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物质性质的探究
- 格式:ppt
- 大小:399.50 KB
- 文档页数:17
1.4 物质性质的探究知识梳理1.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举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质不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举出你所知道的一些物质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性质可以用直接观察或者用物理方法去测定。
以金属铜为例,可以用直接观察方法得到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用物理方法来测定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性质要通过化学实验的方法去观察和确定。
3.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探究的步骤:5.写出下列常用化学实验仪器的名称:图1-106.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量筒的使用:量筒用来量取液体___________。
读数时要先将量筒___________,并使视线与___________保持水平。
(2)胶头滴管的使用:胶头滴管取液后应使滴管___________,不要平放或倒置,滴液时,把它___________在容器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内壁。
(3)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①能在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须要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___________等。
②使用酒精灯使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___,也不能少于___________。
《物质性质的探究》教学设计一、三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
了解物质变化的分类,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性质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观察、实验、比较等方法探究物质性质。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发展分析、归纳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强化学生科学探究中的责任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物质性质的分类及特征。
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物质性质的变化。
难点: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理解物质性质变化的原因和本质。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但对化学这一新学科的认知尚浅。
他们对实验充满好奇,但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实验,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物质性质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镊子、药匙、各种化学物质(如水、氢氧化钠、硫酸铜等)。
实验材料:实验记录本、笔、实验安全须知。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物质性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五、新课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变化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烂等,引发学生对物质性质变化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这些现象背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物质性质又是如何改变的?”从而导入新课。
六、新课讲授1.物质的基本性质: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等,这些性质是物质固有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描述。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颜色来区分不同的物质,如红色和蓝色的墨水;通过观察物质的状态,如固态、液态和气态,来判断物质的性质,如冰和水;通过闻取物质的气味,如香水和醋,来辨别物质的气味。
这些基本性质为我们理解和识别物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位置、状态等方面的变化,如冰融化成水、水蒸发等。
1.4物质性质的探究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和溶解性等。
【例1】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酸碱性B.密度C.温度D.硬度解析:酸碱性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故为化学性质,而密度、温度、硬度都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A2.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物质性质的探究要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一般科学探究分六步进行。
观察与问题→假设与预测→实验与事实→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拓展与迁移(2)探究活动:对金属铜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1】将一小块光亮的铜片,直接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
观察现象。
观察与问题观察到铜片变成黑色。
铜片上的颜色为什么会变成黑色?假设与预测铜片变黑,我的预测是:①燃烧产生的少量烟灰附着在铜片上②铜与其他物质发生了反应由此可进一步预测: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可以假设:铜片会变黑,是因为火焰中有烟灰附在铜片上。
由此可以做出两种猜测:a.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很容易抹去;b.如果把铜片加热,而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
联想镁燃烧实验,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许多物质都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还可以做出假设:c.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若此假设正确,可以预测:d.如果把铜片放在没有空气或没有氧气的试管中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
【实验2】验证假设与预测a的实验:用洁净干布或湿布擦一擦铜片黑色部分,观察现象。
【实验3【实验4如果学校实验室有真空泵,可用它抽出装有铜片并用胶塞塞紧的试管里的空气,然后加热试管,观察试管内的铜片有何变化。
用银白色的金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再放冷,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铜片有无变色。
现象铜片不变黑结论假设与预测c正确解释与结论解释实验2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的物质不是烟灰实验3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用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的物质也不是烟灰实验4说明:铜片在无空气的条件下用酒精灯加热不变黑,故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变黑是因铜片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后生成了新物质结论铜片在加热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上述反应可用文字表达:铜+氧气氧化铜(Cu) (O2)(CuO)一般说来,在科学探究中,化学实验是中心环节。
课题 1.4 物质的性质探究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2)认识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
2.过程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判断。
难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及判断。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阅读法,比较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资源准备课件PPT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木柴的燃烧、蜡烛的燃烧、液化气燃烧、煤炭的燃烧等图片让学生观察。
教师总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木柴、蜡烛、液化气和煤炭都具有可以燃烧的性质,即可燃观察实验并学会运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图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因为性质与变化有一定联系。
探究新知分析归纳性。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性质”。
阅读P20-21回答问题:1、什么是物理性质?2、什么是化学性质?【讲解】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质是由感官感知的或仪器测定的。
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等。
※化学性质只能通过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强调】性质和变化的区别:性质是固有属性(是一种自学阅读,回答问题【朗读】【归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理解并做好笔记通过提出问题,用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讨论与交流是为了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帮助分析归纳总结出如何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生要根据所举的例子进行理解,并学会运用区分。
1.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了研究硝酸性质的建议。
老师高兴地答应了,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将石蕊溶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________色。
(2)将锌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其名称为_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一会儿后即褪去,锌片投入稀硝酸中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即变成红棕色且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1)石蕊溶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硝酸具有哪些特性?【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含氮元素的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猜想与分析】(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家一致认同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
NO遇氧气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铜片投入稀硝酸中,发现Cu溶解,也出现上述Zn与稀硝酸反应的类似现象,她便确认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 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硝酸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物质性质的探究》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使用化学实验仪器进行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结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判断能力。
2.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视频展示和问题引导,探究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了解和认知。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论讲解1.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熔点、沸点等。
2.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化学变化、化学反应等。
3.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等。
3)实验操作1.对物质的物理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密度实验、熔点和沸点的测定等。
2.对物质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观察,如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
4)学生复习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4.教学评价1.考查学生对于物质性质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考查学生对于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掌握程度。
3.考查学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次化学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师角色作为化学老师,我尽量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探究精神,注重实验操作技巧的训练。
同时,我还推崇问题式授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达到自我发现和自我学习的效果。
2.教学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召集到实验室里,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通过看、听、说、做的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同时,我注重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实践性操作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性质探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3. 能够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
2. 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1.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2. 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水、盐、糖、醋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性质?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具有特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
2. 举例说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三、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总结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以及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2. 强调物质的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及区别,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物质的性质来解释一些现象,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仪器,确保实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