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的心理与生理节律共40页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40
人体节律和应用一、每个人从诞生的那天起,直到生命终止,都存在着体力、情绪和智力方面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被称为人体节律(又叫生物节律或生理节律)。
人体节律分为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三种。
这些节律的时间周期分别为23天、28天、33天。
每个节律周期又分为高潮期、临界日昨低潮期三个阶段。
以上三个节律周期的半数为临界日,这就是说11.5天、14天、16.5天分别为体力节律、情绪节律和智力节律的临界日。
临界日的前半期为高潮期,后半期为低潮期。
人处于高潮期,体力充沛,;心情愉快,思维敏捷,记忆力好,体内免疫功能增强,故工作效率提高,工伤事故较少,发病机会也可减少。
人在低潮期体容易疲劳、做事拖拉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力降低等。
临界日对人们的威胁较大,这时,人体处于频繁的变化之中,做事粗枝大叶,容易出差错事故,感染疾病的机会增多。
二、重视人体节律,合理安排作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感觉到自己的体力、情绪或者智力有时很好,有时却很坏,这是什么原因呢?科学家研究发现,人从出生直至生命结束,其自身的体力、情绪或智力都存在着有强到弱、由弱到强的周期性起伏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体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现象的产生是因为生物体内存在的生物抓,它可以自动调节和控制生物的活动。
体力、情绪和智力的不同变化分为高潮期、低潮期和危险期。
在高潮期,人们感到体力旺盛,精神愉快,头脑灵敏,记忆力强,富有创造性,更具有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低潮期,人们感到体力差,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烦躁、喜怒无常,判断力下降等;在临界期,人们的身体处于频繁的变化或过渡阶段,体力、情绪或智力及不稳定,办事粗心,容易出差错,协调力差,容易感染疾病,已发生事故。
人们在调查事故的原因中发现有很多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当人体生物节律处于低潮期或者危险期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事故。
前苏联卫生部全苏眼科疾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用事后检验的方式确认了生物节律的影响,他们对莫斯科第59医院在3个月内作的395例眼科手术做了详细分析,手术中遇到麻烦的有68%出现在当日外科医生体力生物节律不佳的时候,63%出现在外科医生情绪节律不佳的时候,病人生物节律在手术日不佳的有65%以上产生手术后并发症。
人机工程学第4章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老师的精华总结第3章链接第5章链接老师的精华总结4.1.1心理现象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4称。
心理活动的组成参阅图4-1。
老师的精华总结4.1.2行为的构成心理学家列文(K.Lewin)认为行为取决于个心理学家列文(K.Lewin)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
体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
即B=f(PE)式中,B-行为式中,P-人E-环境老师的精华总结个体本身又受到“遗传”个体本身又受到“遗传”、“成熟”、成熟”学习”等因素的影响,上式可概括为:“学习”等因素的影响,上式可概括为:B=H某M某E某L式中,B-行为式中,H-遗传E-环境L-学习老师的精华总结4.1.3行为反应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反心理学家将行为分解为刺激、生物体、应三项因素研究,应三项因素研究,即SOR式中,S式中,S-外在、内在的刺激O-人体R-行为反应刺激、人体、反应三项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见图关系见图4-2,图4-3,图4-4。
老师的精华总结老师的精华总结3.适应: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3.适应:在刺激不变的情况下,感觉会逐渐减少以适应致消失的现象。
致消失的现象。
4.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作用:4.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各种感觉器官对其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都将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影响而降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低,由此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5.对比对比:5.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两种完全不同但属于同一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类的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6.余觉刺激取消后,感觉可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余觉:6.余觉:刺激取消后,感觉可存在一极短时间的现象。
老师的精华总结4.2.2知觉的基本特征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感觉:属性的反映。
人体节律的生理学机制与调节一、背景介绍人体节律是指人体在生物钟及环境因素的调节下,多种身体功能和行为能力出现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这种变化往往具有日间与夜间差异、上午与下午差异等,表现在精神、体力、免疫系统、食欲、睡眠、代谢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其中,睡眠、代谢和免疫系统是人体节律中最为典型的。
而对于人体节律的生理学机制和调节,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人体节律的基本概念和表现入手,分别探讨其生理学机制以及如何进行调节。
二、人体节律的基本概念和表现人体节律主要由内生性生物钟和环境因素所调节。
内生性生物钟是指人体内部存在一种通讯系统,能够对光、温度、食物、药物等外部刺激作出反应,从而控制睡眠、皮肤温度等节律。
环境因素包括了日光照射强度、气温、湿度、噪声、化学品等,都可以影响睡眠和免疫功能。
人体节律在睡眠、代谢和免疫系统等方面,表现为一系列周期性变化。
其中,睡眠是最显著的表现之一。
人体很明显地分为清醒状态和睡眠状态,而睡眠因子有多个,包括了内源性生物钟、环境因素等,可以影响捕捉睡眠信号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体代谢也有显著节律。
研究表明,人体里循环的一些激素,比如甲状腺素、胰岛素等都会有明显波动,其中部分表现为昼夜节律。
最后,免疫系统也有着显著例律变化。
人体在不同生理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免疫状态,也就是有着清晰的昼夜节律。
三、人体节律的生理学机制人体节律的生理学机制主要包括了内生性生物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方面的调控。
(一) 内生性生物钟内生性生物钟是人体节律最重要的调节机制,其主要部位在大脑中枢的下丘脑区域。
其中,主要节点有杏仁核、维中隆核、视交叉上核等。
通过这些核的调控,人体可以对光、气温、食物等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让相应的生理功能出现昼夜节律性变化。
(二)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人体节律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可以对人体睡眠、代谢和免疫系统等多个方面作出调节。
节律与人类行为的习惯形成有何关系?一、生物节律对人类行为的影响1. 生理节律对睡眠行为的影响生物钟是人体内部调控生理过程的重要机制,它与人类的睡眠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人体具有一定的生理节律,如每天早晨醒来、下午疲惫等,这些都是生物钟的调控作用。
生物钟控制睡眠的过程中,一般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这些都是生理节律不同步造成的。
因此,了解生物节律对睡眠行为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睡眠习惯,提高睡眠质量。
2. 心理节律对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与心理节律密切相关。
比如,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段对工作、学习的注意力、反应速度以及思维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
在心理节律的调控下,人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认知和情绪特征。
研究发现,经过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节律,人们可以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使其在高峰期完成,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日常习惯对节律形成的影响1. 日常作息习惯对生物节律的影响人的生理节律与日常作息习惯相关。
定期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帮助人体调整生物钟,调整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相反,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常常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因此,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人体的生物节律、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
2. 日常习惯对心理节律的影响恰当的日常习惯对于人的心理节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制定规律的饮食、运动时间,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经常参与正面的社交活动、充实的娱乐休闲等,也是调整心理节律的良好方式。
这些日常习惯的形成可以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三、改变不良习惯对节律调控的重要性不良习惯会破坏人体的节律调控系统,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熬夜、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都会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睡眠质量;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工作等也会打乱心理节律,增加心理压力。
因此,改变不良习惯对于维持良好的生物节律和心理节律十分重要。
陕西人民出版社《人体生物节律》20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了人体生物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的发现,引起了人们比较广泛的注意。
1937年,国际上召开了首届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
1960年,在美国召开的生物节律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生物节律学的研究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体生物节律,其基本理论认为:人体生理状况从体温、血压到各器官的新陈代谢及精神状态,都有其周而复始地循环规律。
这种规律是能够测定的,现在一般采用电子计算机计算的方法。
菲里斯和斯瓦波达发现,人体生物节律中的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生物节律(生物钟)广泛存在于大自然的各种生命活动中,是上亿年内生物在其发生和进化过程中,为了与环境变化相适应而逐渐形成的内源性的与自然环境周期性变化相似的节律性的生命活动。
从蓝藻到人类,几乎所有生物体的生理、代谢活动和行为过程都表现出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性。
人们最熟悉的昼夜节律是每天的睡眠一觉醒节律。
人体生物节律一词,代表人体内的生理——生物循环。
人体生物节律,是指人的体力、情绪和智力的周期循环。
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结果表明,人的体力循环周期为23天,情绪循环周期为28天,智力循环周期为33天。
这三个近似月周期的循环,统称为生物节律,在每一周期内有高潮期、低潮期、临界日和临界期。
人体生物节律理论认为,这些循环从人出生的那时刻开始,就分别按各自的周期循环变化,首先进入高潮期,然后经过临界日变换为低潮期,按正弦曲线的规律持续不断的变化,一直到生命结束为止。
当这些循环处于高潮期,人们的行为处于最佳状态,体力旺盛,情绪高昂、智力开阔;当循环处于低潮期,体力衰减,耐力下降,情绪低落、心神不宁,反应迟钝,智力抑制,工作效率低。
特别是临界期,体内生理变化剧烈,各器官协调机能下降,容易发生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