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0.79 MB
- 文档页数:22
财务管理案例案例1:1996年的一个下午,中央电视台传来一个令全国震惊的新闻:名不见经传的秦池酒厂以3.2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买下了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段广告,从而成为令人眩目的连任二届“标王”。
1999年该厂曾以6666万元人民币夺得“标王”。
然而,新华社1998年6月25日报道;“秦池目前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今年亏损已成定局。
总结原因如下:1.未能处理好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2.财务资潭有限性制约企业持续发展;3.涉猎业务领域繁杂,相关性差,资源配置分散。
关键词: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
分析:秦池酒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未能确立并支持名牌的核心产业或主导产品去取市场竞争优势;(2)未能处好企业持续发展需要有持续的财务资源的支持之间关系均表明其在投资政策的投资领域、投资方式、质量标准、财务标准等方面存在问题‘(3)未能处理好品牌、市场份额和利润三者之间关系。
上述问题,对企业集团的存亡与兴衰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导致其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案例2: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猴王焊接公司,1992年8月进行股份化改造,1993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全国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焊材行业迄为止唯一一家上市公司。
在2000年1月之前,猴王股份拿给股东们看的成绩单,一直都不错,1998年年报,还保有配股资格。
1997年,猴王集团公司入主猴王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多年来,猴王集团公司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其中投资在外地办30个电焊条联营厂损失4.87亿元:投资办5个酒店损失0.70亿元;投资19个其他企业和单位,损失1.31亿元。
在19941年—1996年期间,猴王集团炒股的直接亏损2.596亿元,由于炒股向各个证券公司透支达2.4亿元,两者合计达5亿多元.为了满足自己对资金的需求.猴王集团利用自己是猴王股份有限公司大股东的地位,或者直接从股份公司拿钱,或者以股份公司名义贷款而柒团拿去用,或者是股份公司为集团提供担保贷款,用这三种形式集团公司从股份公司调走了大量资金。
第1篇一、引言财政法律是调整国家财政关系,规范财政活动,保障国家财政职能实现的法律法规体系。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财政法律在维护国家财政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财政法律典型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财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案例一:某市财政局违规拨付专项资金案(一)案情简介2017年,某市财政局在实施一项扶贫项目过程中,违规拨付专项资金,导致项目资金被挪用。
经审计发现,该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市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实施扶贫项目过程中,违反了《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未按规定程序拨付专项资金,导致资金被挪用;(2)未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导致资金使用不规范;(3)滥用职权,对专项资金进行违规操作。
2. 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依法判决某市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同时,对涉及违规拨付专项资金的扶贫项目进行整改,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合规使用。
(三)启示本案反映出财政法律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
财政部门应加强财政法律宣传,提高财政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确保专项资金合规使用。
同时,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资金被挪用或滥用。
三、案例二:某县财政局虚列支出案(一)案情简介2018年,某县财政局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虚列支出,虚报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
经审计发现,该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存在虚报、隐瞒财政收入等违法行为。
(二)案例分析1. 违法行为分析本案中,某县财政局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违反了《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虚列支出,导致财政支出虚增;(2)虚报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虚增;(3)隐瞒财政收入,导致财政收入不真实。
财政学案例分析及答案【篇一:财政学案例】txt>——政府收费的负面效应实例背景资料:北京出租汽车协会在 2001 年做了一个调查,声称一辆夏利车司机每月交给出租汽车公司的份钱平均为 4400 元,而公司的运营成本为每车每月 4019.97 元,其中包括管理费 800.65 元,也就是说公司的每车纯收入每月只有 257.97 元,一个月的纯利率仅为 5.86% 。
国家、企业、司机的所得比例是 1.98:1:9.87 。
按照这种说法,司机得大头,国家得中头,企业得小头。
但“的哥”们对此提出了强烈置疑。
北京渔阳出租汽车公司的杨师傅以自己为例说,他的月营业收入基本保持在 8700 元左右,这些收入用于支付每月的份钱 4400 元,燃油费约 1800 元,修理费约 400 元,用餐费 300 元(每日10 元),应付罚款等其他开支 100 元,每年的出租汽车车辆、计价器年检费等费用合计每月平摊 30 元,个人所得税每月60 元。
总计每月支出为7100 元,净收入则约为1600 元。
但杨师傅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每天几乎 10 个小时的工作。
杨师傅怎么也不相信企业拿的是小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辆新夏利车投入出租运营的成本大概是 9 万元,司机承包一辆车的抵押金是 4 万元。
也就是说,公司买一辆新车,实际只付 5 万元。
而出租车的使用年限是五年,每个月 4400 元的份钱,而且承包期内的所有日常汽车维护费用均由司机承担。
如此算来,公司两年就可以赚回一辆车的本钱,后三年净赚。
以管理着 5000 辆出租车的某家出租汽车公司为例,每车每月份钱5000 元,每年共收入 3 亿元的份钱。
对制度经济分析而言,更关键的是,每辆出租车的司机“以车代押”在公司里押了 5 万元的保证金,从而出租车司机们处于被公司“敲竹杠”的境地难以自拔。
2002 年,这家公司规定每辆出租车必须更换白色座套,必须由公司定期清洗这些白色座套。
为此,每车每月必须向公司支付清洗费 30 元。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地方税务局(以下简称“地税局”)与纳税人张先生(以下简称“纳税人”)就房产税问题产生争议。
纳税人张先生认为地税局对其征收的房产税过高,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双方多次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张先生在某市拥有一套房产,面积为200平方米。
根据当地政府规定,房产税税率为1.2%。
地税局在征收房产税时,根据房屋原值计算,认定张先生的房产原值为200万元,因此应缴纳房产税24000元。
张先生认为,地税局未考虑其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导致税负过重。
张先生认为,按照实际折旧后的价值计算,其房产的原值应低于200万元,从而减少应缴纳的房产税。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 房产税的计算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 地税局是否充分考虑了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情况。
三、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三条规定:“房产税依照房产原值一次减除10%至30%后的余值计算缴纳。
具体减除幅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2. 《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房产税的税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四、案例分析1. 关于房产税的计算方法:根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第三条的规定,房产税的计算应当基于房产的原值。
然而,该条例也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即可以在10%至30%的范围内减除房产原值。
在本案中,地税局根据房屋原值计算房产税,符合《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
2. 关于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房产税暂行条例》并未明确规定房屋折旧的计算方法。
因此,在实践中,各地税务机关对于房屋折旧的处理存在差异。
一些地方税务机关在计算房产税时,会根据房屋的实际使用年限、维护情况等因素,对房屋原值进行适当的减除。
在本案中,纳税人张先生主张地税局未充分考虑房屋的实际折旧和折损情况,但未能提供充分证据。
五、法院判决法院审理后认为,地税局在征收房产税时,依据《房产税暂行条例》的规定,按照房屋原值计算,符合法律规定。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市财政局在2018年年度考核中,发现该局下属多个科室存在违规发放福利的现象。
经查,主要违规行为包括:1. 在2018年春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2000元的购物卡;2. 在2018年端午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1000元的粽子礼盒;3. 在2018年中秋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1500元的月饼礼盒;4. 在2018年国庆节期间,财政局为全体职工发放了价值人民币500元的购物券。
经调查,这些福利发放均未经过财政局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也未按照财政预算执行,且未向市纪委、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财政局的行为构成了违规发放福利。
二、案件分析(一)违规行为分析1. 违反预算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各级预算必须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执行。
财政局未按照预算执行,擅自发放福利,违反了预算法的相关规定。
2. 违反公务员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公务员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擅自收受礼品、礼金、有价证券等财物。
财政局违规发放福利,属于变相收受礼品,违反了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
3. 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违反廉洁纪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一)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财物;(二)纵容、默许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和特定关系人利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三)用公款旅游、借公务差旅之机旅游或者以考察、学习、培训、研讨、招商、参展等名义变相旅游;(四)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五)接受公款出国(境)旅游或者国内公务活动中的宴请;(六)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七)违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通信工具管理使用规定;(八)违反公务支出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支出;(九)其他违反廉洁纪律的行为。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是社会和谐基础近年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衡量一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有三个指标:一是分配率,指的是劳动报酬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二是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三是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
如果劳动者的报酬总额占GDP的比重越高,说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同样,每小时劳工成本中的福利开支越高,或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占政府税收收入的比重越高,则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
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上述三项指标各自所占比重都很高。
以美国为例,国民总产值的70%是“按劳分配”的,其他国家的分配率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
另外,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也至少在40%以上,有些国家更达60%以上。
初次分配的这些特征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是以初次分配中的公平因素为主,以政府再分配中的公平调节为辅。
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有关数据测算,2005年,我国GDP实现18万亿元,全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4.8万亿元,但职工工资总额只有1.9万亿元,只占GDP的11%,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另有2.9万亿元(约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0%)通过非工资渠道分掉了。
除此外,职工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同时行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持续扩大。
此案例涉及书本第一章的内容,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所以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
材料中,“中国的情况恰恰相反。
目前初次分配存在着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局面”是由于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书上P17讲到市场缺陷,这与市场缺陷是有关系的,主要包括1.条件性市场缺陷。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理论案例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温家宝总理说:“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一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相当一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多。
”简要分析:财政学的对象范围和研究范围是有区别的。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国家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及发展规律。
而研究范围要比对象范围宽泛得多,除对象范围外,尚包括对象范围之外的一些现象和事物。
如果就温总理提出的五个问题来分析,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纳入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并从中表现出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思考题:请分析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五个问题中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案例二: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收入分配政策胡锦涛在中共党的十七大报告上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简要分析:收入分配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党代会报告的重要内容。
此前,中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低收入者往往只有自身的劳动力可以作为获取财富的来源,而富有者除了劳动力,还有资本。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力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只有低收入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收入增长快于富人,中国的贫富差距才可能缩小。
中共对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的强调,意味着老百姓不仅能从再分配中得到好处,在初次分配中也能保证自己的权利,不用光等着政府救济。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对中国未来发展构成了潜在威胁。
虽然各方专家测算的数据有差异,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已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之上并无争议。
财政学案例分析新财政学案例分析——新冠疫情下的财政政策调整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各国财政政策出现了较大的调整。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财政学的影响和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其对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背景介绍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行业受到了严重打击,失业率上升,财政收入骤减。
面对这一挑战,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并保护社会稳定。
二、案例分析1.美国财政政策调整以美国为例,新冠疫情对该国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
为了稳定金融市场,联邦储备系统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政策,并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
同时,美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
其中包括向受到疫情冲击最严重的行业提供贷款和援助,提供直接现金援助给受影响的家庭和个人,以及增加医疗卫生支出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目的是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并促进经济复苏。
2.中国财政政策调整中国是首个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的国家,其财政政策的调整对全球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以稳就业为重点,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刺激需求。
各级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对受疫情冲击的企业的财政援助,提供减税和社保费率下调等措施。
此外,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提高疾病防控水平。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中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并为全球提供了财政政策调整的成功经验。
三、对经济复苏的启示新冠疫情下的财政政策调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在应对类似突发事件时,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快速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以应对不同行业和地区受到的影响。
其次,应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提高疾病防控能力。
只有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更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另外,政府在制定财政政策时应注重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或重建受灾地区时,应优先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确保财政援助的公正分配。
财政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医疗改革和教育改革应该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满足全体公民最基本的公共需要的公共服务,如使每一个人都享有初级医疗保健;二是满足部分弱势公民的生存需要的公共服务,如针对老龄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针对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针对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等等。
分析:本案例意义深远,从现象上看是围绕着“医改是否成功”和“教改是否成功”展开的讨论,事实上这种讨论涉及到公共产品与公共需要的基本理论,社会公共需要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的,在本质上区别于市场提供私产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需要,在这里必须明确区分公共产品公共需要和私产品、私需要的基本判别标准,否则无法说明公共产品和公共需要的特征。
从理论上讲,公共产品其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而私产品则具有明显的竞争性和排他性。
具有较小的外部效应,本案例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政府必须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公共需要,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
如果政府不能提供良好的公共产品,必然出现公共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困境,政府活动与市场活动最大的原则之一就在于政府活动以社会公平为第一位。
而市场活动则以效率为第一位,政府活动的公平性就是表现在其满足的公共需要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共同的无差别的需要。
第二,哪些产品是公共产品的应当由政府提供。
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医改基本不成功或教改基本不成功,我们也不能说医疗卫生和教育都应该由政府提供。
医疗卫生和教育从本质上看都是混合产品,并不是完全或纯粹的公共产品,他们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场提供,这还是医改或教改的复杂性所在,必须用公共产品的理论和外部效应的理论分析医改或教改,否则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说明卫生和教育作为混合产品不可能也不应该由政府全部提供,对卫生和教育的分析已超出本次点评的范围,政府应承担的主要是公共性较强的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而非义务教育和医疗可以由市场提供或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