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说课稿绪论第一节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标]: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教学内容]:1.认识大学阶段的新特点;2.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3.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4.把握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课时]:2个课时[教学重点]:1.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成才目标。
[教学难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
[参考资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案例】是世界变大了?还是自己变小了?——大学新生自画像在你的印象中,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新生,会是一种什么心态?在大学这个新的人生起点上,他们会有哪些感受?前不久,有人对北京一些高校数百位大学新生进行了调查,请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入学两个月来的心情,于是,这样一些词汇和句子汇集到研究者手中——自我感受和评价。
有少数同学用“兴奋”、“新奇”、“愉快”、“快乐”等词汇描述自己入学后的心情,但多数同学使用了这样一些字眼和句子:紧张;苦闷;困惑;烦恼;抑郁;郁闷;自卑;无聊;空虚;害怕;冷漠;痛苦;孤独;寂寞;沮丧;迷茫;茫然;无地自容;自我封闭;失去理想;没有动力;找不到位置;对自己估计过高了;世界变大了,自己变小了;心情低落不畅快;经济困难,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因不会讲普通话而自卑;因不再是老师的宠儿而有失落感。
对学校的感觉。
有同学认为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感觉“新鲜”,并因大学“不像中学管得那么严了”而感到“轻松”,但更多的人感到的似乎是失望,对生活条件、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失望。
他们这样描述:与想象的不符;学校不理想;枯燥;单调;对大学期望过高;大学不是想象中的天堂;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对学校环境失望;学校的学术氛围太差;饮食不习惯;环境不好;饭菜贵;体育活动缺乏;因为环境乱而有不安全感;宿舍条件差;吃饭排大队;对有人偷东西感到气愤;老师讲课与想象中差得很远,影响学习积极性;希望与领导接近,但可望不可及;无法向上级反应问题。
绪论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三个意味:1、意味着中国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意味着中国在世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3、意味着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新时代(新时代是理解当前所处历史方位的关键词)的含义:1、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2、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3、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时代;4、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5、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三、中国梦的含义:1、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2、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大学生应以有理想、有本领、又担当为根本要求,务实综合素质基础,着力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为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用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时代新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一、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记使命,自信自励;2、要有高强的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3、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讲求奉献,实干进取。
二、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制素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所持的立场观点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的物质前提;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2、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3、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人生须认真:1、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既要清醒地看待生活,又要积极认真地面对生活;2、责任心;3、把握人生中最基本的东西;4、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问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教案(绪论)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2 课程目标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本章主要介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意义和关系。
2.2 教学要点(1)思想道德修养的概念与内涵(2)法律基础的概念与内涵(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案例、多媒体课件等。
3.2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思考。
(2)讲解概念:详细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内涵及其重要性。
(3)分析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解和看法。
(6)总结讲解: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3.3 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4.2 评价内容(1)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关系的认识。
(3)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
5.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理解。
5.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法律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清自己走进大学校门时的时代特点,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特定责任和使命;明确社会主义大学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尽快把握大学生活特点,提高适应能力,创造良好的大学生活开端。
引子相传古希腊有一个人面狮身的怪兽,叫斯芬克斯。
它盘踞在一个山路口,向过往的行人询问各种问题,谁若回答不出,就会被它撕成碎片,吞进肚里。
有一天,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经过,斯芬克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要他猜一个谜语:“什么动物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
腿最多的时候是他最软弱的时候。
”俄狄浦斯很聪明,一下子就猜中了谜底,回答是“人”。
因为人在幼年时用四肢爬行,长大了用两条腿走路,老年时加了一个拐杖,幼年是一生中最软弱的时候。
斯芬克斯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恩格斯很赞赏这个神话,说它含有很深的哲理。
恩格斯分析说,这个斯芬克斯就是大自然,它向每个时代、每个人提出了“怎样认识人”这样一个问题。
谁能正确认识人,正确认识自然,正确地回答问题,谁就能顺应大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统一,从而获得胜利;谁不能正确认识人,发挥人的作用,谁就会被大自然吞噬掉,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当你进入高等院校时,是否也感觉到有一个对你进行审视和“质询”的“守门员”呢?是否也在向你提出各种问题呢?1、什么是大学?2.你知道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吗?3.你知道怎样才能迈着坚实的步伐,从写着“毕业”两个字的大门走出去吗?因此,踏入大学之门,认真考虑一下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实践的问题。
当我们投身于这种实践之前,应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外部环境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一、大学生活的主要特点(一)特殊的学习环境由中学升入大学,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课教案绪论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通过分析大学生活的特点,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大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珍惜大学美好时光,走好大学之旅的第一步,帮助大家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并树立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1、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不同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2、大学的内涵3、大学生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4、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5、国家建设与人才需求与大学生的成长方向与成才目标基本内容:课程导入:一位著名诗人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就那么几步。
对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应该说在人生道路上已跨过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怎样走好大学期间的每一步,是摆在每个学子面前的重要课题。
能否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将关系到我们在大学三年的顺利成长。
不能适应环境,其它的学习、成才就无从谈起。
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新”的重要表现就是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
有人说,大学生活有什么不能适应的?未必。
萧雷是上海一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可他仅在上海呆了半年,就要离开学校去出家,而且希望到荒无人烟的原始森林里面去修炼。
他的同学感到他的想法太古怪,以为他心理出了毛病,于是将其情况汇报给了心理咨询老师。
心理医生约了他,通过心理测验及谈话,判断他的心理是正常的。
在同学、辅导员、系里领导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学校不得不请来了他的父亲。
父亲萧平贵是位农民,为了供养儿子上大学,已经欠了几千元的债。
此次到上海,连衣服鞋子都是借别人的,因为他没有体面的服装。
他听说儿子竟然想出家,差点被气死。
对他这样的农民来说,儿子生病或者出交通事故死了,尚可以理解,但儿子要出家,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
萧平贵一把鼻涕一把泪向儿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希望儿子回心转意。
然而,萧雷终于还是独自去了九华山。
在他出家的前几天,他与心理医生有过几次深入的谈话。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叫王亚夫,来自于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2013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绪论的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国家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生迈进大学的校门,意味着告别了紧张的中学时代。
人生历程将翻开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将跨入新的阶段。
很多进入大学的学生觉得自己经过多年苦读,终于金榜题名,现在目标达到,就可以彻底放松了的错误思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较好的完成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完美转变,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培养优良学风,更好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课时:3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涉及到“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四个方面。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大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充分认识大学生活特点和对如何养成优良学风的理解。
(2)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理解并掌握提高独立成活的能力;2、初步培养新的学习理念;
3、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合格大学生。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提高独立成活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确定为重、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的认识水平
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易惯性思维在大学里只要把学习搞好就万事大吉的思想。
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努力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论断。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也是本节的重点。
确定为重点的依据是:学习是构成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中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大学阶段的学习和中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刚进大学的新生而言,如何适应这些变化是摆在每一名新生面前的首要问题。
要正确引导学生认知大学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高中的“填鸭式”教育,只学好课本知识远远不够的,要尽快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二、教学方法:
根据大一新生的学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案例讨论、和播放视频等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多媒体电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运用图片等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主要是学生活动和优良学风方面的图片),积极引导学生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
(2)案例讨论:利用学生对大学美好生活的期待,通过对个别优秀大学生事例的讲解,积极引导学生处理好提高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关系;
(3)播放视频:播放一段与课程有关的一段视频,带领同学们积极发表观后感,和讨论一名大学生从依赖到独立之间距离有多远?让同学们树立树立自信自律、自尊自爱和自立自强的信念。
三、教学对象:
现在的大一新生大多是90后更多是95后,他们有着个性张扬,喜欢独立思考,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关注自身,追求趋向于实际,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关注时事和难事等特点,他们是从小接触着电脑长大的一代,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能力,电脑水平较高,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同学们的需求,采用启发式和参与式教学,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课堂的讨论,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注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对进入大学以后同学们所不适应的地方进行调查;收集一些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故事;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所需播放的视频。
五、教学过程:
1、课程导入(3分钟)
多媒体图片展示:有关高考和大学的照片展示
启发式提问: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大学生活又有什么不同?如何度过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课题: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
(适应人生新阶段)
2、讲授新课(35分钟)
①活动一:(7分钟)
同学们对进入大学以后所不适应的地方进行调查
启发式提问:同学们所调查的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都有哪些?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回答、讨论、总结发言出与中学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显著变化的三个方面。
②活动二:(8分钟)
多媒体展示新浪网《大一新生入学时带够四年卫生纸,被称“齐全哥”》这一新闻
启发式提问:如何看待该生的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学生根据新闻情况进行回答、讨论、总结发言出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方法。
③活动三:(12分钟)
播放一个由东华理工大学学生拍摄的讲述大学生活的视频短片《一英里》片段
启发式提问:片中涉及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式、方法可取么?作为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搞好学习?学生根据视频短片中的内容回答、讨论、总结发言出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顺便引出下一个话题—培养优良学风。
④多媒体展示:(8分钟)
名人名言:
勤奋:唐代思想家韩愈有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
”
严谨:爱因斯坦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功大事业。
”
求实:英国的卡莱尔说:“要迎着晨光实干,不要面对晚霞幻想。
”要求真务实,不轻信,不弄虚作假,不图虚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创新:我国教育家陶行之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
通过幻灯片放映名人名言引出培养优良学分的四个方面。
3、课堂小结:(2分钟)通过对优秀人物的分析,重点讲述提高个人能力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回顾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和树立学习理念的方法。
4、目标检测与矫正:(3分钟)
启发式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你谈谈你该如何应对大学生活?学生踊跃发言,畅想自己的大学美好生活。
通过教学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及时发现学生的发言并纠正学生的误解。
5、布置作业:(2分钟)
思考,如何才能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大学生?
6、教学反思:
①把握好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②课堂上的活动会占用较多时间,在授课时注意把握好教学节奏。
7、板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