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观点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其中文化人类
学着重研究各种人类文化的特点、形成和变化。
以下是文化人类学
中的10个重要理论观点:
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相对于特定社
会和历史背景的现象,不同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观念体系。
2. 文化演化论:文化演化论认为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
化和发展的,通过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来推动社会进步。
3. 社会构造主义:社会构造主义认为文化是通过社会互动和交
流构建起来的,人们通过共享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来建立意义和
理解。
4. 文化决定论:文化决定论认为文化是决定人类行为和社会结
构的主要因素,文化规范和信念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5. 身份政治:身份政治强调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对于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影响,文化通过身份认同来塑造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分配。
6. 性别研究:性别研究关注性别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性别差异对于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7.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研究个体与特定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认同对于人们的行为、观念和自我认同的影响。
8.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关注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和结构,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的对立和相互关系构建起来的。
9. 文化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如何适应和塑造人与环境的互动。
10.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研究文化对于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探讨文化对于人们的知觉、思考和理解的影响。
以上是文化人类学中的10大理论观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和变化。
从Van Dijk社会—认知理论看文学作品话语中的社会性别文学作品话语是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语言实践,借由话语可以体现隐蔽的社会性别,再现渗透在现实社会中的权力运作方式。
社会性别既体现了基于生理差异的社会地位,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社会过程中的性别认同,日渐受到广大学者们的关注。
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在批评话语分析中常被称为“话语—认知—社会三角”理论;该理论强调心智、话语和社会间的紧密关联,重视语境模型、知识机制、意识形态等的核心作用。
他的话语分析模式以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为经纬,将其运用于文学作品分析可以有效考察女性的社会地位,剖析社会隐蔽的权力关系,从而揭示语言背后反映的意识形态乃至造成这种性别不平等差异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引言受后现代思潮下语言观向本体论厘革的影响,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本真的存在方式——话语。
自古以来,男性处于权利的强势,而女性则是弱势群体,女性话语风格甚至被称为“无权势的风格”(powerless style),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建立了较为固定的社会文化预设与价值體系。
文学话语是一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语言实践,借由话语可以展现真实的社会,再现渗透在现实社会中的正是体系与权力运作方式。
文学作品借由话语让人们建构对社会性别的认知,“非自然”的社会性别秩序得以维护和强化。
大多数学者对文学话语中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兴趣颇深,但是对社会性别建构以及背后隐藏的两性不对称社会权力关系关心较少,鲜有人从认知角度考察社会性别的话语建构。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为现代与后现代重要批评范式之一,深入考量话语与权势、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关系。
相较于社会语言学或语言人类学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讨论,Van Dijk提出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socio-cogn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SCA”;也叫“话语—认知—社会三角” (the discourse-cognitive-society triangle)理论]汲取多学科、多领域的养分,对心理表征、语篇加工过程以及共享知识、意识形态进行研究,将其广泛运用到种族主义话语研究中。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性别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到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它一些相关学科。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由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的冲击,性别语言研究进入了一段相当活跃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导致性别差异的存在。
而性别的差异又在地位、权势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在社会中表现出性别歧视现象。
在大多由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东西方社会,英汉语言中反映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语言俯拾皆是,因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人际称谓、词汇构成及女性语言语意贬低的表现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别歧视(sexism)。
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esp: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基于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
在朗曼英语词典里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在牛津字典里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性别偏见或歧视(尤其对女性).”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那么,英语语言是怎样歧视女性的呢?1人际称谓词中的性别歧视1.1称谓词的标记性与非标记性(mark and unmark)英语语言中最明显的有标记性的例子是女性通常被冠以:Mrs (太太)、Miss(小姐)之称。
正如传统习俗要求一位结了婚的妇女要戴结婚戒指,而对她丈夫却没有这样的要求。
所以结了婚的妇女被称为:MrsXX 以区分MissXX(未婚妇女)。
而男性只有一种称谓Mr 即(先生)。
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与解读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旨在揭示不同社会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学科中,性别与劳动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性别与劳动的视角和解读。
一、性别与劳动的文化概念在人类学中,性别不仅仅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男性和女性,更重要的是从社会和文化角度来理解的一种社会身份和角色。
不同文化对性别身份的看法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和期望。
同样,劳动也不仅仅指工作和经济活动,它还包括不同文化中的家务劳动、农田劳动和社区劳动等。
二、性别与劳动的文化解读1. 性别角色与劳动分工在不同文化中,性别角色和劳动分工存在差异。
例如,一些社会中,男性被期望从事狩猎、种植和其他体力劳动,而女性则负责家务、照顾子女等劳动。
这种差异往往源于社会和文化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评价。
2. 性别、劳动与身份认同性别与劳动的联系往往会影响人们的身份认同。
在一些社会中,男性劳动与社会地位和权力紧密相关,从事特定工种或行业的男性往往被赋予更高的社会地位。
而女性则可能在劳动市场中面临挑战和限制,对于一些特定的工种或行业存在性别歧视。
3. 性别、劳动与社会关系性别与劳动之间的关系还会影响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维系。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男性的劳动往往与集体利益、社会秩序与稳定相关,而女性的劳动可能更多地与家庭和社区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关系构建了不同性别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协作和互助。
4. 性别与劳动的变迁与挑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演变,性别与劳动的关系也在变化。
女性在劳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男性也开始参与家务劳动等传统被认为是女性职责的劳动。
这种变迁和挑战使得性别与劳动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的人类学研究和解读。
结语人类学对性别与劳动的视角和解读旨在揭示不同社会和文化中对性别和劳动的看法和影响。
性别角色与劳动分工、性别、劳动与身份认同、性别、劳动与社会关系以及性别与劳动的变迁与挑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
性别差异心理学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种交往,异性间最简单的关系也比同性间复杂.无论是从文化传统还是从社会现实中来看,男人和女人在恋爱上的心理差异始终存在。
正如英国诗人拜伦所说:“爱情是男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却是女人生活的全部。
”一、男女性别差异男人和女人都属于人这一种族,有其共同性。
在生物学上,男女同是一种高级动物。
在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虽然男人和女人具有很多共同性,但这也掩饰不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男人比较理性,女性比较感性.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男人一般都比较冷静,遇事淡定,看问题比较客观,不会被私人情绪所影响.而女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女性在遇到事情后大多数会慌乱,不知所措,然后在对待或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掺杂私人的情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例如在遇到一些行乞的人的时候,男人会先去思考这些行乞的人是真是假,区别开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而女人,只要自己觉得他们可怜就会不遗余力的帮组他们.“觉得”是多数女性的处事方法。
而就是这种处事方法让女性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容易上当受骗。
就像女人经常说什么“第六感”,或者“女性的直觉”,这些或许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靠的,而男性则不会相信“感觉”这个东西,这就是男女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所在。
第二。
是观察能力的区别。
何为观察能力?观察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而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观察能力强调的是细致,这就是关键之所在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女性比男性是要心思细腻的多的,而正是这份细腻,让女性在观察能力上胜过男性。
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女性会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叶落。
浅淡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作者:曾静华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13期曾静华(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国重庆 404120)【摘要】性别歧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会在语言中得到折射。
因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人际称谓、词汇构成及女性语言语意贬低的表现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女性主义性别语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它涉及到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女性主义研究及其它一些相关学科。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二十一世纪初期,由于全球一体化的浪潮的冲击,性别语言研究进入了一段相当活跃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
由于男女社会角色的不同,导致性别差异的存在。
而性别的差异又在地位、权势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在社会中表现出性别歧视现象。
在大多由男性占统治地位的东西方社会,英汉语言中反映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语言俯拾皆是,因而语言中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研究一直是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人际称谓、词汇构成及女性语言语意贬低的表现三个方面论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性别歧视(sexism)。
根据Webster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其定义是:prejudice or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sex ; esp: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 基于性别的偏见或歧视,尤其是对妇女的歧视。
在朗曼英语词典里对“性别歧视”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歧视,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
”在牛津字典里给“性别歧视”所下的定义是:“性别偏见或歧视(尤其对女性).”因此,在语言习惯上,“性别歧视”通常是指语言对女性的歧视。
那么,英语语言是怎样歧视女性的呢?1 人际称谓词中的性别歧视1.1 称谓词的标记性与非标记性(mark and unmark)英语语言中最明显的有标记性的例子是女性通常被冠以:Mrs(太太)、Miss(小姐)之称。
化学进展,包括各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水污染化学大气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污染生态化学)主要大纲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污染物的结构、性质第一章污染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第二章污染物传质迁移过程第二部分:环境毒理学第三章污染物结构与环境毒理学第三部分:环境化学进展第四章水污染化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第五章大气污染化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土壤污染化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第七章污染生态化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3.其他辅助教学资源建设规划。
在教材建设的同时,按照目前授课情况先后建设该课程的讲义、多媒体课件、难点、疑点解析、最新研究进展内容、经典高水平研究成果进展以及图表和图片库、期刊杂志、专著文章等。
充实教学内容,作为教材的辅助材料发挥作用三、教学过程探讨高等环境化学的讲授内容涉及环境化学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最新进展。
在课堂教学方面,依据“污染物的结构、性质方面”的化学理论较为深入、公式较多的情况,一方面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述清楚这些基本的原理,同时给他们介绍应用这些原理研究相关科学问题的实例,尤其是授课老师在这方面的成果,让同学掌握这些基本原理的应用方法与途径。
在“环境毒理学”与“环境化学进展”教学过程中采用“核心知识块结合关键知识点”的教学结构向学生传授最新的知识。
同时,又将这相关内容关联讲授,做到承上启下,知识学习具有连贯性。
依据“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方面综述内容较多的情况,通过课堂的细致讲授,并辅助给同学介绍相关的英文文献,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别人的综合出的研究成果,而是要求同学们探讨这些成果是如何得出的,在这个综述索源的过程中让同学们熟悉和体会综述性结论的获取过程,注重科研思维的灌输。
除此之外,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文献解析等多种形式来调节课堂气氛,并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了解在相关领域里头的一些轶闻趣事,增加趣味性,最终实现课堂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组编.叶常明,王春霞,金龙珠,主编.21世纪的环境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4.[2]戴树桂.环境化学进展[M].化学工业出版社(化学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2005.[3]唐孝炎,张远航,邵敏.大气环境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4]张锡辉.高等环境化学与微生物原理及应用[M].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1.[5]陈景文,全燮.环境化学[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一、文化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
性别差异资料《性别差异⼼理学》第⼀章绪论第⼀节性别差异⼼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性别差异客观的存在1、男⼥两性是⼈类繁衍⽣殖的⽣物实体,也是精神、⼈格、⼼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2、男⼥两性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性别差异⼼理学的研究对象性别差异⼼理学是⼼理学的分⽀之⼀主要研究——男⼥⼼理⽅⾯的异同⼆、学习课程的意义(⼀)理论意义——促进⼼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正确认识⾃⾝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意义——(1)树⽴正确的性别观念(2)增进异性间的了解,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共处(3)因性施教三、学习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理解并掌握现实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了解相关的⼼理学理论3、运⽤相关知识优化⾃⾝性别⾓⾊,和谐相处4、培养尊重、理解、宽容的态度第⼆节性别差异⼼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法⼀、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研究⽅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第三节关于性别的基本概念⼀、性征认识性别,⾸先要了解性征的概念。
性征是指男⼥两性的性别特征,综合⽣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性别特征,可以分为:(⼀)第⼀性征指男⼥⽣殖器官可以分辨出外形和构造的差异。
男⼦:睾丸、阴茎等⼥⼦:阴道、⼦宫等这是由遗传物质—染⾊体的不同所决定的,是与⽣俱来的性别特征。
通常据此分为男⼥,第⼀性征确⽴了⼈们要经历的性别社会化过程,是建⽴社会性别的基础。
(⼆)第⼆性征指男⼥在青春期出现的⼀系列⽣理特征,男⼥性激素的差别—决定第⼆性征具体表现是青春发育后:男性开始变得⾼⼤、肌⾁结实、厚街突出、变声、长胡须、汗⽑加重….⼥性⽪肤细嫩、嗓⾳尖细、乳房隆起、肌⾁柔韧、脂肪增加、⽉经来潮…随着⽣理的变化,⼈们的社会性别意识开始觉醒,社会诸因素对个⼈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三)第三性征指男⼥在性格和⼼理⽅⾯表现出来的特征,⼜称性别程度,简称性度,是男性⽓质和⼥性⽓质的明朗化。
是以第⼀、第⼆性征为基础的,强调⼀套稳定的、固定化的、两性对⽴的⾏为举⽌及其⾏为的社会意义。
人类学不同文化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点。
本文将探讨人类学在发现不同文化间相似性和差异性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发现。
一、文化间相似性的发现在人类学研究中,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普遍性需求和行为模式。
相似性的发现可以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横向研究来实现。
1. 家庭结构不同文化中的家庭结构可能存在相似性。
例如,大部分文化都有核心家庭的概念,由父母和子女组成。
这种家庭结构的相似性表明了人类的共同需求,即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照顾下一代。
2. 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方面,一些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分层结构。
这种分层结构一般包含统治者、祭司、军人、商人和农民等角色。
虽然具体的组织形式和职责可能有所不同,但类似的社会层级可能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3.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现象,在各个文化中都有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
尽管具体的神秘信仰、仪式和礼仪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对神灵的敬畏是相似的。
二、文化间差异性的发现除了相似性,不同文化之间也存在许多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体现出来。
1. 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不同文化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可能差异巨大。
一些文化可能存在民主制度,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采用专制或部落制度。
这种差异反映了人类对权力分配和组织形式的不同看法和偏好。
2. 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对于家庭、性别角色和个人主义的看法,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不同理解和评估。
3. 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中的社交礼仪和行为准则也可能差异很大。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直接表达情感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认为是真实和诚实的表现。
这种差异反映了人类对于社交规则和行为准则的认知和塑造。
浅析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及现状中文11003班吴琪男人和女人都属于人这一种族,有其共同性。
在生物学上,男女同是一种高级动物。
在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
在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
虽然男人和女人具有很多共同性,但这也掩饰不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思维方式上,男人比较理性,女性比较感性。
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男人一般都比较冷静,遇事淡定,看问题比较客观,不会被私人情绪所影响。
而女人则做不到这一点。
女性在遇到事情后大多数会慌乱,不知所措,然后在对待或处理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掺杂私人的情绪,使问题更加复杂化。
例如在遇到一些行乞的人的时候,男人会先去思考这些行乞的人是真是假,区别开后再选择不同的方法去对待。
而女人,只要自己觉得他们可怜就会不遗余力的帮组他们。
“觉得”是多数女性的处事方法。
而就是这种处事方法让女性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容易上当受骗。
就像女人经常说什么“第六感”,或者“女性的直觉”,这些或许在什么情况下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靠的,而男性则不会相信“感觉”这个东西,这就是男女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本所在。
第二。
是观察能力的区别。
何为观察能力?观察就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
而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观察能力强调的是细致,这就是关键之所在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女性比男性是要心思细腻的多的,而正是这份细腻,让女性在观察能力上胜过男性。
例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女性会仔细观察生活,会发现什么时候花开,什么时候叶落。
而身为母亲的女性会做到更为细致一些,因为她们需要细心的照顾自己的孩子。
男性因为工作的压力,平时没有闲心去观察生活,这也就是男性不如女性的观察力强的原因了。
第三,是记忆力的差别。
女性一般是机械式的记忆,而男性则是理解式的记忆。
浅析中美文化中肢体语言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
人们随时都会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朋友。
在人们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文字语言并不是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唯一的方式,肢体语言同样重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交流的预期效果。
然而,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肢体沟通方式,不同的人也用不同的手势传达自己的表情。
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大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两国之间的交往频率一直处于上升中,学习肢体语言的不同与共同规则,将会有助于中美国两国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国际经济的健康发展。
1 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异1.1 距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两个人交流时距离的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它不仅显示了两个人之间的交际关系和心理状态,但也反映出民族文化特点。
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该问题上的观点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时你感觉对的行为,可能完全冒犯了对方的文化。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相比于中国人,美国人会保持更大的互动距离。
通过反复观察和细致的对比研究和阅读文献,正如所说,在美国社会与商业关系中有四种距离亲密、私人、社会和公众。
对于亲密的距离(045cm),一般出现在人们最私人的关系和活动中,如亲戚、亲密的朋友、情人和夫妻。
私人距离保持在45120cm,是最常见的普通朋友和熟人。
他们互相认识,但没有特殊关系。
xxxx。
一起工作或做生意的人,xxxx。
公共距离是3.60m。
该区域被预留给公众演讲,或者一般来说,当一大群人一起聊天时。
最重要的是要记住的是,大多数美国人都不喜欢过于亲近。
过于远,当然也可能是尴尬的,但是走的太近会让人不舒服。
因此,应该保持合适的距离。
1.2 触摸与他人接触也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文化人类学已经将联系分为两类:联系文化和接触文化。
美国属于联系文化而中国属于后者。
当美国人排队时,他们总是刻意保持距离。
如果有人与他太近,第一反应是离开。
如果不是这样,他会倾斜到一边。
从礼貌原则看性别语言差异赵善青(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510)摘 要:礼貌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项具有道德和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原则是语用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语言活动中,遵循礼貌原则是实行合作性会话的重要方面,它对于人与人之间能否实现沟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根据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以《围城》和《京华烟云》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对男女两性言语交际行为差异进行了分析。
旨在提高人们对性别言语差异的认识,使人与人之间能得体地进行交际。
关键词:礼貌原则;面子保全论;性别;言语交际1. 引言语言与性别差异研究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交际分析等许多领域所关注的课题。
随着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壮大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使一直呈零散状态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第一位运用语言学专门术语对语言性别差异问题提出一系列内省式假设的是Robin Lakoff,她在《语言与妇女地位》(Robin Lakoff,1975)中指出,在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图景中,男性居于中心地位,而女性形象却残缺不全,男女在语言使用上所反映出的性别差异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体现。
Lakoff的假设在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支持者纷纷寻找更多的相关证据,反对者则又提出不同的理论模式,如差异论(difference model)、礼貌论(politeness model)、建构论(constructivism model)等等。
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方法对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中的差异进行考察。
礼貌这一概念,在语用研究领域有独特的理论内涵。
按照Brown和 Levenson(1978)的面子理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大部分都为“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他们认为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效果,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
《文化人类学》优秀读后感实用10篇《文化人类学》优秀读后感 1人类学就是对人类过去和现在所有的生物复杂性与文化复杂性的研究,是关于人的科学,它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它包括,生物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研究人类学对当今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而文化人类学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种种行为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的过程、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差异,试图探索人类文化的性质及演变规律;其最有成就的工作是对人类婚姻家庭、亲属关系、宗教巫术、原始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人类学的分支,文化人类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其他人类学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学乃至世界的发展。
文化人类学也有很多分支,增强每个方面的研究,对人类生活的进步有很大作用。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派,它的诞生可以说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个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在达尔文进化论出现之前,人们在人类研究方面更加注重人的生理方面,即人的生物性。
所以开始的人类学注重解剖等行为。
但是自从达尔文进化论提出,人们对“人”这种动物开始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人类学开始去关注一些与人有关的问题,可以说达尔文对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__人物泰勒是第一个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定义的人,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作为一个社会人员所习得的其它能力和一切习惯。
”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是__创造的并且他们坚持这三个观点: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二、各民族文化都循同一条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__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只是时间上的不一致罢了。
三、整个世界依然是自然法则所掌控的。
传播论学派则把人类文化或社会中的变化归因于物质文化和习得行为从一起源社会散播到其它社会。
第一章绪论一、男女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男女心理方面的异同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男女心理发展的动力和规律2.心理过程发展中的性别差异3.个性心理发展中的性别差异4.言语发展性别差异5.教育、成才等方面的性别差异6.性心理方面性别差异二、试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高尔顿开创了个体差异的研究2.施太伦创立“差异心理学” (个别差异、文化差异、性别差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独立分支70年代后长足发展。
3.麦考比和杰克林《性别差异心理学》里程碑1974麦考比和杰克林合作出版了《性别差异心理学》—被公认为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经典之作,是性别差异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期望、声望、详尽的考察)三、麦考比和杰克林的研究中得出的确证的和有待确证的结论有哪些?1 确证的结论:(1)女孩比男孩有较强的语言能力(2)男子有较强的视觉-空间能力(3)男子数学能力稍优(4)男子更有攻击性2 有待进一步确证的结论:(1)女孩不比男孩更有“社会性”(2)女孩不比男孩更易受暗示(3)两性有同样的自我尊重要求(4)女孩的机械学习和简单重复学习并不更好,男孩在抽象的学习和新内容的学习中也不更强(5)男孩并非更擅长于分析(6)男女在受遗传和环境影响上是一样的(7)女孩并不缺少成就动机(8)说女孩靠听觉,男孩靠视觉是没有根据的四、性别差异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两性观(一)弗洛伊德:尚男抑女论1 用“去势恐惧”、“阳具羡慕”、“俄狄普斯情结”等概念说明男女性别角色的获得机制。
基本假说是包含幼儿性欲在内的“力必多”阶段性发展的理论。
2 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理论:(1).口腔阶段——吮吸和吞咽获得快感(2).肛门阶段——排泄(3).生殖器阶段男孩—“去势恐惧” 女孩—“阳具羡慕”(二)多伊奇:女性类型说1 女孩对男孩的妒忌是由儿童的一般嫉妒倾向而产生,不足以构成女孩人格发展的动力2 恋父情结根本不存在,母亲在女孩心目中是善良的有权力的,是女孩模仿的榜样,对女孩人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 女性更具有自恋倾向、被动性和受虐性。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人是语言的载体,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的主体——人,可以按性别分成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在语言上也有很大的差别。
例如男女在话语风格、谈话策略、话题内容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女性普遍对发音的正确与否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女性口头言语一般比较流畅、吐字清楚、口齿伶俐,她们比男子更倾向于使用标准、权威的发音方式,对自己在这方面的要求也明显高于男子。
女性在说话时喜欢用情感词、强化词、夸张语词、幽默含蓄的词以及带文采的形容词等,而男性说话则直率肯定,男性用粗俗语和诅咒语也比女性多。
出现如此多的语言性别差异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归纳起来有如下原因:一.社会文化因素。
由于职业、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身份、地位、场合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性别差异。
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因此男女语言差别这一语言现象首先应归咎于地位、作用、支配等社会因素。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社会位置,与他人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在言语交际中,一般来说,男性处于强势、支配地位,而女性则处于弱势、受支配地位。
例如在社会生活中,女性多用附加疑问句回答问题,喜欢用征询不确切的语调,而男性的语言往往是更加有力度,在谈话中起主导作用。
这些语言上的特点都是男女在社会上不同地位的反映。
在公共场合或职场上,女性在谈话中喜欢注意给别人以说话机会,如果说得太多时,会感到不好意思,而且不喜欢任何人始终控制整个谈话。
而男性在谈话中则力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总比别人说得多,而且体察不到应把自己的谈话与他人的联系在一起的必要,常常忽略别人所说,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
女性重视谈话的细节,认为这是参与谈话的标志;而男性则不这样谈话,他们不注意照顾别人的谈话。
由于性别、年龄的不同,因此社会劳动分工也不同,这就使不同性别的人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工具的语言也会因人的社会角色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话题、语体、词汇,因此性别语言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性别差异也是一种文化差异,异性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
不同文化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交流规则和假设,在跨文化交流中,就会用这些规则和假设,于是,就发生了性别语言差异。
场合的不同,语言的性别差异也不同。
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他们的语言会是很亲密的。
而一旦他们在职场上时,语言就会变得严肃一些。
二.家庭文化及抚养方式对男女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孩子的早期经验主要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充当着导航的角色,而母亲则比较善于表达。
男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受母亲的影响比较大,而长大一些后,父亲开始引导孩子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将更大的社会准则(如成就取向)传授给孩子。
这个时候,男孩子就会放弃了与母亲的表达性关系,而接受父亲教的模式。
然而女孩则继续表现出对母亲表达性关系的依附,接受母亲的角色。
所以,无论在任何社会,男孩在玩耍时常模仿他们父亲的活动和游戏,而女孩则承担和接受她们母亲的任务。
因此,家庭的影响会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性别阳刚或阴柔角色。
要是孩子长期和母亲相处,则语言就会更加女性化,否则则更会
男性化。
家庭对不同性别后代的要求和待遇也是形成性别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一个家庭之中,父母常鼓励男孩要顽皮,多干体力活,希望男孩要学会自立,要勇敢、具有男子汉气概。
而父母则希望女孩温柔斯文。
具体表现在父母喜欢买刀枪之类的玩具给男孩子玩,而喜欢买布娃娃之类的东西给女孩子玩。
在穿衣打扮上,大多数父母给女孩穿红、白、黄等色彩鲜艳的衣服,而给男孩穿黑、蓝或深颜色的衣服。
父母比较喜欢给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样,在女孩子长大后,就会很细心,以至于在语言表达方面也会很细心。
三.男女生理和心理因素对异性语言的发展的不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青春期发育以前,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形成工作任务感和工作责任感方面比男性成熟得早,过了青春发育期,男女性的心理特征差异更明显,男性敢于挺而走险,喜欢争强好胜,说话干脆,办事果断,对异性之美表现出一种出粗心,不拘细节特殊的关注,但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往往表现出粗心,不拘细节。
而女性在青春期发育以后却变得文静温柔,感情体验细腻、礼貌友好,但也优柔寡断、迟疑不定、胆小怕事、缺乏自信。
女性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和脉脉含情,这就决定了她们的言辞比男性更富于情感和含蓄。
由于传统社会的影响,大多数女性具有卑微观,因此在语言交流时,女性喜欢把自己的语言说得很标准、很规范。
然而大多数男性具有统治观,他们认为在与异性交谈中,男性应处于统治地位,而女性应属于从属地位。
因此,常常男性说话比较权威、自信。
参考资料:
1.姚秋莉《男女话语用词差异成因探析》,《汕头大学学报》第18卷第4期
2.王改燕《男女语言行为差异初探》,《外语教学》第20卷1999年第1期(总第79期)
3.陈晶辉《浅析性别语言模式及其形成原因》,《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4.黄瑞红《性别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第2卷第2期2003年12月
5.吕婧,胡志清《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第4期2001年11月。