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拓展 火把节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14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火把节起源和相关文化背景;2.能够自主阅读《火把节》一文,并理解故事情节;3.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讲述故事情节;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阅读《火把节》一文,理解故事情节,熟练运用语言表达;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火把节”是什么,为什么要过火把节,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此的看法和想法。
2.讲解在学生表达后,向学生讲解火把节的起源和相关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个节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3.阅读教师通过阅读,并指导学生朗读《火把节》一文,加深学生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火把节”的主要情节是说一个小男孩发明了一个轮船,又因为别人的嘲讽而刻苦学习制造了更加完善的轮船,最终在火把节成功展示自己的发明。
4.理解在阅读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情节和主旨,帮助学生回答问题,加深促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
5.表达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并与同学一起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讲述自己的“火把节”故事。
6.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所写的文章,并互相点评和提出建议。
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评价。
7.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让学生充分回忆学习的过程,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教师也可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评价。
四、板书设计教师可将以下内容作为板书,帮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并方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复习相关知识。
“火把节”故事情节小男孩的发明小男孩发明了一个轮船别人的嘲讽别人嘲讽小男孩的发明刻苦学习小男孩因嘲讽而刻苦学习发明更加完善的轮船火把节成功在火把节上,小男孩成功展示了自己的发明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为“火把节”故事,通过故事情节,让学生学习了如何熟练运用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节课的难点。
小学语文S版第十册(五下):《火把节》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爱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5、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有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6、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难点:⑴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全作探究,整体把握盲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1、词词卡片。
2、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
教学过程:一、预习。
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默读思考:课文是分哪向部分写的,你是根据什么划分出来的?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六、作业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三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火把节》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火把节教案五年级语文s版下册火把节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了解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预习题纲1、搜集彝家火把节的图片及过火把节的一些情况。
2、朗读课文三遍。
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②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
③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或语句多读一读。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都喜欢哪些节日?说说过节的情况和心情。
2、我国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我们今天就去参加彝族的火把节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说说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3、课文写了火把节的哪几个场面?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了课文,你对彝族火把节有了哪些了解?2、你最喜欢哪些场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说说彝族火把节的来历,了解了这个传说,你想到了什么?相互交流。
四、有感情朗读课文。
1、采取个人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展示给大家听。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2、进一步搜集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资料。
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3、谈话: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
这节课,就让我们和彝族人民一起欢度火把节,感受火把节热闹场面,感受彝族人民的`民族风情。
二、品读词句,想象场面(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⒈教师:为了欢度火把节,人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彝家人做了什么准备?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火把节》(板书:火把节)。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火把节》是S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展开。
《火把节》是一篇以场面描写为主的记叙文,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2.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时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3. 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点难点由于课文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场面的热烈,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我把速读课文第三部分,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作为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以新课程标准以读促讲,自主感悟的理念为指导,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设计理念为:1.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让孩子们在饱含各种情感的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俩个板块,体会俩种情感,一是学习火把节的热闹场面,体会节日的愉悦和彝族人的热情,二是学习火把节的来历,体会彝族人勤劳勇敢,不屈不饶的精神。
我所要讲授的是《火把节》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本课的基本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回顾预习情况,进行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火把节语文S版过程与方法:⑴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学习重点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学习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学习准备教师:课件插图学生;1.学生自学生字,初读课文。
课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
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披毡山寨矫健摔跤嫉妒蝗虫激情四溢数不胜数不屈不挠兴高采烈不约而同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火把节》语文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火把节》语文教案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火把节》语文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展现了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品德。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 —4自然段)写欢迎人们到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第5 —10自然段)写火把节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第11 —14自然段)写彝族火把节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象征,是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全文中“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来和我们彝家人一起??”的四次出现把全文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向我们展现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节这一盛典,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彝族的民族风情,更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热爱生活的特点。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11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掌握“矫健、嫉妒”等词语意思。
3、引导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的盛况和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体会彝族人民欢度节日是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品德。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三部分,体会火把节时彝族人民无比欢乐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劳勇敢。
教学难点:从火把节的传说中体会彝族人民的勇敢与坚强。
课文重点:第二、三部分;朗读训练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的四次反复,朗读全文的时候,要在这四句话的引领下读出节奏,从火把节的精心准备,到火把节的盛况展现,再到火把节的纪念意义,使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强读写结合点:写一段庆祝节日时的场面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民间故事。
教学时间三课时预习提纲4、火把节导语:我们有56个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节日。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走进彝族的火把节去感受那盛大的节日气氛吧!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满山遍野不约而同人声鼎沸兴高采烈日上三竿不屈不挠企盼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得正确又美观。
火把节火把节简介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民族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
火把节传说很早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叭,两人都有拔山的力气。
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体拉叭比武,即摔跤,可是阿体拉叭有急事要外出,临走时,他请母亲用一盘铁饼款待斯惹阿比。
斯惹阿比认为阿体拉叭既然以铁饼为饭食,力气一定很大,便赶紧离开了。
阿体拉叭回来后,听母亲说斯惹阿比刚刚离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进行摔跤比赛,结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
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此事,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螟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阿体拉叭便在旧历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领人们点燃起来,到田里去烧虫。
从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凉山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撒梅王与异族抗争,他的头被砍掉了,待到星宿出现又长出一个头来与之奋战厮杀。
最后,由于奸细的出卖,砍掉头用尖刀草扫过脖子后,撒梅王的头就再也长不出来了,死不复生。
据说尖刀草上的红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红的。
后来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纪念撒梅王,并寻找他的英灵。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
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
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
——彝族撒梅支系的《撒梅人的火把节》善神阿番偷开天门,撒下五谷,使人间的幸福生活超过天上。
天神见了大怒,派大力士到地上来出气。
朵阿惹姿恨大力士霸道,与他摔跤,把大力士摔倒在地上,压出一个坑来,后来天雨变成湛蓝的长湖(路南淡水湖)。
人们为纪念这位人间英雄,于农历六月二十四进行斗牛、摔跤、宰羊、燃火把等活动,以示悼念之情。
——彝族撒尼支系的《撒尼人的火把节》奴隶主那迢迢把很多的穷弟兄关在牢狱中,穷人阿真等在羊角上绑上火把,冲向那迢迢的府第,烧死奴隶主,同时也烧掉了穷人手上的绳索。
为纪念这次胜利,人们举火把游行,相沿成俗。
——彝族阿细支系的《阿细人的火把节》罗婺彝家有个漂亮能干的姑娘,与彝家小伙阿龙早就相爱了。
但附近十二个部落的男子都纷纷前来提亲,其中有个土官老爷凶狠残暴地说,如果不答应,就要血洗山寨,让全寨遭殃。
姑娘无奈,答应在六月二十四相亲。
相亲期到,姑娘穿上雪白的衣服、黑色短褂,胸前系一块花围裙,烧起一大堆火。
十二部的头人也赶来了。
姑娘深深地看了阿龙一眼后,纵身跳入火堆中。
阿龙和几个小伙子想拽住她,可只扯下了她的衣角。
四面八方的人们赶来,可她已经以死殉情。
为了纪念她,十二个小伙抬起大牛推向对方,以推倒为胜。
之后,杀牛饮酒、唱歌跳舞。
后来彝家就把六月二十四定为火把节,被阿龙扯下的衣角,成了彝家妇女的围腰带,那焚烧姑娘的青烟,化为山寨的晨雾。
据说清晨喜鹊鸣叫的时分,彝山的远处就隐隐绰绰地显出姑娘的身影,因此人们称她为喜鹊姑娘。
——彝族罗婺支系的《喜鹊姑娘》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
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
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
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纳西族《火把节的传说》山上住着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恶人专吃人眼。
六月二十四这天,善人用蜂蜡裹在山羊角上,点燃蜂蜡后叫山羊去找恶人,恶人看到火花,以为人们拿火枪来打他,便急忙躲进山洞,并用石块堵住洞口,结果被洞里冒出来的水淹死了。
从此人们就不再担心恶人来吃眼睛,可以安安稳稳地搞生产了。
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火把节的传说》此外在白族、彝族的火把节传说中,还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传说、柏节夫人的传说和慈善夫人的传说,故事情节与女性人物传说《曼阿喃》和《火烧松明楼》大体一致,是人物传说与火把节传说交叉衍变的结果。
大理一带,则有阿南公主的传说:“汉元封间,叶榆(今大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
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做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
忠如其言。
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
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
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
”——南诏王火烧松明楼,慈善夫人忠义殉国唐初的云南境内本有六个部落,称为“六诏”。
最南端的部落蒙舍诏也称为南诏。
南诏日益强大,一日,南诏王皮逻阁邀约其他五诏首领聚会。
邓赕诏首领的妻子慈善夫人认为皮逻阁居心不良,极力劝丈夫不要前往。
但丈夫不听,临走时慈善夫人含泪在丈夫的手臂上套了一个铁环,以求护身。
此后,皮逻阁果然火烧了首领们聚集的松明楼,五诏首领均未幸免于难。
面对松明楼灰烬,慈善夫人痛哭欲绝。
她扑在灰烬中,扒出了丈夫佩带的铁环,这才认出了丈夫的尸体并将其运送回家。
后来,皮逻阁听说了这个聪慧贤德的慈善夫人,想娶她为妻。
但慈善夫人怎肯再嫁,礼葬其夫后,她就闭城自尽,追随亡夫而去,只留下这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感人故事。
从此以后,云南的白族人民便过起火把节,以纪念“火烧松明楼”的历史故事和勇敢聪慧的慈善夫人。
——郭将军杀夫欲霸妻,贞烈夫人火海自焚汉朝的副将郭世忠杀死了大理的曼阿那酋长,并发觉酋长的妻子阿南夫人长得很漂亮,便要娶她为妻。
阿南夫人假意答应,但提出了祭奠亡夫的三个条件。
然而,在祭夫时,阿南却点火烧着了灵堂,跃身跳入熊熊烈火中自焚而亡。
阿南的忠贞勇敢,博得了人们的赞叹和钦佩。
从此每年在阿南自尽的日子,白族同胞便点燃火把,串乡游寨,以示纪念。
——勇士摔跤斗恶魔,众点火把烧天虫相传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在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
人们发现后,纷纷上前质问。
十大力蛮横地要人与他摔跤,还示威地把一头头壮牛翻倒(从此,火把节时首先要斗牛)。
他的挑衅行为惹怒了一位叫包聪的彝族英雄。
他走出人群,与十大力扭扯着摔了三天三夜仍不分胜负。
于是人们弹着三弦,吹着短笛,拍手跺脚为包聪助威,终于击败了十大力。
恶魔发怒,放出蝗虫等各种害虫来糟蹋人们辛辛苦苦种出的庄稼。
于是,人们又集合起来,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害虫,最后终于烧死了所有的害虫,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廿四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每到这一天,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火把节的各种活动,它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争取幸福生活的斗争精神。
——杀税使惹怒天神,燃火把群战害虫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
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
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一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便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
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没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
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
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
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天神妒人降火海,火把蒙混免大灾纳西族的传说中,有一天,天神子劳阿普在云河边游玩,忽然听到民间有丝竹歌舞之声。
人间生活的美好幸福令他十分恼怒,于是便差一名天将到人间,要把大地烧成火海。
这位天将变做一个老人到了人间,遇到一个背着大男孩、牵着小男孩的纳西男人。
他不解地询问,才知道大男孩是别家的孤儿,小男孩才是这个男人的孩子。
于是深受感动,心起怜意,不忍将大地毁灭。
他就叫人们家家准备火把,到六月二十五日一齐点燃。
这天,子劳阿普到云河边查看,果然见满山遍野都是火光,以为大地真的被烧毁了,方才罢休。
纳西人因此躲过了一劫,免受焚族之灾。
从此,就有了每年六月二十五日的火把节。
——彝族传说弥勒县彝族认为,火把节起源于一次奴隶暴动,这些奴隶在羊角上捆火把,攻进了奴隶主家,烧死奴隶主,得到了自由。
昆明近郊彝族说,撒梅(彝族的一个支系)王与入侵者斗,被砍掉了脑袋,但一到夜里星星出齐,他颈上又长出一个新头,再次带人参加战斗。
后来,他头颅再生的秘密被妻子泄露了,他的头便再也长不出来了。
彝族人民在他遇害的日子打着火把,四处寻找他的精灵,年年如此,相沿成节。
南洞彝族自治县的传说是,一个恶魔喜欢吃人的眼睛,观音菩萨以螺肉冒充人眼制服了他,把他关在洞里,只给一天出洞的时间。
人们怕他继续作恶,便在这一天点起火把,打歌喧闹,使其不敢出洞。
各民族火把节的节日名称相同,过节的时间也大致相同,这些不同的传说后面,火把节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或相近的源头。
【火把节传说概观】首先,火把节习俗和传说的形成,与族源相同的彝语支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有关,其中尤以对火的信仰有更直接的联系,即以神圣的火照岁而祈年,以火色占农事:以火炬之明暗,占年岁之丰歉。
除了各民族口头流传的节日传说之外,汉文文献均如是说:师荔扉《滇系》云:“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二十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通省皆然。
”许印芳《五圹杂俎·星回节考》亦谓:“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业,各照所适,求利益于大光明中。
”“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
”袁嘉谷《石屏县志·天文志·岁时门》卷一也说:“六月二十五日,田野松炬烛天,占岁之丰凶,明则稔,暗则灾,幼者各燃松炬相斗,以胜负卜村之吉凶。
”除文献记载以外,在西南彝语支各民族的火把节活动中仍保持着以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灭虫保苗、催苗出穗、祈求丰年、招引光明、迎接福瑞的民俗功能,其间的民俗心理和信仰观念就是趋吉避凶。
凉山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属于早期形态的火把节节俗,其文化内核是火崇拜,与氐羌系统的彝语支民族崇火尚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