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分析——以西宁市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171.96 KB
- 文档页数: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及对策研究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对策一、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福利待遇得不到保证,关系切身利益的诸多问题缺乏参与,再就业压力大,无法获得基础性服务。
1、失地农民参与权缺失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
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但是拥有的仅仅是经营权,土地的流转、占有和处置都受到严格限制,农民虽然可以在经营权上获益,但是未来收益却是不确定的。
土地流转往往不是农民的真实意愿,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并且流转行为本身具有很大随意性,加上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使得失地农民的利益被损害,受损后又缺乏证据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失地農民再就业困难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前,依靠土地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
征地之后,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收入来源和各项就业保障。
失地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使得大多数人只能在一些非正规岗位从事着简单的劳作,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未能高度重视,没有加大对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失业农民谋求职业的能力有限,加剧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
3、基础性服务有所欠缺基础性服务属于公共物品,提供者应是政府。
在被征地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长期无法完善,底子薄且发展慢,不能与城市化进程接轨,失地农民被排除在城市化带来的红利之外,具体表现为失业率较高、教育投入不足、医疗水平低等,进一步恶化了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
基础性服务作为社会公共政策的一部分,它的缺失使农民利用基础服务提高个人素质、提升自身能力、充分发展自我的机会减少,间接的剥夺失地农民发展的权利,与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是相违背的。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1、政府征地目的界定不清政府征地目的界定不清是造成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现行法律规定:“我国土地分为国家和集体两种所有制形式,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应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给予补偿。
”但在实际征地中,政府拥有土地征用和供给的垄断权,集体充其量是农村土地的经营、管理者。
《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西宁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
这些农民因城市扩张、土地征收而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面临诸多权益保障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以期为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二、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现状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土地被征收用于城市建设和扩张。
在此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状况、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凸显。
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传统的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加之就业难、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权益受损。
三、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面临的问题(一)土地征收政策执行不规范部分地区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存在政策执行不规范、程序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申诉权受到侵害。
(二)补偿机制不完善当前,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农民获得的补偿费用不足以满足其生活和就业的需求。
此外,补偿标准不一、不透明,使得部分农民的权益受损。
(三)就业问题突出由于文化程度、技能水平等方面的限制,许多失地农民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就业难成为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权益保障问题。
四、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土地征收政策政府应完善土地征收政策,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合理性和透明性。
同时,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防止滥用权力、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二)优化补偿机制政府应优化土地征收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确保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补偿费用以维持生活和就业。
此外,应建立公开透明的补偿标准,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益。
(三)加强就业培训和指导政府应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同时,应鼓励企业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地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中国乡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断壮大,农地被开发为工业园区、高端物流园、旅游区等,大量失地农民被迫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他们面临着失业、迁移、融入城市等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失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也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关注。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障问题:身体健康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现在国家实行的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依然受到限制,有的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险还停留在城市新农合的时代。
2、教育问题:失地农民往往不能享受到当地的教育,当地教育条件的差异,甚至连孩子的户口迁移也办不了,对于孩子上学来说就十分困难。
3、就业问题:失地农民在城市里找工作很难,只能去外地或者回原住地,这会增加他们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没有技术技能的老年失地农民,更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和工作。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解决思路
1、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应该建立起失地农民医疗保障的制度,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减轻他们生活的压力,
2、加强教育保障:失地农民生的孩子应该在当地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在高考政策、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加强政策保障。
3、提供就业机会:政府要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在农村地区建设工
业园区,提高农民的就业机会,同时配套一些相应的政策,让农民
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4、强化“扶贫与扶智”: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鼓励多元
化的发展经济,增强农民的稳定性和生活保障。
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
注重国内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发展、大力推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加
强农村地区生态环保,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确保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得到公平的对待。
对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摘要:失地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文简要论述了当前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问题,建议为失地农民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并为其建立相应的就业机制等。
关键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构想0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
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生活陷入困境,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
因此,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后顾之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三农”问题的解决产生直接影响,有利于我国城市化的正常进程,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1 造成我国农民失地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被征地农民大约有5000多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全国每年至少有4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还将会有7000万到8000万的失地农民。
尽管有些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农民失地后得到的补偿也比较高。
但有关调查显示,56%的失地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下降,部分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保障无份、创业无钱”的群体,由此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几乎所有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郊区,都存在征地造成农民失地、失业的问题。
造成农民失地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然而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的快速扩张期,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必定向农民征地。
1.2 耕地产权不明晰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涵尚不够充分和明确,土地产权主体不清,农民通过承包获得的土地权益尚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在操作中,政府拥有分配土地的绝对权利,土地归集体所有是虚的,集体最多不过是土地的经营者、管理者,征用土地缺乏刚性约束。
《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也在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和利用,但相应的农民的权益如何得到合理有效的保障成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将对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西宁市城镇化进程与失地农民现象西宁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土地的征用和利用。
由于城市扩张、工业发展、房地产开发等原因,大量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这些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面临着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现状(一)经济权益保障不足在失地农民的经济权益保障方面,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给予一定的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用等,但这些措施往往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实际需求。
同时,由于部分地区存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不透明操作和腐败现象,导致部分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二)社会保障不完善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困境,西宁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善。
他们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特别是在城市生活中,他们的生活成本较高,但收入却较低。
此外,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并未完全覆盖到失地农民群体。
(三)文化权益的忽视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文化权益也受到了忽视。
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环境和社区关系,面临着文化适应和认同的困境。
同时,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也面临着被遗忘和消亡的风险。
四、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保障标准和程序,规范土地征用行为。
同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提高经济补偿标准政府应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确保失地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补偿。
浅析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作者:张瑞敏来源:《卷宗》2012年第05期自古以来,土地是农民不可缺少的获取物质保障的主要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就目前而言,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并且以每年200多万人的速度增加,据预测,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数将超过1亿。
一、当前我国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主权界定不明晰导致的征地程序不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第十条以及《农业法》第十一条均规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内各该集体组织的或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
”所以,综上分析,我们国家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包括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小组、乡(镇)集体经济组织。
但是我国的当前的现实情况是,三级几乎都不存在相应的集体经济组织,因此集体土地所有权由村委会、村民小组或者乡(镇)政府代行。
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农民只对自己的土地具有使用权,在征地的过程中并不能参与决策,虽然法律规定集体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农民并没有途径行使相应的权利,这就为部分村干部利用职权之便,私自处置土地而提供了条件,甚至有的农民的土地已经被占用,自己却毫不知情。
主权界定的不明确导致在征地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在出现问题时候,相互扯皮,推卸责任,而农民利益却无人过问。
(二)土地补偿费用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用、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助费。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文章标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对策及思考有专家估计,全国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速我国现代化的步伐。
从趋势上看,今后还会有数以万计的农民离开土地。
但千百年来和土地唇齿相依的农民,却由此失去土地这条生存底线,生活保障成了一大忧患。
因此,失地农民有理由希望和城里人一样获得工作机会、社会保障来支撑起未来的生活。
但因历史及文化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在社会上屡屡遭遇挫折,生存状态明显处于无助的弱势之中。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及思考意见。
一、充分认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党在十六大中提出一个新的思路: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
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
因此,要充分提高认识: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离开土地,不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数农民的愿望和要求。
城市化有利于农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农民失地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社会不公。
但在具体操作中也应认识到:农民失去土地之时,便是政府引导农民建立长久生活基础唯一的“历史性时刻”。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须做好补偿工作。
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失地农民今后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问题。
土地补偿安置费是农民的“保命钱”,政府对村土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管必须十分到位。
各级政府要在思想上把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纳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问题,要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宣传保障失地农民基本生活的客观必然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