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学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3.51 KB
- 文档页数:4
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
2. 理解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分析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主要战役和战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形势图,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
2. 讲解新课(1)敌后战场的形成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
(2)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详细讲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敌后战场的重大战役和战斗。
(3)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分析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如游击战、地道战等。
(4)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景:假设你是敌后战场的一名战士,请描述你参加的一次战斗。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本,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内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战斗3. 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4. 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敌后战场的认识。
2. 课后阅读: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事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于敌后战场的形成和主要战役战斗掌握较好,但对于战略战术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着重分析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掌握百团大战的基本史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百团大战的基本史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入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2. 新课内容:(1)介绍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策略。
(2)讲解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艰苦性和伟大意义。
3. 例题讲解:(1)展示相关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2)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关键信息。
4. 随堂练习:(1)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抗战(1)中国共产党抗战策略(2)百团大战背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过程: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意义: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共产党威望2. 敌后战场抗战的艰苦性和伟大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抗战策略。
(2)分析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答案:(1)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采取游击战、运动战等战术,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
(2)百团大战背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过程: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
意义: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共产党威望,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1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我国敌后战场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和英勇事迹,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感悟和传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和英勇事迹。
2.难点: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以及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交流对抗战英雄事迹的认识和感悟。
3.案例分析: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
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抗战英雄的事迹中,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视频资料: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视频。
3.课件:敌后战场抗战的图片、图表等。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抗战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学习目标】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百团大战。
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自主探究】一、平型关大捷1、1937年9月,八路军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一带隐蔽设伏,全歼日军1000多人。
2、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敌后,建立,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晋察冀、、、山东、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采取、、、“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4、根据地建立,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5、与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1、为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依托、,对抗战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1940年,为粉碎日军的“”和封锁,在指挥下,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对日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
这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
日军遭受打击后,立即组织重兵对实施报复性“扫荡”,八路军随即转入作战。
【合作探究】1. 观看《平型关大捷》视频,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归纳相关知识点。
2.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根据地?有何影响?3. 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拓展延伸】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是什么?【学后反思】答案【自主探究】一、1.一一五师;平型关。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斗争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学习目标1.驾驭平型关大捷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影响等;识记抗日依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状况。
2.驾驭百团大战的基本状况和历史影响。
3.正确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自主预习1. 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成功,粉碎了日军“不行战胜”的神话。
2.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心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3.依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
4.为了歼灭抗日依据地,日军实行“”,依托马路、铁路,对抗日依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三、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军事上失利后,必定要考虑部队退却方向和找一个落脚地点的问题。
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以决断的语气说“目前敌强我弱的形势,须要我们退到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去。
这件事,我会向湖南省委报告的。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每天都在关注局势发展,思索战略方针问题。
他深知这场斗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日军兵力占优势,武器精良,国民党军队以170万之众都难以抵抗其大局进攻,而当时陕北红军总共不到8万人,改编后能上前线的只有3个师4.5万人。
在敌强我弱、统一战线又不巩固的形势下,这点力气如何在战场上发挥最大作用,有效打击敌人?如何积蓄力气,求得长期生存发展?如何坚持到最终,赢得成功,将侵略者赶出中国?毛泽东冷静思索,反复琢磨,提出了创建抗日依据地的主见。
他说,我们的基本任务是:创建依据地;钳制和相机歼灭敌人;协作友军作战;保存和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斗争领导权。
为此,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歼灭敌人兵团和在平原开展游击斗争。
(1)创建井冈山依据地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革命依据地和敌后抗日依据地的敌人有何不同,敌后抗日依据地为打击敌人创新了哪些战法?(3)两段材料共同反映了毛泽东的哪一优秀品质?四、随堂演练1.“时间:1937年;参战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战果:歼敌一千余人;历史地位: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成功。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日武装斗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敌后战场的抗日武装斗争;3. 敌后战场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于敌后战场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敌后战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日武装斗争,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日武装斗争。
3.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敌后战场抗日武装斗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敌后战场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敌后战场抗战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材。
3.教学道具:准备相关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引导学生感受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 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敌后战场的抗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敌后战场的抗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敌后战场抗战中中国军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2.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战略意义。
2. 分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敌后战场抗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敌后战场抗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平型关大捷介绍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包括日军的进攻态势、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等。
详细讲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如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分析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如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等。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讲述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如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等。
分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如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等。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学校班级姓名学号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二、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_________。
地形先要,易守难攻的_________,是重要的门户。
2.结果:八路军115师在师长_________率领下,隐蔽设伏,当日军1000多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被全部消灭。
3.影响:_______________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____________,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建立:全民族抗战爆发后,_________、_________挺进敌后,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成为_________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_________战争,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采取_________、_________等战法打击日军。
3.发展: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________________(政治),实行___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经济)4._________与_________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_______、________,对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经过:1940年下半年,_________在_________的指挥下,在________地区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_________。
目标:破袭_________,摧毁_________。
3.意义:打击了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材,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
本课内容涉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战斗,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掌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认识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深入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任务】【教学流程】环节教学问题设计师生教学活动二次备课情境引入电影《太行山上》集中表现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到黄土岭战役等战役,正面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取得了巨大的战绩,抗日根据地也日益发展壮大,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成为民族抗日的中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交流平型关大捷的影响?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阅读教材101页正文:1。
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①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②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在哪里?③敌后抗日根据地如何开展抗日斗师引导生结合当时的国内抗战战况来讨论、分析,生各抒己见,师点拨归纳: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师: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党统治区域;后者在日本占领区.④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
⑤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抗战初期抗击了大部分侵华日军;后者在战略防御阶段是抗战主战场.反思完善教后反攀上山峰,见识险峰,你的人生中,也许你就会有苍松不惧风吹和不惧雨打的大无畏精神,也许就会有腊梅的凌寒独自开的气魄,也许就会有春天的百花争艳的画卷,也许就会有钢铁般的意志.。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历史。
本课主要内容有: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敌后战场的抗战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抗日战争知识,引出本课内容:敌后战场的抗战。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什么能够成为中流砥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课题:第22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敌后战场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以非凡的胆略和坚定无畏的革命精神深入敌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开辟了广阔的敌后战场,将敌人后方变成抗日前线。
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在敌后战场的日益发展壮大及其英勇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越来越沉重的打击,敌后战场也由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作战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为支撑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本课分三部分介绍了八路军和新军在敌后战场进行抗战的情况。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抓住他们思维比较活跃,爱发表见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表扬等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语言讲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音频、视频资料,预设一些问题,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
2、认识到敌后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物主义史观,同时使其在合作交流学习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及意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教育部审定(2017)义务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课标内容:列举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课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地雷战、地道战等,但是学生只是浅层次的了解。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运用视频、讲故事、史料等方式,对学生由浅到深的引导,并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材分析: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
教学中应明确国共合作后国民党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关系,正确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
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人民从局部抗战走向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在持久战中消耗敌人而争取最后胜利。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
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展开人民游击战争。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等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阅读教材并观看视频,能够列表归纳出平型关大捷发生的时间、作战部队、指挥者、战果、意义。
培养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结合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能够说出有哪些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阅读教材,说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作战方法及巩固措施。
认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目标3: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列表归纳出百团大战的目的、时间、地点、指挥官、目标;能够探讨百团大战的意义。
培养学生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内容主旨】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连连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深入敌后,创造性地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战争根据地,凝聚人民的力量,开展人民游击战争,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共同陷日寇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预示了中国全民族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教学目标】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的情况,理解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图、歌曲的识读与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从歌曲、照片等多种史料中发掘历史信息,解释历史现象。
感受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敌后战场的胆略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难点:敌后战场的开辟是如何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抗战的前线【教学过程】环节1:播放歌曲《到敌人后方去》(见资料附录1),指出创作的时间和地点。
以“正值日军进攻武汉之际,为什么要高唱‘到敌人后方去’呢?”设问,指导学生从歌词入手回顾1931—1937年的中国抗战局势。
结合地图演示,感知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危机。
设计意图:以歌曲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利用歌曲的标题、歌词内容,辅以地图,在时间和空间上明晰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与日军抗争的形势。
环节2: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共赴抗战前线。
借助地图《平型关战斗要图》和相关图片,讲述太原会战期间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的过程及成果。
通过对教科书文本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平型关大捷的意义,点出要“到敌人后方去”的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平型关战役是国共两党在正面战场合作的一次重要战役,通过对战斗过程的描述,总结获胜的原因,理解中共到敌人后方去的必然性。
环节3:太原会战、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受挫,形势严峻,千千万万的中国人走上了流亡之路。
介绍《到敌人后方去》的作词者赵启海从北平到南京再到武汉的流亡历程,折射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的关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师:(提问)(1)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抗战有什么认识?抗战胜利的关键是什么?对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哪些抗日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如何开展抗日斗争?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在哪里?学生:(讨论、分析)(1)认为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存在失败的危险。
将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发展到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2)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鲁豫、山东、苏南、皖东。
抗日根据地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军。
延安。
2.抗日根据地的巩固 教师:(展示图片)教师: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在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开展大生产运动。
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 力。
三、百团大战教师:经过一年的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壮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
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日本不得不基本停止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对国民党则采取了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
而把主要兵力放在了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因此,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
教师:(解读概念)囚笼政策:日军在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他们修筑了无数的碉堡、封锁墙和封锁沟,还利用铁路和公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和蚕食。
这就叫“囚笼”政策。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叙述百团大战的概况。
学生:①目的: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②时间:1940年下半年。
③规模:100多个团。
④指挥员:彭德怀。
⑤目标: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⑥特点: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的一场大规模进攻。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建设;百团大战设得好?①《地道战》②《血战台儿庄》③《铁道游击队》④《小兵张嘎》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的中国军队是( )A.李宗仁指挥的国民党军队 B.陈毅指挥的新四军的历史事件是.西安事变的日游击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这首诗描绘的是1940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这场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淞沪会战 D.台儿庄战役5.抗战期间中共中央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是( )A.延安 B.瑞金 C.广州 D.重庆.材料一:“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
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
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材料三: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总共有30多万人丧生。
(1)材料一叙述的“夺我东三省”局面发生在哪次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抗日主张?大敌当前,中国共产党奔赴抗日前线,写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名称。
(3)材料三控诉的是日本法西斯制造的什么事件?(4)(4)(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针对当今某些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一人间惨剧真相的事实,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结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不是简单的军事根据地,而是在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
它使中国共产党在艰苦条件下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的执政经验,积累了打赢战争和行政管理的宝贵经验,也为日后解放战争胜利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借鉴。
反思。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管理】
知识点1平型关大捷
概况:1937年9月,日军向平型关开进。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率领下,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军,将日军全部歼灭。
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个胜利,粉碎了日军“”的神话。
知识点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根据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开展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在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战争。
如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等。
巩固措施: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知识点3百团大战
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概况:年下半年,八路军总部在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在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
目标:破袭日军,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意义: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和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基础过关】
知识点1平型关大捷
1.根据国共双方的协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游击队接受改编后立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
淞沪会战期间,带领八路一一五师在山西东北部全歼板垣师团一部的将领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2.续范亭先生对某次战斗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
”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知识点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3.抗战开始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起敌后抗日根据地。
其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在( )
A.豫皖苏边区 B.晋察冀边区
C.陕甘宁边区 D.冀鲁豫边区
4.电影《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故事,从这几部电影中你可以了解到当时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采取的斗争方式是( )
A.消耗战 B.攻坚战
C.阵地战 D.游击战
5.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的时代意义在于( )
A.团结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B.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
C.有利于统一战线巩固和全民族抗战
D.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知识点3百团大战
6.1940年8月,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破袭战,给日军以极大震撼。
日军把这场战役称为“挖心战”,这场战役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7.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记载:“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向我交通线发动奇袭,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因此损失甚大……”日军描述的这场战役的指挥者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林彪 D.彭德怀
【能力提升】
8.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
”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对支持正面战场起了积极作用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9.下列关于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相同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②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③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④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某年《新华日报》华北版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奖电:“朱(德)副长官、彭(德怀)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仍希……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绝其交通为要!”
材料三:有人说,材料二这场战役战绩辉煌,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打得好!有人说:此战役我军的伤亡也很大,并且过早地暴露了我军的实力,以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使抗日根据地进入了严重困难时期,不值得肯定。
(1)材料一情景出现在哪一战役中?该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有何地位?
(2)材料二中的嘉奖电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刊载的?电文中嘉奖的事件有何影响?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的评价?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抗战期间中国军民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直击中考】
11.(孝感中考)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在这一阶段爆发的一次重大战役(会战)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这次战役(会战)是指( ) A.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湘西会战 D.百团大战
12.(山西中考)历史地图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观察下面两幅战役地图,从中能提取到这两场战役的相同点有( )
①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②都是彭德怀指挥领导的
③都是八路军组织发起的
④山西都是主要战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管理
林彪第一不可战胜延安中国共产党基干民兵游击麻雀战减租减息 1940 彭德怀华北地区交通线共产党八路军
基础过关
1.C
2.B
3.C
4.D
5.C
6.C
7.D
能力提升
8.C 9.A
10.答案:(1)平型关大捷。
它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2)百团大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它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3)不同意。
理由:两种说法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评价历史事件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两方面看待:一方面,它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它也过早地暴露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实力,会进一步引起国内反动势力的仇视。
(4)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直击中考
11.D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