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机扩张自己的实力。
董卓、袁绍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实力派。
189年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反为宦官所杀。
中军校尉袁绍率军诛杀宦官。
董卓趁乱领兵进入洛阳,废少帝,另立献帝,自称相国,独揽大权。
190年,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进讨董卓。
袁绍字本初,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军阀。
他率盟军逼近洛阳。
董卓焚洛阳,挟献帝西入长安。
两年后,董卓为吕布所杀,部将火并,关中大乱。
而关东盟军瓦解后,也开始了相互混战。
到196年,全国各地几乎均落入军阀之手:袁绍据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据兖、豫二州;刘备、吕布据徐州;袁术据扬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孙策据江东;马腾、韩遂据凉州;公孙度据辽东。
混战使“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二、曹操统一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曹操(155-220)字孟德,是东汉太尉曹嵩的儿子,20岁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阳北部尉、典军校尉等职,是东汉末年势力发展最快的军阀之一。
时人许劭评价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他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进而统一了北方。
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呢?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统一的条件:▼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
曹操采纳毛玠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许昌。
标榜正统,在政治上取得优势。
▼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广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许褚、任峻、吕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揽各方英雄为其效力,形成了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
▼募民屯田获得成功,解决了军粮问题。
东汉末年,北方地区军阀林立,相互混战,许多军阀因粮食短缺而衰亡。
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决定实行大规模的屯田。
196年募民在许下屯田,得谷百万,安定了军心民心,为打败袁绍、统一北方积蓄了经济实力。
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知识点总结在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是两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三国鼎立与两晋南北朝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两个时期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三国鼎立三国鼎立是指自184年至280年的中国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争霸的特殊局面。
以下是关于三国鼎立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三国的形成:东汉末年,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地方势力崛起,形成了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政权。
2. 三国的领导者:曹魏由曹操建立,其子曹丕继位;蜀汉由刘备建立,其子刘禅继位;东吴由孙权建立,其子孙皓继位。
3. 三国的势力对比:曹魏以中原地区为基地,势力最为强大;蜀汉在西南地区发展壮大;东吴位于江东,具有海上交通优势。
4. 三国的战争:三国之间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
其中,赤壁之战是最著名的一次,曹操被蜀军与吴军联合打败。
5. 三国的文化成就:三国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
他们的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名篇和典籍。
二、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是指东晋和西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相继兴衰的历史时期。
以下是有关两晋南北朝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东晋的建立:西晋在西北地区衰落后,刘裕建立了东晋政权。
东晋的领土主要位于江南地区。
2. 南北分裂: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相继兴起,形成了南方的世袭制度。
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则统治北方。
3. 南方政权的特点:南朝的政权多以文化发展为主,有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
南朝宋以文学成就著称,南朝梁注重佛教的发展。
4. 北方政权的特点:北朝的政权多以农耕经济为主,并注重军事力量的发展。
北魏开始推行汉化政策,培养汉族士人。
5. 两晋南北朝的统一:南北朝时期,曾经出现过北魏短暂统一南北的局面。
北周统一了北方,但未能统一南方,南方仍然存在多个政权。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哪个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是赤壁之战。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
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
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
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
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
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
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
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
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
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5000,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并获徐庶之母,迫徐庶来归。
张飞率20骑断后,拆长坂桥,勒马横矛,令曹军疑惧,刘备方得脱险,东奔汉津(今钟祥境),恰遇关羽船队,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也领万余人接应。
刘备军顺汉水至夏口,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今湖北鄂州境)。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对联刘举棋不定。
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精选6篇)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录像、材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等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设计思路〗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浓厚,表现欲望强烈,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可以进一步刺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分析,可以增强师生的互动性。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
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
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大量的影像、动画、图片等信息,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通过几段录像及动态的过程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
讨论题的设计,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探究。
在讨论中,既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1:课题动画图片2:(录像)讲课前我们先看一段反映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录像,然后我们比一比,赛一赛谁的记忆力好,谁的综合分析能力强。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5篇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二、经过1、官渡之战(时间:公元200年;概况: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2、赤壁之战(时间:公元208年;概况: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奠定了基础)三、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代汉自立,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南方的初步开发一、孙吴开发江南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南方统治重视发展经济.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①织麻布(会稽)②生产青瓷;③侯官、临海、番禺成为吴国三大造船中心;230年,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二、诸葛亮治蜀①恢复和发展成都平原的经济②稳妥处理民族关系,使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贵州一带)得到初步开发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的开发1、原因:①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经济,如组织屯田垦荒,推广牛耕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人民的辛勤劳动2、表现:①广种水稻,推广原产北方的麦、豆等②建康成为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都会.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2[知识要点]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
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
作用: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二、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1.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
2.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三、商鞅变法:1.背景:①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和推广,导致私田出现。
②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出租土地,转化为地主。
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3.时间:公元前356年。
4.支持人:秦孝公。
5.主持人:商鞅。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1.1《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西晋的统一。
具体内容包括:1.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统一北方后,赤壁之战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分别是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2. 西晋的统一:西晋在司马炎的领导下,灭掉了吴国,实现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析主要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展开。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历史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联系,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
2. 史料实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史料来验证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判别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证素养。
3. 历史解释:通过对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4.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西晋统一的过程及影响。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
难点:1. 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的理解和把握。
2. 分析西晋统一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3. 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特点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理解和把握。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和时间线,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2011-12-17 11:47很爱很爱qq111|分类:历史话题|浏览2195次分享到:2011-12-17 11:58天天爱答题,20元话费等你拿~提问者采纳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
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刘备。
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
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
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
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011-12-25 14:00水睡莲璃|分类:历史话题|浏览3513次分享到:2011-12-25 19:15天天爱答题,20元话费等你拿~提问者采纳三国鼎立的形成:魏国赤壁之战输了。
蜀及吴暂时的和谐,而魏无同时与两家交战的实力。
三国归晋的原因:蜀吴窝里打,诸葛伤蜀元气,后主不思进取,魏国司马坐大,以虎吞狼,逐渐吞并,一统天下。
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被称为三分天下之时。
这个历史进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第三世纪,最初的三国为魏、蜀、吴。
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变革和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本文将探讨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
一、东汉末年的分裂三国鼎立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分裂。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和皇权削弱,地方豪强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情况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分裂,给了后来鼎立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二、董卓和群雄割据东汉末年,董卓成为了一个扰乱朝廷的重要角色。
董卓是一位权臣,掌握着相当大的军事力量。
他通过掌握皇帝与宦官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巨大的权力。
他篡夺了皇位,并且以暴力手段改变政权。
此后,董卓遭到了其他诸侯的反对,进一步加剧了分裂局势。
三、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在董卓离世后,形势更加紧张。
三国势力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刘备、曹操和孙权的崛起。
刘备是个性格仁厚而有魅力的人物,他自称汉室宗亲。
曹操是久经沙场的杰出军事统帅,他出色地管理着自己的势力。
孙权则是东吴的创立者,他在取得势力后,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最终,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导致曹操势力在中原地区的衰落。
这场战役对三国鼎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后来的格局更加稳定。
五、三国鼎立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刘备、曹操和孙权确立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建立了蜀国,曹操建立了魏国,孙权建立了吴国。
三国之间互相对峙,没有一个能够真正统一整个中国。
六、战乱与分裂三国时期,战争和内乱是常态。
三国势力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百姓遭受了战乱的苦难。
这种战乱和分裂局面持续了数十年,直到统一的曹魏取代了蜀、吴。
七、三国时期的文化与艺术尽管战争和政治斗争是三国时期的主导,但该时期仍然是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繁荣时期。
蜀地绘画、曹魏文学和吴地音乐都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这些成就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初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梳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期间。
这一时期,中国被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和吴。
下面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具体过程。
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1.曹操煮酒论英雄:东汉末年,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战乱不断。
曹操是当时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一统天下为目标,积极推行“煮酒论英雄”的策略,吸引了大批人才加入他的势力。
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与蜀、吴两国抗衡的局面。
2.赤壁之战:208年,东吴和蜀汉联合起来,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败了曹操的大军,打破了曹魏扩张的势头,稳定了三国格局。
3.蜀汉建立:221年,刘备在四川建立了蜀汉,成为三国中的一股重要势力。
蜀汉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巩固了自身势力,与魏、吴两国形成了鼎立的局面。
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1.攻伐与对峙:刘备和曹操在夷陵之战中败给了东吴,曹操因病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建立魏国。
此时,中国分裂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形成鼎立局面。
2.各国互相攻伐:魏国孙权与蜀汉刘备结成联盟,共同对抗曹魏。
但在刘备去世后,孙权背叛了蜀汉,攻打蜀汉,形成了魏、吴两国对抗蜀汉的格局。
3.各国割据自立:三国时期,各国势力割据自立,加强了自身国家建设,积极发展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
例如,魏国实行了辽东疆场制度,推行了统一的法律制度;蜀汉开展了庄稼交换制度,打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吴国重视水利建设,繁荣了经济。
4.持久对抗:三国时期持续了几十年,各国之间进行多次小规模的对峙和战争。
三国各自拥有强大的军队和杰出的将领,使得三国分立成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综上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源于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其过程则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互相攻伐和割据自立中逐渐形成的。
与此同时,三国在各自国家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期。
【培优练习】《三国鼎立》(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 公元3世纪初期B. 公元3世纪20年代C. 公元2世纪初期D. 公元2世纪20年代2.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一触即发。
读如图所示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这场大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 作战的双方是曹操军与孙刘联军C. 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军,统一北方D. 孙刘联军数量多于曹操军队,且擅长水战,又占据有利地理位置,因而获胜B. 刘备能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的贡献不小。
C. 孙刘联军能在赤壁大败曹军是利用了曹军不习水战,采用火攻,从而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D.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后,基本统一北方。
二、材料题历史地图有利于学生了解所学史事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历史地理概念。
阅读下列历史地图,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1)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的过程?观察图片,这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体现了怎样的特点?从图一看,秦国最后灭掉的是哪一诸侯国?(2)图一的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期?依图及所学知识归纳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3)依次写出图二中①②③代表的政权名称。
为图二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是哪次战役?该战役交战的双方是谁?该战役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请再举出两例这样的战役。
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
世纪换算公元千百位数加1。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魏蜀吴的建立与三国鼎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与世纪换算。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杨村中学赖汉鹏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
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创设音影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
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本课介绍了跟曹操有关的两场重要的战役。
过渡到本课第一个知识点——官渡之战。
探究新课: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幻灯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让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教师强调袁绍的势力最大,曹操经过发展,实力也在不断的壮大,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学生回答后加以鼓励并归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
这是曹操能战胜袁绍并统一北方的物质基础,在当时的混战局面中,曹操能这样做就表明他有过人的政治眼光。
2、官渡之战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用箭头显示袁军、曹军的行军路线,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官渡之战的经过,教师强调: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心理素质,战争之前,袁绍拥兵十万,曹操却只有三四万,袁绍在兵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
但他却因此产生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纳谋士的正确建议。
谋士许攸看出袁绍必然要失败,投奔了曹操。
曹操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计策,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烧掉其全部粮草。
袁军没了粮草,军心动摇。
曹军乘机发动进攻,袁绍只能自食其果,败逃河北了。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并没有满足,他还要统一全国,在他著名的《龟虽寿》中就这样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他举兵南下。
(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显示《长江上中下游三州地图》,让学生找出南方主要的割据军阀。
教师讲解:孙权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刘备当时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后来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显示《三顾茅庐》,让学生看图说话,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2、赤壁之战
刘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显示《赤壁之战形势图》,之后让学生自己描述赤壁之战的经过,
显示“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
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学生归纳: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
曹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
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
——(显示学生归纳的原因)
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
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
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
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魏、蜀、吴的建立
显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讲解魏、蜀、吴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之后由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强调:魏、蜀、吴三个政权就象一个鼎的三个足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的稳定下来。
相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赤壁之战是它形成的关键。
三、魏蜀、吴三国的关系
1、蜀吴关系:赤壁之战前结盟;赤壁之战后破裂;诸葛亮治蜀以后重新结盟。
2、蜀、吴与魏的关系:赤壁之战前: 敌对;赤壁之战后吴与魏靠拢,蜀被孤立; 诸葛亮治蜀以后蜀吴重新结盟,与魏对立。
互相牵制,因势调整
评价历史人物:
课件显示曹操像并提问:"如何评价曹操?"
我们先说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教师肯定学生们的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内容小结:
200年官渡战,曹统一北方基础奠;
208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鼎立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建;
相互利用又牵制,鼎立局面暂不变。
闯关练习:
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教学反思:
附
1.板书设计(采用图示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学生活动:
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
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
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
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
辎重,尽积在乌巢。
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
曹操大喜。
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