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的“光荣证”与纪念章
- 格式:doc
- 大小:12.71 KB
- 文档页数:2
血染的金达莱——贵州抗美援朝纪念章
周继厚
【期刊名称】《贵阳文史》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贵州省共有11万名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前线,其中有7000多名英雄儿女牺牲在朝鲜战场上。
这些英雄烈士,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国的安宁,贵州人民、全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总页数】1页(P94)
【作者】周继厚
【作者单位】贵航高级技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E297.5
【相关文献】
1.血染汉江红——抗美援朝著名战役介绍之三 [J], 朱晓明
2.金达莱花开漫山红r——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村 [J], 省新农村办
3.长白山下金达莱民俗生态花盛开--中国美丽乡村和龙市金达莱村 [J], 省农委乡企局
4.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纪念章鉴赏 [J], 邢薇薇
5.共和国的里程碑——贵州国庆纪念章荟萃 [J], 周继厚(文/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被志愿军缴获军旗当布袋,美军为何还骄傲颁发史上最多勋章图注:美军第7师31团团旗,⼜称“北极熊团”团旗,国家⼀级保护⽂物,原件收藏于中国⼈民⾰命军事博物馆抗美援朝展厅,此图为复制品。
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次战役的收官之战,长津湖战役是参战双⽅都认为⾃⼰取得胜利、双⽅⽼兵⼜都不愿回忆细节的残酷之战。
是役,-30℃以下的酷寒⽆处不在,参战双⽅都有⼤量⼈员冻死冻伤。
特别是志愿军因缺乏御寒物资⽽导致“棉⾐之困”,付出重⼤代价后奇迹般取得胜利,被志愿军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评价为“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图注:9兵团所属部队在组织战前动员。
从图中可以看到,战⼠们没有北⽅寒区所需的厚实⾐服。
(⼀)9兵团遇到“棉⾐之困”,发⽣在特殊背景下。
第⼀次战役结束后,联军在朝兵⼒达55.3万,⽽志愿军⾸批⼊朝部队仅步兵6个军18个师、炮兵3个师加1个团,共23万⼈,⼈数、装备都处于严重劣势。
正是在这⼀情况下,9兵团作为补充兵⼒紧急⼊朝。
9兵团下辖20军、26军、27军,共15万⼈,⼊朝前⼀直在东南备战。
由于⼊朝紧急,这⽀南⽅部队来不及组织战前训练,也未及做好后勤保障准备,就匆匆登上了北上的军列。
奉命北调时,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通过军区致电军委及华东局:“⽬前兵团冬⾐悉按江南⽓候缝制,恐不耐寒,可否请东北装备御寒⾐被、棉鞋帽等。
”然⽽,他们直⾄开赴东北,也未得到明确答复。
宋时轮后来得知,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于10⽉27⽇曾给⽑泽东发电,称9兵团所需棉⾐已由三野解决,保证11⽉1⽇前发齐,但最后发到战⼠⼿中的依然是南⽅部队⽤的棉⾐。
宋时轮与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是⽼战友,他将最后的希望寄于东北军区。
9兵团抵达沈阳后,熟悉半岛⽓候的贺晋年见战⼠们着装单薄,警告道:“你们这样⼊朝,别说打仗,冻都把你们冻死了!”他下令把军区仓库中存放的原⽇军⼤⾐、棉鞋悉数调拨给9兵团,数量⼀共是5万,有⼈发到棉⾐,没有棉裤,有⼈只有棉帽,没有棉鞋。
东北边防部队的⼲部战⼠也脱下⾝上的⾐帽送给9兵团官兵。
抗美援朝时期纪念章
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1951)
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
东北铁路(齐齐哈尔机动车辆厂赠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
抗美援朝北京医药卫生界抗美援朝纪念章
和平鸽中朝两国国旗纪念章
中朝友谊纪念章
抗美援朝奖章(松江人民赠1951)
抗美援朝朝文纪念章
抗美援朝一等战斗英雄章(1951)
坚决抗美援朝纪念章
朝鲜人民政府赠祖国解放战争纪念章1953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念章(松江人民赠1951)
辽东志愿抗美援朝模范章
中国人民铁路职工抗美援朝纪念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委员会赠)
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佩戴的胸章
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纪念章
奖给抗美援朝功臣(1953)
抗美援朝为国保家模范工民奖。
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编号23470 这是一枚沉甸甸的纪念章,它就是抗美援朝七十周年纪念章,2020年中国政府为纪念抗美援朝七十周年,制作了此章,这是中国政府给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在健在的那些老兵的荣誉和奖励。
此章制作精美,存世量稀少,由于抗美援朝己过去70年了,存世的老人己很少,颁发的数量也不多,发到各个县市也不过十几枚。
1955年中国政府对于所有参加解放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兵及军事人事(含日籍人员)予以奖励,授于此章。
这章一直是我心中最漂亮的纪念章。
这是一枚三级解放勋章,解放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的,设立时间为1955年2月12日,勋章中心图案为红星与天安门,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胜利!勋章颁发对象为参加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3日至1950年6月30日)有功人员,勋章分一,二,三级,这是枚三级解放勋章。
这是枚勇敢奖章,它不是纪念章。
此章授予在东北解放战斗中英勇作战的战斗英雄。
这是一枚解放华中南纪念章,纪念章中心为身背步枪的士兵举着八一军旗,背面印有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
此章为铜镀铬。
1949年7月渡江战役后,第四野战军解放长沙后,兵分三路,西路断敌于云,贵之路,东路解放广州,中路向北向南,进攻湘南,广西,此次战役共歼敌43万,1950年为祝贺中南地区解放,中南军政委员会向所有参战官兵颁发此章。
淮海战役纪念章,分大小两枚,颁发对象为所有参加此战役的广大解放军官兵及相关人员。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开始,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
1949年4月20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及第四野战军一部分,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解放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于4月23日解放南京。
这场战役的胜利,加速了全国解放的步伐。
援越抗美纪念章和纪念状
援越抗美纪念章和纪念状是为了纪念援助越南抗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而设立的勋章和证书。
援越抗美纪念章是一种象征着对越南进行支援的荣誉标志。
它被授予那些在越南战争期间为援助越南人民抵抗美国侵略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这些个人和团体可以是来自各个领域的志愿者、医务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工程师、军事顾问和援助机构等。
援越抗美纪念章象征着这些人们的勇气、奉献精神和国际友谊。
而纪念状则是一份正式的文书,用于向受援越南人民的个人或组织提供感谢和赞美。
它是对他们在越南战争期间为抵御美国侵略做出的杰出贡献的一种表彰和肯定。
纪念状通常由政府或相关机构颁发,并载有对受援一方所作出的具体贡献的文字描述。
这些援越抗美纪念章和纪念状的设立,旨在弘扬抗美援越精神,纪念那些为越南战斗并奉献的个人和团体。
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和平、正义和国际友谊的重要标志。
通过表彰这些英勇的人们和他们的贡献,援越抗美纪念章和纪念状承载着对和平抗争和国际团结的深化认识。
它们的存在鼓舞着人们努力为和平与正义而奋斗,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国际友谊,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抗美援朝证明书抗美援朝证明书篇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了什么?魏洪宾201X-12-1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证明了什么?朝鲜战争是二战后一场有18个国家参加,双方投入约300万兵力的局部战争,相持3年(其中抗美援朝二年九个月),最后以停战方式告终。
适逢志愿军出国作战60年之际,作为一个曾参加那场战争的老兵,以切身感受的经历,把她记录下来,以悼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和给现代人留下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抗美援朝的胜利证明了什么?可能各有其说。
我认为以下六点可以研究和讨论。
不仅有历史意义,也很有现实意义。
第一,证明了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出兵朝鲜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当时形势有三个问题:一,向东渡海解放台湾;二,向北援助朝鲜;三是利弊得失评估。
解放台湾是全国解放后头等大事。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标语遍布全国。
我军也有一定准备。
但必须认识到打台湾得有空中掩护,海上运输。
台湾海峡宽100海里不是木船可以摇得过去的。
“百万雄师”过长江、解放海南岛的办法已不适用。
援助朝鲜:当时朝鲜形势已非常危机,1950年10月19日首都平壤失守,美军快速向北推进,朝鲜发出紧急求援信号,我予有准备成立了东北边防军,出兵只有一江之隔,鸭绿江宽50—150米,有安东、辑安、长甸3个渡口,一夜过几十万部队没问题。
出兵朝鲜即可捍卫朝鲜的独立又保卫了边境安全和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
如果沿江设防朝鲜过来的难民就是一个大难题。
抗美援朝时的“光荣证”与纪念章
这几年,我先后收集了不少有关抗美援朝题材的藏品。
其中有徽章、实寄封和随军生活用品,尤其对一枚战地“光荣证”,更是珍爱不已。
此枚“光荣证”,仅有半个手掌大小,为印刷制品,其印制比较粗糙,设计也比较单调,但却利于战地实际操作携带。
证上正面为天安门图案,上端有五星和光芒,下端有“光荣证”三个字。
背面印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军光荣证”,还有“姓名、性别、职别、事迹、地点、时间、发给者”等待填写栏目。
这种战地使用的“光荣证”,是朝鲜战场上用来临时记录志愿军战士立功的原始凭证,也是记录战场牺牲战士的原始依据。
其所辖部队再以此“光荣证”,作为颁发军功章和领取牺牲者烈士证书的凭据。
“光荣证”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采用的一种特殊记功方法。
它与功勋证一样,隶属证件类,统属于徽章收藏范畴。
这枚“光荣证”,是从一位志愿军老战士那里得到的。
虽然历经五十年的岁月沧桑,却仍然保持完好,足证这位老军人对那场伟大战争的真诚情感。
另外,也借此将几枚有历史价值的纪念章一并发表,以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
责编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