种。
尚有部分名目,因其罕见生僻,无需列出。
(1)尊(zūn):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之礼,后泛指盛酒器皿。
敞口,高颈,圈足。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说文》:“尊,酒器也。
《周礼》六尊: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
”段玉裁注:“凡酌酒者必资于尊,故引申以为尊卑字……”王国维《说》:“尊彝皆礼器之总名也……然尊有大共名之尊(礼器全部),有小共名之尊(壶卣罍等总称),又有专名之尊(盛酒器之侈口者)。
彝则为共名而非专名。
”《诗·鲁颂·閟宫》:“白牡骍(xīng,赤色马)刚,牺尊将将。
”(2)壶(hú):器名。
古代用以盛酒浆或粮食,后也用于盛其他液体,如酒壶、茶壶、油壶、喷壶;也指某些盛固体的容器,如冰壶、鼻烟壶。
用作酒器,多为长颈、大腹、圆足。
《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鼎簋十有二,牲三十有六,皆陈。
”郑玄注:“壶,酒器也。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国子执壶浆。
”何休注:“壶,礼器。
腹方圆口曰壶,反之曰方壶。
有爵饰。
”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
(3)爵(jué):古代酒器,青铜制,有流、鋬(pàn)、两柱、三足,用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初。
《说文》:“爵,礼器也。
象爵之形,中有鬯(chàng,黑黍)酒,又持之也,所以饮。
”段玉裁注:“古说今说皆云爵一升。
《韩诗》说爵、觚、觯(zhì)、角、散,总名曰爵。
”《礼记·礼器》:“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
”郑玄注:“凡觞,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4)觚(gū):青铜制。
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陶制的多为随葬器物。
《说文·角部》:“觚,乡饮酒之爵也。
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
”(5)觯(zhì):用陶、木、兽角或青铜等质料制成。
形状最多,通行者多为圆腹侈口,圈足有盖。
容三升,一说容四升。
盛行于殷代及周初。
《说文·角部》:“觯,乡饮酒角也。
觯受四升。
”(6)角(jué):青铜制,容四升,形似爵而无柱与流,两尾对称,有盖。
用以温酒和盛酒,出现于商代和西周初期。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角部》:“疑古酒器之始,以角为之,故觚、觯、觞、觥等字多从角。
”角由盛酒器发展为饮酒器。
早期的角,细腰、平底、圆足有圆孔,宽把手。
角的口部呈前后两只尖角形,前角略高,后角稍低,下有一个带附饰的筒形流,宜酌而不宜吸饮。
其整体形状与爵相似,但无柱,也无便于吸饮的流。
角用于盛酒、温酒和饮酒,同时它又是一种量器。
(7)散(sǎn):容量为五升,除以漆涂面外,不用别物装饰。
《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凡山川四方用蜃,凡裸事用概,凡副事用散。
”郑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也……概尊以朱带者,无饰曰散。
”(8)觥(gōng):即觵。
酒器。
《说文》:“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
从角,黄声。
”王国维《说觥》:“是于饮器中为最大……”。
古代酒器。
初用兽角,后亦多用铜、玉、木、陶等制作。
青铜制品器腹椭圆,有流及鋬,底有圈足。
有兽头形器盖,也有整器作兽形的,并附有小勺。
容五升,一说容七升。
盛行于商代及西周初期。
后世用指酒器。
常被用作罚酒。
如《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9)杯(bēi):桮的简化字。
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10)卮(zhī):巵的简化字,一种圆筒状的有把手和三个小脚的饮酒器。
《玉篇·巵部》:“巵,酒浆器也,受四升。
”《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巵酒。
”《史记·项羽本纪》:“卮酒安足辞”。
(11)彝(yí):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皆盛酒尊,彝其总名”(郭璞语)。
杜预注《左传》:“彝,常也。
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
”其形状长方有盖,器身有觚陵。
(12)卣(yǒu):古代专门用以盛放祭祀用香酒“秬鬯”(jùchàng)的青铜酒器。
器形一般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有的上下一样大,像个直筒。
卣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chīxiāo)形甚至虎吃人形的。
主要盛行于殷商和西周。
在大祭典礼结束后,用卣把酒洒在地上,以享鬼神用的。
(13)罍(léi):盛酒器。
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形制有两种:一种方形有盖,有两耳;一种圆腹,两耳,器身下部有个鼻,类似大坛子。
邢昺注《尔雅·释器》云:“罍者,尊之大者也。
”(14)瓿(bù,旧读pǒu):小瓮,圆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
(15)缶(fǒu):盛酒浆的瓦器。
也有铜制的。
圆身,大腹,有盖,腹部有四个环,可用于结绳提取。
《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
”王筠句读:“凡器皿字,惟缶壶有盖,皆盛酒者也。
”缶原作汲水之用,后也常用来盛酒。
(16)豆(dîu):一种形似高足盘的盛器,有盖,也有无盖的,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豆本是一种盛肉盛菜的重要器皿,但也有用于盛酒的。
(17)斗(dǒu):古代酒器。
《说文》:“斗,十升也。
象形,有柄。
”《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耉(gǒu,高龄)。
”毛传:“大斗,长三尺也。
”陆德明释文:“三尺,大斗之柄也。
”有的人认为斗与豆通,也是一种盛酒器,不过它是一种容量比较大的酒器。
(18)斝(jiǎ):古代酒器。
圆口,有流、柱、鋬(pàn,把手)与三足,供盛酒与温酒用。
后借指酒杯。
《说文·斗部》:“斝,玉爵也。
夏曰醆(zhǎn),殷曰斝,周曰爵。
”古书中也称为“散”,其形状像爵,但比爵大,有把手,圆口双柱,平底之下有三个尖足;也有侈口、下腹扁圆,三足中空,或呈棱形或呈圆柱形的;还有四尖足、带盖、呈方形而圆其四角的。
斝可温酒和饮酒,类似现在的大酒杯。
(19)盉(hé):是用水调酒的器具。
青铜制,圆口,深腹,三足,有长流、鋬和盖。
盛行于殷代和西周初期。
当时举行大典礼时,喝酒必须卒爵,不能喝酒的人,就喝掺了白水的酒,叫做“玄酒”。
盉的形状一般是大腹、敛口,前面有长流,后面有把手,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春秋战国时期的盉呈圈足式,很像后来的茶壶。
(20)觞(shāng):原指盛满酒的酒杯,后泛指酒器。
《说文·角部》:“觞,觯实曰觞,虚曰觯。
”段玉裁注:“《韩诗》说爵、觚、觯、角、散五者总名曰爵,其实曰觞。
”后来,觞的意思引申为向人敬酒或自饮。
(21)觛(dàn):圆形小酒器。
古代礼器的一种。
《说文·角部》:“觛,小觯也。
”又为古代常用器。
《说文·巵部》:“巵,圜(yuán,环形)器也。
一名觛。
”段玉裁注:“觛,巵也……爵觯,礼器也;敦牟巵匜(yí),常用器也。
(22)舟(zhōu):三种释义。
一是古代祭器。
《正字通·舟部》:“舟,古彝器有舟,设而陈之,为礼神之器,以酌以裸,皆挹(yì,舀出液体)诸器中而注之。
舟与彝二器相湏(mǐn,同潣,水流貌),犹尊之于壶、瓶之与罍。
”看来,舟与彝、尊与壶、瓶与罍是配套使用的。
一说为祭器的托盘。
《周礼·春官·司尊彝》:“裸用鸡彝鸟彝,皆有舟。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舟,尊下台,若今时承盘。
”二是酒器。
苏轼诗:“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三是指一种像洗而有耳的古器物。
明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七:“古器之名,则有钟、鼎、尊、罍、彝、舟……之属。
”原注有:“类洗而有耳。
”(洗,古代盥洗器皿,形似浅盆,多青铜制,或有陶制)(23)钟(zhōng):锺的简化。
盛酒器。
现也称盅,不过现代的盅一般很小,远比不上古代。
《说文·金部》:“锺,酒器也。
”《正字通·金部》:“锺,壶属。
汉大官铜锺,即壶也。
俗谓酒巵。
”另,锺为容量单位,称量粮食;作乐器名。
(24)钫(fāng):方形壶,断面方形,制有盖和纽、环,为青铜或陶制品。
始于先秦而盛于西汉,又称为。
《说文·金部》:“钫,方鐘也。
”朱骏声通训定声:“鐘当为锺,酒器之方者。
”《广雅·释器》:“谓之钫。
”亦指锅类炊器。
(25)钘(xíng):酒器,似钟而颈长。
《说文·金部》:“钘,似钟而颈长。
”段玉裁注:“锺者,酒器……用此知古酒锺有腹有颈,盖大其下小其上也。
”另为盛羹器。
同“鋞”,则为温器(为食物保温之物)。
唐颜师古:“鋞,温器,圆而直上也。
鋞,字或作钘。
”(26)匜(yí):盛水、盛酒器。
形如瓢,有流和鋬。
《说文·匚(fāng)部》:“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
”《仪礼·公食大夫礼》:“小臣具盘匜,在东堂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怀嬴)奉匜沃盥。
”宋佚名词《西江月》:“酒满蚁浮金匜,烛残泪滴铜荷。
”(27)罂(yīng):瓶一类的容器,比缶大,腹大口小。
《说文·缶部》:“罂,缶也。
”段玉裁注:“罂,缶器之大者。
”《广雅·释器》:“罂,瓶也。
”《论衡·谴告》:“酿酒于罂,烹肉于鼎,皆欲其气味调得也。
”由此观之,罂当为酿酒器。
(28)罏(lú):盛酒的小口瓦器。
(29)区(ōu):有资料认为区是商代的酒器,不可考。
实应为容器(容量单位)。
《集韵·侯韵》:“区,量名。
四豆为区。
”《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
”杜预注:“四豆为区。
区,斗六升。
”可见,至少在春秋以后,区已经成为量器。
类似的还有皿,为盛饭的器具;斛(hú),量器,主要盛米,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之后五斗为一斛;瓮,盛物陶器,腹部较大。
《礼记·檀弓》:“醯醢百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