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7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诞生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①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以四言诗为主。
②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兴起楚辞,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结尾。
③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兴起,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进步。
④唐代,五、七言律诗格律成熟,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协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词于初盛唐产生。
⑤宋以后,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2)散文散文具有叙事、论说和抒情三大功能,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①商周时,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
②先秦时期,散文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论说的诸子散文。
③汉以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散行的单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两大类。
④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⑤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确立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
(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①小说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
b.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成就,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c.宋代,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考点二: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诗经》与《楚辞》《诗经》与《楚辞》合称“风骚”,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历来被诗人尊为诗歌典范。
(1)《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2.《诗经》中的_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周族史诗【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和《商颂》中的《玄鸟》《长发》等,分别记载了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
3.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书类别有两种分法:①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②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4.司马光的《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解析】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5.《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这一评语出自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史记》(或《屈原列传》)【解析】这一评语出自《史记》中的《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也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6.《史记》的原名叫《_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太史公书【解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第17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价值观
表17-1价值观
考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1.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自觉形成。
2.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念相拒又交融,相反又互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
(1)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天人关系。
“天”是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辨则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表17-2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2)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涉及到了群己关系。
表17-3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3)义利与理欲
不仅仅体现于抽象的观念认同,群与己的定位在本质上还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表17-4义利与理欲。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诗经》与《楚辞》国先秦散文古汉赋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唐诗文宋词学元杂剧明清小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 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 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 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
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
(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第14章中国古代哲学14.1复习笔记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1.早期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殷周之际①西周初年《尚书》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木、金、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②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a.《周易》古经以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b.《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2)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①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
②形成众多影响巨大的思想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
2.原始儒家(1)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2)代表作品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②四书:《论语》《孟子》《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以及《荀子》等。
(3)儒学精神①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a.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b.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c.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
d.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使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a.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b.平常的生活中,要在某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上,崇高地生活,忠于职守。
c.要顺着本性内在禀赋有所发挥创造,使内心得到某种精神的满足,实现生活目的。
(4)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为代表。
①“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a.“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完整版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精研学习网》查找资料
本书是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本书提供电子书及打印版,方便对照复习。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化的含义
1“文”与“化”
表0-1“文”与“化”
2文明
文明兼具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双重意义,其意义接近广义文化。
3自然的人化
表0-2自然的人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表0-3广义文化
表0-4四层次说的具体内容
表0-5狭义文化
表0-6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
考点二:中国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即为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
(1)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活的生命。
(2)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3)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在新的时代中发生蜕变。
2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表0-7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1.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古代史籍分类
中
编年史国纪传史古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典章制度代纪事本末史史评
学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
以古为镜,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求实直书,书法不隐德识为先,才学并茂
表11-1 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2.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1)中国传统目录学的发展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
《隋志》著录文化成果,四部分书,确定经、史、子、集的顺序,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
(2)史学家通过著书立说记录和保存我国古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和保存下来的。
历史著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表现形态,具有记录、综合人类文化创造、积累和发展的职能。
(3)中国古代史学与儒家经学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深受儒家经学的影响、制约。
长期以来,经学曾经是史学的指导思想,儒家的政治伦理是史书通过历史经验反复阐明的史义。
而史学之求真、经世的传统也影响着儒家经学。
考点二:中国古代史学的巨大成就
1.古代史籍分类
中国古代史籍积累繁盛,内容丰富,分类细致,分类的体制在《隋书·经籍志》里大致确定下来。
表11-2 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
2.编年史
表11-3 编年史简介
3.纪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