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写景咏物类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6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诗歌鉴赏专题(含答案)2018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8年高考诗歌分类鉴赏练习--写景咏物类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
先交代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结合内容展开阐述。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xx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白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白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BE 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解析】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xxxx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酉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诗词鉴赏部分(含赏析)一、【试题】(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分)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阳。
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
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参考答案】①(2分)d②(3分)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5分)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
第二问:略【赏析一】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张孝祥离开湖南长沙,到达湖北荆州(今江陵)任职。
这首词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
词题一作“阻风三峰下”。
词句亦稍有差异。
他在给友人黄子默的信中说:“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
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庙,故称黄陵庙。
可见孝祥在赴任途中曾为风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绘汹涌澎湃的波浪,而是着眼于波臣风伯的“善戏”。
因此词人倾注了浓烈的主观想象色彩。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起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
只写“一船明月”、“千里秋江”,其他美景堪收、旅怀足慰之事,下必细数。
以下转入黄昏阻风情事。
“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由自我想象而进入一种主观幻觉心理的境界。
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
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总——诗歌鉴赏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不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B15、意味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考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14、【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文中是因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而不是生活的贫困。
置身于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炎凉的世风、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肥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B 符合题意。
15、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句子内容的理解力。
整体理解诗歌,把尾联放进整首诗理解。
《野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前四句紧扣诗题叙事,后四句诗人脱口抒怀,表达了诗人“屈穷心不穷”的高远志向,寄寓了诗人对未来的热情向往。
全诗以写景收结,寓议论、抒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意境深远,脉络清晰,音节浏亮,基调昂扬,充满了激情。
在诗人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蒙蒙。
”他能够乐观自信地在困境中唱出“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赠陈商》)的诗句,迸发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
正因为诗人对光明未来充满信心,因此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秋天(元和三年九、十月间)再次来到洛阳寻求政治出路,冬天西去长安求仕,第二年(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当上了从九品上的小京官,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白话翻译)二、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一、(201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2018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2018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练习>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2018语文高考精编习题之诗歌鉴赏(一)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千秋岁·水边沙外①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幕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②。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③清梦断,镜里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①本词作于诗人因元祐党社祸被贬期间.②指作者当时在京师供职秘书省,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鹓鹭,谓朝官之行列。
③日边,典出《世说新语》,喻京都帝王身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A.开头四句描写了一派热闹的城郊早春风光,以乐景衬哀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考点9古代诗歌鉴赏1、[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屈穷”并不仅仅指生活贫穷,更偏重个人遭遇,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答案: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主要从句子的含意、表达的情感等角度去分析.最后两句表面上是说寒冬过去将是春暖柳绿,转眼间条条柳枝好像轻烟笼罩;深层次上,“寒风”喻指不遇于时、政治失意的困境,“春柳”喻指希望和光明.诗人虽然遭受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但始终怀着乐观旷达的心态,以美好的未来勉励自我.答案: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2、[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9分)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项,理解错误.陆游诗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答案: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赏析:这首诗比喻生动,想象奇特,构思别致,借醉中作草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为国立功的渴切之情.“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首两句体现了诗人胸藏韬略,却报国无门的无奈与失落,引出下面对借酒浇愁、作书泄愤的生动描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诗人以书前喻战前,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恍若眼前.“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将勇士们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重现.“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万里江山河清海晏的情景令人神往.这首诗体现出诗人满腔的爱国热血,读之令人敬仰、动容.3、[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误.诗歌第三、四句就是对提问的回答,即问即答,并且后面的诗句充满对精卫的赞美之情,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答案:A(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答: 答案: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赏析:精卫即精卫鸟.相传精卫原是上古炎帝的小女儿,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诚意、坚韧不拔的壮志、奋斗到底的毅力.第一、二句以设问开篇,描绘出海边石头堆积的情况,让人为精卫的成就吃惊不已.第三、四句回答了第一句的提问:精卫填海,是为了让兴风作浪的鱼龙再也不能作恶.第五至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的嘴都磨穿了,山中的草木残缺不全;她一天天不停地奔波,以至于羽毛都折断掉入海中.最后两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决心:只要大海未被填平,高山还在,我就要世世代代地填下去.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不假藻饰,有一种质朴之美.4、[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诗人只是意识到孔子“忧道不忧贫”的思想不易实践,自己难以做到,才转而想要立志于长期耕作.而且从最后一句“聊为陇亩民”来看,所谓长期耕作只是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由此可见,他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其实他对孔子的“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是很认可的.答案:A(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首先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然后将这些内容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即可.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根据题干“哪些情感”,明确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等表明诗人立志于在陇亩间耕耘,“长吟掩柴门”表明诗人的避世思想,这集中体现出诗人渴望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但“聊为陇亩民”写诗人姑且先做一个农民.一个“聊”字表明隐居避世的思想并非诗人最真实的想法,且结合诗歌开头“先师有遗训”和引用的孔子让子路向隐士问路的典故,可知诗人在隐居之外,还有如孔子一般“忧道不忧贫”的济世情怀.两种情感同时存在,复杂而矛盾. 答案: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5、[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分)答案: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6、[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答: 答案: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水.(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 答案: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赏析:和州,是张籍的故里,张籍听说刘禹锡被贬至和州,便写诗慰勉他.这是一首工整的七言律诗,此诗有对朋友的激励,也包含对他受冷落境遇的同情.首联想象刘禹锡身在外郡的闲散为官生活;中间两联,具体描绘了朋友送客登临、流连风光的情景;尾联进一步想象刘禹锡到此山水胜地,诗情会更加高远,可惜得不到知音的赏识.全诗动荡流走,一气贯注.诗以闲时饮酒始,以醉中高咏结,想象丰富,感情真切.“晓来”一联,抓住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形象地再现了江边山城雄浑秀丽的自然风光,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许.此诗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中,也流露出诗人热爱故乡的感情.7、[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共12分)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中“正”是正当的意思,这里是说现在正是万里飘雪、梅花盛开之时,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答案:D(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B项,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意在强调祖国山河的壮丽与英雄人物的辈出等;C项,“担忧”“望其早归”错,该典故是鼓励友人建功立业;D项,“儿女泪,君休滴”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劝慰,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答案:A(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要求从诗歌的谋篇布局以及表达技巧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具体作答时,应先分析题干中陈廷焯对本诗艺术特色的评论,抓住“龙吟虎啸”“和缓”两个关键词,回到原词找寻相关词句并加以阐释.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宋】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
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
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
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
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
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
学科.网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查慎行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
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轻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
先交代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结合内容展开阐述。
2.诗题的“过”字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飘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风二首(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带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官舍竹王禹偁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巨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
“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2.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原早秋李白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作者虽然心绪不高,但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一1.CE【解析】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错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E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理解错误,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2.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
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二1.CD【解析】 C项,“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理解错误,结合诗文之后的注解可知,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因此诗人是要借咏竹表达内心的无奈和愤懑。
D项,“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不是比喻,是拟人。
2.“拂”和“侵”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
【解析】鉴赏诗歌语言要理解动词的意思,在本句中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情感。
本诗颈联最生动的两个字是“拂”“侵”。
“拂”为拂动,写竹声拂动琴床,别有一番风味;“侵”为占据,写竹影占据棋局,似乎在和诗人对弈。
写出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三1.A【解析】 A项,“‘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望文生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
2.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②《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二)一、【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分析作品的表达技巧。
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这表达了大唐已经一统天下,一派歌舞升平;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示,自己想建功立业,在太平盛世里没有太大的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干了,有一丝无奈的失落。
二、【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
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
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
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
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1)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