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度
- 格式:pdf
- 大小:117.96 KB
- 文档页数:2
论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摘要: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社会语言活动,是一项由译者完成的活动。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实现对源语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选和翻译工作。
而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中,会发挥主体作用,使翻译结果染上个人的色彩。
笔者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主观和客观因素,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才能把握主体性的发挥的度并因此提升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多。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翻译在国际事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翻译要传达原语的意思、信息、思想和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交流,译者的任务是尽可能地消除原语和译语之间的交际障碍。
译者是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主体性程度。
正确、充分地运用主体性对译者创作出完美的翻译作品至关重要。
因此,作为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译者及其主体性应受到高度重视。
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运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翻译的目的。
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是译者具有自己的文化自觉、人文品格、品位和创造性。
主观能动性是指译者对原文的选择、翻译的目标、来自社会的帮助、翻译的工具、对原文的分析、翻译的策略等都有自己的选择。
但同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影响的综合结果。
翻译原文的前提是理解原文。
但由于时代、民族习俗、历史背景等原因,对原文的理解必然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不足之处。
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我们不能否认其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既有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也有译者对读者的意识、译者的动机和双语能力等主观因素。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是历史性的,无论是被理解的人还是被理解的对象,都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
也就是说,每一个译者都受到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所以他总是带着熟悉的信念和期待去理解原文,在熟悉的世界里面对陌生的世界。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译者主体性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独特的概念,它涉及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具有的个人特质、价值观念、文化认知和语言能力等因素。
译者主体性既是翻译的动力和灵感源泉,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限制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发挥与制约,以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作用和影响。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发挥是不可忽视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文化认知和个人特质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功力,这些能力决定了译者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译者的文化认知则涉及到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了解和把握,这对于跨文化翻译尤为重要。
译者的个人特质也会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对于某个文学作品或者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于不同风格和调性的把握能力等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它们决定了译者将如何理解和再创作原文,并最终呈现出一份怎样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源语言的文字和含义往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能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解释和解读方式。
译者个人的主观偏见和情感色彩也可能影响到其对于源文本的理解和再创作。
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保持客观和中立,尽量避免自己的主观情感对译文的影响。
译者还需要考虑到译文的目的和受众群体,因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受众需求会对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产生影响。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不能随意妄为,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和规定内进行。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翻译过程中的诸多现象。
译者如何理解原文、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何表达文本的语义和风格等等,这些都需要考虑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译者看作是一个机械式的工具,他们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在翻译领域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意识和个人风格,这种主体性对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诸多制约,包括语言能力、文化背景、文本特点等方面的制约。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不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面对各种制约,这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首先要明确的是,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因素。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认知模式,这些因素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点。
一个具有文学修养的译者可能会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更加注重诗意和美感的表达;而一个商务翻译者则会更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译者主体性通过译文中的词语选择、句式表达、语调把控等方面得到体现,从而使译文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
译者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翻译活动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和传播。
译者通过自己的主体性,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使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得以准确传达。
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不仅需要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还需要译者有足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出优秀的译作。
译者的主体性也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制约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和逻辑结构,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些差异使得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的替换。
译者需要在处理这些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时候,面对着种种挑战,同时也要保持对原文意义和风格的尊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往往受到了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需要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再表达。
文本特点也对译者主体性产生了影响。
不同的文本类型和体裁对译者的主观发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文学作品需要译者更有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对原文的表达要求更高;而科技文献则需要译者更多地注重用语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语言研究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陈艳蓉【摘 要】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 主体 主体性“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
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
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从古至今,文学翻译一直扮演着文化交流和文学传播的重要角色。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对结果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及对翻译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再创作,将原文重新呈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对翻译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译者主体性主要包括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力、认识水平、审美情趣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传达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传达作品的语言信息,还要传达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和品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背景对翻译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将原著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使译文更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语言能力直接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译者需要具有优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原文的语言信息,并且能够巧妙地运用译文语言,使译文通顺流畅、表达得当,符合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情趣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效果。
译者需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用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去再创作译文,使译文既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和韵味,又能迎合目标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品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在翻译的准确性方面,译者的主体性直接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的语言信息和含义,理解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准确地再现在译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