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655.00 KB
- 文档页数:96
第四章群体心理与行为4.1 对时代华纳公司群体决策的分析2000年春季,时代华纳最终完成了它与美国在线的合并。
就在批评者纷纷指责这场购并活动会带来难以驾驭的市场垄断时,你一定以为时代华纳的管理层会很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但是,它在4月30日做出的决策使它的形象黯然失色。
当时,时代华纳正在与沃尔特·迪士尼公司重新谈判,确定华纳公司使用迪士尼有线电视的3个频道需要支付多少费用,以及迪士尼公司是否会更新时代华纳转播ABC新闻网的权利(ABC隶属于迪土尼公司)。
谈判在5个月前就开始了,但却一直没有结果,最后期限被延长了7次。
时代华纳公司与迪士尼公司谈判者之间的相互仇恨越来越深。
到4月底时,它们终止了面对面的对话,相互之间的沟通仅仅通过传真方式来进行。
4月26日,离最后一次谈判的截止日期仅差5天,也是时代华纳在ABC拥有转播权的到期日,ABC向时代华纳公司发了—份传真,通报说,截止日期之后,迪士尼公司希望时代华纳在1个月的扫描时段里继续转播ABC;节目直到5月24日,这段时间电台测查观众的意见以决定要选择的广告公司的类型。
丽时代华纳公司过去一直坚持的是8个月的延长期。
这封传真的口气使时代华纳公司的—些高层经营者火冒三丈。
他们感到ABC公司以一种命令的口吻在进行谈判。
在时代华纳内部,高层经营者们开始考虑在他们提供有线电视服务的350万用户中终止A13(3节目。
—些人认为终止节目相当冒险。
由于有线电视公司并不十分普及,而且常被视为实行价格垄断,所以,—些时代华纳的高层人士担心,受到指责的会是他们自己而不是迪士尼公司。
其他人则认为,迪士尼公司是问题的导火索。
如果时代华纳公司能有效地传达这一信息的话,迪士尼应该会受到更多指责,至少也会受到同样程度的指责。
同时,他们怀疑,ABC公司会因此而失去每天300万美元的广告收人。
他们盘算着,对ABC信号的封锁,可能会最终使迪士尼公司同意时代华纳的条款。
4月30日,星期日,依然没有达成协议,两家公司之间越来越多的是简短传真,没有一方改变他们的要求。
第一章导论1、组织的涵义;组织存在的三个基本条件组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的的正式结构或过程。
(1)、组织是人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资源配置离不开人,人群形成了组织,没了人群就没了组织。
(2)、目标汇聚。
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追求个人目标和追求组织目标对立又统一。
(3)、组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强调业务分工体系和管理分工体系的协调与规划。
2、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层次,把组织看成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2)、群体层次,重在分析群体成员工作中的相互影响;(3)、组织层次,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
3、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理解关于人性假设的四种理论和主要观点(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古典经济学家和古典管理学家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主要观点:①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必须由外界的刺激物加以激励。
②人们天生的目标就是跟组织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他们必须由外界的力量来控制,才能保证他们为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③由于人们具有非理性的感情,因此他们基本上是不能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
④不过,人大体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人符合上述假设,而另一类人则是能自律和自制的,并且不那么受他们感情的摆布。
必须把管理其他一切人的责任授于后面一类人。
(二)、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根据霍桑试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是研究社会行为科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过程,而群体行为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群体心理研究的是人们在群体中与其他成员互动时经历的思考过程和情感反应。
群体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集体认同感,即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常常倾向于在群体中寻找认同,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符合群体的期望和规范。
这种群体认同感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团队合作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然而,群体认同感也可能导致负面影响,如排斥和歧视。
群体行为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中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和互动方式。
群体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体思维,即在群体中,个体常常受到群体观点和意见的影响,而且往往会更倾向于采取与其他成员相似的行动。
这种趋同行为可能会导致信息偏见和集体错误判断的产生,例如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惰性。
此外,群体行为还包括集体行动和社会规范的形成。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例如,群体心理的变化可能引发群体行为的改变,而群体行为的变化则可能影响群体成员的心理状态。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改善集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群体动力学、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等现象,为建立更和谐的社会关系和有效的群体合作提供指导。
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
理解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有助于揭示人类行为和思维模式的复杂性,并为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首先,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群体动力学。
群体动力学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互动的过程。
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常常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产生集体行为。
通过研究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在群体中是如何影响和被影响的,以及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
一、名词解释1.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心理上相互作用,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2.群体结构: 指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
3. 社会惰化: 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定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5. 地位:是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定,也可以说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社会职位或等级。
6. 群体动力:群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
这些力涉及群体成员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群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间的看法。
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向取决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7. 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标准与行为准则,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它是由价值观、心理、行为方面的相互接近达成一致而形成的。
8. 群体压力: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而起作用。
9.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
10. 冒险转移现象:又称极端性转移,是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容易出现冒险倾向。
11. 小集团思想:小集团思想指的是群体中成员的一种思想作风,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因此也称作小群体意识。
12. 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的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13.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成员间可能因为住得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互相满足需要而形成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13. 群体决策: 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作出决定。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的分析在人类社会中,群体行为和群体心理一直是许多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焦点。
人们形成群体时,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受到集体心理的影响,从而在集体行为中展示出一定的特征。
乌合之众是一种特殊的群体现象,其集体行为充满了冲动、情绪和盲目性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与集体行为,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一、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乌合之众是指由各种不同背景、观念、特征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这种群体在特定环境中会呈现出一些共性的心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非理性冲动:乌合之众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
他们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行动,而不会深入思考自己的立场和行为。
2.情感传染:乌合之众中的个体相互之间存在着情感的传染效应。
当一个人表达出愤怒、恐惧或激动等情感时,其他成员也会受到这种情感的影响,进而集体产生情绪高涨的效应。
3.盲从心态: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于群体的意见和行为采取盲从的态度。
他们容易被从众心理所驱使,往往无法对权威或舆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
4.剥夺性行为:乌合之众的个体常常在集体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冲动和暴力倾向。
他们在集体情绪的推动下,可能会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二、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特征乌合之众的群体行为常常呈现出一些共性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蔓延效应:乌合之众中的个体往往容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从而迅速传染和扩大。
他们的行为往往是蔓延和扩散的,呈现出“进一步,进一步”的趋势。
2.失去个体特征: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往往会使个体失去自身特征和意识。
他们将个体的权益置于群体的利益之下,甚至不顾个人利益而牺牲。
3.易于受操纵:乌合之众的个体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
他们往往盲目跟随领袖或权威的指挥,执行领导者的意志。
4.暴力和破坏:乌合之众的集体行为常常伴随着暴力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