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人教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 格式:docx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通过描写古代女子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展现了人情之温暖、深情之豪壮。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增加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情感体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长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古诗《长相思》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提升学生的领会能力,能够从诗文中领悟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留恋之情。
2.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珍惜之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长相思》的意境和情感。
2.背诵古诗《长相思》。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领会。
2.孩子们正确表达对于亲情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1.导入情境: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生活情景。
2.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共同朗诵、解读古诗,提高学习兴趣。
3.示范引导:教师进行适当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理解高深的古文。
五、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与学习1.导入:播放音乐,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古诗《长相思》,讲解诗歌背景和情感。
第二课时:朗读与合作1.学生分组朗读古诗《长相思》。
2.小组讨论,分享理解,共同解析诗歌内容。
第三课时:感悟与表达1.让学生写下对于《长相思》的感悟,展示表达能力。
2.合班展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亲情思考。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1.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表达和书面作业来评价学生对古诗《长相思》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分享表达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教学反思1.需要更多的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长相思》。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及时引导和支持学生发展情感技能。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长相思》,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和理解,达到教学目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5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
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背诵。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
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作者名叫纳兰性德,复姓纳兰,跟我一起读他的名字---纳兰性德,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一生淡泊名利、文武双全。
他的词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
二、检查预习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这一课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教师补充:长相思是词牌名,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猜猜看长相思要表达作者什么意思?3、检查朗读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正读音)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出示PPT)指名朗读(两名以上同学)教师评价:字正腔圆在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谁来试试找找它的节奏。
指名朗读。
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评价:这位同学读出了节奏。
20.古诗三首长相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国维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澄江静如练、山气日夕佳、落日大旗中、中天悬明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等境界可谓千古奇观。
求之于词,则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夜深千帐灯”……差近之。
二、题解:长相思,词牌名。
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
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三、作者介绍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
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
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四、朗读课文,直到能够背诵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整体感知(1)、作者在词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故园。
(2)、体会出这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羁旅怀乡的感情。
2、互文见义:词的上片用“山一程,水一程”的旅途上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
下片用“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
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3、赏析加点字(1)“一”字赏析:上下片的前两句均用“一”字,不但对仗工整,使文字呈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加缠绵。
(2)“身”字赏析:点明身处之地及方向,“身”与心相对,身向榆关,而心却在关内,表明作者心系故园。
六、拓展练习长相思李白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长相思》体现出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作者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1.会认“浣、聒”等6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掌握“更”这个多音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师: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学过哪些这类的诗句?(生自由答)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词,就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板书:长相思二、读准《长相思》1.自由读,读准字音。
畔(pàn)更(gēng)聒(guō)2.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3.朗读时注意节奏: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根据节奏,小组成员互读,要读得有韵味。
三、把握词意1.根据注释默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把握不准的,可以向同学请教。
2.请学生说说词的意思。
要求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评价。
四、深入理解。
1.根据问题再读课文。
A作者身在何方?B作者在“相思”谁?是从哪句中体现出来的?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2.指导朗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师小结: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3.思考: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板书:心眷故园4.想象词的意境:师引导:同学们认真听同学朗读,想象一下当时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榆、畔、聒”三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
2.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背景1.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长相思》这首词。
2.简介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用凝练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概括了王安石《泊船瓜洲》和张籍《秋思》中的乡愁。
温故而知新,十分自然地引发学生对纳兰性德《长相思》乡愁的探寻。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交流学习效果。
(1)(课件出示《长相思》这首词。
)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读准了没有。
(2)指名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词句的中间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有的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有感觉吗?有味道吗?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
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4.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首先要求学生仔仔细细读上四遍,由读准生字、多音字开始,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停顿适当。
《长相思》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这首词,对仗工整,词中涵义深远,词人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词中讲诉了对故乡、家人深深眷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忠君报国与天伦之乐在他心中交织着,呈现出矛盾心理。
让五年级的学生来领会其中的意蕴,我利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组织教学。
比如:词人纳兰性德的生平,家庭背景等。
让学生知道纳兰性德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时,就会懂得纳兰性德不属于他自己,不属于他父亲,不属于他妻儿,他只属于朝廷。
所以朗读指导教学与情感体验教学贯穿整个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字正腔圆、深情地朗读,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时的相思之苦与情感之深。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构建“故园”的丰富生活场景,体味作者“忠孝难两全”的矛盾心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直切主题。
1、师: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出示课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请学生朗读。
4、思考:这句诗中以什么来衬托思乡之情?5、师:今天我们学习长相思》6、解题、质疑:(1)“相思”是什么意思?(2)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3)指导读题,注意长的读法,意味深长些。
(设计意图:以古诗文引入主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这一单元就是以“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课文,不偏不移,与主题相吻合。
让学生质疑,更能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长相思》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提醒读音:ɡūo 聒ɡēnɡ更2、指名读:ɡū o 聒ɡēnɡ更3、指名读全文,读后评价。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0.3《长相思》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长相思》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学会用朗读和解读的方式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包含《长相思》一首诗歌。
2.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器材。
3.教学素材:诗歌《长相思》的课文、作者背景介绍、相关图片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音频素材导入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长相思》情感的思考。
2. 课文学习1.第一遍朗读:老师朗读全诗,让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分段解读:逐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表达1.分组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歌,注重情感的表达。
2.角色表演: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化,进行角色表演,增强理解和情感表达。
4. 情感体会1.分享感悟:学生分享对于诗歌的感悟和体会。
2.作文练习:布置作文练习,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长相思》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诗歌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情感。
四、课后作业1.默写《长相思》诗歌的部分内容。
2.思考并回答:你是怎样理解《长相思》中的“长相思,长相忆”的情感表达?3.撰写一篇文章,探讨《长相思》中的情感表达与自己生活中的体会是否有联系。
五、扩展延伸•学生可以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类似《长相思》的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
以上是《长相思》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带给学生更深入的诗歌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上册古诗三首之《长相思》说课稿及反思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通过古诗的选读,我们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作为语文老师,我将用这一堂课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长相思》的美妙意境,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并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古诗,感受其中的美和哲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华古诗的热爱,并通过欣赏古诗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长相思》诗歌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句和生僻词汇,并能够通过合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想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思念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思念的情感,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想象。
2. 阅读诗歌(全班朗读,解读生词):全班齐读《长相思》,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
然后,解读生词,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对诗歌的字句逐一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培养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敏感性。
4.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请两名学生轮流朗读《长相思》,让全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5. 引导讨论(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并与同学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
6. 总结概括(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长相思》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生的总结,巩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学生对古诗《长相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得以传达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 学生的朗读力还有待提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长相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一)导入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1.自由朗读。
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板书:心系故园)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
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
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
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
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五年级《长相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长相思》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20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本单元的课文,不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游子们思亲怀乡的绝唱。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也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词,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的情怀。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纳兰性德词风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颇近南唐后主。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曾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
本学期,他们在四年级学习《忆江南》、《渔歌子》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已有了基本的认识。
因此引导学生感受纳兰性德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苦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设计思路】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学好教材,超越教材”是我本课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围绕本单元“思乡”这一主题,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词,通过自主阅读、对比研读、主题阅读等环节,让学生了解词意、体会词情、领悟写法、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体会词人的思乡情。
2、读悟教学法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入情入境,揣摩人物的内心,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会写“榆、畔、帐”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4、通过主题阅读,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作者身在军旅、心系故园的情感,感悟作者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交流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读懂词意
(一)读通《长相思》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
(二)读懂《长相思》
1、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感知词意。
2、汇报交流
(1)交流词意。
(2)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在哪里?
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作者行军途中,风雪交加的世界。
(二)聆听音乐,学生想象作者故园的幸福画面。
四、对比研读,感悟写法
对比阅读《泊船瓜洲》、《秋思》以及《长相思》,体会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
五、主题阅读,积累运用。
(一)阅读一
☆阅读提示:自读诗词,感知大意;体会感情,领悟方法。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二)阅读二
☆阅读提示:品读名句,丰富积累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延伸课外(二选一)
1、阅读纳兰性德的其他词作,如《菩萨蛮》《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2、阅读关于思乡的其他古诗词,如《西江夜行》《灞上秋居》《长安春望》《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身在征途
思念家乡
心系故园
八、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们承担乐重大课题“语文主题教学”,课题中“语文主题”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
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材中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一种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提高语文能力。
从阅读入手,结合教材,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学生掌握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着力构建学生阅读行为自主化、自觉化的学习品质。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同时,作为一节整合课,我设计了三个整合点:一是在初读词之后,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关于《长相思》的内容(作者,题目,写作背景,词义,感情,写法等);二是在学生学习完《长相思》之后,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三是在练习环节,引入李煜的《长相思》,利用网络资源完成阅读小题(词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运用的表达方法等)。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
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