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中诊病案共2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20
患者,男,35岁,已婚,从事IT行业,因反复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伴恶心、呕吐3天入院。
患者自述近3个月来,因工作繁忙,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较大。
既往体健,无重大疾病史。
二、中医诊断1.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中医理论,初步诊断为“胁痛”(肝郁气滞证)。
(1)症状:右侧胁肋部疼痛,伴恶心、呕吐,情绪波动较大。
(2)体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 证候分析(1)肝郁气滞:患者工作繁忙,情绪波动较大,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故出现右侧胁肋部疼痛。
(2)脾胃虚弱: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进而引起恶心、呕吐。
三、中医治疗1. 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2.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1)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陈皮、甘草。
(2)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可加半夏、生姜;若胁肋部疼痛较重,可加延胡索、郁金。
四、疗效观察1. 症状改善: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右侧胁肋部疼痛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2. 体征改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较前缓和。
1. 病因分析本病例患者因工作繁忙,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
同时,饮食不规律,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水湿内停,进而引起恶心、呕吐。
2. 治疗原则针对病因,治疗原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的功效;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3. 疗效分析经过5天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显著。
柴胡疏肝散与四君子汤联合应用,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健脾和胃,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六、总结本病例通过中医诊断和辨证分析,得出患者为“胁痛”(肝郁气滞证),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此病例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运用中医理论,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七、建议1.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前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医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我参加了本次中诊实训。
在实训过程中,我通过分析典型病例,对中医诊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病例分析的总结。
二、病例分析1. 病例一:李某,男,45岁,主诉:反复发作性腹痛、腹泻3年,加重1周。
(1)病史采集患者3年前开始出现腹痛、腹泻,呈间歇性发作,无规律。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肠炎”,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1周症状加重,每日腹泻3-5次,腹痛加剧,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2)四诊合参望诊:患者面色萎黄,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患者语音低沉,有轻微腹泻声。
问诊:患者诉腹痛、腹泻,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饮食、睡眠欠佳。
切诊:脉象沉弦。
(3)诊断分析根据病史、四诊合参,诊断为泄泻。
证型为脾胃虚弱,湿阻中焦。
(4)治疗方案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5)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明显减轻,发热、乏力等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2. 病例二:张某,女,50岁,主诉:头晕、头痛、失眠2年,加重1个月。
(1)病史采集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呈持续性,无规律。
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
近1个月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
(2)四诊合参望诊:患者面色苍白,精神欠佳,舌淡红,苔薄白。
闻诊:患者语音低沉,有轻微头晕声。
问诊:患者诉头晕、头痛、失眠,伴有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饮食、睡眠欠佳。
切诊:脉象弦细。
(3)诊断分析根据病史、四诊合参,诊断为眩晕。
证型为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4)治疗方案治法:滋补肝肾,平肝潜阳。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5)疗效评价经治疗后,患者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耳鸣、视物模糊等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未复发。
三、总结1. 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价值。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案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导入新课: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
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
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
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
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导入新课: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重点介绍内容。
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绪论中医诊断学是论述中医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一门课程。
诊断即对人体健康状态和病证所提出的概括性判断。
它是由基础医学引申到临床医学的桥梁,具有基础理论密切结合临床实践的特点,是中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防治取决于正确的诊断,正确的诊断来源于对患者四诊的周密诊察和精确的辩证分析,没有正确的诊断就不会有正确的治疗。
所以诊断在防治疾病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第一节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中医诊断学,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病经验的积累,它的理论和方法起源很早。
公元前五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以“切脉、望色、听声、写(犹审)形”等为人诊病。
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不仅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而且提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致病的内外因素全面考虑。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
公元二世纪,西汉名医淳于意首创“诊籍”即病案,记录病人的姓名、居址、病状、方药、日期等,作为复诊的参考。
公元三世纪初,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把病、脉、证、治结合起来,作出了诊病、辨证、论治的规范。
与此同时,著名医家华佗的《中藏经》也记载了丰富的诊病经验,以论脉、论病、论脏腑寒热虚实、生化顺逆之法著名。
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既阐明脉理,又分述寸口,三部九候、二十四等脉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载列各种疾病的证候1739论。
唐代孙思邈认为,诊病要不为外部现象所迷惑,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营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宋、金、元时期,诊断学又有新的发展,宋代朱肱《南阳活人书》强调治伤寒切脉是辨别表里虚实的关键,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论述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辨证。
金元之世,专攻诊断者,颇不乏人。
1.唐某,女,36岁,教员。
咳嗽短气5年,恶寒身痛2天。
自诉长期咳嗽,遇冷即发已5年,并感精神疲倦,食少懒言,时有气不接续之感。
前天参加植树,劳累后脱衣当风,咳嗽加重,伴恶寒头痛,一身酸痛,时有喘鸣,胸闷不适,舌质淡嫩,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要求]①病情分析(含病位、病性、病因)。
②脏腑辨证结论。
答:①病情分析:患者以咳嗽短气为主症,且伴恶寒身痛,其病位在肺与卫表。
病程5年之久,且有神疲气短懒言,舌淡嫩,脉无力,其肺气已虚;但新感恶寒身痛脉浮,乃表实之征,故属本虚标实之证。
其病因在内因久咳久喘,肺气亏虚,卫外不固;其外则因脱衣当风,外感风寒所致。
②辨证:肺卫气虚,外感风寒。
2.魏某,男,48岁,干部。
脘腹腰胁坠重酸痛、乏力气短2年。
患者胃、肾等内脏下垂已有2年余,现脘腹、两胁及腰部坠重酸痛,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气短懒言,不欲饮食,食后腹胀,大便稀溏,小便短少,下肢轻度浮肿,舌质浅淡,苔薄白,脉缓弱。
[要求]①病情分析。
②脏腑辨证结论。
答:①病情分析:患者食少、腹胀、便溏,可知其病位在脾;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弱,其病性为气虚;脾气亏虚是其病因。
由于脾气亏虚,中气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胃、肾等内脏下垂,故见脘腹腰胁坠重酸痛;脾气不运水湿,故见尿少而轻度浮肿。
②辨证:中气下陷证。
3.冯某,女,42岁,工人。
头晕眼花,气短乏力1月余.患者因月经淋漓不净,检查为子宫肌瘤,已行手术切除,术后1月,仍感头晕眼花,卧床不起,短气乏力,动则自汗,午后低热,食纳甚少,食则腹胀,大便秘结,5~6天一行,便如羊粪,面色淡白,唇色无华,舌质浅淡,脉细无力.[要求]①提出最佳辨证方法。
②病情分析。
③提出辨证结果。
答:①本例最宜用气血津液辨证。
②病情分析:患者因患子宫肌瘤,月经量多,加之术后伤血,故已有血虚之征。
头晕眼花,面白,舌淡,唇色无华,脉细等皆为血虚所致。
气血相生,血虚则气弱,故并见短气乏力,纳少腹胀,脉虚无力。
1、男,56岁,患者一年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经抢救,神志清醒后出现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此后大便闭结不通,二三日一行,虽有便意,但临而努力挣扎乏力,汗出气短,便后疲乏,痛苦难耐,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无力。
【蒲辅周医案】脾肺气虚分析:脾主四肢,脾虚生痰,痰扰神明,故见昏仆,左半身上下肢运动不便。
大便闭结不通,二三日一行——便秘。
气虚?热闭?冷闭?抑或阴虚津亏?又见后努责不出,汗出气短,便后疲乏,颇像气虚便秘。
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见气虚血少之像。
及见舌质淡嫩,苔薄白,乃脾虚,水湿不化之像。
气血亏虚,脾虚失气血生化之源,固见脉虚无力。
2、陈某,男,48岁,每年秋冬常发哮喘,三天前受冷感冒,哮喘复发。
现哮喘痰鸣,白天减轻,晚上加重,胸中窒闷,咯痰量多色白清晰,面白形寒,手足发凉,口淡不渴,纳差,舌淡胖苔白滑,脉滑。
【蒲辅周医案】寒痰阻肺分析:患者秋冬旧疾每发,初定阳虚体质,水湿痰饮运化无力,停阻于肺,故见哮喘。
今感寒见寒哮喘复发,乃寒痰停滞于肺,因寒性凝滞之故也。
白天减轻,晚上加重,胸中窒闷,咯痰量多色白清晰,夜晚阳气内藏,主阴主静,痰停于肺,故见前症。
因肺失宣发肃降,胃气难降,脾气不升,失脾主五味之功,故见口淡不渴,纳差。
脉滑乃寒痰阻肺之像。
3、黄某,男,70岁,患肺结核多年,与4月21日就诊。
因痰中带菌而住某医院治疗,今年自4月5日起呃逆频繁发作,嗳声洪亮,有时自觉气从小腹或者两肋部上冲咽喉,其气带有臭味,偶然伴有胸闷塞憋气,胃纳减少,稍多吃便觉不适,形体较瘦,性情常易急躁,大便每日两次,成形,小便略黄,曾用多种西药治疗。
脉沉细弦微数,舌质黯,苔腻。
【路志正医案】肝胃气逆分析:呃逆为胃气失降,肝气上逆之故。
首当分清虚实寒热及有无兼杂,嗳声洪亮连续发作为实;声音低微断续为虚。
患者性情常易急躁,容易引动肝气上逆,故胃气不降为呃,因肝脉循少腹布两肋,肝气横逆,故有自觉气从小腹或者两肋部上冲咽喉;胃纳减少,而舌苔出现秽浊,乃胃气不降蒸于上的缘故,属实非虚;其脉沉虽细而弦微数,沉属病邪在里,弦细数属少气,肝急,因有肺结核史,身体素虚,性情素急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