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6《现代诗歌二首》教学设计长春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教案课题课型讲读总节时17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穆旦、郑敏两位诗人以及“九叶诗派”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情感目标: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人穆旦运用的意象,体会诗人面对民族危亡的苦痛,以及对祖国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重点把握意象,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含蓄的情感。
难点理解穆旦诗歌中的思考,体会诗人痛苦中隐含希望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差异个性设计教学资源课前演讲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
他是谁?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
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
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
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鉴赏诗歌。
1.解题。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寒冷、寂寥的背景。
)年仅23岁的诗人穆旦,风华正茂,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寒冷、压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达什么?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2.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诗歌。
3.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诗不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结合背景,深刻感悟。
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于1941年,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5.引入诗人创作风格,深入理解诗歌。
(大屏幕)但是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穆旦,一个早慧而且早熟的诗人,在20世纪40年代以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抒写了深沉雄浑的生命之歌。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把握世人透露出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拥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的意象。
难点: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
他是谁?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
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
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
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背景介绍联系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只言片语简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八年的情景,进而说说此诗的时代背景。
明确:穆旦这首诗写于1941年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那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
三、鉴赏诗歌。
1. 题解。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寒冷、寂寥的背景。
)年仅23 岁的诗人穆旦,风华正茂,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寒冷、压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达什么?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2. 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诗歌。
3.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诗不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 方法指导。
同学们都知道,诗歌往往借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
李白的床头明月抒写着思乡之情;杜甫的花溅泪、鸟惊心传达着忧国之痛;徐志摩将怀念之情寄托在康河的柔波里;叶赛宁把自己的同情寄予在刚做妈妈就忍受骨肉分离之痛的狗妈妈身上……这就是诗歌的特点,用意象构织意境,用意境传达思想感情,具有朦胧的美。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程》习题与参考答案(2010.1)第1章习题与参考答案【题1-1】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
(1)25;(2)43;(3)56;(4)78解:(1)25=(11001)2=(31)8=(19)16(2)43=()2=(53)8=(2B)16(3)56=()2=(70)8=(38)16(4)()2、(116)8、(4E)16【题1-2】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1);(2);(3);(4)解:(1)=177(2)=170(3)=241(4)=136【题1-3】将下列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1)FF;(2)3FF;(3)AB;(4)13FF解:(1)(FF)16=255(2)(3FF)16=1023(3)(AB)16=171(4)(13FF)16=5119【题1-4】将下列十六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1)11;(2)9C;(3)B1;(4)AF解:(1)(11)16=()2(2)(9C)16=()2(3)(B1)16=(1011 0001)2(4)(AF)16=()2【题1-5】将下列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1)1110.01;(2)1010.11;(3)1100.101;(4)1001.0101解:(1)(1110.01)2=14.25(2)(1010.11)2=10.75(3)(1001.0101)2=9.3125【题1-6】将下列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1)20.7;(2)10.2;(3)5.8;(4)101.71解:(1)20.7=(10100.1011)2(2)10.2=(1010.0011)22(3)5.8=(101.1100)2(4)101.71=(.1011)2【题1-7】写出下列二进制数的反码与补码(最高位为符号位)。
(1);(2);(3);(4)解:(1)是正数,所以其反码、补码与原码相同,为(2)反码为,补码为(3)反码为,补码为(4)反码为,补码为【题1-8】将下列自然二进制码转换成格雷码。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把握世人透露出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拥有的丰富性和表现力的意象。
难点: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个名字——查良镛。
他是谁?喜欢武侠小说的人应该知道,这是金庸先生的原名。
再看——查良铮,有谁知道?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第一人的穆旦。
二人皆为清代诗人査慎行的后人。
而海宁査家历史极为悠久,系出春秋查子,代代书香,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文人学者辈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
康熙皇帝称之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查氏兄弟”虽然从未谋面,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约而同都选择拆字法为自己取笔名,不同的是,金庸将名字“镛”拆开,而查良铮将姓拆开,这就是——穆旦。
今天我们借这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走近穆旦。
二、背景介绍
联系艾青《我爱这土地》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只言片语简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八年的情景,进而说说此诗的时代背景。
明确:穆旦这首诗写于1941年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那段中华民族最黑暗的日子。
三、鉴赏诗歌。
1. 题解。
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寒冷、寂寥的背景。
)
年仅23 岁的诗人穆旦,风华正茂,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寒冷、压抑、死寂的背景?他要表达什么?让我们到诗中去寻找答案。
2. 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诗歌。
3. 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理解(穆旦的诗不好理解,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4. 方法指导。
同学们都知道,诗歌往往借意象表达情感与思想,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歌。
李白的床头明月抒写着思乡之情;杜甫的花溅泪、鸟惊心传达着忧国之痛;徐志摩将怀念之情寄托在康河的柔波里;叶赛宁把自己的同情寄予在刚做妈妈就忍受骨肉分离之痛的狗妈妈身上……这就是诗歌的特点,用意象构织意境,用意境传达思想感情,具有朦胧的美。
5. 教师朗读。
要求学生在倾听时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还要注意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
6. 学生说出诗歌中的意象及修饰词。
(大屏幕)
(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北方的、枯干的)田
野
(冻结的)小河(古老的)路
(堆着沙土的)窗(低矮的)小街
(泥草的)屋顶(旧了的)镰刀、锄头……
(飘落的)雪花
这些意象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7. 结合背景,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时代背景,创作于1941 年,此时的中国正是灾难最深重的年代。
教师总结:这些意象构成中国北方农村的景象,意境却是荒芜、冷寂、压抑、古老、固化……作者正是“借一景喻民族”,这北方的农村不正是我们饱经沧桑的苦难民族,不正是古老而灾难深重的中国吗?
8. 引入诗人创作风格,深入理解诗歌。
(大屏幕)
但是穆旦不是悲观主义者,穆旦,一个早慧而且早熟的诗人,在20 世纪40 年代以二十多岁的青春年华抒写了深沉雄浑的生命之歌。
他的诗歌,透露了敏感而具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苦难岁月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遇,呈现出诗人对人类生存状况、民族前途命运思考的痛苦。
生的希望与绝望,爱的欣喜与怅惘,民族的期与灾难等在他的诗中交织、扭结、矛盾和冲突。
透过其诗,可以感受到诗人躁动、苦闷、压抑和焦灼的痛苦灵魂。
他的诗,“给人一难得的丰富和丰富到痛苦的印象,甚至还有一些挣扎的痛苦印记,他有一份不平衡的心,一份思想者的坚韧的风格,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
诗人除了富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那份坚韧,“在别人懦弱得不敢正视的地方,他却有足够的勇敢去突破”,你能从这首诗中读出来吗?
(学生默读,圈点阅读。
)主要抓住:“儿郎的哭声”“红的炭火”“祖先”“风”等意象,尤其是两个“一样”。
(具体赏析见教师教学用书。
)
9.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四、课堂小结。
如果一本穆旦的诗集和一本金庸的武侠小说摆在你的面前,也许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金庸。
你也许不会因为今天的一节课、一首诗而喜欢穆旦,喜欢穆旦的诗。
但至少你要记住这个名字。
在你成长的路上,也许有一天你会让诗歌去丰富你的世界,提升你的精神,那时别忘了读一读穆旦。
(《金黄的稻束》)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在寒冷的腊月结识了有一腔爱国情怀的穆旦,在同时代与穆旦、杜运燮称为和谐的“三重奏”的,是一位女诗人——郑敏,而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金黄的稻束》。
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语言的突破,一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为一体的。
二、朗诵课文。
1. 教师范读。
新诗的断句很有特点,引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
2. 学生自由朗读。
注意诗人选择的意象。
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捕捉意象,整体感知。
1. 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关键性的诗句中看出来的?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教师总结:金黄的稻束是亲的形象,可从“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这些诗句中看出。
这里诗人借助了联想的构思方式。
请看积累部分关于“联想”。
(学生阅读。
)
那么,为什么诗人由稻束会联想到亲呢?
(学生自由回答。
)
教师引导(从外形、内涵等角度引发学生联想,但不要限制学生):“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经历过春天般的纯洁,经历过夏天的火热,而后又是无数次艰难,才迎来秋天的硕果累累。
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
正是这样的联想才表达出对亲的赞美。
延展:我们读过冰心的《繁星》《春水》,冰心最擅长写爱,你觉得郑敏所写的爱与冰心的一样吗?
(学生自由畅谈。
)
教师:前面说郑敏诗歌的特点是——“思”与“诗”融为
一体。
所以郑敏笔下的亲,不是简单的充满爱怜的呵护儿女的亲形象。
她辛劳、隐忍、宁静、寂寞,但却让人感受到一
力量。
郑敏说:“‘爱’实际上是人类博爱思想之源头,大而化之,是和平、平等、互助、扶弱济贫、仁爱、慈爱、宽恕等等人类一切高尚理想和美德的原型与基础。
”因此,她对爱的理解更加广博,更加深刻。
正是有了这种认识,诗人才会有下面的联想——谁找到了?
2. 如何理解诗人的“人类的一个思想”?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静默”“低首沉思”“疲倦”,还有小河的意象。
(理解分析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
四、自由朗读,品味语言。
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用旁注的方式,写一段赏析的话。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语言,从用词、修辞手法、感情色彩等角度皆可。
)
五、拓展。
你觉得穆旦、郑敏的诗歌,与以往所接触的新诗相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觉得两位诗人的诗读来都有些令人费解。
)
教师:最突出的就是意象的选择,这正是“九叶诗派”的风格。
(引出关于九叶诗派的简介。
)
六、布置作业。
课下查找“九叶诗派”其他资料,读一读其他诗人的作品,现感受九叶诗人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