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外周双管同步换血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4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效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新生儿溶血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母婴血型不合是重要原因。
新生儿溶血病可导致患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而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患儿发生胆红素脑病,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同程度损伤,留下相关后遗症,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在新生儿溶血病治疗过程中,换血疗法是效果最佳、起效最迅速的治疗方法[1-2]。
本文选择本院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共74例,其中,男40例,女34例,年龄最小22 h,最大d。
其中因ABO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者62例,因Rh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儿溶血病者12例。
足月儿54例,早产儿20例,出生时体重最小2450 g,最大4130 g。
方法换血治疗指征所有患儿生后第1周内婴儿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血清胆红素>342 μmol/L,或脐血清总胆红素> μmol/L;②贫血伴充血性心力衰竭[3-4]。
患儿家属均知情换血疗法,并签署换血治疗相关的同意书。
所有74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中有30例符合换血治疗的标准,实施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
其余新生儿溶血病症状较轻,患儿不易发生高胆红素脑病及死亡,不需要换血治疗,一般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
换血治疗方法做好换血前准备,做好凝血、血气等方面检查,在实施换血术前,患儿要禁食6 h,根据患儿具体情绪状况,可给予苯巴比妥钠静脉推注使患儿镇静。
ABO血型不合导致溶血的患儿选择洗涤O 型红细胞加AB型血浆的混合血进行换血治疗,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的患儿选择和母亲相同的Rh血型。
严格进行血型交配实验,结果必须为阴性,配血量为150~180 ml/kg。
患儿放置在远红外的辐射台上,仰卧位,监护患儿的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观察患儿肤色改变情况。
外周血管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女15例。
均系足月新生儿。
出生体重在2800-4500g。
其中新生儿ABO溶血病33例,RH溶血病2例,新生儿败血症5例。
黄疸出现时间<24小时30例,24小时后出现10例。
换血前总胆红素平均值489umol/L,本组均存在换血指征[1],全部采用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动静脉29例,静静脉同步换血疗法11例)。
1.2换血方法:采用周围动静脉或静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一般选用一侧大隐静脉进血通路,对侧腋静脉或腋动脉、桡动脉为出血通路。
换血速度保持1-2ml/kg/分钟,换血总量为150-180ml/kg/次。
2 护理2.1换血前护理2.1.1病情交待:向家属交待患儿病情,填写特殊治疗同意书。
2.1.2血源准备:申请≤72小时的新鲜红细胞悬液,33例ABO溶血病的患儿选用O型RH(+)洗涤红细胞和AB型血浆,2例RH溶血病的患儿选用O型RH(-)洗涤红细胞及AB血浆,5例新生儿败血症选用与患儿血型相同的红细胞悬液和血浆。
换血量150-180ml/kg[2],换血前需先将血浆置于37℃温水中复温。
2.1.3环境准备:换血应在手术室内进行,室内温度保持在24-26℃。
2.1.4用物准备:注射器、留置针、三通管、心电监护仪、2%碘酊、75%酒精、无菌治疗巾、无菌手套、一次性隔离衣,重症护理记录单、远红外辐射台。
2.1.5患儿准备:换血前4小时禁食,防止呕吐引起窒息,换血前3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10mg/kg。
患儿放置于远红外辐射台上,连接好多功能心电监护仪,铺消毒床单。
2.2换血过程的护理2.2.1防止院内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工作人员来回走动。
2.2.2动静脉穿刺:均用留置针,选择较粗的血管,入、出血的血管选择两侧不同肢体。
2.2.3入出血平衡:操作者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铺好无菌治疗巾。
从抽血处先抽出血送检血生化和血培养后连接三通管,开始同步换血。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是一种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
以下是其步骤和注意事项:
1. 建立换血通道:通过外周动静脉建立换血通道,将正常的血液(血液制品)置换患儿体内某些有害因子的血液。
2. 观察及注意事项:在换血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儿肤色、生命体征、面色、反应及快速血糖的变化。
同时,入血端注意排净空气,严禁使用输液泵(防止挤压造成红细胞破坏)。
两袋血之间用生理盐水冲管,冲管生理盐水应弃去。
动脉通路排血时应选用专用皮条(无过滤网),三通方向双人核对,确保肝素只注入空瓶内切不可进入患儿体内。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及败血症的发生。
3. 术后护理:术后禁食4小时,继续光疗,监测生命体征、出入量、胆红素的变化。
新生儿全自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术操作要点一、目的(1)换出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
(2)快速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
(3)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二、操作评估(1)环境评估:环境清洁、整齐,室温24~26℃,用紫外线等消毒换血室或辐射台。
(2)用物评估:①物品。
BD24#(黄色)带尾留置针2个、BD24号留置针直针1个(必要时备22 号直针)、敷贴及胶布若干、一次性连接管1根、输血器2个、延长管1根、各容量空针若干、头皮针若干、消毒液1瓶、棉棒若干、500ml空瓶1个、血培养瓶1个、干燥管1 根。
②药品。
0.9% Nacl 500ml/袋2袋、0.9% Nacl 250ml/袋1袋、0.9%Nacl 100ml/袋2袋、肝素 12500u/支x2、钙剂1支、苯巴比妥1支、10ml塑瓶盐水若干。
③辐射台、心电监护仪、单泵(横)1个、输血泵2个、插排1个、血糖仪、经皮测黄疸仪。
三、操作步骤(1)双人核对医嘱及患儿情况。
(2)建立动、静脉通路。
可选择动脉:桡动脉、肘动脉、腋动脉、股动脉、颞浅动脉。
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一条输血,一条推钙剂。
(3)测量患儿生命体征、血压,经皮测黄疸值、血糖。
(4)连接出血通路:动脉留置针端连接一次性连接管,连接管另一端连接输血器(先用生理盐水排管),将输血器倒置卡于输血泵内,将滤网剪去,下接两个20ml 注射器(并排拴于杆上),注射器下方接空瓶。
(5)连接浓肝素:一次性连接管肝素帽位置连接浓肝素(用60ml 注射器装于单泵上,泵速调为 36ml/h)。
(6)双人核对血制品,并登记血袋号。
(7)连接输血通路:先用血浆连接输血器,接好输血器,将输血器接于输血泵,调好泵速。
(8)两人再次核对血袋及床头卡、手腕带,确认无误开始换血。
(9)输血 5min,测体温、SpO2及心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
(10)输前半袋血浆时动脉不出血,输完半袋血浆后换为洗涤红细胞或悬浮红细胞输入,输入时同步换血开始(动脉开始出血,并打开浓肝素泵),记录开始时间(两袋血之间输入剩余血浆)。
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一、操作目的主要用于重症母婴血型不合的溶血病,可及时换出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同时纠正贫血、防止心力衰竭。
二、物品准备输血器3个、静脉留置针、注射器、量杯1000ml 1个、心电监护仪、微量泵2台、输液泵两台、绷带、吸氧设施、负压吸引设施、复苏抢救设备、根据医嘱准备用药。
三、操作流程报告:(我是NICU护士×××,我操作的项目是新生儿换血术,现物品准备完毕,是否开始,请指示?是!)→洗手(六步洗手法)戴口罩→术前遵医嘱禁食3-4小时→根据医嘱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测→遵医嘱采血进行化验检查(肝功、血气、血糖、血常规)→根据医嘱查对血液制品,二人进行三查八对,(查有效期、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核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
)→血制品已复温30min→检查输血器(名称、日期、有效期和挤压)→请二人查对→推车至床旁→取医嘱单查对床号、姓名→按静脉穿刺流程建立三条静脉液路并进行标识(输入血浆及悬浮红细胞的液路为同侧)→于对侧无菌操作下行动脉穿刺术(动脉用红笔标识出“A”)→观察患儿精神状态,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静推钙剂→用绷带约束患儿双手→调整检查输液架或吊杆、准备好输液泵、注射泵并检查其性能→挂生理盐水100ml→连接输血器排气→准备胶贴→消毒留置针肝素冒→二次排气→连接留置针并用胶贴妥善固定→根据医嘱用药(地塞米松)→输血前查对(三查八对)→遵医嘱给予全血输入(弃去余生理盐水)[计时开始]→输入50ml悬浮红细胞(约1小时内输完)→同法连接第二条液路→输血前查对(三查八对)→遵医嘱输入血浆→重新调节悬浮红滴速与血浆泵速(剩余悬浮红细胞与血浆同时在3小时内输完,根据液量及剩余3小时进行计算泵速)→遵医嘱将肝素钠稀释溶液连接延长管排气后连接于动脉留置针三通处,并调节泵速(根据医嘱调节速度,一般为20ml-25ml/h)。
改良式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发布时间:2022-02-11T06:00:17.8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20期作者:赵淑华[导读]赵淑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云南大理671000)[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式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四泵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住院进行换血治疗的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治疗时采用一条外周动脉、两条外周静脉进行留置针穿刺,形成换血通道,由两个输血泵、一个输液泵、一个微量泵( 一条动脉为放血通路,两条静脉为输血通路,微量泵为肝素钠输注通路) 控制速度,实现全自动换血。
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4例,换血平均用时( 2.0±0.5) h。
比较分析其换血前后的生命体征、胆红素等生化指标、血糖及血常规变化。
结论:一动脉三静脉四泵全自动换血术在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对机体内环境影响小,且操作简单,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 重度; 高胆红素血症; 全自动;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临床常见疾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新生儿重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新生儿的神经系统损害,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新生儿换血术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最迅速且有效的方法,可以及时快速地降低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但传统的换血疗法操作复杂,容易引起感染、血压波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出血等并发症,成功率低,难以普及。
而全自动外周静动脉同步换血疗法,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应用优势。
目前,多采用外周动静脉双管同步换血疗法,选择外周动脉和静脉各一条。
该方法在操作时要将红细胞和血浆混合,在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地区,受操作环境、条件影响,明显增加感染风险。
因此,探索安全可行并且适合于不同实施条件的换血疗法非常必要。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许多医疗机构得到广泛应用。
在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过程中,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过程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
一、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基本原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是一种通过血管插管连接外周动脉和静脉,然后进行部分血液置换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会使用特殊的置换装置对新生儿进行治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浓度,从而减轻高胆红素血症所带来的危害。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新生儿的血液引出体外,经过特殊的置换装置进行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洗脱,然后再将新生儿的洗净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的胆红素浓度,缓解高胆红素血症的症状。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过程通常由医务人员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操作。
在治疗之前,医务人员首先会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指标,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医务人员会对新生儿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常见的静脉通道包括头部的颅内和颈内静脉通道。
然后,医务人员会选择适当的血管插管进行置换装置的连接,在确保连接无误后,开始进行置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置换装置的速度和置换比例,以确保患者能够接受适当的置换治疗。
在置换治疗完成后,医务人员会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观察,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在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过程中,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监测与护理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血液指标,以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对新生儿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如呼吸、心率、体温等,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