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动画国外发展的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动画行业发展史动画行业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古代埃及的墙画、古代中国的绢画以及印度教的壁画,都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动画形式。
然而,真正的动画行业的发展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美。
1892年,法国发明家爱德华·默里(Émile Reynaud)发明了“动画普拉诺照明剧院”,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可以在屏幕上播放动画片的装置。
默里创建了一系列以彩色卡片制作的动画片,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这标志着动画行业的起步。
随后的几十年里,动画技术不断进步。
1914年,美国的温斯特·麦科姆斯(Winsor McCay)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不可思议的旅程》,展示了他的绘画技巧和硕大的想象力。
1928年,迪士尼公司推出了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动画片《奇幻曲》,并在之后连续推出了一系列经典动画片,从而使动画电影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20世纪中叶,随着电视和电影工业的崛起,动画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1960年代,日本的动画公司开始涌现,创作了一批经典的动画片,例如《铁臂阿童木》和《大白鲨》等。
这些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动画行业的发展。
此外,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也开始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动画制作公司,促成了动画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繁荣。
到了21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动画逐渐成为动画行业的主流。
3D动画技术的应用大大丰富了动画电影的制作手段。
2001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幸运的查克》成为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动画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今,动画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从好莱坞的大制作到独立制片,从电影到电视剧,动画作品多种多样。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达,许多动画片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动画行业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总的来说,动画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动画行业起步于19世纪末的欧美。
经过多年的发展,动画技术不断进步,从平面动画到彩色动画再到计算机生成的3D动画,动画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三维动画的发展历史早在1831年,法国人约瑟夫·安东尼·普拉特奥(Joseph Antoine Plateau)在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上按照顺序画了一些图片。
当圆盘在机器的带动下旋转时,圆盘上的图片似乎动了起来,可称得上最原始的动画。
1906年,美国人户斯泰瓦德(J·StCWard)制作了一部名叫"滑稽面孔的幽默形象(Houmoious Phases of aFunny Face)"的短片,这部短片非常接近现代动画概念。
1908年,法国人Endle Cohl首创用负片制作动画影片。
所谓负片,是影像色彩与实际色彩恰好相反的胶片,如同今天的普通胶卷底片。
采用负片制作动画,从概念上解决了影片载体的问题,为今后动画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9年,美国人Winsor McCay用一万张图片表现一段动画故事,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认的第一部真正的动画短片。
1915年,美国人Eerl Hurd创造了新的动画制作工艺。
他先在赛珞璐片上画动画片,然后再把赛珞璐片上的图片拍摄成动画影片,这种动画片的制作工艺一直沿用至今。
1928年开始,世人皆知的华特·迪斯尼(Walt Disne))逐渐把动画影片的制作推向颠峰。
他在完善了动画体系和制作工艺的同时,把动画片的制作与商业价值联系了起来,被人们誉为商业动画影片之父。
华特·迪斯尼带领着他的一班人马为世人创造出无以伦比的大量动画精品。
例如,米老鼠和唐老鸭、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等。
直到今天,华特·迪斯尼创办的迪斯尼公司还在为全世界的人们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动画片。
动画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最初的动画雏形到现在的大型豪华动画片,其本质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动画制作手段却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
今天,"电脑动画"、"电脑动画特技效果"不绝于耳,可见电脑对动画制作领域的强烈震撼。
3D动漫历史电脑动画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想像力和艺术才能的新天地。
目前, 电脑动画已经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技、商业广告、游戏、计算机辅助教育等领域。
美国是最早发展电脑动画的地方,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利用电脑模拟人物活动。
1982年,迪斯尼(Disney)推出第一套电脑动画的电影—Tron(中文片译《电脑争霸》)。
传统的动画是由画师先在画纸上手绘真人的动作,然后再复制于卡通人物之上。
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电脑技术发展迅速的纽约技术学院的电脑绘图实验室导师丽蓓卡亚·伦女士将录像带上的舞蹈员影家投射在电脑显示器上,然后利用电脑绘图记录影像的动作,然后描摹轮廓。
1982年左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技术学院同时利用光学追踪技术记录人体动作:演员身体的各部份都被安上发光物体,在指定的拍摄范围内移动,同时有数部摄影机拍摄其动作,然后经电脑系统分析光点的运动,再产生立体的活动影像。
世界电影史上花费最大、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电脑动画的大量应用。
世界著名的数字工作室Digital Domain公司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300多台SGI超级工作站,并派出50多个特技师一天24小时轮流地制作《泰坦尼克号》中的电脑特技。
1983年,麻省理工的Ginsberg和Maxwell发展了一套系统(Graphica Marionette),利用计算机语言控制卡通的动作。
但受到当时计算机硬件速度的限制,一个简单的电脑动画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硬件及动画软件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及商业机构加入到电脑动画领域,电脑动画的制作水平也随之日新月异。
动画日益形成一个重要的产业,在美国、日本、英国和荷兰这些动画片的制作强国,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动画产业更是国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技术的真相我国的52集动画连续剧《西游记》绘制了100万张原画、近2万张背景,共耗纸30吨、耗时整整5年。
3D的发展史当物理学家们第一次阐明我们所生活的空间是“三维空间”的时候,一名叫做D.B的外国人在1844年用立体镜拍下了世界上最早的3D照片,之后,许多电影人在胶片上还原着我们所能触摸到的真实世界。
1915年,全球首部3D电话《爱的力量》(The Power of Love)开始摄录并制作,并于1922年正式公映。
1935年,首部彩色3D电影面世。
20世纪50年代是3D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开始出现不少3D电影作品,迪士尼、环球国际、哥伦比亚等知名片商在内都开始投资3D电影。
不过由于当时很多影院不具备3D投放条件,出于盈利目的,片商还是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2D电影的制作上来。
80年代中期,IMAX开始制作首部3D纪实片。
1086年迪士尼主题公园和环球影城上映了由迈克尔*杰克逊出演的3D影片。
2008年,日本有线BS11频道开始播送3D节目。
2009年12月,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耗资5亿美元的电影巨作《阿凡达》同时以2D、2D IMAX、3D\、3D IMAX 等多种版本在全球公映,掀起了全球3D 热潮。
2010年6月,南非世界杯成为史上首次进行3D转播的世界杯比赛。
2012年,伦敦奥运会3D成为正式转播手段即使是处于自然灾害的中国,也在1962年摄制了中国首部3D电影《魔术师的奇遇》,直到2008年,3D电影《地心历险记》以每块银幕80万元的票房刺激了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国开始大规模进入到3D时代,从静止的照片到动态的电影,再到进入家庭的电视。
而就在1995年,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与正在给他的电影《泰坦尼克》打造泰坦尼克号邮轮大堂置景的史提夫*盖伊,谈起了他计划拍摄一部3D电影的时候,一切有了一个新的开始,这部电影名叫《阿凡达》。
而此时的史提夫*盖伊,已经率领他的团队为我们摘掉眼镜同样观看到3D效果而开始了探索。
这个团队的名字叫做“美国航天科技股份集团”。
现实世界是真正的三维立体世界,而现有的显示设备绝大多数都只显示二维信息,并不能给人以深度感觉。
3D动画国外发展的历史3D动画是计算机技术逐渐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迷人的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层次结合,具有比传统动画更强的感染力。
1)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计算机非常笨重,一台大型机工作数月方能生成几秒钟的计算机图像.当时,计算机成像主要是以矢量处理为基础,涉及到大量代码。
当时,尽管计算机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制作特技效果,但却没有广泛用于制作活动画面。
直到1976年.人们才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来复制演员彼得·方达(Peter Fonda)的头部。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77年也曾为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进行过计算机动画制作方面的尝试,不过最后并没有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不是最早发展电脑动画的国家,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动画电影是1975年出品的法国电影La Faim,而不是美国电影。
然而时至今日,电脑动画领域几乎已被美国一统天下。
2)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1982年迪士尼(Disney)公司推出其第一套电脑动画的电影,就是Tron(中文片译《电脑争霸》).1982年至1983年间,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技术人员同时利用光学追踪(OpticalTracking)技术记录人体动作:演员将发光物体穿在身上,在指定的拍摄范围内移动,同时有数部摄影机拍摄其动作,然后经电脑系统分析光点的运动再产生立体活动影像.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发了一套利用电脑语言控制卡通动作的系统。
但当时电脑速度慢,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个简单的电脑动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电脑硬件及动画软件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PC的主频按照摩尔定律翻滚着,动画软件的种类和版本多得令人无所适从。
同时有很多大学及商业机构不断研究及开发电脑动画,因此电脑动画制作也随之飞速进步。
今天我们只要打开电视机,就会看到很多加入电脑动画的广告或节目。
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动画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就使用了一种称为步进动画的技术,通过对连续的图片进行逐帧演示,从而创造出动态效果。
然而,直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动画才真正开始迅速发展。
在1892年,法国画家爱德华·穆布里奥特发明了白板动画技术,他将连续的绘画图片放置在白板上,并通过摄影机进行拍摄。
这项技术为后来的动画制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的动画开始引入背景和场景设计,为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更多的可视化元素。
1914年,美国动画师温斯顿·麦凯首次将动画与音乐相结合,创造了卡通音乐,这一创新标志着音效在动画中的出现。
1928年,迪士尼工作室的创建者沃尔特·迪士尼在纽约成功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片《奇幻乐园》。
这标志着动画工业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声音的引入,使动画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20世纪40年代,技术的进一步进步使得动画的绘制和制作过程更加高效和精确。
出现了更多的动画绘制工具和设备,例如转盘摄影机和多维度相机,在动画影片中产生了更加流畅的运动效果。
1962年,美国电视台首次播放了彩色动画剧集《花花公子和巴噶鸟》,标志着彩色动画的时代正式到来。
通过彩色技术的运用,动画影片变得更加生动、多样化和吸引人。
在20世纪末,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计算机动画成为可能。
首次出现的三维计算机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于1995年上映,引起了轰动,标志着计算机动画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突破。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今的动画制作已经实现了从手绘到计算机动画的巨大转变。
现代动画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电影制作,还在游戏、电视剧和广告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动画技术也在不断演进,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
1.动画的概念动画的概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动画片,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是集合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
最早发源于19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兴盛于美国,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动画是一门年青的艺术,它是唯一有确定诞生日期的一门艺术,1892年10月28日埃米尔·雷诺首次在巴黎著名的葛莱凡蜡像馆向观众放映光学影戏,标志着动画的正式诞生,同时埃米尔·雷诺也被誉为“动画之父”。
动画艺术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产业体系,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2.动画的特征动画是一种动态的视觉艺术。
它包纳了造型,声音,摄影与电脑图形技术等的创作,而结为一体的视听语言艺术。
由于创作方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其他艺术创作形态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一.综合性;二. 假定性;三.幽默性;四.极简与夸张性。
综合性表现了动画在创作的过程中涉及的学科包含性较大,不仅仅涉及了文学、戏剧、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等的艺术元素,同时涉及到摄影,电脑图形技术等的科学技术手段。
一部现代的动画作品的创造不仅仅体现了文学的内涵,也表现了极多技术手法的创新,正是动漫作品表现形势的多样性,才构成了动画这一综合艺术。
动漫作品比电影电视拍摄现实的再现性更假定化,作品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完全的假定设计。
假定的剧情,假定的角色,假定的时空,假定的声音和假定的摄影机运动等。
动画片相较于其他艺术作品,其幽默性更为丰富,表现手段更加夸张,其实,在动画诞生之初的《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中就展现了幽默,幽默在初期便与动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幽默在动画创作中能成为赢家,是从迪斯尼人手下开始的。
最典型的是早期的电视系列片,如《猫和老鼠》,《米奇》等中找到幽默的根源。
最后动画作品特征是极简和夸张的,这也是因为其特殊的表现形势造成的,因为动画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即是以文化内容来突出表现形势,其的造型和动作是极简与夸张的,一方面取决于制作因素的特性,另一方面它们营造的终极是幽默,但动画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幽默必将给观众带来愉悦的需求与期待。
3D电影发展简史3D 电影发展简史1839年,英国科学家查理·惠斯顿爵士根据“人类两只眼睛的成像是不同的”发明了一种立体眼镜,让人们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样图像时产生不同效果,这就是今天3D眼镜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电影是《爱情的力量》,遗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经遗失了。
早期的3D电影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主,片中常以指向观众的枪、扔向观众的物体为噱头。
1951年,环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谭》,该片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一部有续集的3D电影。
新版《黑湖妖谭》计划在2011年上映。
1952年,讲述非洲探险的《非洲历险记》被认定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长片。
该片的口号是“狮子在你腿上,爱人在你怀里”。
尽管《生活》杂志在当时称该片“廉价、荒谬”,但观众们仍然热情地挤进电影院去体验片中的“自然视角”。
1953年,《恐怖蜡像馆》等一批3D恐怖片应运而生,3D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了黄金时期。
1954年,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们,绝大多数都对3D电影低眼相看,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玩魔术而已,根本不是艺术。
然而,希区柯克不这么想,他在1954年拍摄了3D 版的《电话谋杀案》,成为了当时3D片中为数不多的精品。
1962年,我国的天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国内第一部3D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桑弧导演,陈强主演。
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欢欢笑笑》《快乐的动物园》《靓女阿萍》《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摄了短片《魔法之旅》,虽然这部短片只有16分钟,但通过CGI 与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当时令人惊讶的3D效果。
1982年,《13号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电影慢慢复苏。
1983年,3D版的《大白鲨第三集》轰动一时,放映首周就赚得1300万美元的票房。
但因为电影本身水准低下,3D效果也无过人之处,很快就让观众失去了兴趣。
1985年,《魔晶战士》成为世界首部3D 动画长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长片《极地特快》诞生。
国内外动画发展史归纳总结近百年来,动画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国内外动画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动画文化。
本文将对国内外动画发展史进行归纳总结,以展示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和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与探索时期20世纪初,动画电影的发展刚刚起步,国内外艺术家们开始探索将静态的绘画形象转化为动态的图像。
美国动画大师沃尔特·迪斯尼创立了迪斯尼工作室,推出了第一部有声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为动画电影开创了新的篇章。
同时,日本动画师宫崎骏也在国内推出了一系列经典动画作品,如《大神猫》、《龙猫》等。
第二阶段: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经过实验与探索,动画电影开始发展壮大。
国际电影制片公司(DreamWorks Animation)在1998年推出了第一部全长度3D动画电影《安德的游戏》,开创了3D动画电影的新时代。
此后,国内外动画制作技术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迪斯尼工作室的《狮子王》和日本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等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进行了突破,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热情和赞誉。
第三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内外动画电影开始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动画片《大闹天宫》在1980年代在国际上引起了大量关注,成为中国动画的代表作。
与此同时,迪斯尼工作室在中国开设分部,并与中国制片厂合作推出了《功夫熊猫》等系列作品。
国内外的合作交流使得动画电影产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
第四阶段:IP运作与品牌建设近年来,动画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以IP(知识产权)运作和品牌建设为核心的阶段。
迪斯尼工作室的《冰雪奇缘》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玩具总动员》等系列IP作品,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也成为了动画电影产业的代表。
国内也有不少成功的动画IP作品,如《小猪佩奇》、《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为国内动画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五阶段: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当今动画电影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阶段。
北美3d动画教程大纲摘要:1.北美3D 动画简介2.北美3D 动画的发展历程3.北美3D 动画的制作流程4.北美3D 动画的特色与影响5.北美3D 动画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北美3D 动画简介】北美3D 动画是指在北美地区制作的三维动画作品,这种动画形式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表现力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3D 动画通过电脑技术模拟三维空间,让角色和场景呈现出更加逼真的形态,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北美3D 动画的发展历程】北美3D 动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 年代。
那时,随着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动画技术应运而生。
一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动画制作人员开始尝试利用这种新技术来制作动画作品。
其中,皮克斯动画工作室(Pixar Animation Studios)的制作人员凭借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创意,推出了一系列经典的3D 动画电影,如《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极大地推动了北美3D 动画的发展。
【北美3D 动画的制作流程】北美3D 动画的制作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创意与策划: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动画的主题、风格、剧情等内容,为后续制作提供方向。
2.编写剧本:根据创意和策划,编写详细的剧本,包括角色对话、场景描述等。
3.设计角色与场景:根据剧本,设计动画中出现的角色和场景,为制作提供参考。
4.建模与动画:利用3D 建模软件,制作角色和场景的模型,然后通过关键帧动画技术,让角色在场景中动起来。
5.灯光与渲染:为动画场景设置光源,并通过渲染技术让画面更加细腻、逼真。
6.剪辑与配音:将制作好的动画片段进行剪辑,加入音效和配音,使动画更具观赏性。
7.后期制作:对动画进行调色、特效等处理,使画面更加完美。
【北美3D 动画的特色与影响】北美3D 动画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幽默的剧情和富有创意的角色设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视觉效果:3D 动画技术让画面更加立体、逼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维动画设计发展历史介绍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新兴技术。
通过三维立体设计技术,到如今,我们看过的三维动画设计已经不胜枚举,例如《海底总动员》、《怪物史莱克》、《冰河世纪》等,都是三维动画设计中的代表作品。
那么,对于三维动画设计的发展史,你了解多少呢?1831年,法国人约瑟夫·安东尼·普拉特奥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直到1909年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动画片才出现在美国。
动画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但是三维动画设计却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
第一阶段:1995年至2000年,这是三维动画的起步以及初步发展时期,皮克斯/迪斯尼是三维动画影片市场上的主要玩家。
著名3d 动画《玩具总动员》的出现,标志了动画设计进入三维设计时代。
第二阶段:2001年至2003年,三维动画从“一个人的游戏”变成了皮克斯和梦工厂两者的较劲,使得三维动画的迅猛发展。
第三阶段:从04年开始,三维动画演变成了“多个人的游戏”,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福克斯、皮克斯、梦工场等多个巨头角逐,其他新生势力的迅速发展,三维动画设计进入了全盛的黄金时期。
相比国外三维动画设计的发展而言,中国三维动画技术起步较晚,环球数码是中国第一部三维动画影视作品《魔比斯环》出品者,为了做这部三维动画电影,环球数码就多次聘请来自迪斯尼、Pixar(皮克斯)、PDI 、Sony Pictures Imageworks 等公司的顶级专家亲自培训及生产实践督导。
在国内培养了大量的cg制作人才。
为了制作和发行了中国第一部数字3d电影,耗资1.3亿元,500人团队历时 5年完成中国首部cg电影《魔比斯环》。
从此中国的三维动画设计开始蓬勃发展,从环球数码出去的人才在各个机构生根发芽,推动者中国三维动画事业的不断前进。
3D动漫历史第一篇:3D动漫历史3D动漫历史电脑动画是计算机图形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个人想像力和艺术才能的新天地。
目前, 电脑动画已经广泛应用于影视特技、商业广告、游戏、计算机辅助教育等领域。
美国是最早发展电脑动画的地方,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便利用电脑模拟人物活动。
1982年,迪斯尼(Disney)推出第一套电脑动画的电影—Tron(中文片译《电脑争霸》)。
传统的动画是由画师先在画纸上手绘真人的动作,然后再复制于卡通人物之上。
直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电脑技术发展迅速的纽约技术学院的电脑绘图实验室导师丽蓓卡亚·伦女士将录像带上的舞蹈员影家投射在电脑显示器上,然后利用电脑绘图记录影像的动作,然后描摹轮廓。
1982年左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技术学院同时利用光学追踪技术记录人体动作:演员身体的各部份都被安上发光物体,在指定的拍摄范围内移动,同时有数部摄影机拍摄其动作,然后经电脑系统分析光点的运动,再产生立体的活动影像。
世界电影史上花费最大、最成功的电影之一—《泰坦尼克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电脑动画的大量应用。
世界著名的数字工作室Digital Domain公司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300多台SGI超级工作站,并派出50多个特技师一天24小时轮流地制作《泰坦尼克号》中的电脑特技。
1983年,麻省理工的Ginsberg和Maxwell发展了一套系统(Graphica Marionette),利用计算机语言控制卡通的动作。
但受到当时计算机硬件速度的限制,一个简单的电脑动画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
随着计算机硬件及动画软件的迅速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及商业机构加入到电脑动画领域,电脑动画的制作水平也随之日新月异。
动画日益形成一个重要的产业,在美国、日本、英国和荷兰这些动画片的制作强国,动画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日本的动画产业更是国民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之一。
3D动画国外发展的历史
3D动画是计算机技术逐渐成熟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门类,它不仅是一项技术,同时也是
一门迷人的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层次结合,具有比传统动画更强的感染力。
1)20世纪80年代以前
我们知道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计算机非常笨重,一台大型机工作数月方能生成几秒钟
的计算机图像.当时,计算机成像主要是以矢量处理为基础,涉及到大量代码。
当时,尽管计
算机技术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用来制作特技效果,但却没有广泛用于制作活动画面。
直到1976年.人们才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来复制演员彼得·方达(Peter Fonda)的头部。
大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77年也曾为科幻电影《第三类接触》进行过计算机动画制作方面的尝试,不过最后并没有采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并不是最早发展电脑动画的国家,世界上第一部完
全由计算机生成的动画电影是1975年出品的法国电影La Faim,而不是美国电影。
然而时至
今日,电脑动画领域几乎已被美国一统天下。
2)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1982年迪士尼(Disney)公司推出其第一套电脑动画的电影,就是Tron(中文片译《电脑争霸》).1982年至1983年间,麻省理工学院及纽约技术人员同时利用光学追踪(OpticalTracking)
技术记录人体动作:演员将发光物体穿在身上,在指定的拍摄范围内移动,同时有数部摄影机
拍摄其动作,然后经电脑系统分析光点的运动再产生立体活动影像.1983年麻省理工学院开发
了一套利用电脑语言控制卡通动作的系统。
但当时电脑速度慢,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
个简单的电脑动画。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今天,电脑硬件及动画软件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PC的主频按照摩尔
定律翻滚着,动画软件的种类和版本多得令人无所适从。
同时有很多大学及商业机构不断研
究及开发电脑动画,因此电脑动画制作也随之飞速进步。
今天我们只要打开电视机,就会看
到很多加入电脑动画的广告或节目。
除了应用于电视广告和宣传短片,电脑动画也被应用于
其他方面,例如电影、互联网及教育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动画片又有被三维动画电
影所取代的趋势。
在新的电影中,由计算机生成的人物细节更丰富,感情表达能力更强.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1998年迪士尼影片《大力乔扬》中就有一只电脑生成的黑猩猩,微风拂来,它的毛发便轻
轻晃动,十分逼真。
1999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精灵鼠小弟斯图亚特则拥有50多万根数字化
的头发,它的衣服经过数字化处理,不仅剪裁得体,而且还能自然地起皱和弯折.据说,为了
使画面显得栩栩如生,漫画家们还专门参加了裁缝培训。
2001年美国梦工厂制作的动画片《怪物史莱克》是一部非常好的动画作品,当之无愧的2
亿美元票房大片。
该片的电脑技术具有突破性,如人物的表情和形体不只是简单的描绘,而
是从骨头开始,到肉体再到衣服一层一层地向外制作,一个小关节便有成千上百个可控制的“机关”,光是公主一个人物就有近30个电脑动画制作师负责(全片共有275名电脑绘制师,耗数
年完成)。
视觉的真实性己达到空前的水平,再进一步便可以假乱真.据说这回原本可以一达到
一
真人的效果,但为了保持卡通的特色,故意保留一些“抽象”的成分.,
美国Pixar动画制作公司影片继《玩具总动员系列》(之1是1995年,之2是2000年)和《虫
虫危机》(1998年)之后推出的第3部全电脑动画片《怪物公司》,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由CGI (Computer-Generated Imaging计算机成像技术)制作,整个过程从1999年4月开始,历时2年
5个月的时间才大功告成,这个速度比起传统动画片的制作己经是突飞猛进了,如果以传统的
手工绘制制作一部像《怪物公司》这样长度的影片,至少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
3D动画作品地址:/works.asp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