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 格式:ppt
- 大小:461.50 KB
- 文档页数:2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5《逆命题与逆定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5《逆命题与逆定理》是本节课的主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命题与定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逆命题与逆定理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本质。
通过学习逆命题与逆定理,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逻辑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命题与定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逆命题与逆定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概念,能够运用逆命题与逆定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逆命题与逆定理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来掌握运用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法,我来向学生解释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概念;通过示例法,我来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通过练习法,我来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受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概念。
2.讲解:我会详细讲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概念,并通过示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我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逆命题与逆定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逆命题与逆定理逆命题:将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得到的命题。
逆定理: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另一个命题的条件是这个命题的结论,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逆定理。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引入在初中数学中,我们学习了很多命题,比如“若a=b,那么a2=b2”,又比如“对于任意的正整数a,a^2>a”等等。
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命题,叫做“逆命题”。
逆命题指的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命题P,将其假设的条件和结论交换位置,并取反形式而得到的命题,比如“若a=b,那么a2=b2”的逆命题是“若a2=b2,那么a=b 或a=-b”。
那么,如果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也成立,我们就称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互为逆命题的命题是等价命题”。
但是,在实际情况下,有一些命题和它的逆命题虽然都是真命题,但它们并不等价。
此时我们就需要引入“互逆定理”,来判断它们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规律感知首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一些互逆命题。
比如,“若x>5,那么x2>25”和“若x2>25,那么x>5或x<-5”就是互逆命题。
在找到互逆命题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探索任务接下来,设计一个小组探究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得到互逆命题,以及互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具体实施时,可以分配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找出两个互逆命题,并将它们的条件和结论进行比较。
然后,让学生自己汇总每组的成果,分析条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结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得到互逆命题,以及互逆命题之间的关系。
3. 展示交流在小组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
让学生自己介绍自己小组的成果,以及自己对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理解。
同时,其他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和补充,以加深理解。
4. 拓展延伸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可以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
比如,“若a2+b2=0,那么a=b=0”和“若a=b=0,那么a2+b2=0”就是互逆命题。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应用。
13.5逆命题与逆定理1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1.理解逆命题与逆定理的意义,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2.会判断定理的逆命题的真假.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会判断定理的逆命题的真假.【教学难点】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2~P9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互逆命题1.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条件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内错角相等.2.命题“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内错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3.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结论,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叫做它的逆命题.二、互逆定理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逆命题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对顶角相等”的逆命题是相等的角是对顶角.3.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定理,那么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的一个定理叫做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题】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说明.(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逆命题?怎样举反例?【解答】(1)逆命题: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是真命题.(2)逆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是真命题.(3)逆命题:内错角相等.是假命题.反例:如图,∠1与∠2是内错角,但不相等.(4)逆命题: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是真命题.【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说明命题为假命题的反例即为符合该命题条件而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如(3)小题中的例子.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C)A.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B.对顶角相等C.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2.写出“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逆命题: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全等.3.写出命题“有两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逆命题并证明.解:逆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已知:在△ABC中,∠C=90°.求证:∠A+∠B=90°.证明:∵∠A+∠B+∠C=180°,∠C=90°,∴∠A+∠B=90°,即∠A与∠B互余.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线段垂直平分线(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能灵活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4~P9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B′、CC′与直线MN有什么关系?解:AA′、BB′、CC′与直线MN垂直平分.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3.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直线MN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是(C)A.MA=MB,NA=NBB.MA=MB,MN⊥ABC.MA=NA,MB=NBD.MA=MB,MN平分∠AMB5.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ABC中,AB=AC=20 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点E,交AC 于点D.若△DBC的周长为35 cm,求BC的长.【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已知AB、AC的长和△DBC的周长,要求BC的长,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解答】∵DE垂直平分AB,∴AD=BD.∵△DBC的周长=BC+BD+CD=35 cm,∴BC+AD+CD=35 cm.∵AC=AD+DC=20 cm,∴BC=35-20=15 (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D平分∠BAC,DE⊥AB于点E,DF⊥AC于点F,试说明AD与EF的关系.【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 =DF ,再证△AED ≌△AFD ,从而找出AD 与EF 的关系.【解答】AD 垂直平分EF .证明如下: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 ∴DE =DF ,∠AED =∠AFD =90°.在Rt △ADE 和Rt △ADF 中,∵⎩⎪⎨⎪⎧AD =AD ,DE =DF ,∴Rt △ADE ≌Rt △ADF , ∴AE =AF ,∴A 、D 均在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直线AD 垂直平分线段EF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证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用定义法,也可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三角形中,到三个顶点距离相等的点是( D ) A .三条高线的交点 B .三条中线的交点 C .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 .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2.如图,△ABC 的两边AC 和B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于D 、E 两点,若AB 边的长为10 cm ,则△CDE 的周长为( A )A .10 cmB .20 cmC .5 cmD .不能确定3.如图,直线CD 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P 为直线CD 上的一点,已知线段P A =5,则线段PB的长度为(B)A.6 B.5C.4 D.3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其中EH=FH,ED=FD,小明说不用测量就知道DH是EF的垂直平分线.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E为CD的中点,连结AE、BE,BE⊥AE,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1)FC=AD;(2)AB=BC+AD.【互动探索】(1)根据AD∥BC可知∠ADC=∠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证得△ADE≌△FCE,从而证得结论;(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BF即可.【证明】(1)∵AD∥BC,∴∠ADC=∠ECF.∵E是CD的中点,∴DE=EC.又∵∠AED=∠CEF,∴△ADE≌△FCE,∴FC=AD.(2)∵△ADE≌△FCE,∴AE=EF,AD=CF.∵BE⊥AE,∴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AB=BF=BC+CF.∵AD=CF,∴AB=BC+AD.【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证得△ADE≌△FCE是解题的关键.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3角平分线(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1.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2.能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96~P9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2.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个交点一定在三角形内部,它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4.如图,AD⊥DC,AB⊥BC,若AB=AD,∠DAB=120°,则∠ACB的度数为30°.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对学)【例1】如图,在△ABC中,∠ACB=90°,BE平分∠ABC,DE⊥AB于点D,如果AC =3 cm,那么AE、AC、DE这三条线段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CE,从而可知AE 、AC 、DE 之间的数量关系.【解答】AE +DE =AC =3 cm.理由如下: ∵∠ACB =90°,BE 平分∠ABC ,DE ⊥AB , ∴DE =CE ,由图可知,AC =AE +CE , 所以AC =AE +DE =3 cm.【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例2】如图,P 是OC 上一点,PD ⊥OA 于点D ,PE ⊥OB 于点E ,F 、G 分别是OA 、OB 上的点,且PF =PG ,DF =EG .求证:OC 是∠AOB 的平分线.【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证OC 是∠AOB 的平分线,需证PD =PE ,而通过证Rt △PFD ≌Rt △PGE 即可得PD =PE .【证明】∵PD ⊥OA ,PE ⊥OB , ∴∠PDF =∠PEG =90°.在Rt △PFD 和Rt △PGE 中,∵⎩⎪⎨⎪⎧PE =PG ,DF =EC ,∴Rt △PFD ≌Rt △PGE (H.L.), ∴PD =PE .∵P 是OC 上一点,PD ⊥OA ,PE ⊥OB , ∴OC 是∠AOB 的平分线.【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根据三角形全等得到PD =PE ,这样就把已知条件和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联系起来了.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所示,在Rt△ACB中,∠C=90°,AD平分∠BAC,若BC=16,BD=9,则点D到AB的距离是(D)A.10 B.9C.8 D.72.如图,直线l、l′、l″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计划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D)A.一处B.二处C.三处D.四处3.如图,∠B=∠C=90°,M是BC的中点,且DM平分∠ADC.(1)求证:AM平分∠DAB;(2)试说明线段DM与AM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证明:过点M 作ME ⊥AD 于点E . ∵DM 平分∠ADC ,∠C =90°,ME ⊥AD , ∴MC =ME . ∵M 是BC 的中点, ∴BM =MC =ME .又∵∠B =90°,ME ⊥AD , ∴AM 平分∠DAB .(2)解:AM ⊥DM .证明如下: ∵∠B =∠C =90°, ∴AB ∥DC ,∴∠BAD +∠ADC =180°.∵AM 平分∠DAB ,DM 平分∠ADC , ∴∠MAD =12∠BAD ,∠MDA =12∠ADC ,∴∠MAD +∠MDA =90°, ∴∠AMD =90°, ∴AM ⊥DM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中,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两个重要的
概念。
它们在推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清思绪,找到正确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互逆命题。
互逆命题是指两个
命题,它们的否定分别是对方。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命题为真,则
另一个命题必为假,反之亦然。
例如,命题A,“今天是晴天”,
其互逆命题为命题B,“今天不是晴天”。
这两个命题互为对立命题,其真假情况完全相反。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互逆定理。
互逆定理是指在数学或逻辑
推理中,如果一个定理成立,那么它的互逆定理也必然成立。
互逆
定理通常用于证明或推导过程中,帮助我们简化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例如,在数学中,如果一个定理表明“如果A成立,则B成立”,那么它的互逆定理表明“如果B不成立,则A不成立”。
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在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找到正确的答案,同时也提醒我们在
推理过程中要注意对立命题和定理的关系。
通过理解和运用互逆命
题和互逆定理,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
总之,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是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中不可或缺的概念,它们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简化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推理和证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13.5.1.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学习目标:1、了解逆命题的概念,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了解互逆定理。
2、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经历逆命题的概念的发生过程,了解一个命题都是由条件与结论两部分构成,每个命题都有它的逆命题,命题有真假之分。
学习重点:会识别两个命题是不是互逆命题,会在简单情况下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了解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学习难点:能判断一些命题的真假性,并能运用推理的思想方法证明一类较简单的真命题,同时了解假命题的证明方法是举反例说明导入链接1、什么是命题?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如何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如何说明命题是真命题?探究点1:1、逆命题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_______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___,而第一个命题的_______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_ 。
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_,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_。
2、互逆命题的关系原命题第一个命题题设(条件)结论逆命题第二个命题题设(条件)结论就例题来说,如果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为原命题,则“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为___________。
我们说两个命题叫做_________。
2练习:请学生分别写出的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它是真命题、假命题。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如果a b,那么22a b对顶角相等问:每个命题都有它的逆命题;但每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也说明定理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3、逆定理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能被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是原定理的逆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试说出我们学过的那些定理互为逆定理探究点2:1.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逆命题的真假:⑴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的图形是圆。
⑵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⑶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高速行驶时不接触地面的交通工具。
2.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1)假命题没有逆命题;(2)真命题没有逆命题;(3)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4)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探究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