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 格式:pptx
- 大小:267.87 KB
- 文档页数:37
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曲文燕(温州大学外语教学部 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
规范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对作为译者的行动主体无疑具有约束性,因为译本的接受毕竟是多数译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译者的主体意识体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 1.面对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需要调动必要的手段进行变通,是译文顺利地进入到译入语系统,达到交际的目的。
2.作为译者的行动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出于某种考虑,介入或干预文本,对翻译规范和主体意识构成复杂的互动关系,对翻译行为产生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规范;主体意识;译入语[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39(2006)06-0007-04Abstract:The aim of this essay is to carry out an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norms and subjectivity in translation. N orms underlying s ocial and cultural establishment regulate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s an agency since acceptability remains the prima2 ry concern of m ost translators.In view of this,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s manifest in a).appropriation by making use of a wide spectrum of means and devices to facilitate translation entering the target language system,and in b).efficacious intervention,in the form of manipulation or control,in the translated text through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which is invariably driven by a certain ideo2 logy or poetics.The resultant translation helps to manifest the prim ordial identity of the translator as well as dem onstrates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ion.The com 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ranslational norms and subjectivity produces a direct and profound im pact on translational activity.K ey w ords:norm;subjectivity;target language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人把目光投向西方。
第6卷第4期2006年12月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 f N an ji ng Fo restry U n i ve rsity (H u m an iti es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Ed i tion)V o.l 6N o .4D ec.2006收稿日期:2005-06-14作者简介:孙宁宁(1967 ),女,江苏南京人,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从事翻译学、对比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孙宁宁(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摘 要:在从哲学角度探讨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强调翻译研究中个体主体向社会主体的转向,并指出不同文化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关系,才能真正体现翻译的桥梁与媒介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理论;主体性;主体间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65(2006)04-0048-03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茨勒在 文化建构 一书的序言中评价,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观点的提出是翻译领域的一项真正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成果。
它使得翻译研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从文化层面使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实践活动的跨文化研究成为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更加关注影响翻译活动的外部的、宏观的因素,并且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研究也成为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从哲学层面界定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主体性首先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从哲学认识史来看,其含义较宽泛,但从哲学理论意义和根本意义上探究,其主要有本原意义、能动意义和交互关系意义这三种规定。
第一种规定把主体性看做是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性,主体性就是具有本原、始基、基础和根据的性质;第二种规定把主体看做是活动的发动者、推动者和承担者,就是人及其自由自觉的能动活动,这种主体性是在能动意义上和具体的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表现、确证和规定的;第三种规定着眼的是主体交互关系之间表现出来的主体性,亦称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i ntersubjecti v ity )。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从翻译主体到翻译主体中心——谈译者主体性的制约文/方成【摘要】从翻译主体出发,界定翻译主体中心,进而讨论翻译主体组成部分中作者,译者本身和读者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从而探索出研究翻译主体和译者主体性制约问题对翻译及其研究活动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关键词】主体;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方成,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翻译主体1.谁是翻译主体。
在研究翻译主体之前,我们先要弄清主体是什么。
主体,在哲学上是与客体相对应的存在,指对客体有认知和实践能力,是客体是否存在即存在意义的决定者。
对主体的研究,从很久之前开始,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最开始人们对主体的研究并未与客体联系起来,而是一直以主体本位论的形式去讨论主体的定义以及内涵。
例如,在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指出主体一是指主词和主语;二是指实体和载体,也就是属性、规定性的拥有者和承担者。
亚里士多德还说:“实体,在最严格、最原始。
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存在于一个主体中。
”这两句话指出实体作为主体是在一个判断过程中被当作主词,被作为属性和规定性的主体,在判断中行使着谓词。
还有人指出如物质是变化的主体等等。
还有费尔巴哈说:“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
”这些所指的主体都是在主体本位论上的主体。
而从17世纪开始,人们逐渐开始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最著名的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他提出的这个命题中,他将主体的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完全的对立起来。
德国的康德把主体看做是一个不能被认识的“自在之物”,黑格尔把主体看作精神,客体则是精神的创造物,也就是说客体受主体的支配与控制,这也是第一次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费尔巴哈则反对黑格尔的观点,反对把主体看作为精神或者意识,他认为精神或意识终究还是人的,即生物学意义上的感性的个人的产物。
这时的客体也由原来的精神创造物具体化成物质和物质世界。
刍议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摘要:译者是翻译的主体,随着翻译的发展,人们逐渐在译者主体性中看到了翻译的重要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作思想内容的把握,二是对风格特色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普遍,译者主体在翻译中有了很高的重视,正是由于译者主体在发展中的体现,才让世界的各国观众互相沟通与交流,突破国界语言的障碍,享受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介绍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主体性在多层次的体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多元化来尽可能地展现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多元化;多层面;翻译;体现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体系的人。
人们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只认为翻译是一种定向的解码过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想已被渐渐的打破,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文化,并与西方理论基础相结合,并对中国的翻译做出了努力与贡献,译者逐渐成为翻译的主体。
译者主体性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都有很大的体现。
1、译者主体性的实质及目的译者在翻译工作时会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及语言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入到翻译中,这种形式的翻译在翻译中时不可避免地。
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译者需要语言的反复推敲与文化知识来弥补文化之间的差异。
译者不仅要表现出文学作品的内涵,还要把源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转化,以便于读者的解读。
译者运用文化背景与文化修养对作品中的典型和特色变现的淋淋尽致。
译者在翻译中占了主体,需要译者通过文章把更深曾的意义表达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译者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
译者在翻译的主体性在一定限度上体现着对文学作品的曲解,所有译者要有主观的判断才能使创作目的和意图没有极大地偏差。
2 译者的主体性体现在多层面2.1文化层面的体现译者主体在文化方面反映着主体性的目的和需求,在文化方面难免避免不了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语言斗争的文化色彩。
也正是这种的文化特质,才能使译者在文化领域的辨别能力。
试论翻译主体间性作者:梁彤概要:在翻译活动中,译语读者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主体性地位同样不可忽视。
译语读者的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年龄等有时会很大程度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表现手法。
译语读者可以说是译者作品的鉴赏者与肯定者,如果没有了译语读者,译者的翻译工作就没有了意义。
译语读者在翻译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研究把译者的身份定位在“仆人”的地位,认为译者应该做一个隐形人,他们的译作应该让译语读者感受不到译者的存在。
而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与传统翻译理论大不相同,更能支持现代翻译多元化的要求。
翻译活动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过程,有原作者、译者、译语读者、原作、译作的参与。
用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翻译这一活动的主体间性。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的关键性因素。
译者对原作进行理解时,要考虑到原作者当时的视界,在对作品进行翻译处理时,有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看到译文后的视界。
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来分析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
一、译者的主体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而译者的“仆人”地位也不再能满足翻译的要求。
许多翻译理论家认为,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是一个关键性因素,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
叶君健、范存忠、傅雷等翻译家所指出的这些语言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即使译者甘愿做“仆人”,也无法在理解中抹去自己的痕迹。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译者有必要对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而在翻译中摆正自己的态度。
[2]毫无疑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主体性地位。
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首先要对原作进行理解,其次再进行再创作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作者需要放弃自己的观点,客观地传达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译者并不是被动地,因为只译出原作的意思和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不够的,优秀的译者在翻译作品时会表现出自己特有的翻译风格,并展现其翻译能力和语言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引言一、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译者主体性是指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主观选择性。
在翻译中,无论是意译还是直译,都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译者主体性包括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认知习惯、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正是这些主体性的因素共同影响和塑造了翻译过程和结果。
译者的语言能力对翻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翻译者只有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够做到准确、自然地传达信息。
在实际的翻译活动中,翻译者经常会面临着语言的文化差异和歧义,这时就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感来进行抉择和调整。
翻译者的文化背景也是决定翻译成败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对同一概念或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产生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并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源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翻译者才能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翻译者还需要根据个人的认知习惯和情感态度来进行翻译。
当面对一些抽象或者模糊的表达时,翻译者往往需要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来进行理解和译文。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主观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
译者主体性是决定翻译成果的重要因素,没有一个合格的译者主体性,翻译就无法精准地传达信息,甚至可能产生误导和偏差。
二、译者主体性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培养学生的译者主体性至关重要。
学生需要在课堂中就翻译的主体性进行认识和培养,从而在日后的实践中能够运用自己的主体性进行翻译。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语言学习和积累。
只有学生在语言能力上有所提升,才能够在翻译过程中更加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巧。
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教师还需要借助于多媒体和跨文化交流的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文化和背景的认知。
通过了解他者的文化和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言表达的文化内涵,并在翻译中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译文。
究竟何为译者主体性?作者:陈昕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8期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项目名称: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政治文献翻译理论研究,项目编号:SKL—2014—1446。
摘; 要:本论文从哲学层面出发分析“主体”及“主体性”含义,进而对前人的“翻译中的主体和主体性”研究加以分类,并指出译者是翻译的中心主体。
在此基础之上辨析“翻译主体性”和“译者主体性”的差异,指出何为译者主体性,并得出译者的主体性具有目的性、能动性、受动性和创造性四大特征。
关键词:译者;主体;主体性;译者主体性作者简介:陈昕(1988-),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教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8--02传统的翻译研究通常是以原文及原作者为中心的规定性研究,而译者则被冠以“带着脚镣的舞者”、“仆人”等名称以彰显译者对原文及原作者的附属地位及在翻译过程中饰演的卑微角色。
然而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从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步凸显出来。
但究竟何为译者主体性?主体和主体性概念从何而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主体性,是否就意味着译者可以不顾原文随意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是本论文将一一探讨的问题。
1. 主体与主体性的哲学含义主体与主体性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西方当代哲学鲜明地指出人是主体,人作用或感知的对象叫做客体。
马克思主义倾向于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人的主体性,认为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体,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的人的主体性。
著名学者及翻译家刘宓庆在《翻译与语言哲学》中也对“主体”进行了相似的描述:哲学家认为主体具有以下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依附存在”,没有自然界,也就没有人;二是人的自身属性,表现为人对自身的“依附存在”,因为认识自然的一分子;三是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人不能脱离他对社会(社会的经济形态、典章制度、价值观念等等)的依附。
论译者的主体间性作者:赵青来源:《商情》2015年第40期【摘要】在翻译实践中,译者与读者是其主要参与者,本文将对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进行阐释,指出对译者传统定位的弊端性,从而引出译者的主体间性。
【关键词】翻译主体 ;译者 ;翻译 ;主体间性翻译不仅是认识活动,更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在其整个过程中,译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因此,在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译者身份的研究也从未停息,翻译理论家们对译者身份的定位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学说。
本文阐释了传统的译者身份定位,逐一分析其弊端,从而引出译者的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辅以实例来证明译者的主体间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应用。
一、译者身份的传统定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一直是翻译理论家们研究的重要方向,由此产生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学说。
对译者身份的定位,传统的译者“仆人说”将译者定位于仆人的位置,强调“原作与译本、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从关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许“尽可能地遵循和贴近,不得随意偏离,自由放任”。
译者的“隐身说”与“透明说”则强调译者“不可见”,认为译者“在翻译中不掺入自己的主观色彩”“在翻译中不表现自己的个性”“要一切以原文为依归”。
这些理论无疑都存在缺陷,仅看到了译者对原作者及其作品的依附性,并没有注意到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译者可以在翻译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翻译单一主体论认为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而翻译多主体论则把原作者、译者与读者三者共同视为翻译主体。
现代阐释学对翻译活动进行重新定位,指出原作者、译者、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相互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显然在定义翻译的主体性时必须考虑原作者和读者的主体作用,而译者则处于“中心地位”。
由此可见,译者的主体作用是和原作者以及读者的作用紧密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这种“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共在的自我”就体现为译者的主体间性。
二、译者主体间性的体现译者的翻译活动从来都离不开原作者和读者。
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翻译活动中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肖飒摘要:近些年有关译者在翻译中主体意识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突出了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和翻译主体地位。
但实际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作者和读者皆为翻译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译作是这三者智慧的结晶。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存在着主体间性的关系。
为保证翻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翻译研究应从主体性研究延伸到主体间性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翻译主体的几种争议及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是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毫无疑问,是译者在进行翻译。
但长期以来,纵观中西翻译史,译者的主体地位始终未得到确立。
直到1980年,翻译研究者才把译者为翻译主体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科学研究。
从此之后,就译者是翻译主体一说再无反对声音出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翻译主体争论和研究的重点进而转向翻译主体包括哪些成员与怎样界定翻译主体等问题。
一、国内翻译主体研究现状西方文化翻译理论于1980年开始引入我国。
在它的影响下,国内翻译理论从传统研究阶段迈向了现代研究阶段,有关翻译问题的研究也相继展开。
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人员包括:杨武能、许钧、谢天振、查明建、屠国元等。
在《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中,杨武能辩称,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通常是人,主体和客体也是相互对应的。
因此,他认为:“文学翻译的主体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都是人。
”也就是说,作家、翻译家、原著、翻译作品及其读者这五个要素中,原著和翻译作品仅是一种工具或传播工具。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承载者是创造的客观对象。
在所有这些创造性活动中,翻译者无疑是中心人物,并且扮演着最积极的角色。
在原著和作者面前,他是一名读者;在译本和译文读者面前,他又成了一名作者。
(1)谢天振在《译介学》中表示,除了将翻译者和读者视为翻译的主体之外还包括接受環境。
很明显,这与他所讨论的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有关。
(2)从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刘宓庆认为翻译理论的研究者和译者是翻译的主体。
从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看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时代性特色摘要林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译界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其时代性特色。
首先,通过分析林译者的文化背景、思想倾向等因素,可以看出其译作的主体性;其次,从林译本和原著之间的主体间性来分析,可以发现林在译作中采用了自身的思想和文化观念,这种主体间性使得林的译作具备了时代性特色。
最后,本文指出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在译作中的应用不仅具有时代性特色,也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林,主体性,主体间性,时代性特色,巴黎茶花女遗事从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看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时代性特色介绍《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法国作家杜美安的作品,其主角玛格丽特是一位卖淫女,描述了她和她的情人阿曼的动人故事。
作为一款成功的文学作品,它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我国的林译者也为其翻译了一次,通过赋予其新的生命,吸引了无数中国读者。
本文将从译者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两个角度出发,探讨林的译作从时代性角度的特色。
译者的主体性前人曾经指出,译者不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有着自己思想和文化背景的主体。
因此,当一位译者完成一本译作时,他的文化背景、思想倾向等因素都将影响到译作的质量和特点。
林是一位中国知名的文化学者和翻译家,出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深受毛泽东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游走。
在其所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中,可以看出其对于法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在翻译中,林借鉴了大量的法国文化、现代文学和艺术,并对其中的一些文化、意象进行了解读和转化。
例如,林在译文中将“demi-monde”翻译为“贵族混血儿”,将“cocotte”翻译为“名妓”等等。
这种翻译方式使得林的译作更符合中国读者的背景和认知,并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此外,林还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融入到了翻译中,使得译作具备了更强的时代性。
从翻译的不同阶段谈译者的主体性白冒(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201620一、引育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
人们往往将翻译的本质.原则和技巧视为重点,而对于翻译的主体性却缺乏系统的研究。
然而,翻译是一种积极的再创作活动。
译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语言论的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西方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学术观点尚不统一。
系统深化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所以。
笔者认为,对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二、翻译的主体性、奈达把翻译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析、传译和重新组织。
分析阶段就是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原文的表层结构.即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
传译是指译者在头脑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化译为译语。
重新组织阶段,就是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
最后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
笔者分别论述这三个阶段中译者的主体性。
1、分析阶段的主体性在分析的过程中。
译者首先是以原著读者的身份出现的。
译者这名读者与普通读者有很大的不同。
作为两种语育的中转者。
译者首先要在文字层面精确理解原作。
不仅需要推敲每个词的含义。
总结句式结构。
以及分析篇章的逻辑顺序和行文特点,而且要体会原作的写作风格,挖掘文字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在此阶段,译者的认知模式,逻辑思维方式。
鉴赏能力,审美情趣甚至生活方式都会对译者的理解产生影响。
译者会依据自身的判断对原文进行分析,并在内心产生对原作的看法和评价,原文的文学色彩越浓厚,思想性越强,越容易激发译者的反应。
所以。
在这个阶段,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
也要了解原作者的历史背景,写作环境,以及思想体系特点。
这是因为通过对原作者的研究可以从更全面更概括的角度了解文章的形成。
而且可以帮助译者从原作者的角度来理解全文。
经过分析过程, 译者的脑海里就会形成一个经过一定程度“再创作”的译文,这个译文是在译者初次阅读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译者主体性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彰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 文化转向” , 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其中影响较大的, 是埃文一左哈尔,图里的多元系统论与描述翻译学理论以及以安德烈勒菲弗,苏姗? 巴斯奈特,西奥? 赫曼斯为代表的“ 操纵学派”。
多元系统理论为面向译人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操纵学派的“ 翻译就是文化改写” 、也就是操纵的观点, 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
翻译研究的译入语文化取向, 不可避免要涉及翻译主体问题。
因此,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 也将翻译主体研究提上了译学研究的重要日程, 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 改写” 、“ 操纵” 的观点来看待翻译, 就更可看出, “ 翻译从来就不是透明的” , “ 翻译告诉我们更多的是译者的情况而不是所译作品的情况”。
翻译研究的文化视角发现了很多在传统翻译观下被“ 搁置” 了的问题, 也照现了此前看似语言问题实则是文化问题的翻译现象。
从译人语文化角度来研究翻译, 过去的一些备受争议的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新的理论阐释。
以上文提及的对翻译文学归属的争议为例。
当我们将文学翻译纳人到译入语文化语境中来考察, 就会发现, 文学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文学翻译, 无论是选材、翻译方式、翻译策略, 还是措辞、格律韵式, 都会受到译入语意识形态、诗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删改等“ 创造性叛逆” 现象, 往往正是为了适应译入语文化的要求。
外国文学作品经过译者的创造性转换, 不仅改变了原来的外在形态, 也因翻译的文化目的, 而打上了译人语文化的烙印, 从而成为译入语文化中的一分子, 融人到译入语文化和文学系统中。
如果从多元系统论角度来看, 翻译文学是译人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一元, 与创作文学是并存系统小关系, 自然统属于译人语文学多元系统。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导言翻译是一门复杂而又细致的学科,翻译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译者主体性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翻译水平和翻译质量。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加深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为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身特有的认识、认知、情感等因素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就是译者个体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理论研究中,译者主体性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但无疑地,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独特性。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学术背景、文化观念等,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模式、选择策略、语言表达等方面,使得每一份译文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主观性。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必然会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因此译文往往会反映出译者自身的主观倾向和情感色彩。
译者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活动的双重性。
翻译活动不仅仅是对源语言的解释和再现,更是对目的语言的再创造和再构建,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尊重原文的风格和特点,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言的交际要求和接受者的理解能力,这就需要译者主体性的双重发挥。
译者主体性不仅是翻译活动的内在属性,更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学生的译者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动性,已成为当前翻译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促进学生思维深入和意识形态建构在翻译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对待翻译的态度是尤为重要的。
译者主体性的构建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原文的意义,主动探寻原文之外的文化与社会信息,提高对原文背景和蕴涵的理解。
通过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可以促使学生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比较和交流,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积累,提高其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