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生活中透镜
- 格式:ppt
- 大小:741.00 KB
- 文档页数:18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及典型习题(一)知识点1.照相机主要由和两部分组成,镜头就是一个镜。
其成像原理是:来自物体的经照相机的镜头即镜折射后在胶卷上,形成物体的像。
2.照相机成的像的特点是:像比物,像与物相比是的关系,简言之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像,此时像距特距(“小于"或“等于")。
3.投影仪的镜头也是一个镜,还有平面镜,载物台等主要组成部分。
工作时来自于投影片上图案(物体)的,通过凸透镜折射后在天花板上(注:去掉平面镜后) 形成图案的像。
此时像比物(图案) ,与物是关系。
(填“正立"、“倒立”)。
此时的像距物距(“大于’’或“等于")。
实际投影中,平面镜的作用是,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被反射到侧面的屏幕上成像。
放大镜就是一个镜,它成的是、的像。
使用时,物距很小,即凸透镜应靠近被观察物。
像与物在镜的侧。
(同或异)5.实像是由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实际光线而成,如课本P65图所示;虚像是由来自物体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的相交而成,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如课本P65图所示。
照相机、投影仪成的是像,放大镜所成的像是像。
探究点一:照相机观察教材P94图5.2--1讨论:1.照相机的主要结构:和两部分。
2.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来自物体的光形成被照物的像。
3.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的像,像距比物距。
根据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完成跟踪训练1.“F”在照相机中所成的像是下列( )。
A B C D2.小明用照相机给同学小宇拍照时,发现了一些特点,请根据你的经验和知识,帮他完成下列填空。
(1)小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底片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小宇离照相机镜头越远,小宇在底片上所成的像越;(3)照相机底片上所成的像一定比小宇本人;(4)人和像在凸透镜(镜头)的侧(填“同”或“异’’)。
探究点二:投影仪观察教材P95图5.2—5。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5.2《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教学课题生活中的透镜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时长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教学背景1.教学内容分析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本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介绍生活中的透镜,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在头脑中获得初步的、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是有用的”,并为下一节的探究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知识与技能上也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了必要的准备,以减少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两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一一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并表达出来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体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1.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的应用。
2.知道凸透镜在三种仪器上所成像的不同:知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方式与策略教学方式: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演示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课堂探究、难点突破。
本节课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课 题 第五章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课 型展示课课 时 1学习目标1、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凸透镜在三种常见仪器所成像的不同,能初步区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 初步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3、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重点难点预测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2、记住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链接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折光能力与凸度的关系。
课前预习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导 学 流 程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教师复备栏或 学生笔记栏独学 对学 5分钟一、明确目标,问题导学 结构及作用:原理:当u 〉2f 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镜头相当于_______。
底片相当于________。
1、物距:景物到照相机_____的距离规律 2、像距:镜头到______的距离3、暗箱:伸长→镜头向前伸→像距变_____缩短→镜头向后缩→像距变_____4、物近像远像变大教师指导学习过程 学 习 内 容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原理:当f 〈u 〈2f 时成__________________。
照相机结构:镜头→_______。
屏幕→________。
投影片→________。
灯泡→增强亮度平面镜作用:改变______。
凹面镜作用:________光线螺纹透镜→凸透镜(会聚光线)1、物距:_____到______的距离规律 2、像距:_____到______的距离3、物近像远像变大原理: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规律:物近像近像变小,物远像远像变大二、探索新知,自主交流1、照相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填“倒立”或“正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展示2021学生展示师生互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教师复备栏或2、投影仪的镜头也相当于一个______,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它形成一个_____(填“倒立”或“正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像。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一、照相机1、问题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探究过程:如图所示,制作一个模型照相机,纸筒A的一端嵌上一凸透镜,纸筒B的一端蒙上了一层半透明纸,相当于照相胶片。
将A端朝向明亮的室外,眼睛观察半透明纸,适当调节B筒在A筒中的深度,将在半透明纸上得到室外景物的清晰、倒立的像。
探究归纳: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来自物体的光经过透镜后会聚在照相机暗箱内的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如图所示。
2、照相机的构造镜头:一般由几个透镜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胶片: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胶片以透明塑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的胶片的距离,在胶片上形成清晰地像。
光圈环: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光圈上标的数字越小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线就越多。
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数字表示时间秒的倒数。
数码相机用一种电荷耦合器件代提胶片,这种电荷耦合器件能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从而更方便地记录物体的像。
3、照相机的使用为了使远近不同的景物在胶片上都能形成清晰地像,需要旋转镜头上的调焦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
拍摄近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
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4、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在使用照相机摄影(照相)时,具有以下特点:①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像距);②物体离镜头越远,物体在胶片上所成的像越小,像(底片或胶片)的位置到镜头的距离越近,暗箱越短。
③照相机所成的像比物体小。
④像和物体在镜头(凸透镜)两侧。
⑤物体在胶片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注意:“缩小的像”与“像变小”两种情况含义不同,“缩小的像”是指物体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比较,像比物体小。
而“像变小”是指物体后一次成的像比前一次成的像小,是通过比较前后两次像的大小而得出的。
知识点二、投影仪1、问题探究:投影仪的成像原理投影仪能将较小的物体放大,让我们在屏幕上看到更清晰的像。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实例,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以及利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系列包含透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放大镜看书、照相机拍照、投影仪放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设备中的共同元素。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品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它们能完成这些神奇的任务呢?”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2.1 放大镜的应用教师行为:1.1 展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1.2 演示放大镜放大字体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点。
•观看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过程点评:•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放大镜的放大效果,理解其工作原理。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照相机的原理教师行为:1.1 介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特别是镜头(透镜组)的作用。
1.2 利用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成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观看多媒体展示,尝试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概念及其关系。
过程点评:•多媒体展示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照相机成像的复杂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