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

主要差异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再试一次,你会成功的。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 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译汉时,要尽量避免“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虽然勉强能懂,但直译或硬译的痕迹到处可见,“洋味”太重,可读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实践较少,经验不足;二是语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和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见到什么就翻译什么。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译文】(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如果代表发言超过规定时间,主席应敦促他遵守规则。

【分析】该句是一个when引导的主从复合句,看似一个简单的“主将从现”句,但却不能直译成汉语(如第一句译文)。When 从句其实表示一种假设,如果直译成“当……时候”,就没有表达出原句的逻辑关系;his这样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译成中文时可以不译;shall是个情态动词,不是将来时;order是名词,表示“规则”,不能硬译为“命令”。

二、英语句长复杂汉语句短简练

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注重句子的结构,句与句之间可以靠标点符号、连接词、介词等衔接而无限扩展,往往一句话可以包含多个意思,是一种“树形结构式”的语言。但是,汉语则相反,它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字词的语意来表达,一句话一般只能表达一个意思,是一种“竹形结构式”的语言。这种长短句之间的转化正是英译汉的难点,所以考研的翻译也主要是考查学生翻译英语复杂长句的能力。例如:

【例4】 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which is a natural resource inexhaustible and available everywhere, coal which can be mined through automatic and mechanical processes at less cost and lime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calcinations of limestone widely present in nature.

【译文】塑料是由水、煤和石灰石制成的。水是到处可以获得的、取之不尽的一种自然资源;煤可以通过自动化和机械化来开采,成本较低;石灰可由煅烧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石灰石而得到。

【分析】原文是一个典型的英语复杂长句,由42个单词组成,全靠一个逗号和几个连词结合成一个多层次的、内容丰富的句子。主句的主干是:Plastics is made from water, coal and lime; water, coal和lime之后各有一个定语从句,其中的后两个定语从句还是被动语态。所以,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时要化整为零,可以把主句和各个定语从句分开译成短句,其中的一些状语比如at less cost也可以单独处理成短句。

因此,在英译汉时,遇到复杂的长句,首先要有耐心地分析句子成分,抽出主句和从句的主干,将其翻译成独立的分句;其次,一些状语,比如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也可以译成短句;最后,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将这些分句连接起来。

三、英语多被动语态汉语多主动语态

尽管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被动语态,但相比较而言,英语更喜欢使用被动语态,特别是在一些正式的书面文体中,比如科技英语、医学英语等。有时,汉语也会经常使用一些由“被”引导的被动句,但是更多的时候是用主动表被动,比如由“让”、“给”、“由”、“据”等词语表达的句子。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尽量把英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尤其是一些习惯的表达方法,比如:it is said that…(据说……),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普遍认为……)等这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一般说来,可以把英语句子的主语变成汉语句子的宾语,再将被动语态部分翻译成主动;如果英语句子有by引导的施动者,将其译为汉语的主语;如果没有,则可不要或根据需要予以补充。

【例5】 It was still thought unusual in some places that programs could be called up by viewers to be displayed on their TV screens at home.

【译文】有些地方的人们仍然认为,观众打电话要求在自己家里的电视屏幕上播放节目是一件不平常的事情。

【分析】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形式was thought, could be called up, to be displayed, 都译成了汉语的主动语态:“认为”、“打电话”和“播放”。其方法是:it was thought that…,按照汉语习惯,补充了主语,译为“人们认为……”;could be called up,将by后施动者viewers 译成主语,被动部分译成主动;to be displayed译成主动修饰programs。

【例6】 New actions must be taken to prevent air pollution.

【译文】必须采取新行动来阻止空气污染。

【解析】原文是不需要标明行为人的简单被动语态,直接把主语换成宾语,把被动语态翻译成主动语态就可以了。

此外,在有些情况下,英语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都可以。例如:

【例7】 The famous hotel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

大火摧毁了这家著名的酒店。(活跃)

这家著名的旅馆被大火毁掉了。(被动)

【例8】 She was caught in the downpour.

【译文】她淋雨了。(主动)

她被雨淋着了。(被动)

四、英语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

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思维有明显的不同:英语往往是“开门见山”,先表明结论,再进行论证、描述或讲述事实,也可简单概括为“先果后因”,即重心在前;汉语则习惯于“循序渐进”,往往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由事实到结论或由因到果进行论述,可以简单归纳为“先因后果”,即重心在后。

在英译汉时,我们要注意这种逻辑思维上的差异。具体地,在正确理解英语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打乱英语的句子结构,按照汉语思维逻辑的表达方式重新安排句子的语序。例如:

【例9】 Mr. Smith was arrested when he himself was not aware that crime he had mitted.

史密斯先生在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之前就被逮捕了。

【例10】 Everybody here has a chance to study unless he doesn’t want to.

除非你不想学,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

【分析】上面的两句话中各有一个从句:时间状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按照英文的习惯,这两种从句一般位于主句之后,以突出主句的重要性,也就是重心在前;但是,汉语习惯按照时间顺序、事件的因果关系等来表达,即重心在后。所以,遇到翻译状语从句时,一定要注意两种语言思维逻辑表达的差异性,对句子的语序作出必要的调整。

再如,比较复杂的句子:

【例11】 However,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has been found necessary from time to time to ensure that economic opportunities are fair and accessible to the

people, to prevent flagrant abuses, to dampen

inflation and to stimulate growth.

【译文】然而,为了确保人人均可获得平等的经济机会,防止公然的不正当行为,抑制通货膨胀并刺激经济增长,人们发现政府的干预常常是必要的。

【分析】如果按照原文的语序来翻译,恐怕各位读者都不知所云。该句虽长,但只有一个主句和一个从句。主句是被动语态,需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并加主语;to ensure与其后的to prevent, to dampen和to stimulate是四个并列的目的状语,可译成汉语的四个并列分句;最后,再按照汉语逻辑思维的方式重新调整原文的语序。

五、英语注重省略汉语注重补充

尽管英语句子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的,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其结构,但英语也习惯于使用省略。一方面,省略是为了简洁,避免重复;另一方面,由于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即使省略一些成分,也不会妨碍其意义的表达。然而,这对于英语为非母语的中国学生来说,却带来了理解和翻译表达上的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对英语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缺乏必要的了解;另一方面,习惯于汉语意合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讲求词语的均衡与对称,喜欢使用排比式的词汇,往往是越表达越觉得意犹未尽,也越想补充说明。所以,在英译汉时,一定要注意英汉各自的用词习惯。

在分析英语句子结构,特别是遇到非正常的结构时,一定要考虑是否存在省略现象。尽管英语的省略现象普遍存在,几乎所有的成分都可以省略,但是它的省略却具有一定的规则:省略部分一定在其之前出现过,或者是一些语法上的省略,比如定语从句中先行代词做宾语时、虚拟语气中if的省略等等。例如:

【例12】 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to the society of which he is a part and through this to mankind.

【译文】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并且通过社会而对人类负责。

【分析】本句虽短,但是and 后的成分不好理解,因为

它省略了一些成分。如果没看到这一省略,就不能理解原文的含义,更会译出难懂的中文:每个人都对他所属的社会负有责任,并且由此走向人类。(每个人不是都属于人类吗?怎么又走向人类呢?)其实,该句是在this后省略了前面出现的“everybody has a responsibility ”(符合省略的规

则),this指“the society”。所以,根据汉语习惯,将其补充完整,即可得到正确的译文。

【例13】 I kept going back to the nightmare at odd times during the day, then at night when I was being put to bed.

白天时不时想起那个噩梦,晚上睡觉也会想起。

【分析】原文为省略句,否则then后面就没有主句,难以理解。据此,可知省略成分为:I kept going back to the nightmare at odd times (at night)。译成汉语时,要对省略成分重复,即“也会想到它”。

六、英语多抽象词汉语多具体词

与汉语比较而言,英语表示状态或抽象概念的抽象名词较多。在英译汉时,如果直译后不能表明汉语所要表达的具体意思,常常需要通过增词翻译或者改换说法的方法,把这些抽象名词具体化。尤其对于通过加后缀形式构成的名词,更应该根据具体语境予以补充翻译。例如:mercialization (商业化情

况/形势)、independence(独立性)、unemployment (失业现象)、ignorance (愚昧状态)、loyalty(忠心程度)等等。

【例14】 They wanted a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conditioned to loyalty and duty.

他们希望培养下一代美国人忠于祖国,尽职尽责。

【分析】原句是一个单句,很好理解,难点在于不好处理loyalty和duty,直译成“忠心和职责”,觉得别扭。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增加一些词汇,使其含义具体化。

【例15】 I bought the thinnest vestments I could find, also a heavy one with a warm top coat, because I would encounter extremes of weather.

我知道我会遇到最冷和最热的天气,所以我买了我能找到的最薄的西装和一件厚外套。

【分析】本句结构简单,有一个主句和两个从句构成:定语从句和原因状语从句,难点在于对extremes这个抽象名词的翻译,能直译成“极端”吗?显然不行,但它也的确是这个含义,所以需要做一些转化处理,天气的极端不就是“最冷和最热”吗?

七、英语多替换汉语多重复

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的同一个意思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或短语来表达,比如表达“我认为”,可以用as far as I’m concerned, in my opinion, I think,I believe等;也可以通过词性变化或句型变化来表达,比如表示“……很重要”,可以用句型“it is important to do sth.”或“sth. is of great importance”等;还可以通过使用代词来变化表达形式等等。

但是,汉语的替换表达形式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汉语对同一个意思的表达一般多使用重复的方法,所以许多英语的替换表达形式翻译成汉语时要予以重复。例如:

【例16】 He hated failure; he had conquered it

all his life, risen above it, and despised it in others. (代词替代:it 替代failure)

【译文】他厌恶失败,他一生中曾战胜失败,超越失败,而且藐视别人的失败。

【分析】英语中对再次出现的词语,一般使用代词来替代;翻译成中文时,要找出具体的替代对象,并对其进行重复。

【例17】 If the greenhouse theory is correct, the earth’s temperature will rise until the amount of radiation emitted from the planet is equal to the

solar energy it absorbs. (同义词替代:the earth与the planet同义)

【译文】如果温室效益理论正确,地球的温度将会升高,直到它所辐射的射线量与它所吸收的太阳能量相等时为止。

【分析】planet (行星)的含义比earth(地球)大,但两

者有所属关系。根据上下文可知,此处的planet就是指“地球”,再次出现时又用“it”替代。

八、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英语的代词种类繁多、应用广泛,不仅有人称代词(具有主格、宾格和人称变化)和物主代词(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还有疑问代词(what、who、whom等)、关系代

词(that、which等)、不定代词(few、others、any等)等等。为了避免重复,英语句子对再次出现的名词普遍使用代词替

代,这是英语代词的基本用法之一。尽管汉语也有代词,但由于句子较短,结构松散,代词太多会造成歧义,所以汉语中代词的运用不如英语那么频繁。然而作为一种意合性语言,汉语喜欢较多地使用名词,这样可以使语意更加清楚,不会造成歧义。因此,英译汉时,首先在理解英语句子结构时就要明白代词的具体指代,如果某个代词前面有几个可能的替代时,一定要仔细筛选:其次,在表达时尽量还原出具体的指代对象,不要简单地重复代词。

【例18】 Our friends were obviously quite disturbed by the attitude of those in the country who is thought to misrepresent the arguments of the experts and reject them out of hand.

【译文】国内有些人企图歪曲专家们的论点和对这些论点轻易加以批驳,这种态度令我们的朋友深感不安。

【分析】该句中的代词them是替代experts呢还是替代arguments呢?稍加分析,可知应该是替代arguments,翻译成中文时需要将其还原。如果直译成他们,就会模棱两可,难以理解。

【例19】 Having reviewed various technical possibilities, I would now like to ment on the dangers that might be presented by their fulfillment and to pare these with the consequences of efforts to prevent this development.

【译文】在分析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之后,现在我想对这些可能性如果变成现实而可能带来的危险谈些看法,并对这些危险和竭力阻止这个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做些比较。

【分析】原文中有三个代词their, these和this。如果只是含糊地直译出来,

很难理解原文的意思。首先,their是指代其前面的复数,从形式上看,dangers和possibilities都有可能;但从与fulfillment的搭配来看,只能是possibilities,因为只能是“实现可能性”,而不能是“实现危险”。其次,these 也可能是指代dangers和possibilities,但根据原文pare these with consequences of efforts to prevent this development可知,这两种比较只能是阻止this发展的做法带来的后果和this发展的危险之间的比较,而不能是后果与可能性之间的比较,所以这里的these应该指代dangers。最后,this是指代前面的某个单数形式,根据上下文语境及与development的搭配可知,这个this只能是指“某种技术”。

九、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

英语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很紧凑,虽然看上去错综复杂、富于变化,但事实上,各句之间都由一些表明逻辑关系的连词或介词等有序地组织在一起,是一个含义丰富但结构有序的统一的整体。而汉语则喜欢使用短句,句与句之间的结构也比较松散,主要靠各句本身的意义来衔接。所以英译汉时,应该尽量把英语的紧凑结构翻译成汉语的松散结构,把并列句或从句译成汉语中的单句,通过句子本身的意义来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

【例20】 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 the child who is raised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 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 for appropriate responses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在有很多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而这些刺激又能发展他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更高的智力发展。

【分析】原文由一个主句和四个从句组成,主句是behaviorists suggest that,宾语从句是child will experienc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三个定语从句分别是:who is raised, where there are many stimuli和which develop his or her capacity,三者是层层相套的关系。对各句独立翻译后,如何处理定语从句与主句间的关系是重点。本句中的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其实是对先行词的条件性限制,可以按照这种逻辑关系译成条件状语从句;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直接译成定语,修饰限定environment;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则单独翻译,与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并列,表示条件关系。这样,就在对原文紧凑结构的正确理解下,使译文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读起来非常通顺。

【例21】 Behaviorists, in contrast, say that differences in scores are due to the fact that blacks are often deprived of many of the educationa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dvantages that whites enjoy.

相反,行为主义者认为,成就的差异在于,黑人往往被剥夺了白人在教育和其他环境中享有的许多优势。

【分析】原句由一个主句和三个从句组成,基本上可以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但是,在翻译that引导同位语从句时,其引导词不必译出,因为后面的内容就是fact,没有必要再重复,这样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简而言之,英语紧凑结构转化为汉语松散结构的原则是:在不影响原义完整性的情况下,尽量将所有分句或独立成分翻译成

汉语分句,用语义代替连词连接分句之间的关系,使其表达尽可能符合汉语表达规范。

十、英语重综合汉语重分析

英语是一种综合性的语言,主要表现为词的'形式曲折多变。比如动词有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多种形式,而且各种形式的含义和时间概念清楚明了。但是,汉语则是一种分析性的语言,句子之间的时间关系主要靠一些助词来表达,比如“着”、“了”、“过”等。因此,英译汉时,对于英语中词形、时态、语气等表示时间概念的范畴,要灵活地转化为汉语中的一些助词或表示相应含义的词语。例如:

【例22】 During the wartime, years like these would have meant certain death for many people. Many would have bee beggars and others would have been pelled to sell their children.

【译文】战争期间遇到这样的年景,许多人肯定会死去,许多人会逃荒要饭,许多人会被迫卖儿卖女。

【分析】原句中的would have done形式表示一种对未发生事情的猜测、可能性,可译成汉语的“会……”。

【例23】 Thus finishing his homework, Mike bravely asked his mother to let him go out and play football.

完成作业后,迈克大胆地请求妈妈让他出去踢足球。

【分析】原句中的finishing是finish的现在分词,既表示主动,又表示动作发生在主句的动作之前,所以要译成汉语的“完成了”,以表明时间先后顺序。十一、英语好静汉语好动

英语喜欢使用静态表达,经常用一些施动性的名词(由动词转化而来的,比如learner, employee, beginner等)代替动词。这样,不仅句式灵活多变,而且结构紧凑、逻辑性强。中文则喜欢使用动词,句短简练,生动活泼,看起来结构松散,但句句有力,动态十足。因此,在翻译英语系表结构或一些动词转化的表施动者的名词时,可以考虑翻译成汉语的动态结构或动词形式。例如:

【例24】 She is a good beginner in puter.

她刚学电脑,很优秀。

【分析】这是一个典型的系表结构,如果直译成“她是一个很好的电脑初学者”,虽然意思清楚,但不符合中文习惯。所以,可以将beginner译成动词“刚学”,将整句译成表动态的中文短句。

【例25】 The 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

电脑比人更细心,更勤奋。

【分析】这是一个带有比较级的系表结构,如果直译成“电脑是比人更仔细、更勤快的检查者”,看似表达完整,但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而且意思含糊不清。所以,根据汉语好动的表达方式,可以将inspector译成动词“检查”,这样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可谓无可挑剔。

十一、英语重物汉语重人

无论从主语还是从句中的其他部位来看,英语句子都比较“重物而轻人”,重客观而轻主观;相反,汉语则较多地“重人而轻物”,重主观而轻客观。汉语多以表“人”的词做主

语,英语多以表事物的词做主语。因此,英译汉时,常将表“物”的主语改为表“人”的主语。例如:

【例26】 There was something wild, even a little aimless, about this pacing up and down, a kind of clue as to the chaos of his thoughts.

【译文】他这样来回踱步显得狂躁,有点儿茫无目的,看得出来他思绪一片混乱。

【分析】本句是英文的there be句型,主语应为something,直译成汉语难以理解。通过句子分析,可知这些动作或状态都是由“他”发出的,所以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可以用“他”做译文的主语,这样既忠实于原文,又通顺流畅。

除了主语之外,从句子其他部位的视角来看,英语同样是“重物轻人”,汉语则“重人轻物”。例如:

【例27】 Two weeks later, a fifteen foot fence with angled rows of barbed wire at the top prevented farther unauthorized access to the crane.

【译文】两周以后,在这座起重机周围竖起了一圈尖桩铁丝网,周长15英尺,防止任何人未经许可登上这座起重机。

【分析】原文可谓只见物不见人,没有一个人出现,符合英文的表达方式。但是,根据汉语的习惯,应该将unauthorized access译成“未经授权/许可的人登上”,以

明确prevent的对象,否则难以理解。

总而言之,以上十一条是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一些明显区别,也是掌握好英汉互译的必要前提。只有抓住这些区别,依据各自的特点,在翻译实践中反复练习、体验,才能找到英汉翻译的一条捷径。其实,只要抓住规律与

核心,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再结合模拟及实战演练,相信短时间内会有收获,整个英语学习水平也会有很大提高。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 12

1、 Have a Word of the Day.

每日一词

Trying to learn everything at once and getting overwhelmed by the sheer number of words in your new language can be overwhelming. Sometimes, even if you do learn new words, you forget them quickly because you haven’t heard them enough in context.

努力记住遇到的每一个单词,每天淹没在文字的海洋里,工作量太大了。就算你现在记住了新单词,不借助环境忘记的速度也是惊人的。

One way to get around this problem is to keep a few new words in your vocabulary by using them on a daily basis. Since it takes an adult an average of 150 times to learn to use a new word properly, having a Word of the Day or several words can help build your vocabulary.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是挑出一些单词,每天使用。一个成年人平均需要使用150次才能掌握一个新单词,每天专注于一个或多个单词有助于积累词汇。

You can do this one of two ways. One, you can keep a running list of words you’d like to learn and designate one to be the word of the day. Or, two,

you can wait for new words to e up organically in

conversation, and then try to use the new word several times.

推荐两种方式:

1、列个单词清单,每天轮流选择一个作为使用重点;

2.选择对话中不经意出现的生词作为记忆对象,多次使用。

2、Speak the language as much as you can (especially with native speakers).

说得越多越好(特别是跟母语人士)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best way to learn how to speak a language is to actually speak it. Reading and studying grammar books will only get you so far.

毫无疑问,说外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说。毕竟阅读和语法只能帮到你这里。

And yet,it’s so easy to get trapped in the “not-good-enough” mindset,where you don’t speak because you think you don’t speak well enough. And then your speaking doesn’t get better.

我们很容易就陷入“因为说不好,所以不愿说;因为不愿说,所以更说不好”的死胡同。

So make an effort to municate with native speakers of your language. You’ll learn a lot more in a 5 minute conversation with a native Spanish speaker than you will from another English speaker who’s had 2 years of college Spanish. Try to spend 80% of your

time speaking with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better than you.

尽最大努力去和那些母语人士交流吧。比起向那些学过4年专业英语的中国老师,和母语人士交流5分钟的收获要多得多。你应该将80%的学习时间用来和那些口语更好的人进行对话。

3、 Listen to foreign language radio or TV, even as background noise.

听英语广播和电视,即使当背景也好

Part of learning to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properly is learning the intonations and rhythms of the words. In French, for example,you can’t put the emphasis on different words in a sentence to vary what you mean (like you can do in English). And

it’s easy to distinguish beginner students from near-native speakers by listening for the ones who pronounce French like it’s English.

英语口语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习语调和节奏。例如,在一个句子中,不同的单词重读会表达不同的意思。初学者和高手的区别就在于他能不能把英语说成中文。

The remedy to that is to listen to the language as much as possible.

提升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地多听。

Try to hear the pacing of the words,how they’re pronounced in different contexts, and what the different intonations are. How does the language sound

when the speaker is excited, or angry, or asking an accusatory question?

重点是单词的节奏,不同环境下语音语调的差异。当说话者处于激动、愤怒或指责的反问时,语言会发生什么变化。

Even listening to the language in the background will help you to pick up information on how the language is spoken.

甚至以对话为背景,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

4、Look up words you don’t know in a monolingual dictionary.

使用单语词典查单词

Figuring out the meaning of words can be tricky in a foreign language, since direct and accurate translations don’t always exist. While getting the word for physical objects, like milk or desk, might be straightforward, translating concepts can be a lot harder.

通过中文来正确获取英文单词的含义有时可能不靠谱,因为真正直接、百分百准确的翻译几乎不存在。一些实物的单词,如牛奶、桌子可能比较直截了当,但要翻译一个概念则要难得多。

By looking words up in a monolingual dictionary,you can make sure that the word or phrase you choose actually means what you think it does.

通过查阅单语词典,你可以确保你选择的单词是你想要表达的。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在句型结构方面的一些 主要差异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再试一次,你会成功的。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的差异是做好英汉互译的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的基础上,打乱其原有的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的表达习惯和方式,重新组织句序;相反,在汉译英时,要把汉语各个分句的关系尽量用连接词、时态和标点符号等予以表示,最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组合成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众所周知的,虽然“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了)这句典型的中式英语也广为接受,但它是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是典型的不顾英语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误译。其实,按照英语的语法结构,应该这样表达:I t’s a long time since we saw. 此外,在做英译汉时,要尽量避免“翻译腔”。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英文的意思虽然勉强能懂,但直译或硬译的痕迹到处可见,“洋味”太重,可读性太低。究其原因,一是实践较少,经验不足;二是语言能力有限,重形式而轻内容,没有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差别和一些必要的翻译技巧,见到什么就翻译什么。 【例3】 When a representative exceeds his allotted time, the President shall call him to order without delay. 【译文】(翻译腔)当一位代表超过他的分配时间,主席将告诉他命令,不要推迟。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得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得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得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就是一件很难得事情。笔者根据多年得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得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得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与表达方式而言,英语就是一种形合性得语言,而汉语则就是一种意合性得语言。英语得句子一般就是按照固定得结构与方式来组织与表达得,偏重于形式;汉语得句子则就是按照其字词得含义来组合与连接得,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得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得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您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就是一个由and连接得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得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得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reducedby many times thesizeof theputerofwhich itforms a part, thu s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of portable mini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得组成部分,使计算机得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得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就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与一个分词状语组成得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得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与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得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得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与运用“使”、“从而”得词意把各句之间得层层递进得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掌握“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得差异就是做好英汉互译得核心。英译汉时,要尽量在理清英语各句关系得基础上,打乱其原有得句式结构,按照“汉语重意合”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 1.1语篇差异 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他们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的作用,突出主观见解,强调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和态度。因此,英语段落往往在语篇的开始就直接点题,其后内容按直线展开,紧扣中心思想,层层深入,先陈述中心思想,后分点论证说明,展开主题句的内容。与英语不同,汉语的思维模式呈螺旋型, 其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曲折。 ⑷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篇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是形合式(hypotactic) 语言[3],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衔接(overt cohesion) ,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而汉语是意合式(paratactic) 语言,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衔接手段,注重隐性衔接,注重逻辑事理顺序、功能和意义。 ⑸语篇结尾的差异。 汉语式的主体思维主观性强,表现在写作上往往是作者本人给出结论或提出呼吁,结尾强调使用战斗性语言:we must (我们必须) ,we should / should not (我们应该/ 不该) 等。而英语民族强调物我分离,其思维客观、公正,信奉事实胜于雄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汉十大区别: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精品文档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精品文档 英汉句子结构比较与英汉翻译 “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须依靠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才能进行,其任务主要是达到语言上的对应。”东西方文化之间有相似性,也存在巨大的差异,而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一部分,英语和汉语句子结构也是有同有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多用被动句而汉语多用主动句、英语多长句而汉语多短句、英语句子重心多在前而汉语句子重心多在后等。英汉两种句子的结构差异让译者在翻译时倍感压力。因此,英汉翻译中,必须按照汉语思维方式的特点,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转换,这样才能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一、形合和意合与省略和补充 (一)“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结构严密,主谓分明,好比一棵大树,每个枝节都同主干直接或间接相连 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结构疏散,但形散而神不散,好比一盘散落的珍珠,错落而有致。汉语各分句主要通过逻辑关系和语序间接联系。”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句间各个成分之间往往通过连词连接,少一个连词,就有可能引起英语句子在语法上的错误。因此,英语句子连接标志十分明显,往往必不可少。而汉语句子主要是靠语序和逻辑关系来连接句中的各个成分。汉语中也有不少连词,但是在许多句子中,省去这些连词,汉语句子依然是可 以为读者所接受的,并且也是符合汉语语法的正确句子。“基于英语句式和汉语句式的‘形合’与‘意合’之异,在英译汉的过程中,需要在保持语义连贯的前提下删减掉一些作用不大的连接成分,这样可使得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文气流畅自然,从而更加突出原文的主要部分。”例如: 1,The present onslaught of vehicles poses a serous threat to ur-ban life and pedestrain peace of mind,译文:车辆横冲直撞,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括,路上行人无不提心吊胆。

英汉句式8大差别

比较标准的英汉8大差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汉句子结构的某些异同点之比较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所以可以归入到印欧语系当中,而我们的汉语属于表义性文字,需要归入到汉藏语系之中。因为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又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所以在语言学习当中必须做好综合研究。在语言的沟通运用环节,为保证交际有效性,通常会把句子作为基本语言单位。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要保证英语学习质量,就要理解英汉句法的差别,尤其是要把握英汉句子结构上的差异,以便在语言的运用和学习当中得心应手,为语言学习者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的发展做好铺垫。 1.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汉语是话题突出语言,所以汉语句子结构通常可以概括成话题-陈述结构。话题是要叙述谈论的对象,而陈述指的是对话题给出的具体说明。汉语当中存在不少主谓句,这首名词与后面谓语当中的核心动词没有直接的选择与配置关联。在一定上下文当中,部分汉语句子主语通常是能够省略的,不少句子主语具备不易识别的特点。不过英语语言表现出主语突出的特点,所以英语句子大部分是主谓结构。除了英语当中的省略句这一特例之外,每个英语句子都必须有主语,而且主谓语动词存在着直接选择与配置关联。 2.英汉句子重心差异 就英语复合句而言,主句往往是在句首,也就是做好重心在前的安排。但是汉语在语句安排上通常都是依照逻辑顺序,把主要内容放在句子的末尾,显现出重心在后的特点。所以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重心位置上的差异。英语主句通常在句首出现汉语往往是依照逻辑顺序与时间顺序进行安排,所以会把主句放在末尾,我们可以通过对句子重心位置差异的把握理解英汉差别。例如,We have not seen each other since we graduated.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在英语语句当中主句是we have not seen each other,所以会将其放在前面,把时间状语放在后面。不过在汉语句子表达上,是依照时间先后顺序完成排列。 3.英汉句子分类差异 在对英汉语句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可以基于差异化的视角展开研究。结合句子的应用目的和句子表达当中的语气,我们往往可以将句子划分成感叹句、疑问句、陈述句、祈使句这几个类别。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句子结构作为分类根据进行类别划分。英汉这两种语言在依照结构进行句子分类时,从整体上看大同小异。汉语句子通常会分成单句与复句,复句又可以进一步分成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复句可以分成联合与偏正复句。英语依照结构可以分成简单句、复合句和并列句。选择其他的分类标准,我们又可以把英汉句子划分成

【英汉句子结构分析及其翻译技巧】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汉句子结构分析及其翻译技巧】英汉句子结构 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段落布局、语篇模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不能正确把握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很多人无法准确进行翻译。因此,了解并正确认识英汉句子结构,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英汉句子结构的异同 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可以互译,是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求同存异处理的结果。要实现对不同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求同存异,我们就要首先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结构,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其异同点。 1.相同点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但其句子结构有不少共同点。这些共同点首先体现于构成句子的基本元素,即词类相同。其次,英汉句子的基本成分相似。 2.不同点 英汉句子结构的相同点构成了两者互译的前提,但要准确地 进行翻译,我们还得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其不同点具体表现在: (1)英语句子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英语句子每个分句通常只有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汉语句子则可以有多个谓语。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 (2)英语句子通常先总结后分说,汉语句子通常先分后总 英语句子往往是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先总结个人感受、事情的结论、推断等,然后才叙述所发生的事情;汉语句子则是句首开放、

句尾封闭,先说事、后总结。 二、理解句子结构差异,把握英汉翻译的技巧 在理解和掌握了英汉句子结构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翻译 时就应该有针对性地采用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准确的翻译。具体说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 1.找准主干 因为英语句子是一个以主谓结构为主干的分层构架结构,在翻译时,只要把握了其主干,也就把握了其主要意思,翻译时就不会造成理解上的偏离。 如,I agree that I shall not during, or at any time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my employment with the company,use for myself or others,or disclose or divulge to others including future employees,any trade secrets,confidential information or any other proprietary data of the company in violation of this agreement. 我们只要能找出该句的主句为I agree,其后为宾语从句,就可以大致理解该句涉及的内容为同意某协议,然后再分层理解。 2.理顺关系 在理解句子主干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理顺句子中 其他修饰成分和主句的关系了。按照汉语的语法规则,一般定语都置于被修饰的名词前,而状语则置于谓语动词之前。把握了这一基本原则,我们再看上面的例句,就可大致确定:作为状语的during,or at any time after the termination of my employment with the company,及for myself or others与in violation of this agreement,在翻译为汉语时就应该置于谓语use(使用)前,而作为定语的of this company则置于被修饰的any other proprietary data 之前了。 3.综合调整 在找准了句子主干并理顺了定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和主句之 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再将其进行适当的综合调整,就可准确地进

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英汉语句法结构是指句子从结构上来看所呈现出的形式组织和表达方式。英汉语句法 结构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差异。本文进行英汉语句法结构的比较,以便更好地理解两种语 言的语法结构。 英语的语法结构 英语中基本概念是“主语+谓语+宾语”,这是英语句法结构的基础。当句子变得复 杂时,英语的语法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例如,名词短语和形容词短语可以作为主语和宾语。同时,英语的语法结构还可以使用从句和分词,并称其为其他语法分支。 英语可以在交际意义上进行修饰、注释和限制,句子结构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此外, 英语还可以用于倒装和省略,让语句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 汉语是一种表示时间动态、明确地表达主谓关系的语言。汉语句子的语序基本上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 在汉语中,名词短语是不带任何标记的,关系在语句结尾处表达。动态关系、时间关 系和语义关系都非常明确。汉语语法结构较为严格,不太灵活,但是可以使用修饰词、补语、状语等语法成分进行修饰。 此外,汉语还有一种句子特点——主题突出,即在一段语言中,前部分较长,语气重,表述较为煽动人心,后部分相对较短,草草结束。这种语言结构特点满足汉语对对话和朗 诵方式的需求。 英汉语法结构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在句子结构、修饰语、语气等方 面进行了比较和对比: 1. 句子结构 2. 修饰语 在英语中,修饰语可以放在句子中的任何位置,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之前或之后。 其中,名词短语还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在汉语中,名词短语通常位于主谓后面。 修饰语在汉语中通常是定语或状语,而在英语中不仅南无定语和状语,并且还包括形容词、形容词短语和副词等修饰词。 3. 语气 在英语中,语气可以通过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英语句子的语气比汉语更加灵活和多样,这意味着英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多地依赖于语气来表达意义。在汉语中,语气的表

汉英翻译中的句法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汉英翻译中的句法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汉英翻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国际交流与文化交流的许多方面。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进行一些应对措施。 一、汉英句子结构差异 1. 主谓宾结构 汉语句子主要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方式,而英语句子则多采取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形式。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汉语中的宾语转化为英语中的宾语,同时考虑翻译后句子是否符合英文语法要求。 2. 名词性从句位置 汉语中名词性从句通常在主句之前,而英语中名词性从句通常在主句之后。在翻译时需要对这种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翻译出符合英语语法要求的句子。 3. 介词短语的使用 在汉语中,介词短语通常用于表达关系,而在英语中,介词短语通常用于表达位置或方向。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这种差异,以确保翻译出来的句子符合英文语法要求。 二、汉英翻译中的应对策略 1. 确定翻译范围 在进行翻译之前,需要明确文本的翻译范围,包括语言、句式、语法和表达等方面。这对于翻译的准确度和规范性都非常重要。 2. 逐句分析

在进行翻译时,应逐句分析原文,掌握句子结构、语法规则和语言表达方式等 方面的特点,以便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3. 根据语言和文化背景理解原文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考虑到原文所属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以便更好的理解原文 意思。这样有助于更精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4. 适当运用翻译技巧 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适当运用翻译技巧,包括同义转换、颠倒句式、英语习惯用法等等,以便更好的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5. 检查翻译准确性和流利性 在进行翻译后,需要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进行检查,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 准确性。这可以通过仔细查看翻译后的句子是否符合英文语法要求,或者请别人帮忙审查等方式实现。 总之,汉英翻译中的句法差异需要考虑到汉英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以便更 好地进行适当的语言转换和表达,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汉句子结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用于书面表达时,虽然两者在过程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一些词汇就其内涵,外延而言在两种语言中不尽相同;用词习惯也不同,英语中少 用动词,以名词和介词占优势;语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如定语,状语,宾语的位置。语 篇模式差异,汉语中只有“文首型”与英语语篇模式相同;另外还有行文格式,文化层面 上的等等差异。这种差异在句子结构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英语是形合型(hypotaxis)语言,句子以主谓结构为主干,以谓语动词为中心通过大 量反映形式关系的动词不定式、分词、介词、连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把句子其他成 分层层搭架,呈现出由中心向外扩展的空间图式。汉语则属于意合型(parataxis)语言, 即通过多个动词的连用或“流水句”,按时间顺序,一件一件事交代清楚,一层一层铺开,呈现的是一个时间顺序的流水图式。复合句是英语的特色,而连动句、流水句是汉语的特点。学习者在写作中造句时遇到的障碍是:不习惯将自己的思想用繁多的形式手法表现出来。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表现为:作文中残缺旬、溶合句、一连串的简单句或连串旬式 雷同的复合句充斥全篇。如:“The trees are bare.The grais brown.The landscaoe seemsdrab."这是个溶合旬,3个句子用逗号断开,与汉语句式一模一样。地道的英语应表述为;“The brown graand bare treesform a drab landscape.”英汉句子结构方面存在 的诸多差异,使学习者往往不自觉地用母语句子结构的形式,作为他们思维过程中构成一 个思想的模式,当他们以英语对这一思想作出书面表达时,英语句子在结构上就明显带着 汉语句子的痕迹,出现“翻译腔”。因此,在进行英语写作时,应注意句子从意合到形合 的转换,把多个汉语句子表达的信息通过各种修饰限制关系容纳剑一个复杂的句子中。同时,再对常用的从句做点句法的修改,就可点石成金。 2实用状语句式举例 2.1状语从句的应用 英语语言本身起连接过渡作用的词语特别多,且这类词语在语段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汉语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一定的语法手段或者其他语言手段(相当于英语中的过渡词语)来表现。由于没有注意到过渡词的运用,结果写出的语段缺乏连贯性(如上所示)。但 是当学习者意识到这点差别时,就会很注意使用意义明确的连词,句子中频现because,although,so…that…等等,却忽略了一些类似连词作用的介词和介词词组。比如: 1.)Sendusamessagein caseyouhaveanydifficulty.万一有什么困难就给我一个信儿。 2.)Weagreetorentthehouseon conditionthatthe roofbe repaired。如果把房顶修好,我们同意租用这房子。 当文中的句子全是完整的状语从句时,整篇文章显得呆板,罗嗦,因此,可适当地做 些省略,是句子既连贯,又简洁。

英汉语言句法差异概述

英汉语言句法差异概述

英汉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是在形式结构上有较多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句序和句子结构等方面。 1. 句序的差异 A. 修饰语位置差异 英语的修饰语,如定语等,既可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前,又可置于其后。但修饰语若为短语或分句,如定语从句等,则一般置于被修饰成分之后,成为后置。而汉语的修饰语,无论是词、短语或是句子,一般都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前,成为前置。 例如: 1) The son whom he had turned out had gone to a distant land, and his daughter was dead; so that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help the old people. 被他赶走的儿子已远走他乡,女儿也去世了,所以没人能帮助这两位老人了。 2) Then the guest called to the old woman who was seated behind the curtain: “Tell me, old woman, what you think concerni ng your former happiness and your present misery.” 于是这位客人就大声询问坐在帘子后面的老妇:“告诉我,你对以前的幸福生活和现在的悲惨境况有什么想法?” B. 复合从句的语序差异 英语复合句中主句和从句的顺序与汉语有较大的差异。以状语从句为例,时间状语从句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叙述顺序灵活,而汉语则通常先发生的事先叙述,后发生的事后叙述;英语的因果状语从句中,表示原因的从句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后,汉语一般是“因”在前,“果”在后;英语的条件从句位置也较为灵活,可以放在表示结果的主句之前或之后,汉语中常常为条件在前,结果在后。 例如: 1) It suited their master to have them in his service, since the old people had been in authority themselves, and so knew how to do things. 因为老夫妇曾经是主人,知道怎么干活,所以穆罕默德有他们服侍自己,感到称心如意。 2) Lencho showed not the slightest surprise on seeing the bills—such was his confidence—but he became angry when he counted the money...

考研英语翻译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考研英语翻译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对于考研翻译来说,接触过的考生都知道,它的五句话基本上都是复杂的长句,不但句子较长,而且句式复杂。基础扎实的同学,或许还能理清结构,知道所要表达的意思,但即使如此,要想找到确切的汉语表达方式,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如果考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考研翻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考生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 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英汉语言的主要差异 如果学生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结构方面的差异有所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一些转化规律,再假以时日反复练习,做好口笔译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众多语言学前辈的研究成果,在此总结出英汉语言在结构方面的一些主要差异,相信对各位同学必有所裨益。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就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而言,英语是一种形合性的语言,而汉语则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英语的句子一般是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组织和表达的,偏重于形式;汉语的句子则是按照其字词的含义来组合和连接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英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时态、标点符号、连接词等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句子之间的关系则要靠句子本身的语意来表现。 【例1】Another attempt, and you’ll succeed. 【译文】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或:只要再试一次,你就会成功。 【分析】本句是一个由and连接的简单并列句,一般将来时态明确表明了两句间的动作关系。但汉语译文就比较灵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语意来表达,关联词可译(括号内译文)也可不译,习惯于不译。 【例2】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 【译文】现在集成电路成了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使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从而产生了新一代的可携式微型计算机。 【分析】本句是由一个主句、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分词状语组成的主从复合句。主句用现在完成时,定语从句用一般现在时,再加一个由thus连接的现在分词短语作状语,通过时态、逗号、关联词和现在分词短语把各句之间的关系表达得非常清楚。而汉语则在对各句简单陈述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语序和运用“使”、“从而”的词意把各句之间的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表达出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