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药源性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防(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论文关键词]药源性肾脏病;发病机制;预防;治疗[论文摘要]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但也可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对肾脏。
本文从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谨慎、合理用药,控制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肾脏作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器官,易受各种药物的损害。
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机制不一,但必须引起各级临床医生及临床药师的高度重视,从而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减轻药物对肾脏的损害。
新的化学合成药物的不断问世,为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由于对药物不良反应重视不够,致使由药物引起的肾脏损害日益增多。
随着对肾脏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由药物所致的肾脏病变有增加的趋势,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笔者就药源性肾脏病的分类、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1常见临床综合征主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急性肾小管损伤、急性间质性肾炎、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血管损害等几类。
2发病机制由于药源性肾病是若干种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因此不同类型的药源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有8类药物比较容易导致肾损害。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有肾毒性的药物并不一定会造成肾损害,是否发生肾损害还取决于机体的状态以及用药时机及用量等。
2.1肾血管收缩和肾血流量减少非固醇类抗感染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其对肾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弱,使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在肾功能轻度受损、脱水、肝功能不全等情况下易发生肾功能不全,但一般多呈可逆性。
2.2直接细胞毒性损害肾脏在药物代谢中,皮质和髓质的酶系统可产生活性代谢产物,并以共价键的形式和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结合,这些物质大量消耗了细胞内的巯基,使其还原能力下降,引起细胞坏死。
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危害的探讨[摘要] 目的观察滥用临床药物对神经系统。
方法有对神经系统破坏的几类反应方式方法。
结果神经系统各部分组织结构的代谢过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讨论临床医生应正确应用药物,采取立即停用或少用副作用过于严重的药物。
[关键词] 滥用药物;神经系统;临床;神经;症状[中图分类号] r9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39-01临床医生处方用药,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注意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切不可滥用。
笔者就临床滥用药物易造成神经系统的危害浅谈如下,以期引起同道注意。
1 滥用药物的危害药物应用不当引起的疾病称药源性疾病,其中以神经症状最重;造成的后果也最严重,其中较多见的是胃肠反应。
凡对胃肠粘膜或迷走神经感受器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均可引起恶心呕吐,例如乙酰水杨酸,若大量服用可引起胃肠出血及牙龈出血,而且还可诱发溃疡或使原胃溃疡恶化,导致出血和穿孔;还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但尤以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不容忽视。
其原因:1.1 外因包括药物的性能,给药的剂量,途径以及用药方法及时间;1.2 内因主要是感应性,此外还有年龄,性别差异,精神状态,营养状况等。
药物在上述内、外因素的协同下,如果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神经组织的代谢紊乱,导致相应的病理变化,产生急性或慢性的神经功能异常,临床上主要有3种情况:2 对神经系统破坏的方式方法2.1 过敏反应多见于特异质的个体。
药物作为不完全抗原,或其代谢产物与机体的蛋白质、多糖或氨基酸结合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一种药物可以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蛋白结合而产生不同类型的抗体。
因此,一种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其中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
休克造成脑循环障碍,可以出现神经症状,甚至留下后遗症。
由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最多,其他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洁霉素、利福平、痢特灵、吡哌酸等均可引起。
2.2 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接近正常量而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反应。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素与防治发表时间:2012-11-06T10:44:29.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杨国锋[导读] 药品的剂型、溶剂、稳定剂或染色剂等均可致药源性疾病,如胶囊中色素偶可致固定性药疹。
杨国锋(云南省武定县人民医院 651600)【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064-02 【摘要】探讨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素及防治措施,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药物诱发的疾病,属于医源性疾病的一种,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建康的疾病,已引起世界各国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我国,药源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尤基层医院更为多见。
近年来,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已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及措施,效果不是太明显,如何预防和治疗药源性疾病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人民健康的切身利益。
本人意在探讨和简要分析药源性疾病引起的原因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药源性疾病发生因素预防和治疗1、药源性疾病的概念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 DID)属于医源性疾病的一种,具体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卫生功能过程中出现与用药有关的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2、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2.1患者因素2.1.1年龄因素。
婴幼儿肝肾功能较差,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肾的滤过及分泌功能较低,影响药物代谢消除,加上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物的能力低,其血浆游漓药物浓度较高,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
老年人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肝肾功能降低导致药物代谢清除率降低,使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延长;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如降低25%,即可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使血浆游漓药物增多,再加上老年人用药品种多,用药时间长,所以老年人易发生药源性疾病。
2.1.2性别因素。
女性的生理因素与男性不同,如女性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药物的吸收代谢受月经的影响,很多药物可引起胎儿正常发育甚至引起流产或早产的危险。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课题名称:浅谈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学生姓名:**学号: 1421201451475 专业: 药学指导教师:日期: 2016年3月目录1、目录 (1)2、摘要 (2)3、关键词 (2)4、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 (3)5、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4)6、药物不良反应的成因 (7)7、怎样做到安全合理用药 (10)8、参考文献 (13)【摘要】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简称ADR)作为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就伴随着安全合理用药而存在,可以说,是药物除去治疗作用以外的一个孳生品。
所谓“是药三分毒”,所以探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和临床危害,从而提高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及各主管部门已经从法律法规的层面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控制采取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旨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切实降低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即合理用药。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依托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基础,就药物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做进一步的剖析和探讨,为安全用药知识的普及及其科学性和权威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关键词】不良反应危害减少安全用药【Abstract 】ADR (Adverse Drug Reaction,referred to as "ADR")as an important part of medicine discipline, safety rational Drug use,historically occurs,so to s peak, the Drug’s a breed apart from treatment function. So-called "is a medicine three minutes poison",so to explore the fa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clinical harm,thus improve the security of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has the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In recent years,the country and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have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has adopted a series of regulatory measures,to arouse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o as to effectively reduce and prevent the risk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safe,effective,economical and proper use of drugs that rational drug use. This article as a starting point,relying on modern medicine and disease system knowledge and theoretical basi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safe drug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discussion,for safe medication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itsscientific nature and the authority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data。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篇1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报道和讨论比较多,已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
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地出现ADR。
根据WHO 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1]。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2]。
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
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
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2]。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如今医疗纠纷频发、医源性或药源性事件居高不下、医疗以及用药成本过高等,已成为多数国家、地区面临的问题,我国在这些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合理用药的实践步履艰难,进展迟缓,远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实际上,药物不良反应已成为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而抗生素的滥用现象在我国临床中已非常普遍。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3]。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浅谈药源性疾病的预防及治疗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研制出了多种新药及老年性保健用药,药物作用到人体发挥药理作用时,有时产生一些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反应,进而造成机体产生某些病理性变化,在临床上表现出各种症状,这种疾病叫做药源性疾病。
在我国不合理用药约占用药者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者约有200多万人,其中每年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其数量是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1],可见药源性疾病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为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查阅大量文献及工作中的积累总结其预防和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及原因1.1 影响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因素①遗传因素:长期服用异烟肼,快乙酰化易使异烟肼转化为酰肼,后者可生产肝脏损害;慢乙酰化型则易发生周围神经炎。
②性别:药品不良反应在妇女的发生率要比男子高,如保泰松和氯霉素引起的粒细胞缺乏为男子的3倍;对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男子的2倍。
③年龄:如老年人应用地高辛、哌替啶后血药浓度较高,半衰竭期较长;应用肝素过程中易导致出血;应用硝西泮治疗量即易致脑功能紊乱;保泰松和普萘洛尔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抗胆碱药和抗震性麻痹药易致尿潴留。
婴儿用氯霉素易发生灰色综合征;磺胺和维生素K可引起或加重黄疸;对耳毒性抗生素较为敏感等[2]。
1.2 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①对患者的既往史了解不详细未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药物反应史及特异性体质,不注意询问原有疾患及一些重要器官功能状态,而导致过敏或其他药源性疾病。
如对青霉素类过敏者用氨苄西林。
②忽略特殊人群的用药包括老年人、儿童、孕妇。
如老年人服用地高辛,因体内平衡作用的减退,致使部分药物容易产生毒性反应。
儿童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则对患者的骨组织发育有影响。
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可致新生儿出血,肝、肾损害及致畸[3]。
③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乱用、滥用严重以抗生素滥用程度最为严重。
浅谈药源性疾病
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临床使用的化学药品日益增多。
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药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产生着错综复杂的不良反应。
加上临床大剂量的用药,长期用药,多药治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使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
而由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疾病统称药源性疾病。
如果在治疗上,医生只重视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忽略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则有助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源性疾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概括为下列几种。
1 实质性器官的损害
一般多发生于用药量过大,时间过长或高敏性的病人。
由药毒性所致的损害遍及许多重要器官,肝、心、胃、肾、神经等都可受影响。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能损害肾脏和第八对脑神经,表现肾功能减退眩晕或耳聋.抗阿米巴药则对心脏有选择性毒性,近半数病例有心电图异常,心肌收缩乏力或心律失常。
解热镇痛药中的阿司匹林除能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诱发胃溃疡和出血,破坏凝血机制,临床证明过量或长期服用解热止痛片可引起间质性肾炎。
氯霉素长期口服或滴眼可引起视神经炎。
氯丙嗪可使2%长期服药病人发生肝弥漫性炎症或实质细胞损害。
2 造血系统障碍
药物所致的造血系统障碍常表现为四种类型,即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或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多数发病机制为机体的免疫反应。
抗癌药都可抑制造血系统,由抗生素、磺胺药、解热镇痛药、抗甲状腺药、利尿药,抗精神药、抗癫痫药、巴比妥类药所致者也不少见。
溶血性贫血一般发生在具有先天遗传缺陷的人体,这种人的红细胞内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以致不能形成还原性辅酶11,后者对红细胞膜有保护作用,当给这种人应用大量具有强氧化作用的药物时,红细胞极容易被药物溶解破坏以致出现溶血性贫血。
这种情况见于服用伯氨喹之后。
另外,氯霉素、磺胺药、呋喃类、对氨基水杨酸钠、阿司匹林和丙磺舒等也可发生。
3 成瘾性
成瘾性指的是长期、反复的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了依赖。
一旦停药则出现一系列异常表现称为戒断症状。
如恶心、呕吐、厌食、失眠、震颤、流涎,血压下降,暂时性晕厥以及异常行为等。
具有成瘾性的药物有吗啡、盐酸哌替啶、安宁、麻黄碱,苯丙胺、可卡因等。
长期服用一些解热镇痛药如:去痛片,APC 的病人也有成瘾的趋向,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4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产生是过敏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发产生抗体,两者相互作用所致的一种免疫反应。
虽然许多药物本身不具备抗原性,但是他们可作为半抗原进入机体后与某些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就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过敏原也可能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或制剂中的杂质,过敏反应表现形式很多,轻者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紫癜、淋巴结肿大、药热蛋白尿等,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各类药物都有诱发过敏反应的可能,其中最常见的是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催眠药及磺胺药四类。
5 继发反应
继发反应系指在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基础上出现的不良反应,值得重视的继发反应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抗生素所致的二重感染。
由于广谱抗生素消灭体内敏感的治病菌,结果对其耐药的菌群借机繁殖起来,又发生新的感染。
常见这是由金葡菌、真菌和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的鹅口疮、伪膜性肠炎、肺炎、尿路感染或败血症。
长期服用抗生素后也可出现继发反应,主要原因是由于
消灭了肠道内能合成维生素B 1或K的寄生菌所致的维生素缺乏症。
应用大量
氯霉素治疗伤寒,波浪热由于大量病原菌被杀死而释放内毒素所致的治疗休克。
应用强效利尿药后,由于反馈后用药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6 致畸致癌作用
随着大量新型的化学药品问世,人们开始关注药物的远期不良后果,即药物的致畸致癌作用。
曾在60年代发生的反应停事件,这一药物性畸形引起的可悲事件一度轰动全世界,可能引起胎儿畸形的药物包括抗癌药,免疫抑制剂,放射性同位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降血糖药、安定、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四环素等。
药物致畸的作用多发生在妊娠的前3个月,因为受精卵在3个月内各器官正处于分化和生长阶段,容易受到药物致畸作用的影响。
故妊娠早期的妇女以慎用为宜。
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在用药病人中癌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趋势。
据报道:使用该类药物的5000例移植病人,其淋巴瘤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5倍,软组织肉瘤也高2.5倍。
由此可见,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以上事例足以说明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为了病员的用药安全,应提醒广大的医务人员引起高度重视。
7 可采取的措施
建立和健全药品检验和管理制度,对于新药更应严格审查,全面了解其毒副作用,防止不合格或未经审核的药品投入使用。
提高医务人员的药理和毒理学知识,熟悉各类药的毒副反应,加强责任心,防止滥用药物。
积极向群众宣传滥用药物的危害。
明确诊断,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疗程、避免重复用药。
对老年、体弱、婴幼儿、孕妇和高敏者的患者用药更应慎重,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