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穴方法参考
- 格式:docx
- 大小:316.79 KB
- 文档页数:4
配穴方法(针灸配穴处方)针灸配穴处方→ 配穴方法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根据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穴位配伍而成处方。
1. 按部配穴是结合身体一定部位进行配穴的形式。
它有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四种。
[上下配穴法]含义:取人体的上部(上肢和腰部以上)和下部(下肢和腰部以下)穴相配。
举例:牙痛:上取合谷,下取内庭;心胸胃病:上取内关,下取公孙。
[前后配穴法]含义: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的方法。
《内经》中称“偶刺”。
举例:俞募穴相配:胃俞配中脘,脾俞配章门;卒中:人中配风府;音哑:哑门配廉泉。
[左右配穴法]含义:又称“交经缪刺法”,与“巨刺”、“缪刺”相似,即采取左右交叉取穴或左右对称取穴的方式配穴。
依据:以经脉循行交叉的特点为取穴依据。
举例:左面瘫:取右合谷。
右偏头痛:取患侧太阳、头维配健侧外关、足临泣。
右肩痛:取左肩髎。
[远近配穴法]含义:病变近部和远部选穴配合使用。
依据:腧穴的局部治疗作用和远端治疗作用。
举例:眼疾:近取睛明、承泣;远取光明、合谷胃病:近取胃俞、中脘;远取内关、公孙、足三里。
2. 按经配穴即按经脉的理论和经脉之间的联系配穴。
有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子母配穴法和交会经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含义: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未及他脏他脉即选取本脏腑经脉腧穴配伍成方。
依据:“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举例:肺病取中府、列缺、太渊、尺泽。
[表里经配穴法]含义:即阳经有病取其相表里的阴经,阴经病变,可同时取其相表里的阳经治疗。
依据: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的关系为依据。
举例:盗汗:阴郄(心经)配后溪(小肠);遗尿:肾俞、委中(膀胱)配太溪(肾)。
[同名经配穴法]含义:是指手足经脉同名经腧穴相配。
依据:同名经“同气相通”,同名经可交会灌注。
举例:前头痛取合谷配解溪(手足阳明经)失眠取神门、照海(手足少阴经)[子母经配穴法]含义: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
针灸常用配穴法临床治疗疾病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取某一个穴,组方包括应用特定穴、其他的经穴、还有奇穴,前面都有复习。
临床当中,应用针灸或是中药的时候是一样的,没有说单打独斗的,必须要有君臣佐使的配伍层次,遵循中医的处方原则,针之理即药之理。
这样的话,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就涉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穴位配伍的问题,我们应用针灸治疗疾病的时候,哪怕是相同的处方,但是针刺的时候有的这个穴为主,也可能另外一个穴为主,这里就涉及配穴法的问题。
配穴方法有很多,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根据脏腑辨证,第二根据八纲辨证,第三根据经络辨证,这些是我们临床当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如果辨证不准确,那么配穴、取穴肯定就会出现差错,导致的后果就是治疗效果不好,即使有效,但是跟基础理论无法吻合,这种情况,只能是偶尔取效,最大的问题是疗效不可重复。
反之,当辨证准确,符合中医的理法方穴术各层次理论的时候,疗效才具有可重复性。
所以说要掌握在辨证的基础上,合理的准确的使用配穴方法。
之前我们一直在讲微针强通法,但是大家对于这个微针强通法概念很模糊,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微针强通法是一种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针灸辨证法,目的是通过学习微针强通法之后,能做到在辨证准确基础上的标准化治疗,并且疗效确切、可重复。
可以广义的理解为,微针强通法就是一本“毫针治疗学”。
常用的配穴方法是以下几种:第一俞募配穴,第二原络配穴,在原络配穴法里面有一个主客原络配穴的方法,第三根据体表位置的配穴方法,一般包括前后配穴、上下配穴、表里配穴,以上这些是最主要的。
首先介绍俞募配穴,俞募配穴主要是在辨证以后,取相应的背俞穴和募穴,基本上取的本脏和本经的背俞穴和募穴,以治疗本脏的疾病为主,这里我们复习一下背俞穴和募穴的定义,背俞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脏腑精气汇集于胸腹部的穴位。
那好,我们说这个募穴,都是某脏某腑的募穴,而不说某经的募穴,这时候就明白了,俞募配穴法主要用于脏腑疾病,或者是由脏腑功能发生变化衍生出来的其他疾病。
3第三节配穴法第三节配穴法配穴是针灸治病的处方,可单用一穴,也可用多穴配伍,与药物治病的单方和复方一样,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而定。
一、远隔配穴法.是在病症的远隔部位循经选穴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种病症,对剧烈疼痛和痉挛效果好。
1.循经配穴:是循病变本经穴位配穴的方法,全身各症都可使用。
如心悸不安配神门、内关;咳嗽气喘配尺泽、太渊。
2.异经配穴:是本经有病,取其互为表里或其它有关经穴位配用的方法。
多用于复杂的病症。
如肺热咳喘,口干咽痛配大肠经合谷、商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配肾经阴谷、复溜。
3.原络配穴:详见特定穴中原络穴一节。
4.上病取下,下病取上配穴:是上面有病取下面,下面有病取上面穴位配穴的方法。
如胃脘痛取足三里、内庭;牙痛取合谷;下肢瘫痪取肾俞、关元俞、秩边;手指无力取肩锅、曲池。
5.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配穴法:通常称为健侧取穴。
《内经》有巨刺和缪刺之称。
多用于治疗急性疼痛。
《素问·调经论勘说:“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
”《针灸大成》巨刺论说:“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指出病侵络脉,邪浅症轻,需缪刺;病犯经脉,邪深症重,需巨刺。
笔者根据这一理论,在临床上治疗落枕、颈项强痛,针悬钟或后溪,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浅刺;肩关节周围炎针条口透承山,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深刺。
有明显效果。
-二、局部配穴法是在病症的局部或邻近部位选穴治病的方法。
适用于全身各处病症。
对麻痹无力、红肿热痛和脏腑功能失调效果好。
1.前后配穴:是俞穴和募穴配用的方法。
亦称俞募配穴法。
详见特定穴中俞募穴一节。
2.邻近配穴:是在病变附近配穴的方法。
亦称局部配穴法。
治疗麻痹无力、红肿热痛效果好。
如手指麻木取后溪、合谷;目赤肿痛取攒竹、睛明。
·3.阿是穴、“天应”穴配穴法:是取病症周围的压痛点或“减痛点’’(用手指押按疼痛消失或减轻的部位)治病的方法。
如腰肌劳损,取压痛点或在结节肿物周围取穴;颈淋巴结核,在结核处围刺。
1.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
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2)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
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
"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细论述。
(3)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
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2.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应用较为广泛。
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具体配伍应用将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介绍。
(2)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
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如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肺病可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临**常见的俞、募穴配合应用就属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3)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配穴法原则
配穴法原则是针灸治疗中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涉及如何根据病情和穴位的特点,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穴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配穴法原则:
1. **按部配穴**:根据病变部位和症状的不同,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头痛可选择太阳、印堂等穴位;治疗胃痛可选择中脘、足三里等穴位。
2. **按经配穴**:根据经络的循行路线和穴位的主治特点,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手臂疼痛可选择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养老等穴位。
3. **按病配穴**:根据不同的病症和病因,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感冒可选择大椎、肺俞等穴位;治疗失眠可选择神门、心俞等穴位。
4. **按表里配穴**:根据表里经的关系,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便秘可选择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大肠俞等穴位。
5. **按五行配穴**: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肝火旺盛可选择行间、太冲等穴位。
6. **按补泻配穴**:根据补泻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配伍。
例如,治疗虚证可选择补益的穴位如气海、关元等;治疗实证可选择泻实的穴位如合谷、太冲等。
以上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和应用穴位,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症和病情需要不同的配穴方法,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同时,针灸治疗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造成损伤。
中医针灸的常用配穴方法中医针灸是一种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治疗方式。
配穴是中医针灸中的一种常用技术,可以帮助治疗不同的疾病。
配穴方法有许多,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针灸常用的配穴方法。
第一步:了解基本的穴位中医针灸有许多的穴位,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了解的是一些基本的穴位。
例如,"气海穴"位于于肚脐正中线下四横指,这个穴位可以帮助舒缓肝脾胃肾等器官的运动,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内关穴"位于手腕最凸起处,是一种重要的穴位,可以帮助治疗头痛、失眠等疾病。
第二步:选择正确的穴位除了了解基本的穴位之外,中医针灸还需要根据治疗的疾病选择合适的穴位。
例如,如果需要治疗头痛,可以选择"太阳穴"、"风池穴"等穴位;如果需要治疗失眠,可以选择"神阙穴"、"膻中穴"等穴位。
第三步:确定针灸的时间和频率在配穴的过程中,针灸的时间和频率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针灸时间应该在10-30分钟之间,频率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和中药的配合不同,但一般来说不建议针灸频率过高。
第四步:注意穴位的清洁在中医针灸的过程中,穴位的清洁非常重要。
因为穴位的清洁可以防止感染和穴位周围的炎症,对针灸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针灸前,一定要保证穴位的干净和卫生。
第五步:注意针灸后的护理在进行针灸后,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一定的护理。
如果出现轻微的红肿等反应,可以使用冰袋进行冷敷,缓解局部的不适感和红肿。
如果症状较严重,则需要尽早就医。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的常用配穴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配穴的基本步骤,选择正确的穴位,确定针灸的时间和频率,并对穴位的清洁和针灸后的护理进行注意,可以有效提高针灸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针灸处方配穴十法针灸处方,即针灸临床治疗的用穴方案,包括单穴处方和配穴处方。
单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只用1个腧穴进行针刺或艾灸的用穴方案;配穴处方是指用针灸治疗疾病时,针对某一病证选配2个或2个以上腧穴组合而成的用穴方案。
临床上配穴处方应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在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腧穴的功能特性,严密组织,进行配穴处方,做到有方有法,灵活多变,以期达到《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所谓的“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的目的。
配穴方法,可发挥其协调补充作用,相得益彰。
配伍后的穴位其作用远比单个穴位的作用要强,疗效要好。
所以说,配穴的正确与否,与临床的疗效密切相关。
依据中医经络辨证的理论,本文试就临床上的配穴规律探讨如下。
本经配穴法指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某脏腑经脉的腧穴配合成方,这种处方方法实质就是经脉所通,主治所及”这一治疗原则在临床上的具体体现。
如肺病咳嗽可取腧穴肺募中府,并配合本经之尺泽、太渊、鱼际;脾病腹泻可取本经的三阴交、太白相配;肝脏病证肝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可同时泻本经的太冲、行间等等,均属此法的应用。
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部位,后指背腰部位。
前后配穴是指用位于前后部位的腧穴进行配伍。
因为前属阴,后属阳,前后相配,可以调整阴阳的气机以治疗脏腑的疾病。
常用的俞募配穴法即属此法。
但在使用时尚有主次之分,如治脏病使用此法,则以俞穴为主穴,以募穴为配穴;治腑病使用此法,则以募穴为主穴,以俞穴为配穴。
如胃脘痛前取募穴中脘为主,后取背俞、胃俞相配。
另外,《灵枢·官针》所提的“偶刺法”亦属本病范畴。
偶刺法应用时是先以手在胸腹部探明痛点,然后向背腰部划一平行弧线,直对痛点,前后各斜刺一针。
此法多用于胸腹疼痛疾患,取穴也不限于俞穴和募穴。
如胃脘疼痛者,腰部痛点在梁门,则可取梁门与背部相应点胃仓相配。
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部位,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部位。
由上部腧穴和下部腧穴相配,称之为上下配穴法。
配穴方法从简单到专业详解,从此艾灸配穴不再难!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刚开始学习艾灸的人,问题最多的就是不知道什么病该灸什么穴位,书本或资料中的介绍,专业性太强、不容易学。
下面介绍一套非常简单易学的“五步配穴法”的配穴方法。
可以把这个作为艾灸配穴的一个参考方法。
这种方法适合非专业艾灸人士学习使用。
第一步,判断有没有阿是穴无论什么病,首先判断病因有没有阿是穴。
按着这个地方,是不是这儿疼啊?然后病人说:啊啊啊,是,然后这个穴位就叫阿是穴位。
就是哪疼、哪有症状、哪有反应点就叫阿是穴。
这是第一步,看有没有阿是穴,有没有明确的症状反应点,就在某个位置出现了明确的反应点,比如疼痛、酸胀、麻木有没有反应点,只要有明确症状的反应点,我们先选这个明确的反应点。
第一步是局部的症状,某个地方有局部的症状。
第二步,判断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偏头痛是不是全身性的疾病?他只是头部。
那么类风湿是不是全身性的?对,类风湿就是全身性疾病,对于全身性疾病往往跟他的免疫机能有关系,因为它可以影响你的全身了,所以如果有全身性疾病的,要考虑提高免疫机能的作用。
如果是全身性的疾病,返回第一步,先看看有没有局部症状?如果有局部症状,阿是穴要艾灸。
第二,要提高免疫机能。
免疫机能常用的穴位有大椎、曲池、气海、关元、足三里,还有人喜欢选肚脐。
文章来自御冰台当然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跟血液有关系,所以如果跟血液系统有关系的,比如说红斑狼疮,跟血液有关系吧,比如类风湿跟血液有关系吧,所有跟血液有关系的,比如很多的皮肤病,比如说牛皮癣、麻疹,这些咱们都可以加跟血液有关系的两个穴位,一个是膈俞,一个是血海。
第三步,判断是不是属于慢性疾病慢性疾病就是很长时间治不好的,如果是,有两个穴位可以用:第一,足三里,因为足三里是调理整个身体的大穴,让全身保健。
配穴方法参考
配穴是指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配穴的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疗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的最终效果。
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和左右配穴法等。
配穴方法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未涉及其他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
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穴,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穴、太渊穴。
配穴方法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
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
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穴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
配穴方法3.同名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矛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穴配足阳明经的内庭穴;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穴配足太阳经的昆仑穴等。
配穴方法4.上下配穴法
本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内庭穴,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穴配长强穴。
此外,八脉交去穴配合,如内关穴配公;孙穴,外关穴配临泣穴,后溪穴配申脉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属于本取穴方法的具体应用。
配穴方法5.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
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
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取穴方法。
例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门穴,后取胃俞穴、胃仓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后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配穴方法6.左右配穴法
本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
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穴、内关穴,胃痛取双侧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
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穴、地仓穴,配合右侧合谷穴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穴、曲鬓穴,配合右侧阳陵泉穴、侠溪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