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辨治:
- 格式:docx
- 大小:18.32 KB
- 文档页数:6
论湿热体质调治方法摘要:大多现代人生活方式不得当,多食辛辣肥甘、过度饮酒,而少食蔬菜、五谷,饮食结构呈倒金字塔行,平素又疲于运动,不耐寒暑,加之生活节奏加快,致使人体气机运行失常,痞塞经络,发展成为湿热体质。
鉴于比首先从湿热体质的成因和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干预。
重点介绍具有中医特色的湿热体质干预手段,对于湿热体质调理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湿热体质;甘露消毒丹;针刺手段;食疗药茶;体育锻炼体质是反映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在现代医学及体育学科中对人体体质的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获得健康的身体是体育科学和医学的共有终极目标。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体质是根据中医学阴阳五行、脏腑、精气血等基本理论来确定人群中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性,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
湿热质形成原因多有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辛辣,或长期饮酒、熬夜,精神压力大,运动少,排汗及二便不畅等,导致肝郁脾虚,湿热内蕴。
其主要特征是以面垢油光、口苦、舌苔黄腻等湿热表现,形体中等或偏瘦,易生痤疮,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大便黏腻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男性则易出现阴囊潮湿,女性易出现带下增多,性格急躁易怒。
对湿热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证。
[2]湿热体质是人整体状态的特质特征,长期稳定的影响人体,包括形体特征、心理特征、适应能力和外在表现等方面。
调理是较为漫长的过程,要调整人体的健康状态,就要做到未病先防,见病早治,防止疾病的变证,愈后防止复发。
湿热体质在现代人群中所占比重较高,故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该体质的调节方法做一综合论述,以供临床参考。
1.中药内服、外敷手段叶天士曰: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大行。
湿热证生活中发现自己口苦口干口臭、小便赤短,大便粘滞,肝胆疾病,青春痘……这些可都与湿热有关系!湿热证是指湿与热合.熏蒸内外,阻遏气机而表现的证候。
症状:口苦咽痛,口干不欲饮,身痛胸闷,小便短赤或不畅,午后身热。
舌红苔黄腻,脉滑实。
(1)湿热蕴蒸证症状:寒战身热、骨节烦疼、面目萎黄、汗多白利、胸腹白疹、舌色灰滞,脉濡缓或滑数等。
辨证要点:以身热不扬,汗出热不退,肢体酸困为辨证要点。
所感湿热较重,其邪内郁于脏腑,外郁于肌表经络。
证见身热、汗多热不退、身痛、自利、小便短赤等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中成药:甘露消毒丹。
(2)脾胃湿热证症状:脘腹痞胀隐痛,或按之作痛,纳呆,恶心甚则呕吐,吐出食物味酸苦,黄疽,便溏不爽,或大便干结,其味臭秽,小便短赤,口苦口腻,口渴不欲饮,或饮下不适,欲进清凉食物,舌红,苔腻或黄腻,脉濡细或弦滑。
辨证要点:湿邪阻滞,胃气不降可见恶心、呕吐,如兼热邪,热性炎上,恶心呕吐更为明显,并且吐出物味酸苦,湿热阻滞气机则见便溏不爽,热邪较重时可见大便干结,其味臭秽;湿与热均可导致尿少,小便色赤多属于热,湿热郁结,郁而发黄疸,口苦属热,口腻属湿,二者往往同时出现,提示湿热。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药:牛黄清胃丸。
(3)肝胆湿热证症状:胁肋满闷,或见痞块,口苦纳呆,呕恶腹胀。
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
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右胁肋部胀痛,纳呆,尿黄,舌红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湿热蕴结肝胆,肝气失于疏泄,气滞血瘀,故胁肋痛。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纳少,呕恶,腹胀。
胆气上溢,可见口苦,湿热蕴内,湿重于热则大便偏溏,热重于湿则大便不爽。
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赤。
邪居少阴,枢机不利,则寒热往来。
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则身目发黄。
肝脉绕阴器,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部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在妇女则见带浊阴痒。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湿热内蕴肝胆之证。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湿热证的治与禁(吴智兵副教授)湿热证是由湿邪和热邪蕴蒸缠结为患所致的病证,可源于外感,也可因于内生,或外感与内伤相合所致。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于阻碍气机,困耗阳气,热为阳邪,易耗津伤阴;若湿邪和热邪分而为病,病机较单纯,如果湿和热相合为病,则热处湿中,湿蕴热外,如油入面,胶着蕴蒸,难分难解,病机往往变得复杂;辨证时不但要辨病邪所在部位,还要辨湿与热的偏盛;治疗时既要注意祛湿而不助热伤阴,又要注意清热而不伤阳碍湿,所以湿热证的治疗较寒湿证复杂。
薛生白指出“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湿热病篇》),然而其治疗却“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温病条辨·中焦篇》),针对这种两难治疗境地,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分消上下之势”(《温热论》),薛生白提出“当三焦分治”、“以分利为治”(《湿热病篇》)等治疗原则,后世归纳为“分解湿热法”。
那么,临床应怎么运用分解湿热法,宜采取哪些具体治疗方法,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拟根据历代医家都有关于湿热证的治则、治法与治禁的论述,结合个人的心得讨论如下。
一、明确治湿与治热熟为主湿热证以治湿为主还是以治热为主?有人主张应以治湿为主,因为热邪是无形之邪,而湿邪是有形之邪,是导致气机阻滞和湿热证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湿邪得去,全证皆可顺水推舟,收功可待,故多数情况下应以治湿为侧重点。
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应分析湿热证的来路和辨湿热的偏盛。
根据湿热的偏盛,按常规湿盛则祛湿为主,热盛则清热为重。
另外还要结合湿热证的来路,具体分析湿邪是本邪还是标邪,如果湿邪是本邪,则应以治湿为主,如果湿邪为标邪则当以治热为主。
一般来说湿热证的形成有三种途径:一是由湿邪郁而化热而成湿热,即刘河间所谓“积湿成热”;对于这种情况当以祛湿为中心,正如叶天士所说“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热从湿中而出,当以湿为本治”,如果过于清凉容易伤阳;二是阳热怫郁,热蒸湿动而致湿热者,如刘河间说:“夫诸湿者,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宣明论方·水湿门》),对于这种情况,应以治热为主,热去水安而湿自消,如果重湿轻热而过于辛散,则容易化燥入血。
脾胃湿热如何辨证治疗脾胃湿热这个事儿啊,在中医里可是个常见的病症。
那到底咋辨证治疗呢?咱今儿就好好说道说道。
我先给您讲讲我遇到的一个事儿。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
席间有个小伙子,不停地吃辣的、油腻的东西,还喝了不少冰镇饮料。
结果没过多久,他就开始喊肚子不舒服,脸上也冒了不少痘,嘴里还有股怪味。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脾胃湿热的表现。
脾胃湿热,顾名思义,就是脾胃里既有湿邪,又有热邪。
那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脾胃湿热呢?您可以先瞅瞅自己的舌头,要是舌头又红又胖,舌苔黄腻,那可得小心了。
还有啊,总是觉得嘴巴里黏糊糊的,口气也不好闻,食欲也不咋地,容易腹胀、腹痛,大便也不正常,不是黏腻不爽,就是干结难解,这些都可能是脾胃湿热在作祟。
那得了脾胃湿热该咋治呢?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方法可多了去了。
先说饮食调理吧。
脾胃湿热的人得少吃那些辛辣、油腻、甜腻的东西,像火锅、烧烤、巧克力啥的,能忍就忍忍。
多吃点清淡的,比如冬瓜、薏米、绿豆、苦瓜这些清热利湿的食物。
有个小秘方,就是用薏米和红豆煮粥喝,坚持一段时间,对祛湿清热很有帮助。
再说说中药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等等。
这些药可都是清热利湿的好帮手。
不过,中药可不能乱吃,得找专业的中医大夫给您开方子。
还有针灸疗法。
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阴陵泉等穴位,来调理脾胃的功能,把湿热给赶跑。
运动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您别老是坐着不动,没事跑跑步、打打球,出出汗,让湿气随着汗水排出去。
我再给您举个例子。
我之前有个患者,就是因为工作压力大,经常应酬,饮食不规律,导致了脾胃湿热。
我给他开了个中药方子,还让他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
刚开始他还不太相信,觉得就这么简单能行?结果没过多久,他就主动来找我,说症状减轻了不少,整个人都精神了。
总之啊,脾胃湿热不可怕,只要咱找准方法,认真调理,就能把脾胃调理好,让身体健健康康的。
您可别不当回事,要是拖着不管,小毛病也能变成大问题。
记住喽,照顾好自己的脾胃,才能吃得香,睡得好,生活美滋滋!。
从“膀胱湿热”辨治女性尿路感染膀胱湿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通常表现为下腹部灼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这种病理状态在现代医学中通常被称为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女性膀胱湿热的形成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质等有关。
女性常穿紧身内裤、常坐久站、久蹲等都会增加盆腔充血,导致湿热内蕴;吃辛辣、油腻、烟酒刺激性食物,导致湿热内生;体质偏热的女性更容易形成膀胱湿热等等。
在治疗女性尿路感染中,中医辨证施治非常重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情况,中医师可采用中药、针灸等手段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治疗方药有: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涌泉桨水等。
茵陈蒿汤由茵陈、变脂、秦艽、苍朮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六味地黄丸则是一种温补肾阴、祛风清热、燥湿化痰的方剂,常用于肾虚湿热,尿路感染患者常伴有腰酸背痛,六味地黄丸能够起到缓解这些症状的作用。
涌泉桨水是一种中药药物,具有解热、利尿、清心热等作用,可用于尿路感染中的膀胱湿热。
针灸也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
可以选用足三里、关元等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具有消炎、镇痛、调理免疫系统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尿路感染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可以通过改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来预防和缓解膀胱湿热。
如穿宽松舒适的内裤、避免久坐、保持卫生等;饮食上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早晚喝一杯红糖水有助体质调理;适当锻炼和加强免疫力也对预防尿路感染有一定的帮助。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膀胱湿热是尿路感染的一种病理状态,治疗女性尿路感染需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中药和针灸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调整来预防和缓解该疾病。
基础研究论著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
当以温经汤主之。
(下利,多数注家认为当是下血。
)从原文看,温经汤是温养气血,兼以消瘀,标本兼顾,配伍精确的好方子。
原方后亦没有什么加减增损的注说,可见用本方一定要重视原方。
其组合是从无数次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故而,余以为用温经汤宜用原方全方。
若必须加减,亦不可任意取舍,否则容易影响治疗效果。
或谓温经汤既能治月经或多或少、下血、崩漏、痛经、不孕等多种妇科病,试从现时中药药理角度看如何认识。
经查有关专著,简单摘录如下:温经汤药理作用,有促进黄体素的分泌、降低催乳素量等作用。
促进黄体生成素的分泌。
方中诸药以牡丹皮的作用最显著,可使黄体生成素浓度比投药前增加160%~180%。
当归次之,其他成分则无此作用。
!降低催乳素量。
组方各药,除阿胶外,都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催乳素水平。
无雌激素样作用,对正常的激素环境亦无影响。
增加耐力。
#改善血液流变性。
镇痛。
%促进造血。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温经汤之所以标本兼顾,治疗多种妇科病,从药理作用上说,也是确实可信的。
从温经汤可以看出,中医经典中的方子,其组合是严谨的,是依照中医理论从实践中长期探索而成的,确实应当重视。
(收稿日期) &湿热病篇对下焦湿热证的论治探讨宋恩峰项琼刘蒙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430060摘要:对&湿热病篇下焦湿热证的论治做了较系统的分析,结合现代研究从湿热成因、湿热辨证施治、当代研究近况等几方面阐述,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下焦湿热证特别是肾脏湿热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湿热病篇;下焦湿热;探讨中图分类号:R249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509(2010)06080203On Treatment of Xia jiao Dampheat Syndr ome in(On Damp heat Diseases Song Enfeng,Xiang Qiong,Liu M eng P eople H ospita l of W uhan Univer sity,H ubei(430060)Abstr act:It makes systemic analysis on tr eatment of Xiajiao dampheat syndr ome in(On Dampheat Diseases,and expounds by combining with modern r esear ch from aspects of dampheat reason,tr eatment based on differentiation of signs and contempor ary study state,having active meaning t o clinical Xiajiao dampheat syndrome,esp.in kidney.Key w ords:(On Damp heat Diseases;Xiajiao damp heat;discussion湿热之邪为病,可发于多个部位,随所在部位不同,其相应症状、治疗原则、使用方剂也大不一样。
关于湿热治疗的专著成都师资中心-----王强清朝有四大名医,人称叶、薛、吴、王。
其中薛雪著的《湿热条辨》,为湿热病学的专著,他在《内经》和清朝某些前贤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的临床事件和感悟体会,认为“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感受湿热之气与自然界的时令也是密切相关的。
这种湿热之病常常多发于长夏、秋初的时候,湿与热两种邪气互相蒸腾,就可以侵袭人体而导致病的发生。
薛雪说,湿热致病的病机是“太阴内伤,饮食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湿与热两邪相合,其对于人体的损害是非常明显的,所谓“热一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
湿热感邪途径“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病变部位多阳明、太阴、膜原受病,直入里者较多,单纯表证的病人较少。
至于湿与热孰多孰少,湿热俱盛等一些寒化、热化变化情况,则根据每个人之体质不同而异,但是总的原则是“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必须在临床时权衡善辨。
薛氏对湿热病证的辨证论治,条分缕析,一条一条均有治法方药,简明实用。
他在首条他即点出湿热病识别的总纲,并在自注中从症状、病因、发病特点等方面,指出了湿热表证与伤寒表证之分别,“湿热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同时也指出湿热病与温病的区别,“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
薛氏认为湿热病的诊断,脉诊并不是最重要,故必“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六个主症中只有“苔白’,可见舌诊在落湿病诊断之重要性。
薛氏把湿热浊邪分成上焦、中焦、下焦,这三焦及膜原等症候、辨治及方药分别论述。
对湿热之邪入营血等危重证候以及其变证的辨治方法、善后处理等都有精确论述。
他还创制了养阴逐湿的方法、扶阳逐湿的方法等治湿的方法方药。
薛氏的湿热证三焦辨治方法对后来吴鞠通三焦辨证的证治体系有很大影响。
是他首先把湿热病从温病学中分出来,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说:“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既填补了清朝以前湿温病学的不足,又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为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贡献,所以了解湿热病的各种知识点,薛雪的书不能不看的。
作者简介:胡剑云(1994-),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脾胃病临床研究。
E-mail:592833585@qq com通信作者:柯晓(1965-),男,汉族,硕士,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消化病诊治。
E-mail:drkxkx@163 com《湿热论》三焦辨证法临证探析胡剑云 刘启鸿 柯 晓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摘 要】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
该书对湿热症(证)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薛雪博采前人之长,创新性提出三焦辨证。
通过分析三焦辨证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薛雪辨治湿热病证治机要及用药特色,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薛雪;《湿热论》;三焦辨证【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7-0085-03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alysisofSanjiaoBasedonDiscussionofDamp-heatHUJianyun LIUQihong KEXiaoTheSecondAffiliatedHospitalofFuji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uzhou350003,ChinaAbstract:DiscussionofDamp-heatistherepresentativeworkofepidemicfebrilediseasedoctorXUEXueinQingDynasty.Hetalkedaboutthelawofdamp-heatdiseaseindetail.XUEXuecreativelyputforwardthe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Throughtheanalysisofthetheory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combinedwithclinicalpractice,thispaperdiscussesthemechanismandcharacteristicsofXueXue'ssyndromedifferentiationandtreatmentofdamp-heatdisease,soasto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furtherclinicalguidance.Keywords:XUEXue;DiscussionofDamp-heat;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anjiao 《湿热论》是清代著名医家薛雪所著,全文仅六千余字,共三十五条,条文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湿热证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并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又创新性地提出了湿热之邪,治从三焦的辨证思想。
丁元庆辨治湿热头痛经验胡春雨;赵丽丽;杜世豪;丁元庆【摘要】总结丁元庆教授从湿热辨治头痛的经验,认为目前湿热头痛因于外感者少,湿热多源于内生,病在中焦阳明气盛或太阴脾气不足.当精神紧张或过食肥甘厚味则精微物质不归正化,易生湿化热.病机主要为湿热致气机阻滞、经脉不畅,湿热内蕴可化生痰浊,形成瘀滞、耗伤阴液,产生头痛、头重、颈项拘急、记忆力减退、体胖、脘痞、大便不爽、溏垢挂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临床表现,并形成夹气郁证、夹痰证、夹瘀证、夹阴虚证等不同证型.治疗以清热利湿、调气通络利窍为主,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详细介绍了方中主药葛根、黄芩、黄连、土茯苓、滑石的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一则说明湿热头痛的辨治过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22)010【总页数】3页(P1401-1402,1411)【关键词】湿热头痛;气机阻滞;经脉壅阻;葛根芩连汤;丁元庆;名医经验【作者】胡春雨;赵丽丽;杜世豪;丁元庆【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日照市中医医院,山东日照 276000;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35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041丁元庆教授是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齐鲁伤寒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伤寒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研究30年,擅长治疗中风、精神情感障碍、头痛等多种疾病。
国际头痛流行病学会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头痛发病率为47%[1]。
因此,丁元庆创建“头痛六经分证方法”,采用经方辨治取得了满意疗效[2]。
以往认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痛多因风、火、气上扰所致,但如今在临床上因湿热壅滞清窍、阻滞经脉所致的头痛越来越常见,故将其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味辨治湿热头痛的经验总结如下。
1.1 病因湿热作为病因,既可因于外感亦可从内而生。
温病理论认为湿热头痛多见于外感,丁元庆临床发现,在北方地区因天气干燥少雨,湿热头痛见于外感者少,更多缘自内伤。
薛生白辨治湿热病浅析(一)【摘要】清代名医薛雪,字生白,自号一瓢。
他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病的重要著作,其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尤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了精辟的阐述。
笔者通过对《湿热病篇》的研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薛生白辨治湿热病的学术特点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薛生白;湿热;《湿热病篇》清代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是一部辨治湿热温病的重要专着,该书对湿热病的论述极为详尽,其问世使后人辨治湿热性质的疾病有章可循。
本文试从薛氏对湿热病的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辨证要点及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初步探析。
1病因病机薛氏认为湿热病的形成不外乎内外两方面:内因在于脾虚湿停,外因在于湿热邪气,即所谓:“太阴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为湿热”。
说明了在湿热的发病机理方面,其强调湿热为病多是内外合邪,即素有内湿者易感受外湿,外湿入侵人体后又必与内湿相合,并进一步影响脾运而助内湿。
这与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论:“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湿入里,里湿为合”的湿热发病观点是一致的。
他还指出,湿热的病位以脾胃为中心,“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由阳明太阴受病”及“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这就说明在湿热病的病机转化方面,与中气的虚实密切相关,即“中气实者病在阳明,中气虚者病在太阴”、“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
反之,中气虚者其病必甚。
2感邪途径与传变趋势薛氏认为:“温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又谓:“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并进一步解释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所谓“上受”仍是指从“口鼻”而入。
由此可见,薛氏认为湿热病邪由表入里者少见,而多从口鼻而入,困阻中焦脾胃。
此外,薛氏在阐述传变趋势上,将其分为“湿遏卫阳”“湿在表分”“湿在肌肉”等邪在卫表;“湿热伤肺”“湿热阻遏膜原”“湿伏中焦”“湿滞阳明”“湿在下焦”等邪在气分;“邪灼心包,营血已耗”“热邪充斥表里三焦”“邪陷营分”“上下失血”等湿热化燥化火,入营动血。
湿热辨治:
一、上焦湿热证候: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1、湿邪困表: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藿香正气散。
2、寒湿束表,暑湿内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
3、湿邪郁阻,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宣化湿热。
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
4、暑秽卒中: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芳香化浊汤。
藿香叶3克,佩兰叶3克,陈广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朴(姜汁炒) 2.4克,鲜荷叶(为引)9克。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二、中焦湿热证候
1、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2、湿夹食滞: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3、湿热郁蒸,外发白
以发热,身痛,汗出不解,表情淡漠,胸闷脘痞,呕恶,便溏,胸腹部发出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清化湿热,宣气透?。
薏苡竹叶散《温病条辨》。
薏苡仁15克,竹叶9克,飞滑石15克,白蔻仁4.5克,连翘9克,茯苓块15克,白通草4.5克。
4、湿热动风:以身热不扬,牙关紧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神识昏蒙,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祛湿清热,通络息风。
薛氏胜湿息风方(《温热经纬》)。
鲜地龙15克,秦艽9克,威灵仙9克,滑石18克,苍耳子3克,丝瓜藤15克,海风藤9克,酒炒黄连6克。
6、湿热并重:以身热,胸闷脘痞腹胀、呕恶、便溏、渴不多饮、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舌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
应以辛温、苦温、苦寒药物相配,以辛开苦降,燥湿清热。
湿热中阻,升降失司
临床表现:身热心烦,胸闷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色黄味臭,舌苔黄腻,脉濡数。
辛开苦降,燥湿清热。
连朴饮《随息居霍乱论》。
制厚朴6克,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克,香豉(炒)、焦栀各9克,芦根60克。
7、湿热胶结,气机阻滞:以发热,身痛,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胸闷脘痞腹胀,小便不利,大便溏滞不爽,舌苔淡黄滑腻,脉濡缓。
清利湿热,宣展气机。
黄芩滑石汤《温病条辨》。
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通草3克,猪苓9克。
8、湿热痹痛:以高热,寒战,面色萎黄或晦暗,纳呆食少,甚或呕恶,骨节肿痛,舌苔黄腻或灰腻,脉濡数。
祛湿清热,宣痹止痛。
宣痹汤《温病条辨》。
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醋炒)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痛甚加片子姜黄6克,海桐皮9克。
9、热重于湿:以高热,汗出,口渴,心烦,脘痞腹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苦寒清热燥湿为法。
这类证候,因其为热盛而夹湿,从发展趋势来看,往往容易化燥成温而转化成温热病。
一旦转化之后,则不再属湿热病范畴,应按温热病辨治。
10、阳明胃热夹太阴脾湿:高热,汗出,烦渴饮冷,身重,脘痞,或时泛恶,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洪大滑数。
清泄胃热,兼燥脾湿。
白虎加苍术汤(引《温病条辨》)。
白虎汤内(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加苍术9克。
11、暑热夹湿,弥漫三焦:以身热面赤,汗出口渴,眩晕耳聋,胸闷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大便溏而黄臭,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利湿,通畅三焦。
三石汤(引《温病条辨》)。
飞滑石9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杏仁9克,竹茹(炒)6克,银花(花露更妙)9克,白通草6克,金汁1酒杯(冲)。
12、暑湿郁蒸,蕴郁成毒:以身热,口渴,头晕重痛,咽红肿痛,或面赤颐肿,四肢酸沉,甚或周身重痛,脘痞腹胀,吐泻频作或身、目发黄,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濡数。
清热解毒,化湿辟秽。
甘露消毒丹(引《温热经纬》)。
飞滑石450克,绵茵陈330克,淡黄芩300克,石菖蒲180克,川贝母木通各150克,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各120克。
各药晒燥,生研细末,见火则药性变热。
每服9克,开水调服,每日2次或以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开服亦可。
本方原为散剂或丸剂,现代多作汤剂。
药物剂量可取原方用量的1/30或斟加。
13、湿热郁阻少阳:以往来寒热,热重寒轻,午后热甚,心烦,口渴,胸闷脘痞,两胁胀满,呕恶,口苦,大便溏滞黄臭,小便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透少阳,分消湿热。
蒿芩清胆汤(引《通俗伤寒论》)。
青蒿4.5~6克,竹茹9克,制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黄芩4.5~9克,生枳壳4.5克,陈皮4.5克,碧玉散(包)9克。
14、湿热黄疸(阳黄)身热,无汗,或但头汗出而身无汗,面、目、
周身黄染,色鲜明如橘皮,渴欲饮水,腹满,胁痛,食少,呕恶,小便黄而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清热祛湿,利胆退黄。
茵陈蒿汤(引《温病条辨》)。
茵陈蒿18克,栀子9克,生大黄9克。
三、下焦湿热证候
1、湿重于热
(1)湿阻膀胱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晕而胀,身重且痛,神志昏迷,口干不欲饮,呕恶不食,小便不通,舌苔白腻,脉濡。
淡渗利湿,芳香开窍。
茯苓皮汤送服苏合香丸。
茯苓皮汤(引《温病条辨》):茯苓皮15克,生薏仁15克,猪苓9克,大腹皮9克,白通草9克,淡竹叶6克。
(2)湿滞大肠:身热不扬,头晕而胀,神志昏蒙,脘痞,呕恶,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
化湿行气,导滞通腑。
宣清导浊汤(引《温病条辨》)。
猪苓15克,茯苓15克,寒水石18克,晚蚕沙12克,皂荚子(去皮)9克。
2、热重于湿
(1)膀胱湿热
临床表现:身热,口渴,尿频而急,溺时热痛,淋漓不畅,浑浊黄赤,甚则尿中带血,舌质红苔黄腻而干,脉数。
清利湿热,通淋利尿。
八正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
500克。
上为散,每服6克,水一盏,入灯心煎至7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现代多作汤剂,药物剂量以常用量为度。
(2)胃肠湿热夹滞:身热,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臭不爽,色如黄酱,内夹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湿热,导滞通下。
枳实导滞汤(引《通俗伤寒论》):小枳实6克,生大黄4.5克(酒洗),净楂肉9克,尖槟榔4.5克,薄川朴4.5克,小川连1.8克,六和曲9克,青连翘4.5克,老紫草9克,细木通2.4克,生甘草1.5克。
(2)湿热痢疾:临床表现:身热,口渴,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清热燥湿,凉血止痢。
加味白头翁汤(引《温病条辨》):白头翁9克,秦皮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白芍6克,黄芩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