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1、老师谈话导入,课件出示词串。
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回旋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意2、指名读词语,概括每组词语所描述的事项及全文主要内容。
3、师:对了,课文就是从详细的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
作为一篇回忆性文章,在回忆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伴乐课件出示作家图片及作家心灵独白:他将永久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很多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抱负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久在蓝天上翱翔。
老师深情朗读,同学倾听中进入文本情境。
4、师引入:这抱负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呢?刘老师仅仅放飞的是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让我们深入课文中去查找答案,咱们先来学习刘老师放风筝的内容(第8、第9自然段),去感受刘老师放风筝的欢乐。
二、学习第8、9小节,感受生命的强壮和能量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第8、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词句,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2、同学圈画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3、指名同学沟通所读的句子,随机引导品尝重点语句句子1: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愿失去亲自把风筝放上蓝天的欢乐。
师:刚才有同学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刘老师的不愿放弃。
哪个词最能给你们这种感受?师:你从“决不愿”感受到什么?师:请你带着欢乐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指名朗读。
) 句子2:他仰视白云,凝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回旋。
1)师:你们留意到没有,刘老师欢乐地仰视着白云,久久地凝视着风筝,此时的他没说一句话,但他肯定在想着什么。
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生想象回答。
师:也就是说,刘老师把他的抱负与愿望寄予到这风筝中去了。
2)、师:想着想着,刘老师的脸上怎么样?(体味“漾”字的用法妙)师:我们平常用哪些动词刻画笑容?师:为什么用“漾”字,你体悟到什么?生:我读到一个童心未泯的刘老师。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江苏省青年教师观摩课〈理想的风筝〉之实录1.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2.指名读3.师生交流第一组让我想起了他丢腿的这件事情第二组写了刘老师上课写板书的事情第三组写了春天放风筝的事情第四组写了春天追风筝的事情4.我们初读课文,刘老师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印象?(1)师生交流(2)刘老师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新授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追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学生: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
(读文章)幽默在哪儿?师生交流透过这种幽默,你还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刘老师?(师生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
这是一个笑对人生的刘老师(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这个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什么?(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乐观来。
(4)学生读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师生交流同学们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写板书的事情,边读边想,你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1)学生自读课文(2)师生交流学生说,教师板书:敬业请学生读读相关的语句,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到这些语句的呢?再请个学生朗读相关的文字。
(幻灯出示)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对于刘老师呢?请学生再读相关的文字。
学生读完后,问学生,读板书,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写板书很艰难)(3)如此艰难,每转一次都会赢得同学一次心跳。
(4)还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无私奉献的刘老师在课堂上,刘老师的心情怎样?师生交流请同学再来读这个故事,体会刘老师心中的情感。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风筝的事情,北方的春天(老师范读一段)下面就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读了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情,看看你们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实录1、揭题正音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4课,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师:这个字在这里读轻声(手指筝)再读一遍课题生:再齐读课题,筝读轻声2、回顾预习,加深印象。
师:课文主要写谁?生:刘老师师:预习得真好,我把他写在黑板上。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的主人翁是刘老师。
(板书:刘老师)师:昨天老师让大家从文中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旁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体会,并写出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疑问,大家完成了吗?生:完成了。
师:很好!老师再给大家一点时间,把自己找到的地方反复读三遍,开始。
生:放开朗读受感动的地方。
3、自由交流,谈感受。
生1: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从这里我体会到刘老师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谈得好,读得流利,怎样读出刘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哪个词应该读重音?生:慷慨陈词师:一起读这个词生:齐读师:什么是慷慨陈词?生:形容情绪激昂师:对,形容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词我们读作:慷慨陈词。
放到句子里读。
生:读整个句子。
(慷慨陈词读重音)师:哪个句子应读低缓而又沉重?往下读。
生:齐读(语气沉重、低缓)师: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仍然坚持给我们上课,而且上得非常好。
(板书:课上、讲课)师:在刘老师影响下,我从小就播了理想的种子,以后真的考入了历史学系。
师:谁再来交流?生2: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从这里我看出了刘老师对一件东西的追求很强烈。
师:对什么东西追求这么强烈?生:风筝师:真好,能看出你是有经过思考的。
(板书:追风筝)刘老师仅仅在追风筝吗?生:这还表示他对生命与生活的爱与追求。
师:真聪明,你也把这句话读一读生:有感情读师:读得真好,像他这样读。
生: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师引:怎么喊?)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师:是呀!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生命之火不灭,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息!师:谈得很好,谁再来?生3: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理想的风筝课堂实录《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感悟“思念”师:这文言,我们稳步追随作者,走进他的刘老师,跟他一起回去点亮――生:理想的风筝(齐读)师:用我们的朗读,让风筝再飞得高一点儿!生:(大声地)理想的风筝师: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起了刘老师的几件事?生:三件事。
师:分别就是哪三件事?生: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晓得作者为什么挑选这三件事去写下吗?生1:这三件事对作者来说,印象最深刻。
生2:这三件事最存有代表性。
生3:作者选取了最典型的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高尚品质。
(师板书:选典型)师:挑选出这三个典型事例,抒发了作者对刘老师的什么情感?生1:对刘老师的敬重。
生2: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
生3: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文中哪段话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生: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课件出具:“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谁去...?生: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师:还能再深情一些吗?生:(高亢深情)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二、钻研细节,体验“思念”师:作者为什么思念刘老师?他到底有什么可值得思念的呢?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体验他这种绵延不绝的情感。
师:这三件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我们先去自学。
生1:放风筝。
生2:谈论腿疾。
1师:你们其他同学呢?生:(大多数)谈论腿疾。
师:为什么都讨厌先学这件事?生1:作者先写下这件事,总存有他的道理。
生2:其它两件事都是建立在他腿疾的基础上来写的。
师:有道理。
那我就先来学习第一件事――生:(齐读)谈腿疾。
(一)钻研“谈论腿疾”,体验“思念”之情。
师:作者是怎么写这件事的?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学生按建议独立自主自学。
)师:刚才老师注意观察了,有几组同桌很认真,读书很投入,还进行了交流,做了记录。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认识刘老师师:有这样一位作家,每到春天,看到一只只同白云戏耍的风筝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少年时代的刘老师。
他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这样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想认识这个刘老师吗?生:想!师(出示语段):那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外貌描写。
生:自由读。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这段文字中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生:我认识了一位慈祥的老师。
生:我认识了一位残疾的老师。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他有一条强健有力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师:嗯,很会读书嘛。
生:我认识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师,从“一头花白的头发”看出来的。
生:我认识了一位忠厚的老师。
师:刚才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年近花甲、慈祥、忠厚而且腿有残疾的老师,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让刘老师的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生:有感情地齐读。
【课文导入部分精心选择文章中的外貌描写语段,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对刘老师有了直观感性的初步认识,为下文学生进一步走进刘老师的精神世界作了有益的铺垫和预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师:为什么一到充满生机的春天,作者就会想到这位残疾的刘老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理想的风筝》,相信学完课文,这个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
在朗读之前,老师给你提三个要求,谁来读?生:读“自读要求①②③”。
【阅读课文之前让学生对阅读要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之阅读时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这样阅读时更能集中注意力,同时也能切实提高阅读质量。
】师: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要求大声读课文吧。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生:读完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预案】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配乐读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出示作者图片)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想起刘老师的哪几件事?(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4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也许是刘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有感受的地方,别忘了批注。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看,这就是可亲可爱的刘老师。
谁来介绍介绍他?刘老师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那他是怎么说的?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开怀的笑声,这酸涩的情感,还有那更多的尊敬,缘于刘老师,缘于刘老师的这句话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板书:和蔼可亲尊重)所以作者说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过渡:刘老师的一笑一说,让我们读懂了他的风趣,他的坚强,他的乐观。
那他写板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动呢?(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1.自读第5自然段,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
从这儿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精神,板书:激动工作负责)2.如果你是调皮的学生,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3.指导读好这段话。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一、回顾课文,再现形象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一(生齐读课题)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通过一一生:笑谈腿残、板书、放风筝师:三件事,来表达我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
下面,咱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三件事。
二、分层探究,扣事品人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仔细读读笑谈腿疾这件事,也就是第4小节,看看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生自读第四自然段)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出示)师:想想,刘老师乐观地讲他腿残的故事,还能体现他怎样?生:还能体现他坚强。
师:你从哪儿看出了刘老师的坚强乐观?生:笑着讲故事。
师: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有趣却令人心酸的故事。
(听故事录音)师:听了刘老师的故事,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一一(引读、出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师:这句话中藏着三个写不同感受的词,找到了吗?生:酸涩、尊敬师:同学们想想,听了刘老师的故事,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复杂的感受呢?让我们起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你想起哪个就可以说哪个。
生: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学们很同情刘老师。
师:我们为刘老师的不幸而感到酸涩,还感到怎样? 生:伤心。
生:悲痛。
生:我们为刘老师的不幸感到心酸。
师:这就是一种酸涩,你能把这种感情用读表达出来吗?(生读 4节第2句)师:我觉得你不够心酸,谁能读出你的感受?(生读)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到你的心里非常难过。
谁再来读一读?(生读)师:是啊,刘老师的不幸遭遇真让人感到心酸。
注意一下这儿应是左腿膝以下。
同时更 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什么?生:因为刘老师非常坚强乐观。
师:请男同学一起读,读出对刘老师的尊敬。
(生读4节最后一句)师:我们为刘老师的不幸感到心酸, 为刘老师的坚强感到由衷地敬佩,让我们一起读出师:刚才听你们读课文, 老师有一个地方想提醒你们一下,是转向讲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培训会实录之《理想的风筝》谈话:你们对老师有哪些了解?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知道课文分三个部分 ?生:谈身残写板书放风筝师:你们对刘老师有哪些了解?生:刘老师身残志坚。
刘老师是个生命力强的老师。
刘老师偶尔有些孩子气。
永远表现了刘老师对生命的热爱,板书:生命顽强师:春天到了,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丽。
生读:春天到了… …师:默读7、8、9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哪些生动细腻的描写中感受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提醒:我们要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看到有同学在书上写他的批少注了,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到书上)师:你从哪里体会到?交流生:“有一次,他故意撒开手,任飞舞的纸燕子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体会到他快乐。
他并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
生:“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 ”师:老师来读一读,你们来体会,师读。
说说你感受到什么?生: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永远不放弃的精神师:他抓住了线绳,就抓住了生命的缰绳。
生:“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体会到一个残疾人放飞风筝是多么不易,体会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
师:再读一读这段话生:让我们体会到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命的热爱生: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师:哪个词体会出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决不肯”师:再读这句话。
生读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生: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我体会到他的风筝多,而且都是自己做的,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师:课文中刘老师是怎样放飞风筝的?生:他总是亲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理想的风筝》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于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这节课将由我和大家一起继续跟随苏叔阳的文字走进风筝的季节,进一步熟悉刘老师。
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组词语,谁来读?生1:读词(把甩泥巴读成了用泥巴)师: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生:老师!他把“甩泥巴”读成了“用泥巴”。
师:对!“甩”和“用”差别很小,可不能搞混。
谁再来读?生2:读词(相机更正,辅导)师:有几个容易错的词跟我读,撒脱手、翱翔、旋转……接下来齐读。
生齐读师:大家读得非常好。
每年春天到来的时候,看到满天翱翔的风筝,作者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生:刘老师。
师:作者一共回忆了有关刘老师的几件事?生:三件事。
师:哪三件?刘老师……生:谈腿疾。
师:能不能再加一个修饰词,体现刘老师的乐观幽默。
生:笑谈腿疾。
师:对了!第二件呢?生:转写板书。
师:不错!“转”这个动词很传神!继续!生:第三件事是乐飞风筝。
师:非常简洁,也很到位。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准确表达,高度概括的语言能力,养成简洁、严谨的语文学习作风。
编列小标题是个好方法,同时也有利于巩固旧知。
】一、精读“放风筝”(6-9小节)师:确实,放风筝给苏叔阳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看到风筝,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范读6-7两小节。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刘老师一起去放风筝,请同学们大声诵读8、9小节,并且拿出笔,画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这些语句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生读课文,师巡视,备质疑)师:在你最感动的句子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一句话也可以,一个词语也可以。
(生写感受)师:谁来说说看。
生1: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我自己来”师:对!在第9小节。
生1:我觉得这个地方写出了刘老师的坚强,他的腿明明是残疾的,却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师:是的,坚强,刘老师是一个身残志坚的铮铮铁汉。
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词,刘老师是故意撒脱手的,为什么故意呢?生2:因为他想自已亲身体会一下追赶风筝的乐趣。
《理想的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一、上课准备
1、准备教材:《理想的风筝》
2、准备教学用语:英语
3、准备充足的材料板、彩色纸笔以及一个风筝用的架子
二、课前准备
1、和学生交流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绘制彩色的风筝,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3、沿着课程安排,准备复习知识。
三、授课过程
1、板书:课标题《理想的风筝》,学习目标,回答问题:你有没有梦想的风筝?
2、老师严格按照教学过程,利用多种形式的材料和教学活动指导学生了解该课所涉及到的内容;
3、老师问学生看材料,谈论“理想的筝”的内容;
4、对学生的反应进行点评,由此诱导出新知识;
5、让学生回答出关于“理想的风筝”的问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总结、归纳学习过程中所学知识,完成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四、结语
老师结束本节课学习,对学生表示十分满意,并对学生提出要求,明
天要带上家里的风筝来上课。
向学生赠送了风筝架,作为学习的奖励。
【教育资料】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理想的风筝课堂实录
一、读题思文: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我知道大家都没有预习过,但这正是考验阅读能力的机会,看看我们五(3)班的实力吧。
(板题)理想的风筝,读题思文,你想到了什么?(激发学生思维)
生1:理想的风筝,写什么内容啊?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生2:理想和风筝有什么关系?
生3:理想的风筝是写什么人的什么事?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基本上能抓到主要问题)
二、读提示,抓问题:
师: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我们先看看阅读提示有什么要求吧。
生1:这儿有个问题。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3)如果我们也写一位自己尊敬的人,从这篇课文可学到哪些表达方法?(读后归纳)
生2:你还可以自己提问题。
生3:我们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和大家讨论。
三、自读感悟,汇报交流:
生1:(读)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这一段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样子。
生2:(读)他不喜欢笔试,却喜欢在课堂上当众提问同学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欣赏美妙和乐曲。
这里,我看到刘老师是多么爱学生啊。
师:说的真好,静静地伫立,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学生的朗朗书声是老师最动听的音乐。
生3:(读)他的课讲的极好。
祖国的历史说明刘老师知识渊博,又非常爱国,我佩服这样的老师。
生4:(读)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是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飞上蓝天。
这些文字写的非常美,我好像看到了刘老师在痴痴地看风筝。
师:那你再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刘老师痴迷的样子?
生4:(再读,情感投入)
四、深读探究,突破难点:
师:在我们的印象中,残疾人一般是是怎么样的?
生1:在街头乞讨,伸着手,一幅可怜巴巴的样子。
生2:不能自食其力,要别人帮助。
生3:没什么信心一样,活得很不容易。
生4:脏兮兮的,让人讨厌。
师:文中的刘老师给我们什么东西样的印象?
生1:很阳光。
生2:坚强、乐观、自信心。
生3:对生活充满信心,不怨天尤人。
生4:你看刘老师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刘老师是个充满活力的人。
师:你最欣赏刘老师的哪一点?假如你是刘老师,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他的学生,你又会说些什么?你如果是个毫不相干的旁观者呢?
(课外片断练习)
五、适时点拔,突出重点:
师:现在,你怎么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生1: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刘老师,他的理想就像天上的风筝自由飞翔。
生2:风筝代表着刘老师的一颗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心。
生3:刘老师就像一个自由飞扬在蓝天的风筝,高高的,快乐的在飞。
(学生说的非常精彩,让人意想不到。
)
师:你有没有从中学到一些作文的方法?为什么作者不以我尊敬的刘老师等为题目?
生1:要是以我尊敬的刘老师为题目,太普通了吧?不吸引人。
生2:我想,如果是写人的文章,不一定那么直,可以用有代表性的东西做做题目,就像理想的风筝。
生3:我们要选取典型事例,像刘老师放风筝一类的,来表现人物特点。
生4:还可以通过景物来衬托,比如《理想的风筝》中,写春天的美丽景色,作者借春天生机勃勃的景物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
(好,掌声)
生5:有些小的描写(师:就是细节描写)我们也要注意,你看,刘老师板书时身体急速地一转,写完了,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多好啊。
六、拓展延伸,课外练笔
夹师:假如刘老师也看到学生苏叔阳在三十年后写的这篇文章,他会什么感慨呢?假如你是刘老师,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刘老师的学生呢?假如你谁也不是,就是一个旁观者,你又有什么话想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